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广西平南粤方言研究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刘春梅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平南话指广西平南县通用的粤方言。平南话处在粤、客、闽三种汉语方言共存的区域。目前粤方言是平南县的主要语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呈岛状分布或交叉融合分布。本书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视角,将平南话的音系分别与广州话的音系、中古音系进行了比较,以探究平南话音系的特点,并对平南话连读变调的特点、精组字声母和韵母的特点、送气分调、小称特点、状态形容词等专题进行了研究。附录平南话的同音字汇和分类词表。 作者简介 刘春梅,女,广西平南人,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中央民族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汉语国际教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语音系统 第一节 音系 一 声母 二 韵母 三 声调 第二节 连读变调 一 连读变调的特点 二 连读变调的规律 三 变调原因分析 第三节 声韵调的配合 一 声韵调配合关系 二 声韵调配合表 第二章 与广州话的共时比较 第一节 声母的比较 一 平南粤方言与广州话声母的对照 二 平南粤方言与广州话声母的异同 第二节 韵母的比较 一 平南粤方言与广州话韵母的对照 二 平南粤方言与广州话韵母的异同 第三节 声调的比较 一 平南粤方言与广州话声调的对照 二 平南粤方言与广州话声调的异同 第三章 与中古音的历时比较 第一节 古今声母的比较 一 古今声母的对照 二 声母的特点 第二节 古今韵母的比较 一 古今韵母的对照 二 韵母的特点 第三节 古今声调的比较 一 古今声调的对照 二 声调的特点 第四章 精组字的声母和韵母 第一节 精组字的声母 一 精组字声母今读 二 精组字声母I的来源 三 精组字声母I的扩散 第二节 精组字的韵母 一 精组止摄开口三等字的韵母 二 精组止摄开口三等字韵母的地域特征 三 地域特征的形成原因 第五章 送气分调 第一节 乳声分化与浊音清化送气 一 入声分化 二 浊音清化送气 第二节 古浊入的送气及分调 一 古浊入送气的方言点 二 古浊入分化的方言点 第三节 古浊入送气分调的来源 一 语言接触 二 自然音变 第六章 “儿”缀小称 第一节 “儿”缀小称的形式 一 平南粤方言的“儿”缀小称形式 二 粤方言的“儿”缀小称形式 第二节 “儿”缀小称的音变规律 一 “儿”前-音节韵母为单元音的音变规律 二 “儿”前-音节韵母为复合元音的音变规律 三 “儿”前-音节韵母为鼻尾韵母的音变规律 四 “儿”前-音节韵母为塞音尾韵母的音变规律 五 关于音变规律的讨论 第三节 “儿”缀小称的类型 一 名词+儿 二 代词+儿 三 动词+儿 四 形容词+儿 五 副词+儿 六 数词+儿 七 量词+儿 第七章 AB式状态形容词 第一节 AB式状态形容词的类型 一 B为成词语素 二 B为同音语素 三 B为不成词语素 第二节 AB式状态形容词的特点 一 结构特点 二 语义特点 三 扩展特点 四 句法功能特点 第三节 AB式状态形容词的来源 一 结构的来源 二 语素的来源 第四节 AB式状态形容词的类型学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同音字汇 附录二 分类词表 后记 序言 一 方言点介绍 (一)平南县 1.地理位置、历史沿革 及居民人口 (1)地理位置 平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 治区的东南部,贵港市东部 ,西江上游,东邻藤县,西 接桂平,南毗容县,北连金 秀、昭平和蒙山,居于北纬 23°02'19"-24°02'19",东经 110°03'54"-110°39'42",北 回归线横贯县境中部,总面 积2983.97平方千米,隶属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 (2)历史沿革 据《平南县志》(1993 )记载,平南县古称龚州, 置县已有1600多年历史。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 今平南境地属桂林郡。西汉 至三国时,先为南越国地, 后平南部分属猛陵县地,隶 属苍梧郡(郡治所广信,今 苍梧),部分地属布山县。 三国时,仍隶苍梧郡、猛陵 县和郁林郡布山县地。东晋 升平五年(361),析苍梧 郡置永平郡(郡治所安沂, 今藤县境);析猛陵县地置 武城县,县治所今武林镇, 隶属永平郡。这是平南境内 最早设置的县。隋仍属永平 郡。隋开皇十九年(599) ,永平郡增设隋建县(县治 所今平南大中)。 唐初废永平郡改设滕州 ,武林、隋建二县隶属滕州 。贞观三年(629)置燕州 (治所今武林),下辖武林 、隋建,并设秦川县(《大 元一统志》作泰川县)而辖 之。贞观七年(633),徙 燕州治所至宁风(今藤县地 ),改名泰州,划武林、秦 川隶浔州。同年在原燕州治 所武林置龚州都督府,督理 龚、浔、蒙、宾、澄、燕、 滕七州。又分武林县地置南 平县,后改平南,治所今平 南镇。平南之得名,旧志载 三说:一为晋代陶侃平定交 南,封平南侯,故称;二为 县内诸山,自蛇黄岭迤逦而 来,开广平敞,面南设治, 因而得名;三是取南平和西 平之名,称平南县。《今县 释名》(卷五)则载:因县 治在永平郡之南,故称平南 。唐天宝元年(742),龚 州改称临江郡(阳建改阳川 ,仍隶龚州)。乾元元年( 758)复称龚州,领平南、 武林、隋建、大同、阳川五 县,隶属岭南道。 五代,平南先属楚,后 属南汉。宋开宝五年(972 ),省武林、隋建、大同、 阳川入平南。宋嘉祐二年( 1057)又将武郎县(今县 北的马练、国安、思和一带 )并入平南县,仍隶属龚州 。绍兴六年(1136),废 龚州,平南县隶属浔州管辖 。 元朝平南属浔州路。明 朝,平南隶属浔州府。清代 ,平南县仍属浔州府。清乾 隆九年(1744)浔州府改 隶右江道。清咸丰六年 (1856)八月,大成军踞 平南改称武城县,属大成国 辖地(建都秀京即今桂平) 。清咸丰十一年(1861) 十月,大成国灭,平南重归 清统治,武城县复称平南县 。民国二年(1913)推行 省、道、县三级区域制,平 南县隶属郁江道(道治今苍 梧)。民国三年改苍梧道, 民国十五年(1926)废道 设区,平南隶属梧州区(区 治今梧州)。 1949年12月3日,平南县 解放。1950年1月,平南县 隶属梧州专区。1951年7月 ,梧州专区与郁林专区合并 称容县专区,平南县隶属容 县专区。1952年5月,平南 县将原所属的罗运、罗香、 平竹、那平四个乡划归大瑶 山瑶族自治区(县级),同 时又将原同和乡的黎田拨给 藤县。1958年7月,撤销平 乐、容县两专区,分别设立 梧州、玉林两专区,平南县 属玉林专区。1971年,玉 林专区更名玉林地区,平南 县属玉林地区。1995年10 月27日国务院批复贵港市升 格为地级市,平南县改属贵 港市至今。 (3)居民人口 据郑湘涛纂修的《平南 县鉴》(1974:54)记载 :本县“汉族于宋元,来自 闽粤,卜居于此,日渐繁殖 ……”另据《平南县志》记 载,平南县内的汉人大抵是 历代迁入的。远可追溯到秦 始皇发兵50万南平百越时, “于岭南地段设置桂林郡地 ;到汉武帝定南越,分设9 郡,‘徙中原罪人杂居期间’ ;魏晋南北朝,北方多战乱 ,部分士族南迁,先后到广 西一带落户;清康熙,乾隆 期间,曾行奖励垦耕的办法 ,招募闽粤汉人入桂务农; 道光以后,广东南海、番禺 、顺德、肇庆等地汉人,不 断到县内各圩镇经商;抗日 战争期间,大批粤籍汉人流 入平南,后来部分落籍于此 ”。 据《广西通志·汉语方言 志》(1998),平南上渡 说闽方言的住民,他们的始 祖来自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 ,先至广东后迁来平南定居 ,至今已繁衍了十五代。另 据李玉(2009a)和平南镇 操客家方言人的族谱,操客 家方言者,祖上多是明末清 初从广东的梅县迁来的,至 今已繁衍了十几代。 平南县内少数民族主要 有壮族和瑶族。壮族中既有 土著,也有移民。据《平南 县志》(1993)记载,明 成化年间,调归德(今平果 )、思恩(今田阳)、东兰 、武缘(今武鸣)、巴马一 带的壮兵把守大同、鹏化隘 口,事后将壮兵安插在今思 旺镇、安怀乡一带,有事出 征,无事务农,年代久了, 成为农民。而大鹏、国安、 马练等地的壮人则是晚些时 候才迁来的。县内瑶族,明 以前即有在县内定居的。但 今基本只分散在靠近金秀大 瑶山的大鹏、国安、马练等 乡镇。 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 口普查的数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