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追求幸福”作为启蒙时代的核心理念之一,被纳入美国的立国信条。《独立宣言》将“追求幸福”与“生命”和“自由”并列,明确其为人人拥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在兑现这项立国宗旨的历程中,美国法院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运用司法手段维护了追求幸福所必不可少的各项基本民权。 本书从美国内战时期写起,遴选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法院判例,在故事讲述中生动回顾了普通人如何借助司法,挣脱被社会强加的各样捆锁,在种族、婚恋、教育、普选、堕胎等方面逐步获得平权与自由。 随着案件的展开,鲜活的人物纷纷登场。从中可以看到“小人物”的忍辱负重、律师的负轭前行、法官的两难选择,以及政客、公知、民众等的挣扎与沉浮。 作者简介 刘宗坤,哲学博士,法学博士,美国得克萨斯州最高法院执业律师。 目录 第一章 新奥尔良往事 一 1857:一个不寻常的年份 二 “必要的恶”与“积极的善” 三 温情家长制 四 “隔离但平等” 五 过去还没成为过去 第二章 最南的南方 一 林氏姊妹 二 转战法庭的前州长 三 不同寻常的法官 四 法院与宪法的距离 五 晦暗年代 第三章 难题与信条 一 冈纳·缪达尔 二 南北鸿沟 三 美国社会的“黏合剂” 四 审慎的乐观主义 五 政治标签 六 潜规则 第四章 教育平权 一 瑟古德·马歇尔 二 “我们国家的信条” 三 巨变的前夜 四 转折点 五 一致判决 六 汉娜·阿伦特的异见 第五章 爱的权利 一 弗吉尼亚 二 判罪与放逐 三 申诉 四 “这太不公平了” 五 追求幸福的自由 六 真相与和解 第六章 公道矫正法律 一 日出前开庭 二 无辜的孩子 三 平等保护 四 “文盲是终身残疾” 五 制造“低端阶层” 六 “柏拉图式保护者” 七 两种正义 第七章 历史与神话 一 短语的奴隶 二 塞缪尔·亨廷顿 三 由多归一 四 本土主义 五 盎格鲁-撒克逊神话 六 保守主义与文化偏执 第八章 未竟的救赎 一 斯特罗姆·瑟蒙德 二 南方生活方式 三 “我永远搞不懂他” 四 宽恕与和解 第九章 勇气是最好的保护 一 另一半公民 二 化名简·罗伊 三 “你永远不会赢” 四 最年轻的律师 五 离散的一家人 六 忏悔与迷茫 结语 一 常识理性 二 反启蒙 三 启蒙与革命 四 保守与激进 五 法律与公道 附录:美国联邦法院的司法审核权 一 司法审核权 二 “午夜法官” 三 “违反《宪法》的法律不是法” 四 法官、总统、党派 序言 本书讲述“小人物”在美 国法律秩序中追求幸福的故 事。或者可以说,这是一部 依据美国法院案例书写的“ 小人物”生活史,纵贯一个 半世纪,无数细节碎片映照 出时代变迁,有人称之为进 步,有人称之为衰败。“小 人物”的幸福和不幸、苟且 和反抗、安逸和挣扎就在“ 大人物”高谈阔论的进步或 衰败中一如既往地按生活世 界的日常逻辑延伸、展开。 “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 是美国的建国承诺,写在《 独立宣言》中。V.S.奈保尔 称之为“观念之美”,认为它 是现代文明价值的核心。在 日常生活的意义上,美国历 史大致是迂回曲折地实现这 一建国承诺的进程,体现在 法律和司法中,就是追求幸 福必不可少的一些基本权利 从白人有产男性逐渐扩展到 其他社会阶层、女性、少数 族裔和其他传统上的弱势群 体。这些权利主要包括法律 的平等保护、选举投票、自 由婚恋、女性堕胎、儿童入 学、母语教育等。“追求幸 福”的观念无论多么美好, 必须“道成肉身”,具体化在 可操作的法律中才有现实意 义,体现在法院判决中才有 生命力。 法院的判决和档案为我 们认知美国历史提供了可靠 的专业记录。每个案件都是 真实人物演绎的活生生的时 代故事,像社会的一面面棱 镜,折射出当时的法律、政 治、人心、习俗、冲突、潜 规则、时代思潮、生活状况 等。判决书中表述的事实大 都经过双方律师的职业筛选 和陪审团的常识过滤,虽然 不是百分之百无误,但一般 要比学者书写的历史更可靠 ,更少理论家的个人喜好、 宗教或政治偏见,也更接近 普通人的生活现实。很多案 件本身就是精彩的故事,有 些令人心酸,有些令人唏嘘 ,有些令人愤怒——岁月静 好的成人童话到不了法院。 除了美国最高法院的几 个分水岭式判例,书中也选 取了近年基层法院轰动一时 的几起审判。美国的基层法 院是个奇妙的世界,法官有 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在审 理和判决案件时,除了职业 规范和利益考虑,有时候还 会服从自己的感性和良知, 有时候则会扭曲自己的良知 ,并不完全按照法律的逻辑 运转。各种习俗和潜规则在 最高法院的判决书中不易看 到,读者只能跟着好奇心, 一点一点去探索。所以,在 了解案情的时候,读者只看 最高法院的判决书远远不够 ,还要了解案子的来龙去脉 ,比如当事人的身世、冲突 和纠纷的缘起、律师的背景 、案子怎么从基层法院一步 一步到了最高法院、法官的 个人经历等因素如何影响案 件在基层法院的输赢。读者 的好奇心往往能引出意想不 到的发现。 笔者无意论证抽象的法 律理论,而是侧重讲述个案 所涉及的具体权利、当事人 的命运、律师和法官的互动 等,其间穿插一些重要历史 事件、政客的起伏、国会立 法和学者的论说,从中揭示 历史中缓慢展开的正义,同 时也是不断迟到的正义。尽 管了解相关司法程序的细节 有助于从专业角度阅读判决 书,但对于读者理解这些案 件并非必要条件。律师写文 书、打官司,技术细节至关 重要。但读者通过阅读案例 认知历史,理解力和洞察力 更重要。律师在办案时需要 聚焦事实细节,往往见枝叶 ,不见树木和森林。魔鬼和 上帝都在细节中。水平高的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除了把事 实梳理清楚,还会把枝叶放 在树上,把树放在森林中做 出判决。 这些案例展现的历史事 件和人物命运一再显示,政 治乌托邦承诺的人人幸福固 然是精神鸦片,但法律保障 普通人追求幸福必不可少的 那些基本权利却是现代文明 秩序的基础。不管喜不喜欢 ,我们只生活在生活世界, 普通人的幸福只存在于在生 活世界对幸福的追求中。就 像美国最高法院1923年在“ 梅耶诉内布拉斯加案”中讲 的那样,法律保障的一些基 本权利对自由人追求幸福必 不可少。在现实世界,传统 上被社会忽略和遗忘的“小 人物”要追求幸福,往往不 得不打破一些成文法律和社 会潜规则积累的陈规陋习。 过去,人们习惯于把这个进 程称为“启蒙”或“觉醒”。“ 启蒙”也好,“觉醒”也罢, 归根到底是芸芸众生在平等 的法律秩序中按自己理解的 方式追求幸福,或按自己选 择的方式生活。 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得到 师友的热心鼓励和无私帮助 。书中部分内容曾见诸《财 新周刊》《南方周末》《读 书》等报刊。徐晓女士、饶 淑荣女士和刘小磊先生曾对 书写的角度提出宝贵建议并 在文字表述等方面做了大量 工作。写作期间,笔者曾就 书中涉及的诸多问题向老友 刘时工教授请教,受益良多 。友人刘瑜女士不但为本书 出版牵线搭桥,而且审阅初 稿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在此一并致谢! 导语 1896年“普莱西诉弗格森案”,美国最高法院以“隔离但平等”的原则把种族隔离合法化。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推翻该案判决,宣判种族隔离违反美国《宪法》。 1927年“林恭诉莱斯案”,美国最高法院判定密西西比州政府有权在公立学校实施种族隔离,有权禁止华人学童与白人学童同校。1954年“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学校种族隔离被判违宪。 1967年“洛文诉弗吉尼亚案”,弗吉尼亚州禁止跨种族婚恋的法律被判违宪,予以废止,全美16个州的类似法律同时失效。 1982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判普莱勒案,判决得克萨斯州从公立学校驱逐非法移民学童的法律违宪,予以废除。 1973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判“罗伊诉韦德案”,判决得克萨斯州禁止堕胎的法律违宪。 从种族平等,到教育平权,到婚恋自由,到女性权利……在美国,争取民权是通过一场又一场官司落实的,普通人追求幸福的一点一滴的努力,像纪念碑一样刻在美国法院的案例里。 精彩页 第一章 新奥尔良往事 在目前的文明状况下,两个不同源的种族,肤色、体征、智力都有差异,他们在蓄奴州现有的关系,不是恶,而是善——积极的善。 ——约翰·卡尔霍恩 最高法院的权力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来行恶,都不可低估……既能通过判决巩固人民对我们体制的信心和爱戴,也比其他政府部门更容易破坏我们的政体。 ——约翰·哈伦大法官 理解美国历史和社会需要至少把握两条线索:一条是辉煌的主线,一以贯之的是《独立宣言》确立的建国理想和《宪法》搭建的宪政制度;另一条是晦暗的线索,在奴隶制中达到顶峰,尽管经常表现为种族问题,但本质上不是种族问题,而是等级制问题,即在社会地位上把国民按种族、财富、出身、国家来源等分为三六九等。奴隶制是美国的原罪,废除奴隶制开启了一个坎坷的自我救赎历程,至今仍然在起伏跌宕中。在历史上,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共同定义了美国这个国家。从各级法院的判决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条线索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一 1857:一个不寻常的年份 20多年前,沃尔特·约翰逊(Walter Johnson)从纽约来到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寻找一段消失的南方历史。当时,他是纽约大学历史系年轻的助理教授。美国内战前后半个世纪,新奥尔良曾是南方最繁华的都市和最繁忙的港口,有“南方的纽约”之称,声色犬马,歌舞美食,成为南方有钱人寻欢作乐的首选之地。在名著《飘》中,新奥尔良是“乱世佳人”斯嘉丽跟瑞德度蜜月的地方——在这座奇异惊艳的城市,她“像一名终身监禁的囚犯突然获得赦免,沉醉在癫狂的快乐中”1。 内战期间,一些南方城市遭战火破坏,官方档案被大量焚毁。新奥尔良是第一座被联邦军队占领的南方大都市。1862年4月,联邦海军的战舰从墨西哥湾进入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发动突袭,摧毁了两岸的炮台。因为新奥尔良三面环水,内线防御薄弱,联邦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这座完好无损的城市。此后,内战又持续了三年,新奥尔良成为南方战火中的和平孤岛。跟城市建筑和街道一起免于战火毁坏的是法院档案。 20世纪80年代,在新奥尔良一栋旧建筑的地下室,人们发现了大量保存完整的内战前法院档案,包括判决书、起诉书、答辩书、证人证词、法庭证人做证记录、律师在法庭上的陈述和辩护记录等。在数千份路易斯安那最高法院卷宗中,有200多起案件涉及奴隶市场交易。当年,沃尔特·约翰逊的新奥尔良之行就是为了发掘这批档案中被尘封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新奥尔良之行的成果是约翰逊学术生涯的第一本著作《一个个生灵:内战前奴隶市场生活内幕》。出版几年后,约翰逊获得哈佛大学的教职,如今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研究美国南方和奴隶制的历史学家。跟许多同行历史学家不同,约翰逊注重依据法院档案书写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史”。2艾丽克希娜·莫里森(Alexina Morrison)就是这样一位曾被尘封在法院档案中近一个半世纪,被约翰逊重新发掘出来获得生命的小人物。 1857年新年过后,阿肯色州人约翰·哈利伯顿(John Halliburton)带着一位十几岁的女孩子从小石城(Little Rock)来到新奥尔良。在密西西比河南下的汽轮上,他们看上去像一对父女。法国区是新奥尔良最繁华的地段,圣路易街(St.Louis Street)和夏尔特街(Chartres Street)交叉口的圣路易酒店是法国区最热闹的场所,吸引着来自全国的商人、政客和社会名流。酒店的大厅有罗马式穹顶,科林斯石柱环绕,是个咖啡、烟酒、古董、艺术品的拍卖场,也是全国最豪华的奴隶拍卖场。根据肤色深浅,展出拍卖的奴隶被分为六种成色:纯黑(negro)、半黑(mulatto)、棕黑(griffe)、四分之一黑(quadroon)、八分之一黑(octoroon)。3 到达新奥尔良后,哈利伯顿把随行的那位女孩子打扮起来,带到圣路易酒店的奴隶拍卖场。她的卖契上写的肤色是“黄”,姓名简·莫里森(Jane Morrison),年龄15岁。但她看上去没有黄皮肤的迹象,既不像印第安人、华人,也不像印第安人或华人跟白人或黑人的混血儿。她是个肤色白皙、眼睛碧蓝的女孩子,言行举止跟其他白人女孩子没有两样。当时,买主对于浅色奴隶比较小心,流行的观念是肤色越浅,人越聪明,可能还认字,不容易管教,一旦逃跑,难以找回来。简·莫里森的买主是詹姆斯·怀特(James White)。他本来是奴隶贩子,曾在新奥尔良拥有一家关押和贩卖黑奴的“奴圈”(slave pen)。不久前,他卖掉了“奴圈”,在新奥尔良西邻的杰斐逊教区(Jefferson Parish)买下一座种植园。简是怀特在杰斐逊教区置产后买下的第一个奴隶。他请人剪短了她的亚麻色头发,烫成卷发,染成黑色,让她看上去更像黑白混血儿。被怀特买回家不久,简逃跑了。4 奴隶制时代的南方,白人购买种植园和奴隶是进入上层社会的标志。不过,当怀特从奴隶贩子改行做奴隶主的时候,奴隶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正在接近尾声。 1857年在美国历史上是个不寻常的年份。3月4日,詹姆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