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胜所著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研究》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个春秋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占了28年。在这28年,延安时期占了近一半的13年左右。这是一段内涵丰富、地位独特、意义奇重的历史。延安时期,在陕北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下,在强敌环列、虎视狼眈的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共产党虽然只是在局部掌握政权,但始终以建立廉洁政府为目标,在边区和各根据地开展了长期的、连续的反腐败斗争,不仅克服了局部的腐败现象,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政治活力,为其赢得了中国社会各界的政治信任,也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以史为鉴,总结和借鉴革命根据地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0余个春秋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占了28年。在这28年,延安时期占了近一半的13年左右。这是一段内涵丰富、地位独特、意义奇重的历史。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土地革命到全民族抗日战争的重大战略转折;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敌后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策略,最终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解放战争头两年对国民党的作战,迎来了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曙光。延安时期,在陕北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下,在强敌环列、虎视狼眈的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下,边区政权何以生存、发展、壮大,边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何以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并且又是怎样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任务和为实现总任务的斗争紧密联系起来的?这正是陈文胜所著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研究》旨在探讨的问题。
腐败是一切政治共同体都会产生的现象,是公共权力伴生的毒瘤。因此,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始终是世界各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不衰的话题,成为关乎世界各国政治文明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治任务。作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它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但由于其人员构成来源于现实社会,也注定无法超越历史局限与现实约束,不可能保证中国共产党内部成为绝对廉洁的真空。与一切剥削阶级政权和政党的反腐败本质不同的是,无论执政还是在野,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建设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在陕北的13年里,中国共产党虽然只是在局部掌握政权,但始终以建立廉洁政府为目标,在边区和各根据地开展了长期的、连续的反腐败斗争,不仅克服了局部的腐败现象,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政治活力,为其赢得了中国社会各界的政治信任,也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综观以往的相关研究,通常是把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分为中央苏区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种划分方法显然是受中国革命史对历史时期的划分方法影响。这样,一是不利于把中共中央在延安这辉煌的13年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结果很容易割裂这段独具特色的历史,并且陕北作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其深刻寓意难以得到体现;二是容易掩盖延安时期的几个具体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建设上所具有的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特点。此外,从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到全面内战爆发前,这段历史时期往往被研究者遗漏,或被模糊化处理。鉴于此,《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研究》将延安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到达陕北至1940年底为第一阶段。重点是围绕建立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创建陕甘宁边区为抗日民主的模范根据地为目标开展反腐倡廉建设。而且这一阶段,除陕甘宁边区外,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淮北、淮南、苏北、鄂豫皖,以及华南等地方根据地相继开辟和建立政权。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廉洁政府的目标,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和节约运动,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创建惩贪制度,严惩腐败分子等。到第一阶段结束,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抗日民主的模范这个任务也大体完成。
绪论
一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二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一)研究对象
(二)相关概念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本书的创新点
第一章 延安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 延安时期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动因
(一)中国共产党自身性质所决定
(二)中央苏区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自然延续
(三)复杂险恶的社会历史环境所迫
(四)党自身建设和局部执政的必然要求
二 延安时期腐败现象和危害及其产生的根源
(一)腐败现象的若干表现
(二)腐败现象的危害
(三)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
第二章 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创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1935.10—1940.12)
一 目标:围绕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反腐倡廉建设
二 抗日民主根据地初创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实践
(一)提出为建立廉洁政府而奋斗
(二)查处重大案件
(三)创建惩贪制度
(四)开源节流
第三章 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和发展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1941.1—1946.6)
一 目标:围绕贯彻十大政策开展反腐倡廉建设
二 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和发展阶段的反腐倡廉建设实践
(一)完善施政纲领
(二)建立健全廉政制度
(三)建立民主监督制度
(四)严格财经制度
(五)精兵简政
(六)整风运动
第四章 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反腐倡廉建设(1946.7—1948.3)
一 目标:围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开展反腐倡廉建设
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反腐倡廉建设实践
(一)完善各项廉政制度
(二)改造战时政府机构
(三)建立行政监察机构
(四)结合整党整肃干部队伍
(五)加强军队的反腐倡廉建设
第五章 延安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绩效
一 造就了勤政为民的政权
(一)打击了贪污腐化,保证了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培育了延安精神,创造了一个公正清明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氛围
二 促进了良好党风和政风的形成
(一)促进了党员干部作风的大转变,培养了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
(二)强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密切了党群关系
三 促进了良好的社会风貌和民风的形成
(一)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了新的社会风貌的形成
(二)培育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六章 延安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思考
一 延安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首要条件
(二)严格干部的培养和管理,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保障
(五)坚持群众路线,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力量源泉
(六)加强社会风气综合整治,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措施
(七)建立健全民主政治,是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 反腐倡廉建设历史经验继承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一)生存危机、执政危机和腐蚀蜕变
(二)群众监督与群众有序参与
(三)严格制度与制度执行不力
(四)高尚的思想道德与理想信念缺失
(五)艰苦奋斗与奢靡浪费
(六)党风、政风与民风
(七)“三三制”、参议会与民主党派监督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