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文化结晶,主编在保留荣获"中国图书奖"等多个重要奖项的著作《中国艺术学》精华的前提下,将原著大大精简,并加以改写和配图,使其更为凝练直观,可读性更强。 全书结合大量的艺术作品,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分三个部分展开:上编“中国传统艺术简史”从纵向出发,尝试构建综合贯通各门艺术的通史,简明扼要地描绘出中国传统艺术数千年发展的整体历程。中编“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从横向出发,详细论述中国书法、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曲、文学等艺术门类的审美特征和特殊风貌。下编“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则在前面两编史、论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艺术加以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的提炼与升华,从中概括出最能反映和代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美学特征。 作者简介 彭吉象,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导,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艺术组召集人,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重大课题“艺术学概论”首席专家。先后7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奖或优秀教学成果奖,两次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长期从事艺术学、影视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的“艺术概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的“艺术导论”(即“艺术鉴赏导论”)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目录 前言 上编 中国传统艺术简史 第一章 远古嬗变 第一节 从原始文身到朝廷服饰 第二节 彩陶:形变与意义 第三节 青铜:形变与意义 第四节 建筑源变 第五节 音乐源变 第六节 《诗经》内外 第二章 秦汉气魄 第一节 秦汉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秦汉建筑:法天象地 第三节 秦俑汉雕:虚实之韵 第四节 汉画像:一体古今 第五节 汉赋:总括宇宙 第三章 六朝风韵 第一节 六朝艺术的社会文化氛围 第二节 书法呈韵 第三节 绘画畅神 第四节 园林适心 第五节 诗文欲丽 第六节 石窟流彩 第四章 唐代气象 第一节 唐代艺术的社会文化氛围 第二节 舞乐精神 第三节 恢宏法度 第四节 禅道境界 第五节 大千世界 第五章 宋人心态 第一节 宋代艺术:文化氛围与四大基点 第二节 诗文境遇 第三节 画院风采 第四节 士人意境 第五节 词人心态 第六章 元明清趣味 第一节 元明清艺术:文化氛围与三大境遇 第二节 散曲:诗的世俗化 第三节 版画、年画:上下沉浮 第四节 小说:裂变与整合 第五节 戏曲:蕴涵丰富的形式美 中编 中国传统艺术门类 第一章 中国传统书法 第一节 艺术根基 第二节 渊源流变 第三节 审美特征 第四节 主要书体 第二章 中国传统绘画 第一节 源远流长 第二节 审美追求 第三节 艺术特点 第三章 中国传统雕塑 第一节 几度辉煌 第二节 特殊地位 第三节 特殊风貌 第四章 中国传统建筑 第一节 历史沿革 第二节 审美特征 第三节 园林风韵 第五章 中国传统音乐 第一节 古乐千秋 第二节 独特贡献 第六章 中国传统舞蹈 第一节 艺苑典型 第二节 发展历程 第三节 民族特色 第七章 中国传统戏曲 第一节 孕育发展 第二节 审美特征 第八章 中国传统文学 第一节 浩瀚巨流 第二节 诗歌意境 下编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第一章 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第一节 艺的灵魂——道 第二节 艺求道——形与神 第三节 艺求道——意象与意境 第四节 艺即道——意境 第二章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化 第一节 气的生命化 第二节 气韵(之一) 第三节 气韵(之二) 第四节 气韵兼举 第五节 笔气墨韵 第三章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第一节 中得心源 第二节 情志相谐 第三节 唯美人格 第四章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智慧 第一节 道的动象 第二节 灵的空间 第三节 线的艺术 第五章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第一节 心境归一 第二节 直寻妙悟 第三节 亦心亦物 第六章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第一节 中和为美 第二节 以和为归 第三节 以中为节 序言 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 的伟大创造,更是屹立在 世界之东方、自成系统、 独具特色的文化结晶。正 是在这丰厚的中华传统文 化土壤中,孕育出光辉灿 烂、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 艺术,涌现出历朝历代无 数杰出的艺术家和不朽的 艺术品,形成了具有浓郁 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 理论和美学理论。正如中 华文化是世界文化极其重 要的组成部分一样,中国 优秀传统艺术也是世界艺 术宝库中的瑰宝,闪耀着 举世瞩目、璀璨独特的光 芒。 人类的艺术史同人类的 文化史一样古老。但是, 艺术学作为一门现代意义 上的正式学科,只是在19 世纪末才在欧洲诞生,距 今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直到近几十年来,艺术学 才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 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 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我 国,相对于文学研究和各 个门类艺术的研究来说, 宏观的、整体的、综合的 艺术学研究至今仍然是一 个薄弱环节。如何深入发 掘和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宝 藏,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 任务。尤其是如何创建具 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 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更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 迫任务。本书就是这方面 的一个初步尝试。 这本《中国艺术学(精 编本)》在原著《中国艺 术学》的基础上改写而成 ,上编“中国传统艺术简史” 从纵向出发,尝试构建综 合贯通各门艺术的通史, 力图在多个具体艺术门类 史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 描绘出中国传统艺术数千 年来的一个整体历程,在 中国艺术通史的基础上突 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 艺术门类,同时兼及其他 艺术门类。由于中国传统 艺术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 ,从远古的原始文身和服 饰面具,到盛极一时的彩 陶和青铜器;从气魄宏大 的秦汉艺术,到艺术自觉 时代的六朝风韵;从富于 舞乐精神和恢宏法度的唐 代艺术,到处于社会转型 期的宋代艺术,再到处于 社会巨大裂变期的元明清 艺术,形成了一幅极其壮 观与高度综合的中国传统 艺术的历史长卷。这一部 分以史为主,史中有论, 始终坚持将中国传统艺术 放置于中华文化史的大背 景下来阐释。 本书中编“中国传统艺术 门类”则是从横向出发展开 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包含 文学、绘画、书法、雕塑 、音乐、舞蹈、戏曲、实 用工艺、建筑园林等为数 众多的艺术门类,而在每 个艺术门类中又都有浩如 烟海的艺术作品与宛若繁 星的优秀艺术家。不同门 类的中国传统艺术还包括 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宫 廷艺术、宗教艺术等不同 层次和方面,其面貌更加 异彩纷呈、气象万千,使 得中国传统艺术在艺术创 作、艺术鉴赏等方面,都 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 审美意识,具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中国传统艺术这 种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审美 特征,也在某些艺术技巧 、表现手法,乃至材料工 具、物质媒介等方面体现 出来。 本书中编“中国传统艺术 精神”正是在以上两编史、 论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 艺术加以美学和艺术学理 论的提炼与升华,从中概 括出最能反映和代表中国 传统艺术精神的一些基本 规律和美学特征。中国传 统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传 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 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 理和审美意识。如果说,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认识 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 人类感性认识的最局形式 ,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精 神王国的两座高峰,而哲 学又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 艺术产生巨大影响,那么 ,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 哲学与中国传统艺术正是 最好的例证,中国传统哲 学正是通过中国传统美学 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 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丰 富,风格独特。一方面, 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论 结晶;另一方面,它又对 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目前,学术界一 般认为,对中国传统艺术 影响最为巨大的主要是儒 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 美学,正是这三者的不断 冲撞和融会,影响和决定 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 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 ,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 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也就是我们民族特有的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 《中国艺术学》作为经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 组批准的国家级重点科研 项目研究成果,自出版以 来先后获得了北京市第五 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奖一等奖、第十一届中国 图书奖,以及第一届国家 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等多个奖项。与此同时,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中国文化报》《中国 艺术报》《文艺报》等十 多家报刊纷纷发表书评或 书讯推荐此书。《文艺报 》的一篇评论文章,还将 此书称为“中华民族自己的 艺术学体系”建构之作。此 书出版以来,受到了学术 界、文艺界、影视界,以 及普通高校艺术类师生们 的热烈欢迎,不少高校还 将此书列为艺术类硕士生 和博士生的必读书籍。 今天的世界,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不可抗 拒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 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 艺术如何真正走向世界, 已经不只是一个重要的理 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紧 迫的实践问题。正因为如 此,近年来我曾将《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