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依然爱丽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莉萨·吉诺瓦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爱丽丝拥有令人羡慕的生活:她是哈佛大学著名的语言学教授,家庭幸福,与丈夫育有三个子女。一切都很美好,但一些微小而恼人的变化正在悄悄袭来。
她发现自己开始出现一些症状:找不到钥匙,在家附近迷路、忘记赶飞机……她不得不去求助医生,最终,她收到了令人绝望的诊断结果:她患了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
病情迅速恶化,曾经的语言学教授开始丧失阅读和表达的能力;曾经完美的妻子和母亲开始遗忘自己所爱的人。一切都在分崩离析,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泥潭中,她努力寻找着那个被逐新速忘的自己。
本书以精细的医学理解为基底,与此融合文学手法,带我们理解一个人的生活如何深刻地被疾病改变,我们由此也跟随作者笔调,更深层更多面地理解“人之为人”。
作者简介
莉萨·吉诺瓦(Lisa Genova),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忧郁症的分子病因、帕金森综合征、药瘾、中风引发的记忆丧失等。她积极参与“国际失智症援助与支持网”与美国失智症协会,也是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网站专栏作家。《我想念我自己》是她的第yi部小说,在撰写这部小说时,她向许多神经科、精神科以及心理学领域的专家进行过咨询,和患者以及他们的家属广泛交流,采集到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通过高超的文学表现手法,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虚构却又极其“真实”的故事。目前,她与家人住在马萨诸塞州。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2003年
她花了一上午找充电器,可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她放弃了,去店里买了一个新的。可就在晚上,她发现原来的充电器就插在床边的插座上。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4年
“你得的是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我们一般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但实际上百分之十的患者都属于早发型,他们的年龄都在六十五岁以下。”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5年
“我的昨天在消失,我的明天还不确定,我到底为什么而活呢?不久的将来,我会忘记自己说过这些话,但即使我忘记了,也不意味着我没有经历过今天的每一分和每一秒。我为每一天而活。”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盛夏
9月
STILL ALICE
爱丽丝跟女人坐在长椅上,看着孩子们从她们身边走过。每个人都在走路,忙着去他们必须去的地方。爱丽丝不需要去任何地方,她感到很幸运。
尾声
补充说明
致谢
序言
现代医学牛不牛?当然
牛。无论是内行还是外行都
会惊叹,它越来越先进、越
来越精准,越来越多的药物
像充满魔力的子弹,直击靶
点,杀敌不伤己;不仅可以
在胎儿身上做手术,还可以
在基因上“动刀”;器官移植
手术可以移植除了大脑之外
的器官,几乎没有盲区;
ICU里每天都在讲述着起死
回生、妙手回春的故事。然
而,还有许多疾病与创伤,
现代医学要么无济于事,要
么办法不多、短板不少。生
物医学更乐意把一切疾苦都
归咎于医学,事实的证据化
、对象化、客观化,大量情
感化、心灵化、社会化的痛
苦被遮蔽。对此,宿命论者
的隐喻是“膏肓”,医学永远
难以超越不确定性,所谓“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从
生命哲学角度看,就是“生
命在医学之上”。也就是说
,生命的价值丰度远远超越
了医学的。以“救助”为例,
医学的全部魅力在于疾病的
“救治”、危机的“救援”,医
学的进阶也不过是身心的“
拯救”,而生命关怀的至高
境界是苦难的“救赎”。何以
为“赎”?依照法国哲学家让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观点:痛苦
是人生的“象征性交换”,由
此确立受苦的意义和人生的
价值。人生不过是一个穿越
苦难、超越苦难的旅程。完
整的人生、刚毅的人生里少
不了苦难的救赎。
摆在诸君面前的这几本
书,讲述的都是人间苦难的
救赎故事,尽管我们也可以
把他们的疾病罗列出来,阿
尔茨海默病、孤独症、单侧
忽略,然而,绵长的苦况绝
非求医问药就能征服,更不
是高技术、高投入所能战胜
的,患者、家人、社会都从
疾苦陪伴、见证、抚慰、安
顿中解读出别样的人生密码

作者记录、咀嚼、反思
、咏叹、彻悟人生密码,呈
献给读者《依然爱丽丝》《
爱你的安东尼》《被忽略的
赛拉》。
细细读来,故事情节忽
明忽暗,人物命运扑朔迷离
,但一定会凸显某种范式:
有山雨欲来、有迹可循的序
章,如至冰窟、头昏脑胀的
心理休克,有心如刀绞、忧
心如焚的折磨与煎熬,还有
生不如死、度日如年的漫长
过渡。从心乱如麻,到心力
交瘁,再到无力无奈,最后
随着解脱疾苦羁绊的终极解
药――或许是死神的降临而
云消雾散。
掩卷而思,我们可以从
中悟到些什么……
疾苦是医学的母题,也
是文学的母题。人们正是因
为身心的疼痛或痛苦,才迫
切渴望医学和文学的诞生,
而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包含了
对苦痛的追问、对人性的剖
析。疾苦文学是对医疗技术
叙事的拓展,揭示了疾病的
非技术面相,它是灵魂的裸
舞,是生命险境中人性、灵
性、诗性的抒发。而单纯的
生物学眼光造就了对疾痛理
解、处置的偏狭。因为躯体
疼痛必然产生心理与社会投
射,演变成身心痛苦,除了
疼痛感受之外,还有诸多心
理反应、社会交往缺失,如
孤独、苦闷、失落、恐惧、
气愤、内疚、无助等体验。
持续、群体痛苦的叠加,便
是人类的大苦难。
在一个享乐主义盛行的
年代里,我们为什么需要疾
苦文学?难道我们有受虐癖
好?显然不是,只因痛苦是
人生快乐、幸福的映衬与参
照物,疾苦可以使生命变得
“深沉”而“厚实”。如果说恶
疾是一次托付生命的壮游,
触动灵魂的远行,疾苦文学
就是一部记录人生历险的游
记,这份游记不仅值得个人
珍藏,也值得每一个希望生
命精彩的人细细品味、分享
。文学的精神阅读史(心灵
剧场的角色扮演),是肉身
痛苦、心灵苦难、生死(无
常)宿命、救疗(无力—无
奈)体验的接受史、感受(
共情)史、投射史,也是一
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借他人
的苦难,得自身的彻悟。如
果说踢足球、观足球比赛是
男人英雄梦的替代,疾苦文
学则是健康人、幸运儿生命
两极体验的品味与遥望。马
克斯·舍勒(Max Scheler)
在《受苦的意义》一书中认
为对疼痛的纵容本质上是拒
绝轻而易举地获得快乐和幸
福。人常说:“痛苦使我强
大。”诗人余秀华曾宣称 :“
疼痛和苦难让心灵更加明澈
。”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更是断
言:“一个人如果惧怕痛苦
,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
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和
死亡,他就会一事无成。”
对于医护领域的读者而
言,他们可以把疾苦文学作
为叙事医学进阶的范本,是
医患共情、技术反思的良药
。在叙事医学开创者丽塔·
卡伦(Rita Charon)看来
,“只有听得懂他人的疾苦
故事,才能开始思考如何解
除他人的苦痛”。疾苦救助
仅有证据是不够的,故事也
是证据;身心拯救仅有技术
是不够的,人文也是技术。
医学的目的或许并不是奋不
顾身的救死扶伤,而是如何
回应患者的痛苦。人类面对
疼痛、苦楚、罹难,有拒绝
、愤怒、讨价还价、沮丧的
情绪(呈现共轭效应),存
在激烈的身—心冲突、欲—
求冲突、命—运(使命与宿
命)冲突、恩—怨冲突、知
—行冲突,导致精神(价值
)大厦倾斜、倾圮。单一的
心理疏导难以抵达这些冲突
的深渊。
最后,笔者想指出,疾
苦文学并非只有文学感染力
,还具有现实的引领、示范
价值。它告知我们,患者接
导语
哈佛大学脑科学家深情刻画一名阿尔兹海默患者眼中的世界。美国阿尔兹海默病协会官方推荐。奥斯卡获奖影片《依然爱丽丝》原著小说。
作者是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脑科学专家,美国最具影响力的50人之一。
本书讲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它不是一份漫长的严谨但枯燥的病史档案,而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兼顾的文学作品。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莉萨·吉诺瓦作为一
名神经学博士,用小说的形
式跨领域写神经系统疾病,
非常新颖,也相当有说服力
。这类疾病仿佛是没有答案
的谜语,但生活本身也一样
没有答案。爱也没有答案。
作者促使我们用新的角度去
看待疾病,用一种爱的角度

——严锋 复旦大学中国
语言文学系教授
在莉萨·吉诺瓦笔下,疾
病是一种独特切角,冲击着
读者对世界万物的认知。诸
多细节刻画,以精细的医学
理解为基底,与此融合的文
学手法,带我们理解一个人
的生活如何深刻地被疾病改
变,我们由此也跟随作者笔
调,更深层更多面地理解“
人之为人”。它们也从一个
独特角度,冲击着我们自认
为“应该”的那种正常和“必
然”的那个世界。
——常青 《协和医事》
作者
《依然爱丽丝》,讲的
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故事,它
不是一份漫长的严谨但枯燥
的病史档案,而是科学性与
艺术性兼顾的文学作品。细
腻的内心活动描写、情景交
融的环境铺垫,流淌着人性
的光辉,它反思人生、追忆
似水年华,不仅使读者对疾
病本身有更好的理解,也告
诉我们如何对待自己、家庭
、朋友和社会。
——郭起浩 上海交通大
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老年病科行政副主任
精彩页
2003年9月
爱丽丝坐在卧室的书桌前,却因为约翰在楼下不停穿梭于各个房间的声音分了心。她在给《认知心理学杂志》的一篇来稿做同行评审,审完还得去赶飞机,可她已经盯着同一个句子看了三遍了,还是没看懂。卧室的时钟显示的时间是七点半,按照她的猜测,这个时钟大概快了十分钟。根据这个时间,再加上约翰跑来跑去的声音越来越大,爱丽丝推测约翰是想出门,但是忘记拿某样东西,而且找不到了。她用红笔敲了敲下唇,看看时钟液晶屏上的数字,等着她早就料到的那一声叫唤。
“爱丽①?”
她把笔扔在桌上,叹了口气。下了楼,爱丽丝看到约翰在客厅里,双膝跪地,在沙发垫下面摸索。
“钥匙吗?”她问。
“眼镜!拜托,别指责我了,我要迟到了!”
爱丽丝顺着他焦急的目光望向壁炉,上面摆的沃尔瑟姆古董钟显示现在是八点,这钟贵就贵在它走时精准。然而他应该知道的,这钟信不得——他们家里所有的钟都信不得。爱丽丝之前被它们看似诚实的外表坑了太多次,早就知道只能信自己的手表了。果不其然,她一进厨房,时光就倒流了——微波炉上显示现在的时间是六点五十二分。
她的目光扫过整洁光滑的大理石台面,眼镜就在台面上那个装满未开封信件的蘑菇碗旁边。它没有被盖住,没有被遮住,一眼就能看到。约翰这么聪明的人,一个生物学家,怎么就看不到眼前的东西呢?
当然了,她的东西也经常躲在犄角旮旯里。只不过爱丽丝是不会在他面前承认的,也不会让他帮忙找。前几天,在约翰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她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满屋子地找手机的充电器,甚至还去办公室找了。实在找不到,她放弃了,去店里买了一个新的。可就在那天晚上,她发现原来的充电器就插在床边的插座上一—她早该来这里找找的。她把这一切都归结于两个人太忙了,要同时兼顾多件事,而且他们年纪也越来越大了。
约翰站在门口,看着她手里的眼镜,而不是她。
“下次找不到东西的时候就假装自己是女人吧。”爱丽丝微笑着说。
“那我穿你的短裙找吧。爱丽,拜托了,我真的要迟到了。”
“按微波炉上的显示,你时间宽裕着呢。”她说着,把眼镜递给他。
“谢谢。”
他像接过接力棒的运动员一样抓起眼镜,冲向大门。
“周六我回家的时候你会在家吗?”爱丽丝跟着他走向门厅,冲着他的背影问道。
“我也不知道,我周六可能要在实验室忙一整天。”
他从门廊桌上拿起公文包、手机和钥匙。
“一路顺风,替我给莉迪亚一个吻。对了,尽量别跟她争论。”约翰说。
爱丽丝看着门厅镜子里两人的身影——棕色头发稍显花白的高个子男人,戴着眼镜,精神焕发;瘦小的卷发女人,双臂抱胸。两人都是一副随时要投入争吵的样子,而这争吵无止无休地重复了无数次。她咬紧牙关,咽了咽口水,决定这次先忍住。 “我们最近在一起的时间太短了。拜托,尽量回家等我,好吗?”她问道。
“我知道,我尽力。”
约翰吻了她,虽然急着要走,但还是停留了片刻沉浸在吻中,即使这停顿难以察觉。若不是爱丽丝太了解他,也许还会把这个吻想象得过于浪漫呢。她可能会满心希望地站在那里想,这个吻的意思是说“我爱你,我会想你的”。可当爱丽丝看到约翰独自一人匆匆走在街上的背影时,就可以确信,他的吻实际上是在说“我爱你,但是周六回来发现我不在家,你可千万别生我的气”。
曾经,他们每天早晨都会一起散步去哈佛园。她喜欢在离住处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工作,而且还能跟丈夫在同一所学校工作,她最喜欢的一点就是两人可以一起上下班。他们经常在上班的路上去杰瑞咖啡馆,他买一杯黑咖啡,她买一杯柠檬茶,有时是冰的,有时是热的,取决于季节。然后,他们继续朝哈佛园走去,聊着各自的研究和课程,以及系里的问题,聊聊他们的孩子,或者当晚的计划。他们刚结婚的时候,甚至还会在路上手牵手。她享受早晨跟他一起漫步的亲密时光,那时候他们还没被工作和野心带来的烦琐日常弄得紧张又疲惫。
P5-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