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学西传在英国的回应(以16-18世纪中国著述为中心)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徐亚娟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西交流史是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的一个领域,主要有“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两个研究方向。本书对近代早期欧洲刊行的“中国著述”在英国的传播与影响进行梳理,从书籍史、文化史的角度分析英国学人对此或赞扬或贬斥的回应之势,考量16-18世纪中国文化西传英国的历程,进而探讨中国文化对英国的影响和作用。以古鉴今,对当下中英两国文化交往仍具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徐亚娟,女,吉林白山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中国民族文学。在《社会科学战线》《东南学术》等刊物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西江流域龙母传说的嬗变》等著作。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 选题意义
二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中学西传欧洲的整体研究
二 “中学西传”的国别研究
三 “中学西传”的个案研究
四 “中学西传”的专题研究
五 “中学西传”的译介及其研究
第一章 近代早期欧洲刊行的“中国著述”
第一节 大航海时代的中国行纪
一 新航路开辟之前的中国绘景
二 新航路开辟之后的中国文献
第二节 东来传教士的中国报道
一 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概说
二 金尼阁与《利玛窦中国札记》
三 曾德昭与《大中国志》
四 卫匡国与《中国新图志》
五 李明与《中国近事报道》
第三节 欧洲学者的中国图说
一 开意吉与《中国图说》
二 杜赫德与《中华帝国全志》
三 《耶稣会士书简集》
四 《中国杂纂》
第二章 近代欧洲“中国著述”在英国的传播
第一节 近代早期英人东方认知溯源
一 近代早期中英两国交往经历
二 近代早期东来旅行家行纪的英文版
三 书籍贸易与私人图书馆日见规模
第二节 近代早期英文印本里的中国记述
一 近代早期英人的“中国著述”
二 近代早期欧洲“中国著述”的英译本
第三节 近代英国戏剧里的中国元素
一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契丹人”
二 《赵氏孤儿》在英国的翻译与改编
三 其他戏剧家的中国题材创作
第三章 16-18世纪英国学人的崇华观点
第一节 对政治思想的借鉴:从哈克卢特到约翰逊
一 哈克卢特的《航海全书》
二 伯顿开具的中国药方
三 约翰逊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赞颂
第二节 对中国风物的推介:从布朗到钱伯斯
一 布朗与中国瓷器制作工艺
二 坦普尔对中国的兴趣
三 奇彭代尔的《绅士与家具师指南》
第三节 英国学人对中国园林的借用
第四节 英国学者对汉语言的关注
第四章 16-18世纪英国学人的贬华之词
第一节 笛福作品中的讽刺声音
第二节 对中国文明的批评:从诺克尔斯到沃顿
第三节 乔治·安森及其部下的负面记述
一 乔治·安森的《环球旅行记》
二 “百总”号成员的中国记述
第五章 马戛尔尼使团与“中国著述”热
第一节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述略
第二节 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的“中国著述”
一 国家管理
二 国民品性
三 科学技艺
四 语言、文学与艺术
第三节 同一使团、三种经验的原因
结语
一 中国形象的转变
二 英国国力的提升
三 马戛尔尼使团的近距离窥视
附录:部分“中国著述”书影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我很高兴得知徐亚娟博
士的《“中学西传”在英国的
回应:以16—18世纪“中国
著述”为中心》即将出版。
这部著作主要考察16至18
世纪从欧洲大陆译介到英国
或英人自己撰写的关于中国
的印本,并对主要著述的观
点做了简述。这是一项很有
意义的学术研究工作。亚娟
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
历史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期
间,就对这个主题非常感兴
趣,并展开了相应的研究。
之后,她又结合在国家图书
馆工作的有利条件,做了进
一步的考察。亚娟博士勤奋
好学,对学术事业执着追求
,有扎实的研究功底。这部
著作是她多年辛勤探究的结
晶。
这部书稿写得很扎实,
考察了不少学术界一般未知
或不甚关注的历史活动和相
关文献。读此书,我有一种
感触,就是那个时代欧洲人
对中国的观察和研究要比我
们意识到的更早更多,也强
化了我多年形成的一个认识
:实际的历史要比我们想象
得更加丰富。
本书的一个重要意义是
加强了对历史上英人乃至欧
人对中国的研究。域外世界
如何观察和评价中国,我国
学术界过去做了一些考察,
但还做得很不够。这是我们
需要大力加强考究的一个重
要领域。
了解外部世界,从一定
意义上讲,就是要做到“知
彼”。“知彼”是一件很不容
易的事。“知彼”之中还包含
着一种特殊的“知己”,就是
“彼方”对“己方”的观察和研
究到了怎样的程度,“彼方”
是如何认识“已方”的。这一
点往往为时人所不察,后来
的学者也重视和研究得不够
。明清之际约三个世纪里,
我国与欧洲相比,或者说与
英国相比,在观察“彼方”上
是落后得多了。这个时期,
英国日益强大起来,18世纪
后期可以说已成欧洲最强国
,而中国却对其不甚了了;
在观察和研究外部世界的主
动性上,中国与英国存在巨
大的差距。正如亚娟博士在
书稿中考察的,1749年,
英国著名文人约翰逊写了《
人类的虚荣》一诗,开篇便
是:“要用远大的眼光来瞻
顾人类,从中国一直到秘鲁
。”可见,当时英人眼界十
分宽广,积极观察了解外部
世界。而此时,中国文人学
士们却还没有形成一个“睁
眼看世界”的群体,昧于外
部形势。鸦片战争之前的三
个多世纪里,在观察研究外
部世界这一点上,中国是远
远落后于英国的。认识上落
后于外部世界的客观实际,
就会导致行动上的落后和被
动。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加
强在东方的殖民扩张,英国
政府于1792年向中国派遣
了一个外交使团——马戛尔
尼使团。使团于1793年到
达中国,这是英国首次来到
中国的使团。马戛尔尼来华
之前,对欧中交往史做了一
定考察,对中国国情也有所
评判;相比之下,清廷对英
国是很不知情的。1793年9
月14日(乾隆五十八年八月
初十),英使马戛尔尼在承
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
。乾隆甚为惬意,并写下志
事诗,开头两句为“博都雅
昔修职贡,英吉利今效荩诚
”。“博都雅”就是葡萄牙,“
英吉利”就是英国。乾隆认
为当年葡萄牙人来中国是朝
贡的,如今英使也来“效荩
诚”了。这是对域外形势的
严重误判。天下大势已变,
清廷认识依旧。欧洲列强在
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约
三个世纪,攻城掠地,建立
起了起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马戛尔尼来华时,清廷在处
理中英关系上,完全没有做
到“知彼”,更不觉“彼”之如
何知“己”。
我国学术界对中外关系
史上“彼”如何知“己”,研究
得还是很不够的。这是一个
需要加强深入研究的领域。
亚娟博士这部书集中探讨中
英关系乃至中欧关系史上,
“彼”是如何知“己”的,对我
国学术界相关研究工作具有
推动作用。我相信这部书会
受到读者的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
论研究所 张顺洪
2023年5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