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沧海丹青(海归北京创业实录)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从成千上万海归创业者中选取了77名代表人物,按照“史传结合”原则对当代北京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的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回顾,陈春先、饶毅、汤晓鸥、王兴……集中展现海归在北京创业的群体画像,挖掘创业活动与时代发展的逻辑关联,彰显北京创新文化,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书按照“传”的逻辑,以案例形式对人物进行详解与描述,对于鼓励海归人员回国创业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有助于团结吸引各方力量、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长风破浪一海归创业
一、村中号角:改革创新前奏曲
二、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海归创业“先头兵”
三、海淀留创园:创业沃土,梦想摇篮
四、互联网浪潮中的弄潮儿
第二章 创业变迁——创业生态发展
一、踏浪前行,掀起创业潮
二、满园春色,留创园蓬勃发展
三、风险资本,从“无”到“有”
四、职业经理人,走向世界
五、“筑巢引凤”,搭建平台
第三章 各领风骚,俊采星驰
一、电子信息:建立全球最完整产业链体系
二、生命健康:由先导产业向主导产业跨越
三、先进制造:砥砺前行,领跑创新
四、新能源新材料:这一次我们不曾落后
五、多元业态:北京海归俊采星驰
第四章 直挂云帆,再踏新征程
一、新机遇,新使命,新担当
二、梦想与奇迹,“独角兽”崛起
三、专精特新,异彩纷呈
四、沧海横流,勇立潮头
结语 丹青难写是精神
参考文献
编者语
序言
中国留学生群体伴随着
近代以来中国跌宕起伏的历
史变迁,以其自身独特的人
生历练和事业追求,为近现
代中国100多年不懈奋斗、
走向世界、追赶世界作出了
巨大贡献。可以说,中国海
归百余年的留学史也是一部
近现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奋斗史。
时至今天,中国已经成
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
留学生遍布世界100多个国
家和地区。特别是在改革开
放发展和创新创业大环境吸
引下,越来越多学子选择学
成归国,形成了新中国成立
70多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留
学人才“归国潮”。1978年,
留学归国人员仅以数百人计
,2009年首次突破10万人
,2016年达到40万人,
2018年突破50万人。教育
部统计数据显示,从改革开
放至2018年年底,我国出
国留学生达到585.71万人,
学成归国人员达到365.1
万人。北京,更成为海归留
学生的首选集中地。
一部海归留学史,百年
中国奋斗情。当代北京海归
奋斗的历史,凝聚了中国海
归学子的报国情怀,展现了
中国改革开放的壮丽风貌1
1872年,容闳组织第一
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启程
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学生
规模化留学的先河,并对近
代中国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
的留学生如周恩来、邓小平
、刘少奇、朱德、李富春、
陈毅、聂荣臻、陈延年、巴
金、钱锺书、艾青、林风眠
、徐悲鸿、钱三强、傅雷、
冼星海等都成为中国现代历
史的风云人物。从1949年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
代末期,在新中国的感召下
,一大批具有民族责任感、
使命感的海外优秀留学人员
满怀激情毅然回国投入新中
国的建设事业中。尽管许多
留学人员归国遭遇各种阻力
和障碍,但他们最终在党和
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凭借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满腔
热情,回到祖国怀抱,以无
私奉献、勇于探索的科学家
精神,在新中国的科学事业
奠基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
要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
不仅国内疮痍满目、百废待
兴,国际上更面临着来自以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战略
威胁,急需恢复并建立起国
家经济和国防力量,以维护
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此时
的新中国面临着人才紧缺的
困局。据统计,新中国成立
初期全中国高等学校副教授
以上的教师只有7000人,
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以上的
仅400人。此时,约有7000
名留学生和学者留在海外学
习和工作,这对于当时人才
紧缺的新中国来说,算是一
个庞大的人才群体,他们的
回归,有效地填补了新中国
经济建设人才紧缺的状况,
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
战略意义。
在这个时期的留学人员
群体中,有约73%留美人员
学习的是自然科学,回国后
基本上从事科学技术领域的
工作。特别是1956年新中
国为发展科学技术制定了《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
展远景规划纲要》,从13个
方面提出了57项重要科学技
术任务和616个中心问题,
部分留美归国学人参与了规
划的制订,为新中国科学技
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
基础。曾经为“两弹一星”作
出杰出贡献的领军人物绝大
多数都是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最杰出的代表。从获得“两
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
学家来看,有10位是留美归
国的科学家:邓稼先、屠守
锷、钱学森、郭永怀、杨嘉
墀、陈能宽、吴自良、任新
民、朱光亚、王希季;有9
位是留欧归国的科学家:王
淦昌(留德)、赵九章(留
德)、钱三强(留法)、王
大珩(留英)、彭桓武(留
英)、陈芳允(留英)、黄
纬禄(留英)、程开甲(留
英)、姚桐斌(留英);还
有2位是留苏归国的科学家
:孙家栋、周光召。可见,
留学欧美归国的科学家在“
两弹一星”国防尖端技术上
发挥了更突出的作用。
从更广泛的领域看,20
世纪50年代归国留美学人最
突出的价值是他们对新中国
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贡献,
在许多科技领域攻克并填补
了高精尖技术的空白。比如
,自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设立以来,在22位获
奖者中就有7位是50年代归
国的留美科学家,他们分别
是叶笃正(2005)、闵恩
泽(2007)、徐光宪
(2008)、师昌绪(2010
)、吴良镛(2011)、谢
家麟(2011)、郑哲敏
(2012)。这些科学家在
各自领域为中国科技事业的
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基础。同
样,20世纪50年代留欧归
国学人与留美归国学人一样
,在新中国的科学技术领域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学者
根据《中国科学家辞典》中
的877位分布在全国各大学
、研究机构和一些厂矿的相
当于教授(极少数是副教授
)级的科学家做了分析,在
877名科学家中,有622名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占总数
的70.9%,其中393名是留
美学生,占63.2%,91名是
留英学生,占14.6%,仅次
于美国居第二位。
……
在此,我们可以简要回
顾一下北京海归的创业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关村科
技人员下海创业引发了北京
创业生态的萌芽,以此为开
端一直到20世纪末,北京开
启了电子信息和互联网创业
的历程。那个时候中国改革
开放刚刚起步,面对全球新
科技浪潮和产业革命的大趋
势,以具有留学经历和国际
视野为代表
导语
时代车轮滚滚至2023年,国家发展逐步形成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这就更需要总结归国留学生创新贡献、弘扬留学生创业报国精神,把握好新时代构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新发展格局这个大历史定位,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本书拟以时间为经,以北京市留学归国人员政策演变和人物创业故事为纬,着重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历史。
后记
百余年的中国留学发展
历史,从求“报国、救国”到
求“发展、复兴”,经历了一
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梁园
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
兮”,当年华罗庚的诗句激
励了一代又一代海外留学生
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回国报效
,可谓“繁若星辰,俊采星
驰”。
当代北京的发展,一靠
人才,二靠科技创新,这也
是北京市发展的两张金名片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已然
成为海外人才汇集的高地,
更是海外人才尤其是科技人
才回国创新创业的首选之地
。北京的快速发展,留学归
国人员在北京高科技领域发
挥了突出作用,作出了突出
贡献,创新成果斐然,是当
代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
支重要力量。加强留学人员
创新创业的事迹宣传,为当
代北京海归创新创业者明德
、立传、画像,是北京市欧
美同学会和当代北京史研究
会共同的愿望和使命。我们
开展对当代北京留学归国人
员创新创业的历程进行系统
的回顾与重点记载,就是希
望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一些
宝贵的借鉴和经验。“毕竟
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
同”,这也是我们编写这本
《沧海丹青——海归北京创
业实录》的初衷和本意。
本书按照“史传结合”的
原则,重点突出三大导向。
一是立足历史大背景。在写
“史”的过程中,重点突出新
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留学人
员归国的时代背景,描画出
中国留学人员的家国情怀。
二是把握人才战略引领的方
向性作用。广大留学人员踊
跃回国,积极参加祖国建设
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
支持与推动,反映海归创业
历程应把国家的人才战略融
人贯穿始终,把握好科教兴
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
新驱动战略对海归创新创业
的深远影响这条主脉。三是
体现人物的故事性。全书按
照“传”的逻辑,对人物的详
解与描述,做到“点与面”的
结合,对于典型人物和代表
性人物以案例形式展现,尽
可能增加内容上的故事性和
可读性。
本书的编写工作是从
2023年3月开始到12月下旬
送交出版社,历时9个月,
安排比较紧张。编写的启动
和计划,得到了北京市人大
常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欧美
同学会会长闫傲霜同志的热
情鼓励和大力支持,原欧美
同学会副会长、原中关村管
委会副主任夏颖奇同志曾经
为海外留学人员来京创新创
业工作指导作出过突出贡献
,此次担纲主编工作,毫无
保留地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材
料,为此付出了很大心血。
在这里还应该特别感谢北京
长城战略咨询研究所的大力
支持和帮助,该所在接受任
务后迅速组建了一支年轻而
又优秀的编写团队,由长城
所首席顾问赵慕兰老师全程
指导和编审。导言由刘志光
、袁硕平撰写,第一章由宋
瑶、徐渴撰写,第二章由武
盈、任雅崸撰写,第三章由
宋瑶、张继喆、武盈、徐渴
、任雅崸、屈子健撰写,第
四章由张继酷、屈子健撰写
,结束语由刘志光、刘静撰
写。这本书的编辑撰写工作
,凝聚了这批年轻人的辛勤
和智慧。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七易
其稿,编委会的同志们也提
供了很多宝贵的实例、论点
和中肯的意见建议,为本书
增色不少,特此深表谢忱。
编者
2023.12
精彩页
一、村中号角:改革创新前奏曲
在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有两个“村”彪炳史册,一个是安徽小岗村,开启了农村改革先河;一个是北京中关村,吹响了科技创新号角。
——纪录片《中关村》
改革开放从农村走向城市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壮士断腕,以极大的决心和勇气签署了一封“生死契约”,实行分田到户,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先锋。在此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应运而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正式开始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此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家庭联产承包改变了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使农民的劳动与收入直接联系起来,赋予了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I生和农业生产效率,也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国家对农村多种经营政策限制的放开,全国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了4700万家社队企业,诞生了一大批像鲁冠球一样的“农民企业家”,带动无数就业,与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成“三足鼎立”之势。
农村的改革如火如荼,提高了农业产量和农产品丰富度,对城市市场的商品经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城市商品经济改革已是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如何将改革在城市推开与深入下去,亟待中央给予正确指引与大力支持,当时全党全国人民对改革开放打开新局面翘首以待。
在城市,企业微观机制的改革便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1988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牵头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报告》,肯定了中关村科技企业所创造的“两不四自”企业设立和运行的原则,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自此中关村吹响了推动城市改革的前奏曲,成为城市改革的先行者。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改革开放探索初期,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政企不分的职权划分,以及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无一不掣肘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从农村到城市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社会主义理论突破来看,会议阐明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时,会议强调要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至此,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
理论的突破和思想的突围带来了实践的突破。如果说,农村领域的改革有小岗村,那么在科技领域的改革上中关村是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员下海创立民营科技企业逐渐成为潮流。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号召下,中关村的科技人员是最早一批“吃螃蟹”的,科技人员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技术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毅然决然走出院所高校的围墙,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开启了科技和经济相结合的科技体制改革新路子。从1978年后陈春先等科研人员访美,到1988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标志着中国科技改革以中关村为起点,一步步形成面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创新体制与环境,同时,也为广大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培育了丰润的环境土壤,奠定了必要的体制条件。由此大规模派遣留学生大幕徐徐拉开了。于是,历史的记录画卷便展现在我们面前。
P11-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