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风和微风(精)/名家散文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罗伟章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所收录得作品是作者近几年创作和公开发表的散文。收录的作品有采写各地风貌人情的,有写回忆老友亲情的,还有历史文化的大散文。这些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心魂漫游于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在生命深刻的困境中,对人性、人生终极意义进行着追问与眺望。作者把各个阶段的散文作品进行了分类整理,作品展现了他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哲理。 作者简介 罗伟章,著有小说《谁在敲门》《饥饿百年》《声音史》《寂静史》《隐秘史》等,散文随笔集《把时光揭开》《路边书》,长篇非虚构《下庄村的道路》。作品曾多次进入全国小说排行榜,入选新时期中国文学大系、优选华语小说大系。曾获人民文学奖、凤凰文学奖、万松浦文学奖、《当代》长篇小说五佳、《长篇小说选刊》金榜领衔作品等。系四川省天府文化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目录 第一辑 新都清流 拖得很长的“走之” 书院与乡愁 书房 身边的河流 三种联系 大凉山采访随想 如宽一样窄,如窄一样宽 木质时光 木叶春秋 写自丹江口水库的一封信 怀念雷达先生 夏天里的周克芹 汉字:女 第二辑 本能的意义 情感、情感管理及想象 小说的门窗——青年作家培训班上的演讲 苏东坡怎样做人 陈寿:为三国命名 跨体裁写作:一个作家的文学疆域——与法国作家施密特对话 乡土文学的历史观 无非是常识 捍卫与创新 第三辑 一切文本和想象都需根植于大地 文学的美妙,是可以再造时间 第四辑 苍南笔记 陈情与感动 从甘南到天水 从上里归来 大地的记忆 高高的兴安岭 黄河的花腰带 山思而行 时间里的城市 云南之南 珠海的呼吸 后记 导语 《风和微风》是一本散文自选集。这本散文集在写作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从现实生活出发,重新打量人与时代、人与文化的关系,通过走访各地,将当地的历史变迁、世态人情,磅礴的时代场景与日常烟火水乳交融的全面呈现。 后记 我喜欢散文。我在散文 里寻找低调的声音。读,是 跟朋友说话,哪怕这人在千 年之远,在万里之遥;写, 既是跟朋友说话,也是跟自 己说话。但作为小说家,写 散文需慎重。几年前,我曾 说过这样的话:小说可以看 作是演员的事,散文则是创 作者的事。散文只在谢幕时 出场,热闹已成尾声,即将 人去楼空,让寂寥成为剧场 的主角。静谧、潜沉乃至些 许的悲凉,构成散文的气味 。这气味并不讨好。若你专 事散文,读者会看惯你的样 子,如果你是一个小说家, 写散文就相当危险:你先前 的剧目或许很精彩,可当你 卸了妆,和观众面对面,却 见你生得歪瓜裂枣,是很败 兴的。所以小说家不能随便 写散文。 然而,几乎找不出一个 从没写过散文的小说家。我 们的散文概念,像杂货铺, 像储藏室,其他文体不能涵 盖的,都往里塞。我们的散 文美学,主张真情实感,你 的起居坐卧,吃喝拉撒,走 亲访友,书信往来,日记随 感……总之,你的日常,你 的白天黑夜,你的五官、体 肤和心,都被具体而微的生 活浸泡,一旦为文,就是散 文。对小说家来说,去纷繁 复杂的人世搏击一番,回到 家里,换上拖鞋,沏杯浓茶 ,坐在躺椅上闭目养神,也 就由小说变成了散文。 可恰恰在这时候,我们 看到了散文的危机。不是每 一种真情,每一种实感,都 值得书写,鲁迅所谓“选材 要严,开掘要深”,既适合 小说,也适合散文。从现实 考量,或许更适合散文。前 些天去福建师大和厦门大学 开会,从事散文研究的专家 ,都有一个共同感叹:散文 的门槛太低。是说,某些散 文作者,几乎没有为文的讲 究,买个菜写一篇,散个步 写一篇,会个朋友写一篇。 这些不是不能写,而是,既 然是文学,文学格局和文学 精神,文学所要肯定的价值 ,所要张扬的意义,总是需 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散则 散矣,却不能称“文”。 曾经有好几年时间,我 订了一种刊物,后来不订了 ,是因为那刊物常常大篇幅 登载老作家们的书信往来, 都是:寄来的书收到了;我 正校对旧日文稿;你的血压 降下来没有;我孙子考上了 博士……落款要么是在国外 某地,要么是“于病中”。这 些资料性文字,对他们的传 记作者或许有用,但对普通 读者,既不能共情,也不能 获取一星半点的智慧之光, 订阅费钱不说,还浪费时间 。如果我是个文学青年,可 能还会生出些不平之气:我 的作品尽管稚嫩,却有生活 的芜杂与感叹,生命的渴望 与困惑,你们弃之不用,偏 偏要去发表那些口水话。 散文能不能虚构,曾作 为一个话题讨论。“情”不能 ,“感”可以。文学的“实感” ,不止于经验。范仲淹写《 岳阳楼记》,写的不是实感 ,是心像。既是心像,为什 么不能虚构?而既是心像, 又怎么能够虚构?虚构这个 词用于文学,本身就是一个 虚构出来的词。孙悟空完全 变个模样,非但出言不逊, 还打伤师父,这不是虚构, 而是锐利地潜入人性深渊。 当然这是小说,小说可以曲 笔,可以铺展出正大光明的 隐私,散文则没有这种便当 ,它一开始,就把创作者逼 到墙角,射灯照过来,让你 交代。而我们知道,即使根 本就没打算隐瞒什么,有些 话也是说不出口的,这是最 后一道幕布,连自己也没有 拉开过。 正是这道幕布,成为一 块界碑。杰出的散文作家, 不是别人逼他,是他自己逼 自己,他自己把幕布拉开, 走进屋子。屋子里很黑暗, 他坐在黑暗深处,孤独地面 对自己。射灯是没有的,如 果有,也不是来自外部,而 是来自内心,他把自己照亮 ,让自己成为光,然后再去 照亮别人,照亮远方。照亮 自己是首要的,也是艰难的 ,他必须凝视自己的琐碎人 生,看见尘埃和水垢,并耐 心地打扫和清洗。在这样的 过程中,他有一些喜悦,也 有一些沮丧,喜悦的是,自 己变得洁净了,沮丧的是, 变得洁净之后,自己是如此 瘦弱,如此渺小,如此微不 足道。而看见这些,意义就 已经诞生。这不仅是情,还 是自我审视之后的智。我们 由此会发现,情到深处,本 身就是智,智到深处,本身 也是情。 前面我说,我在散文里 寻找低调的声音,这意思并 非排斥激情飞扬的散文,在 我的阅读库里,单就散文论 ,不少都是激情飞扬的。然 而我照样觉得它们是低调的 。这是因为——打个比方, 有些人平平常常说话,你也 觉得尖利刺耳,有些人唱到 高八度,你依然感觉柔和, 你被他的声音带动,抬头仰 望,看见了浩淼的云空。作 家的气质,作家的才识,作 家的胸襟,作家的洞察能力 和语言能力,特别是作家自 觉的自我审视,都会生成文 字的宽度和厚度,让人情动 于中,思沉于内。否则就是 噪音。在这点上,散文和小 说没有任何区别。 读大学的时候,我写过 很多散文,后来就写得少了 。尽管写得少,但每写一篇 ,都是一种快乐。这是散文 对我的赐予。《风和微风》 是我的第三本散文集,和前 面的《把时光揭开》《路边 书》一样,某些部分既是对 散文概念的迎纳,也是挑战 。感谢王燕女士的约稿和精 心编辑,感谢百花文艺出版 社 精彩页 新部清流 流沙河先生在他的文字里,云淡风轻又深情蕴藉地写到新都,说在萧索的冬日里,邀三五好友,从成都出发,下新都去,逛园子,喝茶,喝过茶吃顿饭,无聊和阴郁之气便干净了。新都是成都近邻,而今已成为成都的一部分,名新都区,是成都市北部主城区。成都乃声名远播的休闲胜地,沙河先生闷了,却要往新都跑,可见新都别具格调:不仅能休闲,还可以养心。难怪有了这些河流与地域的命名:青白江、清流镇……给人涤荡尘世之感。 清流镇位于新都西北部,地势平坦,水系发达,除青白江穿境而过,还有清流河、关胜河等若干河流,波心荡漾,倾情滋养。三月里,春色铺展得正好,油菜花开得正盛,阳光被菜花濡染,金灿灿地照耀。在这样的时节,出离闹市,漫步清流田间,感觉是被融进去了,融人原野,融入万物,和春天一起生长。古书上说成都“沃野千里,民殷粮富”,到如今,对老成都再不能这样形容了,用于新都,用于新都的清流,倒正合适。 只是,清流的沃野,赋予的不单是关于庄稼的联想。庄稼和果木,除提供果腹之物,还成为最本真、最质朴也最人心的景观。数千亩梨园,叫“泉映梨花”,浅草平铺的休闲区,叫“清白流香”,甘泉洇润的一方地界,叫“乌木泉湿地公园”。事实上,田原本身,就是一座开放的公园,以内敛到安宁的热情,迎接东西南北的游客。 四野静谧,欢声笑语都被大地吸收。微醺的气息里,传来轻颤的细响,那是植物拔节和百鸟启翅的声音,也是荡舟湖上的女子送来的小提琴独奏。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但坐车是一种浪费,既浪费空气,又浪费美景;即使步行,也舍不得快走,且想快也快不起来:刚在菜花前留影,抬眼又见红叶李、垂丝海棠和复瓣樱花。天冷,梨花还未盛开,但蜜蜂已经造访,站在花骨朵上,问它们准备哪天开。流水淙淙,是渠堰就在身旁。渠堰到处都是,让人念及岷江上那个名扬四海的水利工程。青白江便源自岷江内河蒲阳河。 同行的孔令燕女士说:成都的厉害,是总有本事让你慢下来。说得好。慢,不是速度,是温度,是对传统的敬意,对自我的抚触,也是对完整性的追求。同时,慢代表了顺应、柔软、和谐与不争。 然而新都清流,有个艾芜。 知道艾芜这名字,是刚上大学的时候,读他的《南行记》。当时只明白他是四川人,别的都茫然。他笔下的世界,烟瘴横逸,野性偾张。狠,是大自然的法则,也是人类生存的法则,因为“不狠,就活不到今天”。这个艾芜,定是五大三粗,满脸络腮胡,眼神如两颗铁弹子。但喜欢他的文字,喜欢那种被挤压却从不丧失自主性的精神质地。 后来听说,艾芜生于川西平原,长达数年去中国云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地流浪,是为逃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逃婚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单是四川,郭沫若逃婚,艾芜也逃婚。郭沫若不逃婚,会不会成为郭沫若,很难讲,但可以肯定的是,艾芜不这样,就成不了艾芜,他将是新都清流乡下的汤道耕,或许也会写作,却断不会写出《南行记》。 而正是《南行记》,让他享誉中外,青史留名。 不过,逃婚本身说明不了什么。在“父母之命”的年代,有自我意识的青年,没逃婚,大概也想着逃婚。艾芜的真正意义在于,他过着野人般的流浪生活,字里行间却无怨尤气。他要的不是自怜,也不是柔软,而是灵魂的张扬,生命的勃发。这让他的写作与当时流行的同情和倾诉格调,豁然拉开了距离。他的笔名受胡适启发。胡适曾说,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他或许是觉得自己过得太苦,正如沙汀老人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第一句话便是:“道耕过得太苦了。”因为过得苦,他决定爱自己,于是取名爱吾。可他终于发现,爱自己是有前提的,这前提就是爱别人、爱世界,他选择的爱的方式,跟当时众多左翼作家一样,揭示社会的创痛。他那时身处的世界,是荒芜的:眼底荒芜,人心荒芜。他立志展示这种荒芜,从发表《南行记》首篇《人生哲学的一课》起,“爱吾”就成了“艾芜”。 生于富庶清流却又过得太苦的艾芜,重印《南行记》时,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写过一篇题记。其中说:“流着的河水,从来不会拿跟秽物弄脏的。倘若停涩不流,变成一湾死水,那就会自行发出难闻的气味。”又说:“我觉得,一个人啥子都不怕,就怕自己不前进,反而使自己的朽腐,弄脏了时代的空气。” 这是1980年,艾芜七十六岁。 七十六岁的艾芜,道出了他理解的“清流”:在前行中不失洁净,用前行去葆有洁净。 清流是有骨力的。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