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编写的《在长长的河流上》是一本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小学生活。在本书中,他亲眼目睹了一个少年在经历生活起伏之后的成长……
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整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冷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通篇叙述既明白晓畅,又有一定的深度,是那种既让孩子喜欢也可供成人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本书以“画本”形式呈现,意境深远,堪称本土原创儿童的佳作。
《在长长的河流上》讲述了:
油麻地最富裕的家庭杜家,在惨遭变故后急速地破败了。杜雍和无法接受家族的凋零,决心重新找回曾经的财富及其带来的优越感。从精神与物质的顶峰,猝然跌落到最底层的杜小康,被迫跟随父亲离开红门,远走他乡养起鸭子。陌生而艰辛的生活环境和与日俱增的孤独和恐慌折磨着父子俩。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搅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杜小康却在与厄运的抗争中学会了坚持、磨炼了意志……
《在长长的河流上》由曹文轩编写。
桑桑现在所见到的杜小康,已经不是过去的杜小康了。
对于杜小康来讲,无论到哪一天,他也不会忘记在芦荡度过的那几个月——
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这一切,既困扰、磨难着杜小康,但也在教养、启示着杜小康。当杜雍和因为鸭群连续几次误人人家的鱼塘,几乎吃尽了塘中刚放养的几万尾鱼苗,被愤怒的当地人扣下小船与整个鸭群,而陷入一贫如洗的绝望时,他万万不会想到这段时间的生活给了儿子多少珍贵的财富!杜雍和不吃不喝地躺在鱼塘边上时,杜小康也一动不动地坐在父亲的身边。他有父亲的悲伤,却并无父亲的绝望。现在,倒什么也不怕了。他坐在那里,既没有向人家哀求,也没有向人家发怒。他反而觉得父亲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鸭子毁掉了几十户人家的希望,就像他们也被毁掉了希望一样。杜小康是坐在那里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去咀嚼的、由大芦荡给予他的那些美丽而残酷的题目。他不可能立即领悟,但他确实比油麻地的孩子们提前懂得了许多……
桑桑现在再见到的杜小康,已经是一个远远大于他的孩子了。
当桑桑向杜小康问起他以后怎么办时,杜小康并没有太大的惊慌与悲哀。他与桑桑坐在打麦场上的石磙上,向桑桑说着他心中的打算。他至少有十项计划,而他最倾向于做的一个计划是:在油麻地小学门口摆个小摊子卖东西。
而这个计划是桑桑最感吃惊的一个计划:他怎么能在学校门口,当着大家的面做小买卖呢?满眼全是他的同学呀!
杜小康却是一副很坦然的样子:“你是怕大家笑话我?” “大家不会笑话你的。”
“那怕什么?就是笑话我,我也不在乎。”
杜小康向桑桑详细地说明了他的计划:“我们家开了那么多年的小商店,我知道应该进什么货、什么好卖。我在学校门口摆个小摊,那么多学生,买个削笔刀啦,买几块糖啦,谁不愿意出了校门就能买到?”
桑桑觉得杜小康的计划是有理的。
“那你有钱进货吗?”
“没有。”
“怎么办?”
“能想到办法的。”
桑桑与杜小康分手后,回到家中。晚上,他等鸽子都进窝后,将窝门关上了。他用笼子捉了十只鸽子。桑桑的鸽子,都是漂亮的鸽子。第二天一早,他提了笼子去镇上,将这些鸽子卖给了一个叫“喜子”的养鸽人。他拿了鸽子卖得的二十元钱,直接去找杜小康,将钱统统给了杜小康。
杜小康一手抓着钱,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用另一只手抓住桑桑的一只手,使劲地、不停地摇着。
过了一个星期,杜小康在校园门口出现了。他挎一只大柳篮子。柳篮里装了七零八碎的小商品。柳篮上还放了一只扁扁的分了许多格的小木盒。一格一格的,或是不同颜色的糖块,或是小芝麻饼什么的。盒上还插了一块玻璃。玻璃擦得很亮,那些东西在玻璃下显得很好看。
他坐在校门口的小桥头上。令油麻地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都感震惊的是,这个当初在油麻地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他温和、略带羞涩地向那些走过他身旁的老师和同学问好或打招呼。
最初几天,反而是同学们不好意思。因此,几乎没有一点生意。
桑桑替他感到失望。
杜小康反过来安慰桑桑:“会有生意的。”那时,杜小康又想起了那次鸭被惊散了,还有最后十几只没有找到的情景,父亲说,算了,找不到了,别找了。他却说,能找到的。结果真的找到了。
第一个来买杜小康东西的是桑桑。 杜小康无限感激地望着桑桑,会意地笑着。
生意慢慢有了。渐渐地,油麻地的孩子们,再去杜小康那里买东西时,就没有异样的感觉了,仿佛只不过是在从一个朋友那里取走一些东西而已。他们可以先不给钱,先在心中记住。而杜小康知道,他们绝不会白拿他的东西的。
那天,学生们都在上课时,桑乔站在办公室的廊下,望着校门外的杜小康,正在冬季的第一场雪中,稳稳地坐在树下。他对另外几个也在廊下望着杜小康的老师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几次挣扎均告失败之后的杜雍和,在经过一段调养之后,已能走动了。他平和了,眼中已不再有什么欲望。他像一个老人一样,在村里东走走,西走走。
红门里,实实在在地成了空屋。
红门里,还欠人家不少债。但债主知道,杜雍和现在也拿不出钱来还他们,也就不急着催他。其中有个债主,自己实在是窘迫,只好登门来要债。见杜家满屋空空,就又不好意思地走了。但最后还是逼得无法,就再一次进了红门。
杜雍和感到有无限歉意。他在表示了自己无能为力、债主只好又走出红门时,一眼注意到了那两扇用上等木材做成的红门。他追出来,将那个债主叫住。
那个债主走回来问:“有事吗?”
杜雍和指着红门:“值几个钱吧?”
“你这是什么意思?”
杜雍和十分平静:“你摘了去吧。”
“那怎么行呀。”
“摘了去吧。我屋里也没有什么东西。这院子有门没有门,也没有多大关系。”
那债主用手摸了摸,敲了敲两扇红门,摇了摇头:“我怎么好意思摘下这副门?”
杜雍和说:“我对你说,你不把它摘了去,我明天可得给别人了。”
那债主走了。傍晚,他自己没有来,而是让两个儿子来将这副红门摘走了。
与杜小康并排站在院墙下的桑桑,情不自禁地抓住了杜小康的手。
P85-92
抵御挫折:锤炼安然静谧的内心
李利芳(兰州大学教授,儿童文学博士)
生活充满了戏剧性。孩子的成长波动在成人的社会秩序中,与家庭、学校、社会的环境密不可分。或者说,环境直接铸就了孩子的成长本身。正如生活的轨迹内隐着无限的未知与不定性,孩子的成长空间同样深埋着众多的可能性。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在顺境中成长,殊不知对于波涛汹涌的人生航程来说,挫折与逆境之于孩子,才是更为关键的精神财富。
对孩子的成长规律,曹文轩有过深入的思考。他不愿浅表、轻巧地处理孩子的人生境遇,更希望在真实开阔的现实生活中碰撞严肃的成长命题。在他深邃的思想视界中,童年与成长原本就是生命历程中有机的一部分,它的根性特征与深刻性毋庸置疑,孩子在成长期意志锤炼愈坚韧充分,他就愈具有生活的战斗力与人生的耐寒力。
于是我们看到了“红门”里的少年杜小康的故事。他的故事很不寻常。在曹文轩成长理念的烛照下,杜小康的故事注定了会“大起大落、风起云涌”。从养尊处优到落寞中的自持,再到跟随父亲在远行中经历种种坎坷,杜小康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了“长大”临界点的突破。当个体一旦完整地体历了“孤独、困苦、绝望、无助”等等所有这些超常的人生挫折与阻力时,他内心中的生命能量会骤然升腾至无穷的沸点,它积聚,燃烧,沉淀,然后复归至博大的宁静。
被推倒的“红门”有着显著的象征意义,与杜小康强大的内心相比,“红门”的荣光与力量已黯然失色,不值一提。拂去它的阴霾,杜小康一家的生活开始真正面朝大地,安然自足。平和静谧的生活态度,必将为他们带来喜乐丰收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