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荷尔德林传(来吧朋友到广阔天地中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1770—1843),一个哲学、宗教和诗歌力量相互作用下的天才,一个在生活中找不到立足点的孤独者。作为诗人、翻译家、哲学家、家庭教师、革命者,荷尔德林的一生都活在个人的和政治的紧张氛围中。在各种压力下,他最终精神崩溃,在图宾根的一座塔楼里度过了后半生。直到20世纪,经过后世哲学家和诗人对其思想的重新阐发,他的生命和哲学的真正含义才被发现,他也由此成为德国思想界的一个神话。
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萨弗兰斯基,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这位孤独诗人的一生。他从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记录中透视出诗人生命中的困厄,用通俗、晓畅、才华横溢的传记写作手法引领读者接近这个世界文学和哲学经典中的未知之谜。
作者简介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是德国当代著名思想史作家、传记作家,著有E.T.A.霍夫曼、叔本华、海德格尔、尼采、席勒等德国重要思想家传记,能够将大量史料和独特观点圆融地浸润于通俗的讲述之中,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在萨弗兰斯基那里,哲学似乎与文学、艺术和诗是不分家的,这也是他的书吸引人之处。相比严肃的学术著作和庞大的思想体系,读者可能会更喜欢他那种将哲人生平、思想和创作成果娓娓道来的方式。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参考文献
荷尔德林年表
译后记
序言
“神的火苗也在催促,在
白昼与黑夜,/让我们启程
。来吧!让我们观望那开显
者”,这几句诗来自荷尔德
林的《面饼与葡萄酒》——
那是德语中最优美而又最强
劲的哀歌。
假如我们不能敏锐地感
知“神的火苗”的话,那么无
论给它赋予何种意义,都几
无可能靠近荷尔德林。
在荷尔德林的生活和诗
歌中燃烧的火,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问
题。
荷尔德林后来每次回顾
其生活的时候,都会觉得自
己一直都在作诗。诗句对他
来说,就好像空气之于呼吸
。在诗中,他完全为自己而
存在,同时也与一个整体两
心相依,处于一个想象的共
同体中。此处再次援引《面
饼与葡萄酒》中的诗句:天
父以太!就这样众口呼唤相
传/千万次,无人可以独自
承受生命;这财富令人喜悦
,与陌生人分享和交换,/
它变成欢声一片……
诗对荷尔德林而言就是
食粮,最高意义上的食粮,
不管他茕然孤独还是亲密相
依。母亲不理解这一点,想
让他成为一名牧师。年轻的
荷尔德林起初顺从地走上了
通向这一职业的道路,在维
滕堡经历了如下人生驿站:
在邓肯多夫的修道院学校就
读,然后到毛尔布隆继续求
学,最后进入图宾根神学院

在图宾根求学期间,一
直以诗人自居的荷尔德林诗
兴勃发,并且也对当时引发
了觉醒潮流的哲学产生了浓
厚兴趣。黑格尔、谢林与荷
尔德林在神学院里组建了一
个友盟,把它称作他们的“
看不见的教会”。这对德意
志观念论的创生可不是一段
无足轻重的插曲。
1796年,在记录集体哲
思的传奇文本(后来被称作
《德意志观念论最古老的体
系纲领》)中,三位友人大
胆无畏、年少气盛地写道:
“我们必须拥有一个新神话
。”这随后成为友盟中的每
个成员将用自己的方式付诸
实现的承诺,而不满足于仅
对这一神话展开哲学思考的
,是荷尔德林。他投入毕生
精力,将该神话用诗的形式
创造出来。不过,为此他不
得不一开始就从给予自己莫
大鼓舞的哲学中抽身而出。
作为诗人的他,超越了哲学
。在灵感迸发的最佳时刻,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但持
存者,诗人创立。
荷尔德林与黑格尔、谢
林组成的友盟解散了。但荷
尔德林并不是孤身一人,这
个相貌堂堂的年轻男子总是
被那些靠近他的人簇拥着。
女士们迷恋上他,男士们也
是如此。多段感情的顶点是
与法兰克福的苏赛特·贡塔
德之间的恋爱故事,以及与
伊萨克·封·辛克莱之间的友
谊。
苏赛特与荷尔德林相逢
,却无法相守。这是一个悲
伤的故事,苏赛特在荷尔德
林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许珀
里翁》中的狄奥提玛这一形
象上得以神化。辛克莱也在
《许珀里翁》中有所映射,
他吸引荷尔德林这位热情高
涨的共和主义者参与自己的
革命活动。由此,荷尔德林
也受到国家监管机构的密切
注意。这肯定加速了他最终
的精神崩溃。
逃避牧师一职的荷尔德
林靠担任家庭教师维持生计
,并不得不一再央求母亲提
供经济援助,因为她掌管着
他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数目可
观的财产。假如她悉数支付
给儿子的话,荷尔德林的生
活进程肯定是另外一番模样
。内心的独立总归必须努力
获得,但更多外在的独立原
本可以让他免遭某些屈辱。
终其一生,荷尔德林都
是一个身揣秘笈而又怀才不
遇的诗人。席勒曾试图提携
他,歌德也曾向他施恩——
仅此而已。在荷尔德林
1802年初动身前往波尔多
之前,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
写道:他们可能并不需要我

谜团重重地从波尔多返
回半年以后,荷尔德林逐渐
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但他
还是成功地创作了天才般的
诗歌,直到他在1806年秋
被人从霍姆堡送往图宾根的
精神病院。一年后,图宾根
的木匠师傅齐默尔收留他寄
居家中。他在木匠家里度过
了下半生,整整36个年头;
他住在塔楼上的房间里,可
以眺望他早年曾为之赋诗一
首的内卡河的美丽风光。
头些年,荷尔德林还会
爆发狂躁的症状。后来他就
安静了下来,清醒着,不再
迟钝,不断地自言自语;如
果遇到他觉得自然而亲切的
人,他也乐于交谈。他保留
着自己的倨傲。他非常确切
地知道自己是荷尔德林,即
便偶尔用别的代号自称。不
过,有时他也会悲伤。这时
候他就会作诗,站在书桌旁
边,左手击打着节拍:这世
上的舒适我已享用/青年时
光,多么漫长,多么漫长,
业已消逝,/四月、五月和
七月,渐行渐远/我再无价
值,再也不愿活下去!
荷尔德林就这样活着,
直到1843年。
他无法亲历自己的声名
鹊起,那要到1900年前后
才开始。自那以后,荷尔德
林就被载入文化记忆的史册
,永志不忘。但他同样也是
作为“经典作家”被人铭记,
或者被当作近乎神秘的人物
。不过,无论如何都是一个
迢远的过客。
因此,本书尝试着小心
翼翼地走近他。来吧,朋友
!到广阔天地中去!
导语
本书是萨弗兰斯基2019年10月最新推出的诗人哲学家传记作品。在这本新著中,萨弗兰斯基用诗意的语言重现了荷尔德林这个孤独诗人的一生。他追随着荷尔德林后代留下的痕迹,从大量的史料和记录中透视这个诗人生命中的困厄。荷尔德林,作为诗人、翻译家、哲学家、私人教师,他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中,在这种压力下他最终崩溃了。直到20世纪,他的生命和哲学的真正含义才被发现,甚至他的名句也成为传颂一时的经典。但是荷尔德林仍然是德国文学、哲学经典中的一个未知数。作者萨弗兰斯基用细腻笔触再现了一种的诗意人生,用他通俗、晓畅而才华横溢的传记手法给一般读者打开了通往诗人哲学家的路径。
后记
写下这个标题时,内心
感觉可谓五味杂陈。一方面
自然有一丝如释重负,毕竟
历时一年半的时间,这本书
的翻译总算是画上了一个句
号,在此也不由得感叹时光
流逝之快。另一方面,这本
书是德国顶尖学者萨弗兰斯
基为享有世界级声誉的德国
大诗人荷尔德林所立的传记
,无论是作为研究对象的诗
人传主还是作为同样负有盛
名的作者,都让我觉得翻译
这本书大有惶恐不安之感。
而这样诚惶诚恐的感受,在
一路摸索的翻译过程中一再
得到印证。诚然,本书是荷
尔德林的传记,但在对这位
诗人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
作者自然免不了援引诗人犹
如粲然群星般熠熠生辉的诗
篇。都说翻译难,译诗更难
,而荷尔德林诗歌的解读已
属困难,再造译成汉语更殊
为不易,再加上萨弗兰斯基
的深厚广博的学养和优雅厚
重的行文,无疑使得整个翻
译过程喜忧参半,常有“拨
开云雾、守得月明”的切身
感受。
萨弗兰斯基的这本传记
出版于2019年,而翌年就
是荷尔德林250周年诞辰,
这之间的关联自不待言。头
顶“天才诗人”“先知诗人”“
哲学诗人”“诗人中的诗人”
等桂冠的荷尔德林,可以说
也称得上“先于时代之人”或
曰“死后方生”,即在世时未
享盛名,去世后很多年才被
重新发现。颇值一提的是,
德意志文化的三大源流,即
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
化和日耳曼的固有文化,以
及代表这三大传统的古典主
义、虔敬主义和浪漫主义,
都可以在荷尔德林身上找到
印记:生于施瓦本地区的他
,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虔敬
主义的熏陶和感染,并遵从
母命学了神学专业;但后来
他一再违抗母亲的意愿,不
愿做一名侍奉上帝的牧师,
而转向做一名以诗艺为志业
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一再
“言必称希腊”,并参与构建
了新神话诗学。他对古希腊
文化的遥望与向往不仅体现
为在诗歌中对关乎希腊的母
题和意象反复吟咏、一唱三
叹(有一首颂歌就题为《希
腊》),从他笔下汩汩流出
的其他文字亦可窥见:他在
学生时代撰写的有关古希腊
艺术的论文,比如诗化小说
《许珀里翁》和剧本《恩培
多克勒之死》,又如他对索
福克勒斯的两部悲剧《俄狄
浦斯王》和《安提戈涅》以
及品达崇高颂歌的翻译。当
然,除了当时涌现的“希腊
热”,为诗人的精神生活插
上翼翅的还有另外两股力量
,其一为以康德等人为代表
的哲学思潮的风起云涌,其
二是当时发展得如火如荼的
法国大革命。就哲学运动而
言,荷尔德林不光接受和研
读了斯宾诺莎、卢梭、康德
和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
也跟他神学院时期的室友黑
格尔和谢林一起参与造就了
一场声势浩大的哲学运动,
正因如此,有关荷尔德林的
观念论哲学背景以及他与后
康德哲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就
荷尔德林与法国大革命之间
的关系而论,本书中多次提
及的法国荷尔德林研究的执
牛耳者贝尔托就曾将荷尔德
林定义为法国大革命的追随
者和雅各宾派,将荷尔德林
研究带人了一个左派接受研
究的新阶段。事实上,青年
时代的荷尔德林非常关注时
事政治和革命斗争,投笔从
戎也是他的心之所系。正因
如此,他才会1798年元旦
致弟弟的长信中写道:“当
黑暗的王国以暴力入侵,我
们还是会把鹅毛管笔扔到桌
子下面,以神的名义奔向苦
难最为深重而又最需要我们
的地方。”
……
写到这里,感谢之情溢
于言表。首先要感谢上海人
民出版社,尤其是赵伟编辑
的邀约和接洽,多年来该出
版社一直致力于优秀学术著
作的出版,在德语学术文化
书籍汉译出版方面贡献颇多
。真诚致谢天堂里的陈宁,
他发表在豆瓣社区“荷尔德
林小组”内的译文抑或原创
文章,以及对现有荷尔德林
诗文集翻译的评论,都让我
受益良多,一并感谢与荷尔
德林诗歌主题相关的其他参
与者的评论和探讨,限于篇
幅无法一一罗列网名。最后
还要感谢来自波恩的德国汉
学家汉克杰(HeinriCh
Geiger)博士,没有他不厌
其烦地耐心答疑解惑,恐怕
译文中的诸多未解之处可能
就会不无遗憾地“跳将”过去
。另外还需说明的是,萨弗
兰斯基迄今推出了包括本书
在内的多部德语国家文化名
人传记,其风格都可谓通识
性、学术性与可读性水乳交
融,为此译本中保留了原文
的德语注释和参考文献,以
备通晓德语者查证;本着方
便一般读者非学术性阅读的
目的,笔者以毛明超翻译的
萨弗兰斯基的《德意志理想
主义的诞生——席勒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为标杆,对书中出现
的大量专名,尤其是人名做
了较为详细的注释。
“不为至大者所拘,而为
至小者所含,此乃神性”,
这是《许珀里翁》倒数第二
稿第一部开篇的引言。按照
海德格尔的阐释,天地神人
构成“四方一世界”,而处于
天和地两极之间的人与神需
要一个“中介”,而这个“中
介”就是作为半神的诗人。
其实,除了诗人,译者又何
尝不是一种“中介”,就好比
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十二主
神之一的赫尔墨斯,其主要
的使命是充当众神的使者,
向作为大地之子的民众传达
众神的旨意。每一位以翻译
精彩页
第一章
出身。体面者。荷尔德林自尊自爱。
生父和继父亡故,母亲孀居。童年的诸神。
跟母亲的关系。科斯特林家族。神童谢林。
1770年3月20日,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在内卡河畔的劳芬降生,在施瓦本地区的“体面者”圈子里长大。“体面者”,高级中产阶层自信地如是自称,其主要成员是所在邦郡和当地新教教会的公务人员。此地要求保持虔敬的生活作风,至少外在应该如此,人与人之间都会谨慎恪守。当地教会征召新生力量,而邦郡为此提供监管与资助。
该阶层人员的社交也限于群体内部,联姻亦是如此。于是圈子里出现了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而所有成员都拥有一段共同的历史。荷尔德林家族也是这个“体面者”圈子的成员,甚至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出来。因为荷尔德林的母亲、来自查波尔高的一位牧师的千金,是所谓的“施瓦本精神之母”雷吉娜·巴尔迪里的后代。通过这一纽带,荷尔德林就与谢林、黑格尔、乌兰德和卡尔·弗里德里希·莱恩哈德结成了远亲,而最后那位也曾就读神学院,后来在大革命时期的法国官至外交部部长。
在这些圈子内部,成员都互相支持,对待名誉谨小慎微,大多数时候表现得虔敬、能干、自信,对自身的道德作风颇为骄傲,而正是这一作风,使圈子与充斥着让人心生疑窦的放荡之风的宫廷形成鲜明对照。
跟荷尔德林的祖父一样,荷尔德林的父亲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也曾做过修道院总管。那时,位于劳芬的雷吉斯温迪斯修道院的财物已经移作俗用,由荷尔德林之父掌管。这是一个名利双收的职位。早在荷尔德林的祖父担任此职时,他就已经积聚了一些财富;而后的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即荷尔德林之父、一位对经济营生颇为在行的法学家,则深谙财富增值之道。但他并无多少时日可以投身此事,因为在1772年,亦即荷尔德林出生仅仅两年之后,这位乐天合群、享受世俗之乐的男子,就因为一场中风出其不意地撒手人寰,而之前的他显然一直身强体健。
对于早年的丧父之痛,荷尔德林并未做过实质性的回忆,即便他在孩提时代闹剧般地描述过父亲下葬的情境:送葬队列静默地迂曲前移,/火把的微光映照价格不菲的灵柩,……/那时我还是个口齿不清的幼童,/哦父亲!蒙福的可亲之人!我失去了你。
年轻的母亲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孀居,分别是荷尔德林、不久夭折的一岁的大妹妹,以及遗腹女小妹妹玛丽亚-埃莱奥诺拉·海因里克——大家都唤她里克。
人称“漂亮孀妇”的母亲,其单身的日子也没有持续多久。亡夫的友人——约翰·克里斯托夫·戈克。很快向她展开了求婚攻势。他是一位普通教员的儿子,并未跻身“体面者”行列,但作为一名能干的公务文职人员,他正在向这个圈子靠近。正如荷尔德林的父亲生前一样,戈克也与当时颇有影响力的行政长官比尔芬格过从甚密。比尔芬格被调任到尼尔廷根之时,戈克也一同搬迁,并得到他的支持,在当地开了一家葡萄酒酒庄。在戈克与那位“漂亮孀妇”之间,很快就生发出一段恋爱关系。戈克不是斤斤计较的人,他真挚坦诚、不谋私利,但是将一位佳偶拥人怀中的愿景让他备感欢欣鼓舞,因为那位年轻的遗孀富庶阔绰。
行政长官比尔芬格也是荷尔德林一家孩子们的教父,他出面撮合这桩婚事,荷尔德林的母亲也不反对。荷尔德林同母异父的弟弟卡尔在回忆录中写道,她受到鼓动,“出于后代教育和财产管理的考虑,接受了她早逝夫君的一位至交的求婚,其人就是商会理事戈克,不久前刚刚迁居尼尔廷根”(转引自Wittkop,5)。
不过,在新婚宴尔之前,戈克还不是“商会理事”。这个头衔是与他联姻的孀妇为他买来的。在第二任丈夫身上,她还是投资不菲。在缔结第二段婚姻之前,她还在尼尔廷根购置了一大片土地,即包括附属田邑在内的所谓的“瑞士宫”。葡萄酒酒庄里储备丰富,但据说做的是亏本买卖。戈克当时还不懂如何做葡萄酒生意,但他天性就是如此,无忧无虑,渴望有所作为,而又自信满满。大量堆积、带有酸味的葡萄酒销路很差,对此荷尔德林的母亲约翰娜在晚年所写的遗嘱中也有微词:她责备自己的第二任丈夫在经营时大手大脚,虚掷不属于他的金钱。
有了比尔芬格的支持,再加上约翰娜的财富提供后盾,戈克在竞选市长一职时大获全胜。1776年,他得以当选。他的平步青云自然引起了“体面者”圈子的妒忌,但除此以外,他倒是做出了令众人满意的政绩。对此,约翰娜感到骄傲。她很看重地位和名声,并把这份雄心壮志传递给了儿子,而荷尔德林对自己跻身“体面者”之列也颇感自豪。就读图宾根神学院时,荷尔德林有一次打掉了一位社会地位在他之下的代课教员头顶上的礼帽,因为该教师拒绝按照自己身份规定的那样先行脱帽。荷尔德林就是这样自尊自爱。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