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无缘社会》获菊池宽奖3年之后,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再次聚焦老龄化、单身化的日本! 无法选择自己的“终老之处”,这是今日日本之现实,也是我们明日生活的写照。 日本老年人所领取的养老金,当初是以“老年人与家属住在一起”为前提条件进行制度设计的。然而,随着时代的急剧变化,独居生活变得理所应当——形影不离的夫妻或兄弟姐妹,到最后总有一方得过一段“形单影只的日子”;有孩子的老人通常也不会和下一代同住;选择终身不婚者更是大有人在。 于是,老年人年轻时为日本经济的高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老后却无法靠养老金收入安度晚年,或是在各家医院和护理机构间颠沛流离,或是住进5平方米的“免费廉价住所”…… 作者简介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秉承“实验性”“独家性”和力求“感动”大众的一贯理念,大胆创新取材方式,敢于挑战各种话题,致力于挖掘事件真相。自1989年以来,制作播出电视节目数千部,并陆续推出了《无缘社会》《女性贫困》《高中生穷忙族》《老后破产》《老后两代破产》等大量反映日本社会现实问题的书籍。 目录 序章 老去是一种罪过吗? 第一章 “最终归宿”无可选择的时代 ——在医院及养老设施之间辗转,无家可归的老年人 第二章 找一个终老之处有多难? ——社会保障制度缺失造成“养老设施一床难求” 第三章 “在漂泊中死去”的老年人 ——3叠大的陋室,“免费廉价住所”之现实 专栏 “无亲无故”的老人该靠谁? 第四章 不为人知的“认知症漂泊族” ——认知症患者如何沦为无家可归者? 专栏 精神科病房正成为老年人的“终老之处” 第五章 如何实现老后安心生活? ——日趋严重的老年人贫困问题 专栏 观众来信: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第六章 如何阻止“老人漂泊”? ——打造“互帮互助型”社会 后记 节目录制组成员 撰稿人简介 序言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 都对自己的将来及老后生活 感到茫然和焦虑。一辈子单 身的人,没有孩子的夫妻, 与配偶离婚者……这些人没 有可依靠的亲人,随着年岁 增大,他们的不安也会逐渐 加剧。令人忧虑的不仅是自 己的将来,对那些父母独居 乡下的中老年人来讲,“老 后生活”更是迫在眼前并亟 需解决的问题。 然而,现在几乎没有人 在健康时就为老后做准备, 早早为自己找好“最终归宿” ;另外,也很少有人未雨绸 缪,提前考虑当父母无法独 自生活时该怎么办。 2013年1月,我们播出了 NHK特别节目《最终归宿在 何处——老人漂泊社会》。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无法如愿 选择老后生活,该节目主要 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并揭示 了当今社会老年人难以找到 最终归宿的深刻现实。 一旦无法过独居生活, 他们就将被迫走出家门,无 条件地听从别人的安排,辗 转“漂泊”于基层政府及照护 负责人所介绍的养老设施之 间——每当在采访现场目睹 这种残酷现实,我们都深感 不安:这是他们真正希望的 老后生活吗?他们曾经向往 的老年人生又是怎样的呢? 节目播出后,我们收到 了很多观众的反馈。他们表 示,“这并非与己无关之事” 。他们的来信给我们节目组 带来了莫大的勇气和鼓舞。 由于被采访者各有其背 景和原因,我们无法将“老 人漂泊”问题一概而论,也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其讲清 讲透。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我们对此也颇感彷徨和无奈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必须 提醒大家注意两点:一是大 家不要认为老后问题与自己 无关;二是在健康时我们就 应当为自己的老后生活早做 打算。 自己老后的生活,难道 不是应该由我们自己来选择 吗——节目组成员也时常对 此开展深入讨论。比如,结 合自己家中的情况,应当如 何去照护父母?自己的老后 如何度过?其实,那些被采 访者所遇到的问题,也是我 们“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接 触了很多老人。他们或因认 知症不断加重,或因年老体 弱卧床不起,而处于“无法 自主选择老后生活”的状态 。 当一个人上了年岁无法 过独居生活、无法表达自己 的意志后,纵然有心去解决 这个问题,也必将面对进退 维谷的艰难选择。因此,我 们需要未雨绸缪,在陷入这 种困局之前,认真考虑“自 己老后准备在何处、与谁一 起、如何度过”,提前做好 老后规划——这才是守护自 我人生的唯一办法。 “自己的老后生活,应当 由自己来选择”,这是一个 不易实现却极为重要的理念 。之前的节目对此讲述得还 不够充分,因此我们希望通 过本书来作进一步的阐述。 那些认为养老问题“并非与 己无关”者,当他们迎来老 后生活时,如何才能找到“ 自己所希望的最终归宿”? 我们希望从现实的角度为其 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另外,在撰写本书的同 时,我们还在继续进行相关 采访。我们计划在2013年 秋季播出《老人漂泊社会》 的续篇。在续篇当中,我们 将告诉大家一个现实:独居 老人一旦患上认知症,岂止 是找不到“最终归宿”,连入 住临时住宿设施都将变得困 难。 年老体衰的独居老人一 旦患上认知症等疾病,其自 身将无法发出紧急求救信号 ,陷于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 。在节目当中,我们试图提 出以下问题:我们怎样才能 找到这些老年人?应当由谁 来对他们进行援助? 例如,有的老年人常年 住在堆满垃圾的屋子里,整 天足不出户,在脏、乱、差 的环境中孤立无援,我们如 何才能拯救他们呢?这个问 题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其本人的意志无法确认 ,也不知道其家属在哪里, 别人想拯救他们也无计可施 。对于这样的老年人,就算 我们为了使其脱离危险状态 ,在危难之际找到他们,他 们也无法居家接受上门治疗 或照护。由此,等待他们的 就只能是在提供专业护理服 务的医院或养老设施之间辗 转“漂泊”。因此现实情况是 ,就算他们摆脱了危机状况 ,那也不过是站在“漂泊旅 程”的起点而已。 要想摆脱这种现实,我 们还得回到最初的出发点— —“自主选择自己的老后人 生”,尽管它实现起来很困 难。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 无法“选择自己的老后人生” ,希望各位读者能充分了解 这个现实;同时,我们也希 望更多读者认识到“在年轻 和健康时未雨绸缪、筹划自 己老后生活”的重要性。以 上两点是录制组全体同仁的 共同愿望。 导语 根据2013年1月播放的同名NHK特别节目改编成书,该节目播出后在日本反响剧烈。在各家医院和看护机构间颠沛流离的老人,连“死的地方”都没有;每个房间5平方米的住宿处成为失去家的老人们“最终的住所”;在本人和周围人都没察觉的情况下患上痴呆症的老人,沦为了流浪者……无法选择自己的住所,不得不四处漂流,这就是超高龄社会中老人在晚年生活里面对的严酷现实。《无缘社会》获菊池宽奖三年之后,NHK特别节目再次聚焦老龄化、单身化的日本,反思养老金制度、生活保护制度等社会福利的不完善,同时探寻“共同住宅”老年人互助养老的可能性。 后记 “老去是一种罪过吗?” 这是2013年1月播放的 NHK特别节目《老人漂泊社 会(前篇)》的宣传广告语 。如序章所述,在节目播放 一个月前,我们这些节目制 作人员向负责宣传的导演介 绍节目内容时,那位导演随 口说出了这句广告语。 罪过?老去难道是一种 罪过? 此话乍一听略有违和感 ,但随后我们感觉的确被说 中了——或许,这才是我们 真正想问的问题吧? 在今天的日本,老人们 觉得自己增岁添寿是一种罪 过。日本已迎来超老龄社会 ,今后还将进入成熟期。占 人口大多数的老年人不再是 社会的主角。然而,虽说是 配角,他们竞不敢直视前方 ,不得不谦卑地活着,我想 ,这样的社会一定存在某种 问题吧。 在这里,我并不想宣扬 什么道德,我只想强调一点 :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另 外日本能有今天,都是拜我 们的前人所赐。 不知道对他们表示感谢 ,而把他们当作包袱和负担 ,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是 社会的弱者——我们绝对不 可以这么做,希望大家对此 有所觉悟。另外,我们希望 老年人能活得有尊严。带着 这种愿望,我们做了大量的 采访及节目制作工作。 为此,我们把关注重点 放在了人生的最终时刻,即 一个人应该如何有尊严地迎 来“死亡”时刻。然而,在现 实生活中,很多老人却连选 择自己“终老之处”的权利都 没有,而不得不四处“漂泊” 。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我 们采访了很多老年人。 当我们提出采访要求时 ,一开始他们都纷纷表示很 为难:“采访我这样的老头 儿,有必要吗?”“采访我这 种老太太,意义不大吧?” 甚至有人说:“不想让别人 知道自己忍辱偷生的样子。 ”可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 实际情况,最终,他们都愉 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在 此,谨对大家的支持表示衷 心感谢。 其中,尤其有两位老人 接受了我们的长期采访,真 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们才好 。 吉田和夫(81岁)年轻 时是一名手艺出色的工匠, 也是一个五口之家的顶梁柱 。大井四郎(88岁)年轻时 跑运输,多年来与妻子相濡 以沫、和睦相处。他们都经 历了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 期,漫长的岁月在他们脸上 刻下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 但二人又都是性格温和、和 蔼可亲的老爷爷。就像文中 所述,两位老人均因为一些 偶然因素而踏卜了“漂泊旅 程”,而这种偶然因素是我 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 吉田长年在自来水管道 安装工地工作,身上有股匠 人气质。为了尽可能多干几 年,他到了70多岁仍在坚持 工作,但终因年老体弱而不 得不离开一线。 正当他打算与妻子安度 自己的第二人生之时,妻子 却突然不幸离世。 之后,吉田就在家与50 多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年老 的吉田只能由独身儿子一人 来照护。但谁能想到,后来 儿子因患脑梗死而倒下。最 后只剩下闺女这个唯一的依 靠,可是闺女还得照管生活 无法自理的公婆。 最终,因为收入有限, 吉田只能住进免费廉价住所 ,而那里主要是用于收容无 家可归者的。为了不给儿女 们添加负担,吉田选择了一 个只有3叠的房间,作为自 己的“终老之处”。 据负责采访工作的导演 说,吉田说的两句话给他留 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吉 田很无助地说: “我一辈子都生活得平平 常常。到了最后,人生咋就 变成这样了呢?” “我还想跟家人一起…… 吃顿团圆饭呢。” 老年人纵然有家属,也 不得不四处“漂泊”,这就是 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再说说大井吧。大井的 需要护理程度为级别4,即 进食和排泄都不能自理,几 乎不可能独自生活。“给你 们添麻烦了,真是不好意思 ”——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 禅。 之前大井靠领取低保补 助,在不同设施之间辗转“ 漂泊”。最终,他住进了政 府正在大力推进的带服务的 老年人住宅。如其名称所示 ,这种住宅是收费的,可以 享受护理服务,因此目前颇 受关注。但是,这种住宅毕 竟是一种租赁性住宅,如果 老人认知症加重或者病情恶 化需要接受治疗,有时也必 须退租搬走。如果因身体不 适造成住院时间延长,他们 或将重启“漂泊”生活…… 四处“漂泊”,不知道终 点在哪里。对我们人来讲, “生存”的意义何在呢? 当我们正在思考这个问 题时,采访归来的导演略带 兴奋地告诉我们,他们拍摄 到了一组反映大井内心想法 的镜头。那天,大井恰好正 在办理带服务的老年人住宅 的入住手续。 为避免日后出现纠纷, 设施的工作人员问大井:如 果万一出现突发情况,是否 愿意接受延命治疗?大井一 向体贴别人,见人总说“给 您添麻烦了,很抱歉”,从 外表来看,他应该是属于那 种听天由命之人。所以,当 时的在场者都认为,他一定 会回答“否”。可是,尽管说 话断断续续,但大井还是非 常明确地回答说: “只要还有一口气……请 帮我……延长生命……” 哪怕快不行了,也想活 下去。 ——是啊,说自己想活下 去,这有何不可呢? 那么,对 精彩页 从“无缘社会”到“老人漂泊社会” 你希望在哪里度过自己的老后人生? 你希望在谁的陪伴下、在哪里与这个世界告别? 对于上述问题,有多少人能够清楚地回答呢?反正我回答不上来。 “我想与家人一起、在自己家中度过老后余生。而且,当自己告别人世时,我希望在家人的守候下,在自己家中安然离去……” 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愿望吧。然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健康时期”还好说,但当一个人老得不能动弹、生活穷困拮据时,他又有什么选择余地呢? 2010年,NHK播出了一期名叫《无缘社会》的节目。该节目告诉大家:老后变得孤立无援的老年人正在激增。其中一个表象就是孤独死的增多,以及堆满垃圾的居室、无人供奉的墓地越来越多。通过进一步采访,我们了解到如下现实:这些孤立无援的老人不仅在死后无人问津,而且在生前其老后生活即难言安稳。 今天,很多老人没有可安心居住的“最终归宿”,并且孤立无援,因而不得不在医院和养老设施之间辗转漂泊。这种“老人漂泊社会”正呈扩大之势。 很多老年人没有“终老归宿”,在老后不得不辗转漂泊——即使有家属和足够的资产,仍有可能四处“漂泊”,并且,这种事情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例如,即便是形影不离的夫妻或兄弟姐妹,到最后总会有一方得过一段“形单影只的日子”。如今,选择终身不婚者也大有人在,另外,就算有孩子通常也不会住在一起。 “老人漂泊社会”——老后住在何处自己无法做主,而只能在医院和短期居住型养老设施之间辗转盘桓——在独居生活变得理所当然的今天,对任何人来讲,这都不是身外之事。 我们通过一系列采访揭开了“老人漂泊社会”的面纱。不过,最早动机源于NHK《无缘社会》节目的采访活动(始于2010年)。当时,我们结识了一大批“独居”老人。他们与家人的关系逐渐疏远,与周围邻居几乎没有联系,退休后与单位也不再来往——在对这些“无缘老人”进行持续采访后,我们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些老人因为没有终老去处,而不得不随处漂泊。 最早对我们触动很大并促使我们开展采访活动的,是这些孤独老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不愿给别人添麻烦。”这句话听过无数次之后,我们逐渐感到忿忿不平:这些老人已辛苦劳作数十年,为社会耗尽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而今年事已高,就算给别人添点麻烦也无可厚非吧? 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他们在年老体弱之后,还会因为怕给社会添麻烦而独自忍受孤独和痛苦呢?在对很多老年人进行采访之后,我们隐约察觉到他们内心复杂而痛切的感受。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表示“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其实,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不想成为给别人添麻烦之人,而要做有益于他人之人”。 采访组的想法太肤浅 “我还想再为社会做点事。希望有发挥余热的场所(与社会保持联系),哪怕做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也行。” 在他们这种真切愿望的背后,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逐渐走向衰老的不安和焦虑。上了年岁的人,工作起来不可能再像年轻人那样高速运转。在退休之后,他们连工作场所也不再拥有。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