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二十世纪,世界风云变幻,学术新旧激荡,中国史家承继旧学,融汇新知,致力于新旧范式的接榫与转型;与此同时,沧桑变迁,国运起伏,史家的学术与夙命也随之颠簸跌宕。本书以吕思勉、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吴晗、丁则良、严耕望、刘子健、张家驹与程应谬等著名史学家为典型个案,再现了他们在时世剧变下的人生轨迹与学术生涯及其历史观与方法论,既多方勾勒出中国百年史学的辉煌业绩与曲折走向,也真实还原了这些史学大家的命运遭际与心路历程,为后来者在历史的回望中留下了深沉的思考。 著者研究近百年来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前后历时25年,最新结集的这部力作呈献了他那“有思想的学术与有学术的思想”的探索与追求。 作者简介 虞云国,浙江慈溪人,1948年生于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从陈桥到厓山》《宋光宗宋宁宗》等专著,编撰《程应镠先生编年事辑》,主编《宋代文化大辞典》《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标校《文献通考。四裔考》等宋元古籍十余种。有论文集《两宋历史文化丛稿》《学史帚稿》,文史随笔《敬畏历史》《放言有忌》《水浒乱弹》等。 目录 自序 前编 吕思勉: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 一、吕思勉史学的构成背景 二、吕思勉的史学思想 三、吕思勉史学及其方法论 四、放在新史学的序列中 附:写在《吕思勉全集》的边上 陈垣:不为乾嘉作殿军 一、参用乾嘉清儒考证方法 二、得预新史学的潮流 三、“有意义之史学”的新探索 世间已无陈寅恪 一、史学范式:“传人难遇又如何” 二、文化托命:“续命河汾梦亦休” 三、余论: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陈寅恪史学方法论 一、历史观对史学方法的决定性影响 二、治学方法的继承和借鉴 三、史料处理的全新方法 四、治史特点与方法举隅 五、从诗文证史到人格心态史学 六、结语:把人文学术从传统带进了现代 史坛南北二陈论 一、史界双星:从初晤到深契 二、抗日战争时期:“未树新义,以负如来” 三、在沧桑剧变前:“感受痛苦”和“恍然觉悟” 四、在历史大变局后:“立身处世,各走极端” 五、学术异同:“蹊径大同,差异也很大” 顾颉刚:古史辨“剿袭”案的再辩谳 一、公案的缘起 二、白鸟古史批判的双重标准 三、章太炎古史观及其对古史辨派的误判 四、插一个参照系:梁启超“新史学”的日本媒介 五、顾颉刚古史辨的价值取向 六、顾颉刚古史辨的学术渊源 后编 吴晗三调 一、吴晗逸札的本事钩沉 二、吴晗自述语境中与胡适关系的蜕变 三、《吴晗全集》自传书信的系年与校点 丁则良:进退失据于政治与学术之间 一、清华学子的多重面相 二、联大岁月的学人风采 三、国难当头的入世情怀 四、英伦去来的得失是非 五、鼎革初期的政学取径 六、史坛新星的遽然陨落 丁则良史学的发轫与转轨 一、宋史研究:深得张荫麟的神韵 二、史学转轨:“供我们振兴祖国的借鉴” 三、以《李提摩太》为中心:配合时局的政治批判 四、近代亚洲史与苏俄史研究:汇入时代的史学主潮 五、结语:诘问与思考 《学习与批判》里的海上学人 一、旧刊新读说缘起 二、卓然名家的第一代学人 三、第二代学人的众生相 四、初露头角的第三代学人 五、对狼奶的反思 严耕望与他的《治史三书》 一、严耕望: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 二、《治史三书》的成书与影响 三、最佳的治史入门书 四、《治史三书》的其他价值 五、《治史三书》的读法 刘子健的学术生涯与故国情怀 一、从燕京大学到东京审判 二、客居美国的学术生涯 三、家国情思与国际襟怀 四、故国异邦与半宾半主 刘子健的历史观与方法论 一、历史观:“本人是倾向多元论的” 二、学问:“首先要学会提出问题” 三、“先建议一个分析的格局” 四、模式与类型在分析格局中的作用 五、史料批判与历史写作 外编 张家驹三题 一、燕园岁月:尚余春梦足清谈 二、顾颉刚与谭其骧笔下的张家驹 三、张家驹与他的《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 程应镠的命运与史学 一、斗争文字疾风雷:1949年以前 二、报国谁知白首心:1949年以后 三、历史教育家的成功实践 四、历史学家的丰硕成果 序言 我的专业方向是两宋史 ,本书却归入中国史学史的 范畴;中国史学史也涵括宋 代,但本书聚焦却是现代中 国的史家与史学,在时段上 逸出了两宋的畛界。我历年 写的这类文章竟能出专书, 纯属无心插柳之举。 一 我进入大学时已年届而 立,史学训练近乎零起点, 以史学为志业的意识却已然 萌生。大目标既定,总得框 个范围,因缘际会,经过拿 捏掂量,选择了宋史。大三 那年写出首篇宋史论文,或 可视为走上治史之路。本科 毕业留校,进入宋史研究室 ,不久在职读研究生,其后 虽写过其他断代的论文,但 治史大方向从未游移过。 对史学入门者而言,不 断提升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而中国古代史研究者的专业 素养,内涵似乎尤其宽泛, 既有治史必备的地理、职官 、年代、目录四把钥匙,也 有文字、训诂、校勘、辨伪 等历史文献的专门之学,还 包括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在史学理论方法上,听过程 应镠先生讲的“中国古代史 研究方法”研究生课程,但 平日请谒侍谈,不经意间的 收获似乎更多,我有《治史 三昧》自道启悟。除此之外 ,我补了两方面的短板:一 是以“拿来主义”的眼光选读 当年风行的史学理论与社科 新潮的海外译著,二是认真 研习中国现代史学大师的著 作。这里只说咯若。 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 学的转型,一般以20世纪初 梁启超刊发《新史学》为起 点,但新史学范式的全面开 创还要迟至五四运动前后。 其后二三十年间,梁启超、 章太炎、王国维、陈垣、吕 思勉、胡适、顾颉刚、陈寅 恪、钱穆与郭沫若,史学大 师纷至沓来,他们自撰杰作 ,独创范式,分立门派,各 领风骚。在史观与史法上, 尽管各有主张,甚至互相立 异,但对中国现代史学都有 创辟之功。就史观与史法而 言,他们一方面不同程度地 受过外来学术与方法的冲击 与洗礼,一方面相当坚实地 承袭了传统学术与方法的熏 陶与濡染;前一层面促成他 们敢于挑战传统史学,创立 史学新范式;后一层面有助 他们善于改造传统史学,融 入史学新范式。唯其如此, 他们注重新旧范式之间的衔 接与过渡,确保新创的史学 范式能够契合中国史学的特 定对象与既有资料,以期真 正体现中国特色,实现范式 的成功转型。就此而言,认 真学习这些史学大师的典范 之作,对初涉史学者就具有 双重的意义。 其一,大师们那些见地 独到的研究结论,对试图把 握中国历史全局的后学而言 ,无疑竖起了一个不容或缺 的参照系。即便他们具体而 微的论题与观点,与你研究 的专题或断代没有直接的交 集,仍能成为你研究时的支 持意识,有助你以更宏阔的 视野与更敏锐的识见去思考 、去探究有关问题。宋史学 界广泛流传“只学宋史,学 不好宋史”之说,没有必要 考证究竟哪位前辈大家首倡 其法,毋宁相信他们都有过 类似的告诫,其意无非强调 宋史必须置于整个中国史的 大视野中去审察与研究。我 也是怀着这种认知,企望从 史学大师的典范研究中努力 领会他们对中国历史的经典 诠释。 其二,大师们在研究中 独运机杼的理论与方法,更 为后来的初学者提供了值得 参考与借鉴的范本与样板。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 在史料处理、史实考据、史 事分析与史著书写上,兼具 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特性。或 许考虑到这种双重性,年鉴 学派大师马克·布洛赫讨论 史学理论与方法的遗著取名 《历史学家的技艺》,意在 凸显历史研究中技艺性的那 一面。既然如此,史学从业 者倘欲有效而速成地掌握这 门技艺,首先应从大师最成 功的典范之作入手,细致入 微地观摩、取经乃至仿效, 以期在治史技艺上博采众长 ,自有会心。 出于以上认识,自20世 纪80年代起,我有目的、分 步骤地阅读中国现代史学大 师的著作。我曾自述读书经 历说: 研读中国20世纪“新史学 ”的代表作,从中揣摩体会 大师们的治学方法,也曾是 我的自修课。记得入手最早 的是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他这篇长序一气呵成堪称 兴会淋漓,而我一气读完也 几乎手不释卷,不仅心悦诚 服其“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 ,在史料检讨与史实解释上 也有感悟。其后,将梁启超 、陈寅恪、陈垣与吕思勉等 诸家名作陆续请上书架,无 不开卷有益,欣然有得。( 《私人阅读的两个三十年》 ) 我也设想,“把二十世纪 的史学大师,从揭橥‘新史 学’的梁启超开始,一个一 个地把大师们的史学著作学 习一遍,领悟他们的史学三 昧,同时把他们的史学在百 年大变局的互动中给以历史 的定位”(《学史帚稿·自序 》)。这段自述表明,在阅 读大师时,我的兴奋点集中 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每个 史学大师自具特色的治史方 法,二是在时世变局中关注 大师及其史学的不同衍变。 其后十余年,在以宋史 为主业的同时,我的大师阅 读计划虽时断时续,但从未 中辍,有的选读其代表作, 有的通读其全集。 …… 在20世纪50年代频繁的 政治运动中,反右派斗争对 学术文化界的波及面最大, 历史学界也不可能独善其身 。在这种政治局势下,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