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4个比利(完整译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丹尼尔·凯斯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丹尼尔·凯斯著的《24个比利(完整译本)》是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纪实小说!心理纪实的巅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为之等待20年的“故事”,改编电影《拥挤的房间》(The Crowded Room)正在制作。启发了《搏击俱乐部》《致命ID》《禁闭岛》等烧脑电影!

◎比利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小S×阿信×吴奇隆×赵又廷×王心凌×陈乔恩×郑秀文×范玮琪×彭浩翔×钮承泽……港台众明星都在追看的一本心理纪实小说。潘玮柏更发行同名专辑!

◎日本五年狂销六百万册、中国台湾累计销售过百万册。

◎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作者最负盛名作品。

内容推荐

由丹尼尔·凯斯著的《24个比利(完整译本)》讲述的是: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连续强暴案嫌犯比利?米利根被警方逮捕,但是他对自己犯下的罪行居然毫无记忆。事实上,在他体内总共有24个人格存在,这些人格不仅在性格上,甚至连智商、年龄、国籍、语言、性别等方面也都不尽相同。这些不可思议的人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他到底是个欺骗公众的骗子,或只是个不幸的受害者?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多次自杀,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纽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像是一个队伍,每个人承担不同任务

一个人格来承受我的痛苦

一个人格来表现我的快乐

一个人格来保护我的身体

一个人格来享受他人的关爱

一个人格来学习逃脱

……

目录

致谢

序言

内在人格

第一部 混乱时期

 一章...六章

第二部 老师诞生

 七章...十九章

第三部 超越疯狂

 二十章...二十三章

尾声

后记

作者附记

试读章节

第一位受害者名叫凯莉·德莱尔。她记得嫌疑犯戴着手套,持左轮手枪,眼睛不由自主地飘来飘去,因此怀疑他有眼球震颤症。当时,嫌疑犯先用手铐铐住她,然后将她推进车里,带到野外强奸。之后,他警告她不得向警方描述他的特征,否则会对她不利。为了表示所言不虚,他还从她的笔记本上抄下了几个人的姓名和住址。

唐娜·韦斯特是第二位受害者,身材不高但非常丰满。她说嫌疑犯拿着手枪,指甲缝里有某种油渍,但不是油污或脏东西。嫌疑犯曾说他叫菲尔,满口脏话,戴一副棕色变色墨镜,因而看不清他的眼睛。他同样也抄下了她亲友的名字,并且警告她如果去报案,她或她的亲友就会遭到他兄弟们的报复。但她和警方都认为,那只是虚张声势而已。

两次作案手法中的一个明显差异让两位警官颇感困惑:第一位嫌疑犯留着整齐的八字胡,而第二位嫌疑犯的胡子虽然大概三天没刮,但并不是八字胡。

博克瑟鲍姆笑了笑:“我猜嫌疑犯在第一次作案后把八字胡剃掉了。”

尼克·米勒(Nikki MllIer)是哥伦布市警察局“性暴力犯罪特勤小组”的一名警察,刚去拉斯维加斯休了两个星期的假,10月26日星期三下午3点才回到警察局上班。上一班值勤的格林姆警官告诉她,他刚将一名年轻的受害者送到俄亥俄大学医院。这个案子由米勒负责,所以他向她交代了有关细节。

波莉·牛顿(P0lIy Newton)是俄亥俄州立大学一名22岁的学生,当天早上8点,她在临近大学校区自己的寓所旁被绑架。当时她刚刚停好男友的一辆蓝色汽车,突然有人将她按进车内,逼着她将车开到郊外无人处并将她强奸。接着,她又被迫将车开回哥伦布市去兑现两张支票,随后又将那个人送回大学校区。临走时,他建议她兑现另一张支票,再申请拒付,这样她就能自己留着那些现金,减少一些损失。

案发时由于米勒正在度假,所以她并不知道大学强奸案的情况,也没有看过嫌疑人的素描画像,第一次交班时她已经熟悉了案件的细节。米勒在报告中记录道:“这起案件的情况与俄亥俄州立大学警卫队辖区内发生的两起强奸案类似。”

米勒与她的同事贝塞尔(A.J.Bessell)警官驱车前往俄亥俄大学医院去见波莉。波莉告诉她们,绑架的人自称是“恐怖分子”,但后来又说自己是个商人,开着一辆玛莎拉蒂轿车。波莉在结束当天的治疗后,陪着两名警官去查看了自己被迫前往的地方。但由于天色昏暗,她已无法找到该地点,只好同意明天早晨再去试试。

刑事组的侦查员在波莉的车上发现了三处清晰的指纹,可用来甄别嫌疑犯。米勒和贝塞尔开车带波莉回到刑事组,请她描述嫌疑犯的面部特征,协助警方绘制嫌疑犯的面像。然后,米勒请波莉辨认男性白人罪犯的照片,每组100张,但她看了3组后仍未发现嫌疑犯。折腾了7个小时之后,天色已晚,而且波莉已经疲惫不堪,他们只好结束了当天的工作。

第二天早晨10点15分,刑事组值早班的警察再次带着波莉前往达拉瓦郡。这次由于是在白天,波莉成功回想起了当时的情景,把警察带到了她被强奸的地点。警察在池塘边找到一只9厘米长的子弹匣。她告诉警察,嫌疑犯曾开过枪,将几只啤酒瓶打进了池塘。

他们返回警察局时正赶上米勒来上班,于是米勒将波莉领进一个小房间,随后将门关上,让她一个人留下辨认另外一组照片。

几分钟后,博克瑟鲍姆与第二位受害者护士唐娜来到刑事组。唐娜也被要求去辨认嫌疑犯的照片。博克瑟鲍姆和克莱伯格警长还决定让那位眼科学生出面指证嫌疑犯,这样就能形成证据链,以防嫌犯素描在法庭上不被采信。

米勒让唐娜坐在走廊档案柜边上的桌子旁,递给她3组嫌疑犯的照片。“天哪!”唐娜大叫道,“真有这么多性罪犯吗?”博克瑟鲍姆和米勒在一旁等待着。唐娜既愤怒又沮丧地一张接一张地看着照片,其中有一个是她过去的同学,几天前还在街上碰到。她将照片翻过来,看到背面写着“露阴癖”,喃喃自语道:“真想不到。”

看到一半时,一个年轻潇洒、留着络腮胡子、两眼呆滞的男子令唐娜迟疑了一下,然后突然从椅子上跳起来,几乎撞翻了椅子,大叫道:“就是他,就是他!我敢肯定!”

米勒请唐娜在照片的背面签了字,又根据该嫌疑犯的身份证号码查出了他的姓名,然后记下:“威廉·米利根。”他是个有前科的惯犯。

接着,米勒将被唐娜指证的照片混入波莉还未看过的照片中。接着,米勒、博克瑟鲍姆、一个名叫布拉什(Brush)的警探和贝塞尔便走进了房间,陪波莉辨认嫌犯照片。

米勒感觉波莉似乎明白他们正期待着她能从这些照片中找到嫌疑犯。波莉仔细端详每一张照片,但翻看了将近一半的照片仍未找到。米勒紧张地望着她,如果波莉也辨认出同一个人,那么拘捕“校园色狼”便指日可待。

波莉看了一眼威廉·米利根的照片,然后继续翻看下一张。米勒感到自己的肩膀和胳膊都绷紧了。只见波莉又把威廉·米利根的照片——留着络腮胡的年轻男子——翻回来,“好像是他,”她说道,“但我不敢确定。”

博克瑟鲍姆犹豫是否现在就向法院申请拘留威廉·米利根。虽然唐娜已肯定他就是强奸犯,但那张照片是3年前拍的,他还不能仓促下定论,还要等待指纹鉴定报告出来。布拉什警官则拿着威廉·米利根的身份证号码,到一楼刑事鉴定组去对比从波莉车上采集的指纹。  P10-12

序言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威廉·斯坦利·米利根(Wiliam Stanley Milliqan)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但因罹患多重人格分裂症而被判无罪的嫌疑犯。

他不是小说中虚拟的多重人格症患者,而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存在广泛争议的真实人物。他的照片出现在报刊和杂志的头版和封面,他的心理测试结果更作为报纸和晚间新闻节目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大街小巷。他亦是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住院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我在俄亥俄州阿森斯市的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第一次见到这位23岁的年轻患者时,他刚被法院送来不久。当他要求我记述他的故事时,我坦率地告诉他,我是否写他的故事,将取决于他的经历除了媒体已经报道的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值得书写的内容。他向我保证,我是第一个得知他内心感触的人,甚至他的律师和精神病医生都不完全知晓;他希望让世人了解他的精神疾病。我虽存有疑虑,但对他的情况颇感兴趣。

几天后《新闻周刊》登载了一篇题为《比利的十副面孔》的文章。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这篇文章最后一段如下:

毫无疑问,仍然有不少疑点,例如:威廉·米利根是如何掌握了汤姆(其人格之一)所运用的类似逃脱大师胡迪尼的逃脱术?他对受害者提到的“游击队”和“杀手”究竟是指什么?医生认为威廉·米利根可能还有尚未被发现的其他人格,他们的罪行也不曾被发现。

在阿森斯医院病房单独与比利谈话时,我发现他全然不同于我第一次见到的比利。他说话吞吞吐吐,膝盖由于紧张而不停地颤抖;记忆力很差,而且长时间地出现空白。他谈到痛苦的往事时声音禁不住发颤,但无法提供细节。鉴于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我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但其后的一天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事情。

威廉·米利根的所有人格第一次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一个全新的个体。此时的他不但能够清楚地记得过去发生的事情——包括所有人格的思想、行为、关系和不幸的经历,而且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出那些可笑的冒险行为。

正如我在序言中提到的,读者通过阅读能够了解我采用了何种方式将比利的过去、他的个人感受以及与他的对话一一记录下来。事实上,本书所有内容均出自融合后的比利以及他的其他人格的表述,曾经在不同阶段与他有过接触的62位人士也为我提供了材料。书中的对话和情景得之于比利的回忆,而治疗过程则直接取材于录像带。书中并无我自己杜撰或改编的内容。

写作伊始,我面临的棘手问题就是整个事件的时间顺序。由于从小时候开始便经常“失落时间”,比利很少看表或者日历,他还为此深感难为情。我是通过账单、收据、保险单、学校和员工的记录,以及比利母亲、妹妹、雇主、律师和内科医生提供的材料,才最终厘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比利写信很少注明日期,但他的前女友保留着几百封他在坐牢的两年里写给她的信。我便是根据信封上的邮戳确定了写信的日期。

我与比利达成了两项基本共识:

第一,所有人物、地点和机构均使用真实名称,但需要受到保护的人无论是否成年都将使用化名,包括其他精神病患者、参与犯罪的人以及我无法与之直接面谈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三名受害者。

第二,为避免威廉·米利根因其他人格犯下的罪行而遭到指控,我将以“戏剧化”的方式对事件加以描述。威廉·米利根被起诉的罪行,则不描述细节。

曾与比利共事、相识或成为受害者的人,都认为比利具有多重人格。他们大都记得比利说过和做过的事,而这些事实令他们相信“他不是装出来的”。但也有个别人认为比利是个骗子,假装精神分裂来逃避罪责。我尽量与这两类持不同看法的人交流,观察他们的反应并聆听他们的理由。

与此同时,我始终保持着质疑的态度。然而,在与比利共同撰写本书的两年里,他的回忆和态度又令我不得不相信,本书披露的现象的确是事实。

类似这样的争论一直为俄亥俄州媒体所关注。1981年1月2日《戴顿日报》(Dayton Daily News)登载的文章便是明证——距最后一次犯罪已有三年零两个月。

说谎者,还是受害者?两者皆有可能

威廉·米利根案曝光

乔·芬利报道

威廉·米利根令人难以捉摸。他可能是个精明的骗子,欺骗了公众、犯下了强奸重罪却安然无恙:但又可能确实是一位多重人格症患者,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场悲剧……

唯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米利根是世间最为悲惨可怜的受害者,还是一个将全世界玩弄于股掌的超级骗子……披露事实真相的时刻即将来临。

丹尼尔·凯斯

1981年1月3日,俄亥俄州阿森斯市

后记

本书出版后,我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询问在弗洛尔法官拒绝将比利转回阿森斯心理康复中心后发生了什么。

有鉴于此,我简要介绍一下。

亚伦在写给我的信中将治疗精神病罪犯的利玛医院称为“恐怖屋”,后来又将戴顿司法中心称为“超级无菌监狱”。戴顿司法中心医院院长亚伦·沃格尔(Allen Vogel)同情比利,也颇能理解他的需求,但不断遭到安全部门的掣肘。尽管沃格尔准许比利画油画,汤姆和亚伦还为此购买了绘画用品,但保安人员却拒绝执行院长的命令,辩称绘画用的亚麻子油属于危险品。从此绘画用品被清除出了医院。

亚伦的情绪越来越沮丧,坚持让经常来探望他的好朋友玛丽重返校园,开始新的生活。他说:“我不能让她陪我待在监狱里”。

玛丽离开戴顿几个星期后,另一名年轻女子走进了比利的生活。她叫坦达(Tarlda),是戴顿当地人。她经常到医院看望她的哥哥,因而在会客室里碰见过比利。两人后来经坦达的哥哥介绍相识。过了不久,她开始为比利做过去常由玛丽做的事:打字、送食品和买衣服。

1981年7月22日,坦达打电话告诉我,比利很令她担心。他拒绝换衣服、刮胡子,也不吃饭,还中断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坦达觉得他对求生已经失去了信心。

我去医院探望,汤姆告诉我,阿瑟对治疗和康复已不再抱有希望,决定自杀。

我告诉他,除了自杀还有另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想办法离开戴顿。我听说曾经为他出庭作证的朱迪斯·巴克斯(Judyth Box)医生最近被派往俄亥俄中部地区司法局医院担任医疗部主任。

汤姆起初对从一家戒备森严的医院转到另一家同样严加管制的医院毫无兴趣。俄亥俄中部地区司法局医院是俄亥俄州精神病医院的一部分,比利15岁时曾在那里入院治疗过3个月。汤姆表示,如果不能回阿森斯心理康复中心由考尔医生治疗,那他宁愿去死。我告诉他,既然伯克斯医生曾经治疗过不少多重人格症患者。与考尔医生相熟,而且对比利的病例很感兴趣,那么她就有可能帮助他。在我反复劝说之下,汤姆最终同意转院。

心理健康局、检察官和法官都认为这属于内部转移,因而不需要由法庭裁决,但是转院的事进展缓慢。

在比利转院的前一天,我接到一名患者的电话。他告诉我,比利担心自己会伤害别人,因而祸及转院,所以自愿住进单独监禁室。4名警卫将比利带到监禁室后,立即捆住了他的手脚,把他毒打了一顿。

我在8月27日再次探望亚伦时,看到他又青又紫的左臂肿得老高、已经无法活动,左腿上则缠着绷带。1981年9月22日,比利坐在轮椅上被移送到俄亥俄中部地区司法局医院。

转院不久,心理健康局便提出控诉,要求比利为他在阿森斯心理康复中心、利玛和戴顿医院接受的治疗支付5万美元的医药费,尽管住院治疗并非出于自愿。比利的律师后来也向法院提出控诉,要求利玛医院为比利创作的壁画支付报酬,并对比利受到的身体伤害和不当治疗进行赔偿。律师的控诉被驳回,而州政府的控诉仍在审理中。

坦达为了离比利近一些,在哥伦布市找了一份工作,并住到比利妹妹凯西家。坦达说她爱比利,所以想经常去看望他。伯克斯医生开始对比利进行强化治疗。她曾采用这个方法在阿森斯心理康复中心成功地融合过多重人格。她与戴维、里根、阿瑟、亚伦和凯文沟通、合作,最后终于找回了“老师”。然而,我每次探视时。亚伦或者汤姆都会告诉我“老师”刚刚离开。后来,我请他们在房间里留个字条,让“老师”再出来的时候给我打个电话。大概一周后,我接到了“老师”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说:“据说你想见见我?”

自从我和“老师”在利玛医院一同审读书稿后,这是我们第一次交谈。这次我们谈了很久,因为他知道很多其他人格不知道的事情。

一天“老师”打电话说:“我必须找个人谈谈。我爱上坦达了,她也爱我,我们想结婚。”他们计划在12月15日结婚,这样伯克斯医生就能参加婚礼,因为她在那之后要回家乡澳大利亚度一个月的长假。

作为治疗措施的一部分,伯克斯医生让比利搬进了新病房。他的3名室友,也是伯克斯医生倾向诊断为多重人格症的患者。多重人格症患者需要特殊的治疗和关注。因而她认为让他们住在一起可能是最好的办法。但她万万没想到,哥伦布市的政客在选举前两周对她展开了抨击。

1981年10月17日《哥伦布快报》报道哥伦布市议员唐·基尔摩(Don Gilrnore)谴责比利·米利根在哥伦布市医院受到特别照顾,其中包括“允许比利选择室友”。尽管医院出面否认,但基尔摩却不肯就此罢休。

11月19日《哥伦布公民报》报道:

尽管俄亥俄中部地区司法局医院一再否认比利·米利根享受了特别待遇,但市议员要求再次调查是否存在此种可能……

基尔摩议员特别谴责了几周前发生的一件事。据说比利·米利根在夜晚2点半要求吃香肠三明治,因此医院员工不得不为比利病房的所有患者准备三明治。

坦达用了几周时间去寻找牧师、神父或法官来为他们证婚。几经周折,她才找到主持哥伦布市新建临时收容所的一位年轻的卫理公会牧师为他们证婚。加里·维特(Garv Witte)牧师希望婚礼能低调进行,因为担心消息曝光会影响他在收容所的工作。然而,《哥伦布快报》的一个记者认出了他。“我秉持的原则是,”年轻的牧师对记者说,“要为弱势群体服务……我主持婚礼是因为没有人肯出面……”

婚礼在1981年12月22日举行,参加人只有牧师、认证法院的一名职员(送来结婚许可证),以及我本人。那时伯克斯医生已经回澳大利亚了。为坦达戴上结婚戒指和吻新娘的是“老师”。根据俄亥俄州的法律,配偶并无探视权,除非比利转到管制不太严格的医院或是一般精神病医院,否则这对新婚夫妇不可能单独相处。

婚礼后,坦达举行了短暂的记者会,参加人包括几十名记者、摄影师和电视台工作人员。她告诉他们,她已经见过了大多数人格,他们都接受了她。将来她和比利一定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但是婚后不久,“老师”和坦达就发现了一些不祥的变化。他们不再给“老师”服药。警卫搜查他的房间时开始采用新的方法,比利在会客前后都要被搜身,即使是坦达前来探望也是如此。他们都觉得这样做是在刻意侮辱他们的人格。

伯克斯医生从澳大利亚返回后得知,心理健康局决定不再继续聘用她。“我遭到了排挤。”她告诉我。

《哥伦布快报》1982年1月17日报道:

米利根的主治医生辞去公职

多重人格症强奸犯威廉·米利根的精神病主治医生朱迪斯·伯克斯,因与俄亥俄中部地区司法局医院官员产生分歧而辞去工作。

州议员唐·基尔摩和R·哥伦布(Columbus)为此感到高兴。

“老师”解体了。

比利的新主治医生是年轻的约翰·戴维斯。他曾经在海军担任过心理医生。刚接手这名病人时尚心存疑虑,但后来却对比利的病例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赢得了大多数人格的信任,因而治疗得到了他们的配合。

2月12日,凯西发现嫂子的衣服、个人用品以及比利的汽车都不见了。坦达给比利留下了一封信,说她取走了他们共同账户里的钱,不过将来一定归还。还说她知道不该这样偷偷溜走,但已实在无法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

“我陷入了爱情,所以容易轻信,”亚伦对我说,“我的心碎了。有一段时间我感到心灰意冷,但后来我告诉自己应当忘了她,忘了她所做的一切。我不能因为坦达而憎恨所有的女人,正如同我不能因为父亲而憎恨所有的男人一样。”戴维斯医生对病人处理这件事的态度颇为赞赏,尽管所有人格都觉得受了骗,但表现得十分大度。

1982年3月26日,由弗洛尔法官主持的庭审将决定比利是否对自己和他人构成威胁,是否应将比利转到类似阿森斯心理康复中心那样管制措施较松的医院。但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在庭上的证词互相矛盾。

富兰克林郡检察官托马斯·迪尔(Thomas Deal)在接受《哥伦布公民报》采访时明确表示了检察署的态度。1月14日该报报道说:“……我们希望找到米利根有暴力行为的证明,那样我们就有理由把他转送到管制措施严格的医院。”

俄亥俄中部地区司法局医院医疗部主任米基欧·扎克曼(Mijo Zakman)医生作证说,出庭前他和两名精神病医生对比利进行了大约2个小时的检查,但并未发现有其他人格。他说比利根本没有精神疾病,只是具有反社会人格。

事态发展出乎意外,也令人担忧。如果弗洛尔法官相信了心理健康局的说法,认为比利没有精神疾病,那么就可能判比利出院,并立即交由俄亥俄州成人假释委员会处理。比利会因为违反假释规定而入狱服刑。

但戴维斯医生作证说:“比利现在正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我知道现在坐在那里的是哪个人格,那绝不是比利。”他指出哥伦布市的医院不利于比利的治疗:·-因为那里的严格防范措施会阻碍多重人格症患者的治疗。”留在那里不会取得治疗效果。

临床心理学家哈里·埃塞尔(Harry Eisel)医生作证说,他曾给几个进攻型人格做了“手感测试”,以断定他们是否会对社会构成威胁。“手感测试”包括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手的图片,病人根据图片做出判断。这种反应测试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具有潜在的暴力倾向。埃塞尔说他测试过的人格(我后来得知,那是菲利普、凯文和里根)都不具有危险性。虽然有一名社工为检方作证说,比利曾威胁过他和他的家人。但在辩方律师询问时,这名社工又承认他经常受到精神病患者的威胁,但只是威胁而已。

考尔医生说他愿意为比利治疗,并且会遵守法院的各项规定。

1982年4月8日,弗洛尔法官判决心理健康局将比利·米利根转回阿森斯心理康复中心治疗,并且允许他绘画和做木工,同时建议对他在病房之外的活动严密监视。比利在获准离开医院时必须通知法院。“既然大家都说应该,”弗洛尔法官说,“那我们就再给他一次机会。”

1982年4月15日上午11点,在防范措施严格的俄亥俄中部地区司法局医院住了两年半之后,比利又回到了阿森斯心理康复中心。我定期去看望他,但碰到的不是汤姆就是亚伦。他们告诉我,“我们”很长时间都没有意识共享了。亚伦听到脑海中有人说话(英国或南斯拉夫口音),但他和汤姆无法与他们沟通,这两个人自己也无法沟通。他们失去了联系,失落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在我写这篇后记之时,“老师”仍不见踪影。

汤姆画风景,丹尼画静物。亚伦除了画肖像画和记录在利玛、戴顿和哥伦布等地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外,也记下了他们是如何协力合作、奋勇求生的。

考尔医生开始了艰难的治疗,既要修复两年半来受到的损伤,又要帮助他们把零星的记忆拼凑起来。没有人知道这要花费多长时间。

比利重返阿森斯心理康复中心在哥伦布市再次掀起了波澜,令他心情低落,但阅读俄亥俄大学学生报却让他颇感欣慰。《邮报》于4月12日发表了一篇评论,率先讨论了比利转院的事:

米利根回到阿森斯心理康复中心接受当地专家的治疗。他这一生受尽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果我们不能为他做些什么,至少要给予他所需要的支持。我们不能要求大家张开双臂欢迎他,但希望大家能理解他。这是他至少应当得到的。

1982年5月7日于俄亥俄州阿森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9: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