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无论是在国家政治体制还是在全球治理上,自由民主之秩序都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这本专著中,白彤东教授提出受儒家思想启发的可替代政治模式,试图解决当今全球的一些根本政治问题。 在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上,本书认为,儒家可以认可自由民主政体的自由部分,儒家也可以认可机会平等与以人民为本的政府问责等民主理念。但是,儒家会把更多的政治决策权给与那些在道德上、实践上、智识上能够更加关爱人民的贤能者。其结果就是建立在人权与法治基础上的结合民众意见与精英决策的混合政体。 面对当代民主体制的问题,主流的政治理论家的思考还在关注如何强化民主与平等的因素。但是白彤东认为,自由民主体制中的平等与民主的成分与其自由的成分与良政的目标时有冲突,对后者的保护就要求对前者进行抑制,而儒家混合政体是对这种自由民主体制根本冲突的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国家认同上,本书提出了以文化认同与爱有差等为基础的儒家的政治凝聚模式。在国际秩序上,以“仁责高于主权”为原则,以对内与对外都负起仁道责任的广义“华夏”国家联盟为国际秩序的主导,按照“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模式,建立起儒家的新天下等级体系。这既解决了由排外、自利、平等的民族国家主导全球化的矛盾,也比超越国家的世界主义更加现实。 在自由与法治的基础上,用贤能修正民主,用仁责限制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也许能更好地解决全球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更现实的乌托邦。 目录 本书的历史 本书的结构 致谢 说明 第一章 为什么读儒家?何种儒家? 一历史终结了吗?来自崛起中国之信息 二何种儒家? 三先秦儒家解读的哲学进路 四先秦儒家的哲学解读何以可能? 五如何对先秦儒家进行哲学解读? 六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先秦儒家思想 第二章 政治合法性的儒家立场:民享、民有而非民治 一儒家的平等观 二政治合法性的儒家立场:民有、民享 三……而非民治 四儒家的中庸之道:平等与差等之间,流动性与稳定性 之间 第三章 作为民主问题之修正的儒家混合政体 一民主政治的四大问题 二民主理论的内部回应及其根本局限 三民意与贤能结合的儒家政体 第四章 儒家混合政体的优越性 一贤能与良政?内部挑战及回应 二与民主和平等的冲突?外部挑战及回应 第五章 作为陌生人社会之黏合剂的恻隐之心 一仁与恻隐之心 二作为现代美德的恻隐之心 三恻隐之心的培养:能近取譬直到先天未画 四普遍而差等之爱 五恻隐之心的有效性 第六章 推己及人中的矛盾:公与私 一公与私之问题 二先秦儒家的解决模式 三韩非子的挑战 四《理想国》的解决模式 五两种模式的比较 六当代对道德的回避之儒家批评 七儒家对性别平等的论证 第七章 国家认同与国际关系:儒家的新天下体系 一对爱国主义的儒家辩护与约束 二文明与野蛮的区别与儒家世界秩序 三民族国家(nationstate)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 路径吗? 四儒家模式与民族国家模式的比较 五儒家模式与世界主义模式的比较 第八章 仁责高于主权:儒家的正义战争理论 一“灯塔国”:作为国际干预的孤立主义 二国家实力与正义战争 三行仁政的小国之自保 四行仁政的大国的征伐之责 五孟子的正义战争理论 六与“人权高于主权”和“保护之责”的比较 七孟子理论的问题 第九章 儒家权利理论 一关于儒家与自由民主相容性的四种立场 二作为自由民主的形而上学基础的民主理念之问题 三一个修正的罗尔斯式的回答 四儒家权利理论 五一个案例:儒家如何认可动物权利 六国家推进道德与自由主义之相容性 附录哲人于时代之政治责任——从不入危邦的孔子与不离乱邦的 苏格拉底谈起 一导论 二儒家:杀身成仁还是明哲保身? 三作为履行自己政治责任的躲避 四苏格拉底的哲人:没有统治之责,也无意人间事务 五哲人有不避乱邦的责任?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