内容推荐 埃德加·爱伦·坡至今仍然是最受欢迎的美国作家之一,因其开创性的侦探小说、恐怖故事和非凡诗歌而受到全世界的喜爱。他的生活是神秘和想象力的代名词,他塑造了现代文学的进程——而你是否知道,这位文坛惊悚大师,其实也是不折不扣的科学狂人? 在这本传记中,作者约翰·特雷什探究了爱伦·坡艰难而辉煌的一生,描绘了一幅令人着迷又充满矛盾性的人物肖像。在那个娱乐、思考与科学界限模糊的时代,爱伦·坡有着对科学的痴迷以及毕生推进和质疑人类知识的雄心。他除了在文学界发表文章并四处奔走,也追求着非凡的科学猜想与独特的美学视野,点亮了19世纪美国科学体系的暗夜灯塔。 作者简介 李永学,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物理化学(催化与表面科学)博士学位,此后在英国从事科研、教学工作,2016年退休成为自由译者,从事翻译事业以来已翻译作品三十余部,已出版译作有《实习律师和孙子兵法》《旅途:布莱尔回忆录》《无言的宇宙》《满足的限度》《拼实业》等。 目录 开篇 主题:宇宙 第一章 从爱伦到爱伦·坡 1 少年天文学家 2 在杰斐逊的实验中 3 流放、发明家、军校学员 第二章 扬帆启航 4 巴尔的摩的学徒生活 5 里士满:摸得到的模糊 6 疯狂的设计 第三章 费城 7 美国的雅典 8 怪诞与奇特的方法 9 高处不胜寒 10 潮流转向 11 科学与江湖骗子的征程 第四章 纽约 12 新奇事物的市场 13 神奇之人 14 倔强之魔 第五章 前往冥界的彼岸 15 天使的奇观 16 上帝的谋划 17 陨落的星辰 结束语 来自一座灯塔 致谢 注释 导语 本书对爱伦·坡的大量作品进行了文学与科学层面的解读,亦收录其生前未发表残稿《灯塔》。夏尔·波德莱尔、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儒勒·凡尔纳、H.P.洛夫克拉夫特、阿瑟·柯南·道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和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等作家,均受到了爱伦·坡的深刻影响。不知在他尝试破解宇宙密码的那些时刻,是否会想到,后人也在世世代代、乐此不疲地破解着他所留下来的文学密码? 这里,也有你所不知道的爱·伦坡。他读过西点军校,也辗转于杂志社;他曾风生水起,也曾引发争议;他沉郁压抑,也曾热烈追爱。一生著述丰富的他,生前最畅销的作品竟是一本有关贝壳学的教科书;在《南方文学信使》编辑部工作时,他还是一个“营销奇才”,将杂志收到的赞扬印在包裹每一期杂志的绿色纸张上传达给读者…… 书评(媒体评论) “爱伦·坡对一切充满了激 情……他好似醉酒的维吉尔 ,透过他迷离的双眸,我们 得以一窥废奴主义运动、美 墨战争、新技术问世,以及 第二次大觉醒运动。” ——《洛杉矶书评》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爱伦·坡留给世人的一般 印象是‘病态的幻想家’和‘穷 困潦倒的作家’,但特雷什 对其所处时代新兴科学的发 展进行了精巧的描述。无论 是爱伦·坡的书迷,还是科 学的狂热爱好者,都会欣赏 这一刻画视角。” ——《出版人周刊》 (Publishers Weekly) “爱伦·坡堪称典范……本 书详述了爱伦·坡的技术美 学思想,它深深根植于其所 处时代的科学发展中。” ——《大众图书》 (Public Books) “既有悬念迭起的叙事风 格、优雅从容的行文结构、 严谨深刻的作品分析,又有 大众对爱伦·坡浮想联翩的 好奇心,这是一部对爱伦· 坡的致敬之作,颇有价值。 ” ——《文学评论》 (Literary Review) “这部传记就像一台奇妙 的时间机器,带我们进入19 世纪,深入了解该世纪最为 迷人之事。诗歌、催眠术、 美国科学的崛起,这些都属 于那个时代,生动耀眼。” ——弗雷德·特纳(Fred Turner),斯坦福大学传播 学教授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 位恐怖的工程师、理性的骗 子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桀骜船 长,他有着疯狂的想象力和 秩序,无拘无束又合乎规矩 。” ——瑞夫卡·加尔钦 (Rivka Galchen),作家 精彩页 开篇 主题:宇宙 1848年2月初,一份纽约的报纸宣告了一个即将到来的神秘事件:“星期四晚,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将在社会图书馆(Society Library)……以‘宇宙’为主题发表演讲。”不会有比这更宏大的题材了,但谁也不知道他们会听到些什么:一个故事、一首诗,还是一次批判性的谩骂?又或者包含上述所有? 《纽约家庭期刊》(New York Home Journal)宣称:“只有一件事确定无疑:这场演讲必定是思想紧凑的,它将充斥许多最新颖、最令人吃惊且最有见地的想法。”作为一个“天生的思想剖析家”,爱伦·坡先生“以大西洋两岸无人企及的技巧,将天才及其仿制品切成碎片”。这些言论激起了人们对爱伦·坡本人的猜想。尽管声誉卓著,但他毕竟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作为此次演讲的举办地——最近刚搬到伦纳德街和百老汇(Leonard and Broadway)的社会图书馆也并未提供更多有关演讲内容的线索。社会图书馆的文化档次比距它10个街区,位置在其南的 P.T.巴纳姆(P.T.Barnum)的美国博物馆更高,其理事会成员包括银行家科尼利厄斯·罗斯福(Cornelius Roosevelt)等社会名流。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在此地发表“时间演讲”(Lecture on the Times)。这里也曾见证了形形色色的娱乐奇景,“瑞士敲钟人”、美国银版照相协会(American Daguerreotype Association)和舞台魔术师西格诺尔·布利茨(Signor Blitz)的表演都是最近具有代表性的高档演出。 爱伦·坡的演讲将与文学、科学或者某种从未出现过的新奇事物有关吗?《宇宙周刊》(Weekly Universe)对此评论道:“爱伦·坡先生不仅仅是一位科学人,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他是这几种人的综合,又或许超出了他们的综合。” 这次演讲标志着爱伦·坡在一段令人焦躁的失踪之后终于复出。3年前,他因自己一首题为《乌鸦》(The Raven)的诗一举成名。这首诗以其古怪、诱人的旋律和令人萦绕于心的叠句,记录了一只神秘的鸟儿对一位悲痛欲绝的学者发出的声音,在公众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乌鸦说:永不复还。”(“Quoth the raven:Nevermore.”)这首诗最先是用笔名发表的,人们赞颂它、翻印它、模仿它。一份纽约的报纸热烈地谈论道:“它是以一种神明、人类(包括书商)过去都不知道的诗节写成的,但它以奇怪的方式,让自己像富于冲击力的狂野音乐一样充斥我们的耳朵,愉悦我们的感官。人人都在读这首诗,人人都在赞扬它。” 文学界也听到了这首诗。爱伦·坡成了纽约文学沙龙的常客,他在那里以激昂而又沉静的朗诵吸引着听众。诗人弗朗西丝·萨贡特·奥斯古德(Frances Sargent Osgood)回忆道:“他高高昂起自己骄傲的、美丽的头颅,他黑色的眼睛中闪耀着情感与思维的电光。”另一位作家则在报告中称爱伦·坡是一位催眠师,称这种新科学由看不见的流体与连接心灵的振动组成:“人们似乎认为在他周围有某种神秘的东西,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些极为奇怪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人们相信他的‘催眠术’。” 《乌鸦》也打开了新的大门。1845年,爱伦·坡向300名听众做了一场以“美国诗人与诗歌”为题的演讲,抨击美国文学界与批评界的凄惨状态,也谴责他们的区域性派系和自吹自擂的声誉。1846年年底,爱伦·坡的诗歌、小说、坚定不移的看法和善于挑衅的天赋,让他几乎就快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创办一本自己的杂志。从他成名初期的大致情况来看,他是一个镇定、睿智、敏锐的人,确实有乐观的理由(尽管也有几分忧郁)。 但他的运气变了。在1847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他不再出现在沙龙和学会演讲厅,而是成了流言蜚语和悲剧中的人物。他搬到了市中心以北12英里处的福德姆(Fordham),与他的姑妈玛丽亚·克莱姆(Maria Clemm)和生病的妻子弗吉尼亚·伊莉莎·克莱姆(Virginia Eliza Clemm)住在一起。他后来向一位朋友坦白:“我开始变得疯狂,可又长时间伴随着可怕的清醒。我在疯狂发作时会毫无节制地饮酒,只有上帝知道我喝了多少次、多少酒。”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