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所载史实,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
内篇谏上第一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
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晏子谏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
景公欲废逋子阳生而立荼晏子谏
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逊晏子谏
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
景公游寒涂不恤死胔晏子谏
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
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
内篇谏下第二
景公逐得斩竹者囚之晏子谏
景公以抟治之兵未成功将杀之晏子谏
景公为长廉欲美之晏子谏
景公为邹之长涂晏子谏
景公春夏游猎兴役晏子谏
景公猎休坐地晏子席而谏
景公猎逢蛇虎以为不祥晏子谏
景公为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
景公为泰吕成将以燕飨晏子谏
景公为履而饰以金玉晏子谏
景公为巨冠长衣以听朝晏子谏
景公朝居严下不言晏子谏
景公欲以人礼葬走狗晏子谏
景公登射思得勇力士与之图国晏子谏
……
内篇问上第三
内篇问下第四
内篇杂上第五
内篇杂下第六
外篇重而异者第七
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
晏子名婴,字平仲,今山东高密人,是我国春秋后期齐国著名的贤相。其一生先后相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位国君,总时长达半个多世纪,其中相齐景公时间最长。
齐景公登位初期,国内公室衰落,大夫专权,尤以田氏势力最为强盛。但齐景公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短短几年齐国便由乱入治。
然而国情稍有好转,齐景公便不再顾国事、理民政,而好色、好犬马、好宫室,贪图享乐,厚赋重刑,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乱象丛生。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形之下,齐景公依旧维持了几十年的统治,齐国在各诸侯间还能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这完全有赖于杰出的政治家一晏子的辅佐。
晏子的事迹与传说,先秦的各家典籍多有大量生动的记载,而《晏子春秋》是记述其事迹与传说最为详备的一部典籍。司马迁十分推崇晏子,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羡焉。”因崇敬其为人,《晏子春秋》这部书司马迁爱不释手,为其案头必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抄写人各异、流传途径不同等原因,《晏子春秋》到了西汉初期,已有不下三十个版本,如司马迁所言“至其书,世多有之”。司马迁看的《晏子春秋》并不是如今读者所看到的这个版本,很有可能就是诸多版本中的一种——汉太史所藏五篇“太史书”。
西汉成帝时,刘向奉旨校理皇家内府所藏先秦典籍。校理完毕,刘向作《叙录》,向皇帝汇报校书情况,其中就谈到《晏子》。
刘向说,自己参考了朝廷内外所藏的三十个版本的《晏子>,整理出内篇六篇,外篇两篇。内六篇“合于六经之义者”为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外两篇“重而异者”“不合经术者”,共八篇二百一十五章。遂以此为该书体例之定式。
《晏子春秋》的作者,有的版本认为是晏子本人,这是不妥的。该书与《论语》类似,是晏子同代的齐国史官、民间仰慕者,以及后世“小说家者流”先后撰编的成果。且“晏子”之“子”是尊称,晏婴不会这样称呼自己,“景公”之“景”乃死后的谥号。晏子死于齐景公之前,根本不知有此谥号,而景公本人活着的时候也不可能自称死后的谥号,此书显然为后世所作。
《晏子春秋》记载了晏子的言论事迹,又杂合大量的民间传说,塑造了晏子这一正直贤明、堪称楷模的杰出政治家形象。本书原文采用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文字,断句大体沿用,细微处略有调整。注释部分参考前人今贤的大量研究成果,以准确为要。译文部分,在通畅之外力求美雅。同时,因篇幅所限,本书仅选取最精彩、最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内容。由于编者才疏学浅,难免有谬误不当之处,还请专家、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