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魏寿昆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科学文化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魏寿昆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冶金学家、工程教育家,是我国冶金物理化学奠基人和中国金属学会创建人之一,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他在冶金热力学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先后进行过钢铁脱硫、钢液脱磷、活度理论、选择性氧化、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和冶金热力学在我国特有矿产综合提取金属中的应用等研究,并多次获奖。魏寿昆在从事高等教学的80余年中,为中国培养了大量冶金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
吴石忠、姜曦编著的《魏寿昆传》以翔实的资料描绘了魏寿昆院士的世纪人生,全面介绍了北洋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发展史,特别是冶金理论、冶金物理化学的发展历程。魏寿昆院士以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百年人生,为中国冶金乃至世界冶金领域增添了一座神奇宝藏,每一位从“钢铁摇篮”走出来的莘莘学子,都因受到他的栽培与教诲而受益终身。通过本书,广大读者可以生动了解中国人的钢铁工业发展之路,真切领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魏寿昆传》适合大众阅读,特别是青年学生、科技工作者、文化教育和工程教育工作者,以及各级党政部门干部。
作者简介
吴石忠,1938年7月生,浙江省衢州市人,中共党员。1956年就读于北京钢铁学院轧钢专业,1960年3月留校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稀有金属冶金教研室助教,1985-1998年任《北京钢铁学院学报》编辑、主任、常务副主编,1993年任职编审。先后担任《中国高校自然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95年、1999年分别任国家期刊奖和国家科技期刊奖评委,并多次担任冶金系统、高校系统科技期刊奖评委。退休后任《编辑学报》编委,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第二届委员,冶金科技期刊学会顾问等。
目录
总序

第一篇 寒门学海书作舟(1907-1936)
楔子 十秩华诞同庆贺
 一、人民大会堂河北厅
 二、“魏寿昆科技教育基金”设立
 三、《魏寿昆院士百岁寿辰纪念文集》问世
 四、《师者如兰》出版
第一章 贫家学子,求学路难
 一、乱世家衰
 二、不从商,要上学
 三、难忘的三位启蒙老师
 四、北洋大学才子
 五、驱冯运动
 六、刘仙洲校长新政
 七、金钥匙会徽
第二章 师夷长技,留学德国
 一、捕捉机遇
 二、依依别离行
 三、苏联见闻
 四、柏林,留学首站
 五、直读博士
 六、名师柯尼希教授
 七、亚琛进修冶金学
 八、重访联邦德国
第二篇 漂泊西疆栽桃李(1936-1946)
第三章 西迁流离,寻觅家园
 一、重返北洋
 二、西安临时大学
 三、南迁路上的惊险
 四、西北联合大学
 五、汉中岁月
第四章 康黔办学,尽己责任
 一、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
 二、贵州农工学院
 三、重庆矿冶研究所
 四、重大兼职教授
 五、从重庆回到天津
第三篇 风卷残云开晴天(1946-1952)
第五章 残破校园,重整北洋
 一、狼藉的校园
 二、北洋大学复校与李书田
 三、校长“代理制”
 四、复兴矿冶系
第六章 北洋易名,诞生天大
 一、北洋学潮迭起
 二、反对北洋南迁运动
 三、天津大学建校
第四篇 经磨久砺结硕果(1952-1979)
第七章 钢院创始,主管教学
 一、建校元老
 二、张文奇与魏寿昆
 三、忙碌的教务长
 四、创办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第八章 “文革”沉浮,荣辱自安
 一、突如其来的浩劫
 二、牛棚事件和干校生活
 三、阅览室的孤“读”人
 四、古稀教授重上讲台
第九章 厚积薄发,自成一家
 一、四位活度研究先行者
 二、高温活度理论自成体系
 三、炉渣脱硫离子理论
 四、推广固体电解质电池定氧技术
 五、包钢铌冶金
 六、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第五篇 老树春深著新花(1979~)
第十章 立言传世,精晶育人
 一、春回大地
 二、新任图书馆馆长
 三、《冶金过程热力学》出版
 四、选择性氧化理论
第十一章 学术群体,继往开来
 一、桃李成林
 二、魏门传人
 三、自有后来人
第十二章 社会兼职,建言献策
 一、九三学社常委
 二、中国金属学会创始人
 三、高级咨询学者
第六篇 静水深流显本真
第十三章 师者如兰,人民之香
 一、最喜爱当教师
 二、学无止境
 三、贵在创新
 四、实事求是
 五、28门课程
 六、悦者远来
 七、行为世范
 八、师爱情暖
第十四章 兰室桃林,颐养天年
 一、珍爱生命
 二、持守四则
 三、动静相宜
 四、长寿之道
 五、温馨家庭
 六、夕阳依旧美丽
余声 百岁未了冶金情
 一、新旧社会,沧桑巨变
 二、科教兴国,民富国强
 三、寄语后学,继续奋进
附录A 魏寿昆活动年表
附录B 魏寿昆著作目录
 一、专门著作
 二、学术论文
 三、其他论著
附录C 魏寿昆重要文稿两篇
 谈德国之大学教育(节选)
 提高钢质量和推广新技术的几点建议(节选)
后记
序言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
出版工作委员会决定组织
出版《科学与人生:中国
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文化
工程。首批入传的22位院
士都是由各学部常委会认
真遴选推荐的。他们中有
学科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
者,有做出过重大科学成
就的著名科学家,也有毕
生在专门学科领域默默耕
耘的一流学者。每一部传
记,既是中国科学家探索
科学真理、勇攀科学高峰
的真实情景再现,又是他
们追求科学强国、科教兴
国的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
教材。丛书注重思想性、
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统一,
以翔实、准确的史料为依
据,多侧面、多角度、客
观真实地再现院士的科学
人生。相信广大读者一定
能够从这套丛书中汲取宝
贵的精神营养,获得有益
的感悟、借鉴和启迪。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
1955年,经过50多年的发
展,共选举院士千余人,
荟萃了几代科学精英。他
们中有中国近代科学的奠
基人,新中国的主要学科
领域的开拓者,也有今天
我国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们在中国的各个历史
时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
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来,一批中
国知识精英走上了科学救
国的道路,他们在政治动
荡、战乱连绵的艰难岁月
里,在中国播下了科学的
火种,推动中国科技开始
了建制化发展的历程。新
中国成立后,大批优秀科
学家毅然选择留在大陆,
一批海外学子纷纷回到祖
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开创了中国科学技术
发展的新篇章。广大院士
团结我国科技工作者,发
扬爱国奉献、顽强拼搏、
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精
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
就,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做出
了重要贡献,为国家赢得
了荣誉。他们的奋斗历程
,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
历史缩影;他们的科学人
生,是中华民族追求现代
化的集中写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
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
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人类文
明进步的主要基石。广大
院士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
的开拓者,同时也是先进
文化的传播者,在承担科
技研究工作重任的同时,
还承担着向全社会传播科
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
思想、科学精神的社会责
任。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
能够使我国公众走近科学
、了解科学、支持科学,
为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
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做
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技术本质是创新,
科技事业需要后继有人。
广大院士作为优秀的科技
工作者,建设并领导了一
个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
;作为教育工作者,诲人
不倦,桃李满天下。他们
甘当人梯、提携后学的精
神已成为我国科技界的光
荣传统。希望这套丛书能
够为广大青年提供有益的
人生教材,帮助他们吸取
院士们追求真理、严谨治
学的科学精神与方法,领
悟爱国奉献、造福人民的
科技价值观和人生观,激
励更多的有志青年献身科
学。
记述院士投身我国科学
技术事业的历程和做出的
贡献,不仅可为研究我国
近现代科学发展史提供生
动翔实的新史料,而且对
发掘几代献身科学的中国
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财富
具有重要意义。希望《科
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
士传记》丛书能够成为广
大读者喜爱的高品位文化
读物,并以此为我国先进
文化的发展做出一份特有
的贡献。
是为序。
导语
吴石忠、姜曦编著的《魏寿昆传》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大型图书出版项目《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为学部重点出版项目。
魏寿昆先生为中国冶金乃至世界冶金领域增添了一座神奇宝藏;这位百岁院士用自己的游学科研经历,告诉读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翔实的资料描绘出了魏寿昆院士的世纪人生,使读者了解了北洋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发展史,领略中国钢铁工业光辉的发展历程。
后记
我曾为《钢铁绘华章》
一书写过一篇1万多字的魏
寿昆小传,题目是《献身
科教,奋斗不息》。 文章
开头写道:
2000年7月末,苦夏难
度。
年已93岁高龄的魏寿昆
教授与我对坐在卧室的两
张木椅上,
落地风扇不停地吹来带
有温热的风。起初,我的
额头还在沁出汗
珠,渐渐地沉浸在他讲
的故事之中。
雨果说:“有些人是铁,
有些人则是磁石。”
魏寿昆教授正是这样的
一块磁石。他以博学严谨
、宽宏诚
信、豁达谦和的人格魅
力,深深地吸引着我。
我于1960年3月由北京
钢铁学院轧钢专业提前毕
业留校任教,分配到刚成
立不久的物理化学系冶金
物理化学专业,与魏先生
在同一个专业,但分属两
个不同的教研室。我搞稀
有金属冶金,他搞钢铁冶
金,那时他是教务长。40
年中,我一直对他心怀敬
重,却不存特别的情感。
他可能知道我的名字却不
一定认识我。因为在写那
篇文章之前,我也曾为他
写过几篇小文章,例如,
电视片《院士风采》中关
于魏寿昆的解说词,登载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上
的《苍龙行雨,老树著花
》等介绍魏寿昆的文章。
这些文章都是按他提供的
资料写成的,我并没有访
问过他。
那次在魏先生家里的深
度交谈及领导审读初稿时
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对他
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产
生了不可名状的感动。
有位领导读了初稿后,
建议文章中应该浓墨重彩
地写一写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会结束后,江泽民总书
记与全体院士合影时魏先
生坐在江总书记旁边的激
动心情。我问他要不要写
进文章。他淡淡地说:“那
是因为在出席院士会议的
人员中,我的年龄最大,
让我坐在第一排,又正巧
坐在总书记的旁边,这种
事平常得很,有什么可以
拿来做文章的。你不要写
进文章。”
另一件事是,有位前任
校领导打电话责问我为什
么文章题目不用“大师”、“
泰斗”、“权威”这些有分量
的词,如果写魏先生的文
章不用,后面的文章题目
这些词就不好用了。我又
去问魏先生,他说:“我够
不上‘大师’、‘泰斗’、‘权威’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育
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如
果把我称什么‘大师’之类,
太抬高我了,实在不敢当
。”
这两件事让我思考很久
。这篇《献身科教,奋斗
不息》的文章由于我涉世
不深,对老一辈科学家关
于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感悟
尚浅薄,很难写出一个爱
国爱党敬业的科学家、教
育家的内心世界和心路历
程。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自
己也到了古稀之年。自那
次访问以后,我同魏先生
不曾再有过来往。他后来
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同事们
告诉我的。这段时间我读
了几本中国古代和西方有
关人生哲学的名著以及名
人传记,觉得思想上有所
长进。
2008年10月下旬,我刚
完成中国管理学会约我编
辑的《管理大辞典》工作
,这部大辞典600余万字,
我修改了两年半时间才完
成分派给我的400余万字的
任务。
一天,魏先生打电话给
我,邀我为他写一部自传
,约20万字。我立刻答应
了。放下电话后我又责怪
自己不该这样草率,因为
多次听说目前魏先生的身
体已大不如八年前,这次
写传记恐怕是一次冒险行
为。
我如约敲开魏家的门,
在门外我听到文莹、文宁
告诉爸爸说是我来了。开
门后,我看到魏先生拄着
拐杖,蹒跚地走来,紧紧
地握着我的手,此时此刻
,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油
然而生。我没有任何理由
推辞,更没有理由拖延。
关于传记的写作,魏先
生说让我做主,他只是配
合。我们的谈话很坦诚、
很轻松。他同意我提出写
作传记的三点意见:一是
采用纪实性的文体;二是
尊重他一生中发生事件的
历史事实;三是选用的事
实尽可能翔实。
我知道,写好一本传记
并不容易,不仅仅要叙述
传主的成功与失败、享誉
与失誉、快乐与痛苦等,
还要透过一个个故事的背
后,悟出传主的历练过程
,以及历练后心境的变化

2006年暑假的一天,《
师者如兰》一书写作组张
卓然等4位学生来到我家采
访。问到:“魏先生最让您
敬佩的品德是什么?”我脱
口而出,“平淡、智慧”,随
后改用“静水深流”。钱穆在
《略述刘邵<人物志>》中
说:“注意人才而求其大用
,则务先自其天性平淡处
去察看。”“惟其平淡,故可
大受,而当大任。”“亦可说
平淡即是不好名,不求人
知。”
不好名的人即使得到盛
名,不求人知的人即使成
为公众人物,虽然名至实
归,但他们仍以平常之心
,守道不渝,自强不息;
在别人看来,他们依然平
常,并无特别之处,然而
,真要赶上他们,却很难
做得到。我想这就是魏寿
昆先生最让后辈学习和继
承的品德。
我们有一个高效和谐的
工作小组。它的负责人是
本校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耿小红副院长,她是传记
撰写工作的校内组织者,
负责与学校内外的联系,
负责我手写稿件的录入、
排版和初校,帮助收集部
分资料。我与她多次讨论
过魏先生的人生经历,她
总能以现代青年人的眼光
提出她的看法,常让我受
书评(媒体评论)
先生作为冶金领域的一
代宗师,为我国的钢铁;
台金工业发展的许多重要
领域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
,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
就。
——刘淇
魏寿昆先生在冶金理论
和工艺、资源综合利用、
冶金熔体理论上取得了开
拓性研完成果。魏先生在
冶金科学和工程教育上的
贡献及其治学之道,彰显
大师风范。
——路甬祥
魏先生对学部委员(院士
)的选择十分重视和执著,
可以看出魏先生在培养人
才、选拔人才方面是多么
认真!
——师昌绪
您是中国人民的宝贝,
您也是我们日本人民的宝
贝。
——不破佑
精彩页
北洋大学名为国立大学,实际上校务由直隶都督兼署民政长冯国璋派斋务长及庶务长暂行管理,直接受制于提学使司。
1924年魏寿昆入北洋大学预科的次年,北洋大学发生了一场“驱冯运动”。
关于“驱冯运动”,《北洋周刊》第70期登载:民国3年(1914年),教务提调王劭廉去职,赵天麟以法律教员受派为北洋大学校长。民国8年(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赵校长鉴于校事难为,辞任校长。是年12月(1919年12月)直隶省长曹锐派冯熙运暂行代理校长。民国13年8月(1924年8月)冯代校长因病辞职,直隶省长王承斌派刘振华接充。文字简单,只用冯代校长因病辞职一笔略述。
魏寿昆在《读书与任教期间几个片断的回忆》中详述道:
我到北洋的第一年,校长是冯熙运,原是北洋法律系的学生,留学美国,得法学博士学位。他经常不到校,作风专制跋扈,老同学对他很有意见,认为他不懂工科,而北洋当时是工科大学,北洋原有的法律系已与北京大学合并不再招生。在前一年(1923年)曾闹过一次驱冯学潮,学生罢课赶他走,但他和河北省(直隶省)政府关系密切,赶不动他。但反冯的根子很深,随时都有再爆发罢课的可能。1924春终于又罢课,导火线我记不清楚了,好像学校有某项措施,学生坚决反对,而学校硬出布告坚决执行。有一位同学盛怒之下将布告木牌砸毁,学校明令开除4位同学,引起了全体同学愤怒罢课,并去北京教育部请愿。
1924年是中国革命形势从南向北不断高涨的一年。这一年的7月18日,北平国立高校教职员工代表联席会议发表《废约宣言》,主张“凡对我一切不平等的待遇,彻底撤销,另本相互平等的原则,重新构成国际关系,使我民族亦得享受人类应有之权利”,同时表示“以和平友谊的手段”进行“此种合理合法的运动”。上海、武汉、天津等城市召开群众大会,纷纷组织反帝同盟,展开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集会活动。
北洋大学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天津群众集会,冯熙运严加压制,于是第二次“驱冯运动”爆发了。冯熙运开除了主张激烈的学生。被开除的学生中有一位冶金系应届毕业生,他向同学申诉,寒窗六载,毁于一旦,激起众怒,要求“驱冯”。此举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响应,全体学生决定罢课,结队向北洋政府教育部请愿。对此,冯熙运一方面上书直隶省当局诬蔑学生,另一方面与北平警察局联络,不准北洋学生留在北平,同时向校友求援。学生也不肯让步,事态僵持不下。最后由校友王正廷等出面,一方面请冯于暑假时自行辞职,另一方面向学生保证调来一个工科内行的校长。
魏寿昆参加了这次向北平北洋政府教育部请愿的活动。
请愿学生坐火车到北平后住在前门小旅馆里。他们放下行李后立刻结队步行去教育部。起初,教育部官员推说找不到负责人,经强烈交涉后才有人出来接见。这位官员装出一副无奈的样子说,北洋大学名义上是国立,但学校的经费实际上是由省政府拨款的。教育部不管钱,因此也不管人,换校长这么重大的事,教育部不能管也不管不了,建议直接去找直隶省政府。话毕,这位官员转身就走了。
同学们坚持天天去教育部,得到的回答相同。住在旅馆几天后,生活费出现困难,虽然较富裕的同学慷慨解囊相助,但日久天长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请愿学生只得返回天津。
1924年8月,冯熙运宣布“因病辞职”,刘仙洲(刘振华)被直隶省长王承斌任命为北洋大学校长,这次学生风潮才得以平息。
在北洋大学续聘的外籍教员中,魏寿昆对化学教授福乐尔印象深刻。
1928年春天,北洋大学工程大楼因失火而被焚毁,只剩下西南侧物理化学楼幸免于难。物理化学楼内设有数间教室供物理及化学课教学,此外还设有供教师备课的预备室,以及多间实验室。
化学课教室是一间可容纳200余人听课的阶梯教室,正面墙上有一块可左右移动的黑板,它的前方放着一张5米长的很宽的大讲台。
通常,福乐尔教授于上课前已把各种试验用的试剂、药品、仪器摆放在讲台上。冬天福乐尔教授总是提前来到教室,讲台上放着一瓶冰醋酸,观察这瓶冰醋酸的物理状态,若发现它已成固态,他便请人到锅炉房要求提高供暖温度。冰醋酸熔点为17℃,他把冰醋酸熔点作为宜于实验的室内温度。这件事让魏寿昆感到奇巧有趣,深留在记忆里。
福乐尔教授在讲到酒精性质时说,低浓度酒精可以助人消化,而高浓度酒精则妨碍人的消化。看到学生脸上迷惘的神情,他幽默地问:“你们不相信?”学生们点点头。于是他直奔预备室取来两个鸡蛋和少许高浓度酒精,把两个鸡蛋分别打入装着低、高浓度酒精的器皿中,不一会,盛高浓度酒精的器皿中鸡蛋清和蛋黄立刻凝固,而盛稀释后酒精器皿中蛋黄和蛋清没有变化。这个简单的实验令同学们很信服。
福乐尔教授讲课大多采用课堂讲授并辅以实验演示的方式。例如,讲到硫酸制备时,他在讲台上安装一套仪器,从二氧化硫的制备开始,学生们能从玻璃仪器中一步步观察到由二氧化硫到三氧化硫再生成硫酸的全部反应过程。学生们认真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