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以往的史籍通常是这样描述三国的:战场上的铁血、杀伐背后的机谋、攻城夺寨后的狂欢、失败者的落實、一代贤良的鞠躬尽瘁、野心家与阴谋家的苟且蝇蝇…… 不过,历史终究是由时间的“经”与空间的“纬”编织而成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只是历史画卷中的一部分,那些看起来普通的日子和平凡人的生活才写就了历史的真实与温情。三国作为历史阶段,上承下启,有来处也有去处。在三国这个时代,人们同样离不开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离不开婚丧嫁娶、发展经济、治理社会。 本书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东观汉记》《华阳国志》《世说新语》《文选》《艺文类聚》等正史、杂史杂著、文选文集中撷取最能反映三国时代生活风貌的史料,进行梳理分析,分门别类地呈现给读者。用平常的视角重新审视三国,发现它更多的细节与侧面,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目录 ?\t食物篇:炒菜尚不流行 01 主食:麦子 麦子广泛种植/ 三国的“麦子争夺战”/ 麦田里的“空营计”/ 曹操的战马冲进麦田里/ 费祎作《麦赋》/ 姜维种麦避祸 02 主食:稻米 皇帝赐大米/ 山东吃米较普遍/ 袁术用3000 吨大米拉拢吕布/ 大米换来的九卿/ 最悲壮的大米粥 / 能吃上粳米算“好饭碗”/ 诸葛亮临终前已吃不了多少米/ 孙吴灭亡时库存几万吨大米/ 比粳米 更好吃的雕胡米 03 杂粮和坚果 小米:汉桓帝一次赏出上亿千克/ 豆子:不如麦和稻好吃/ 黄米:诸葛亮老师的最爱/ 稗谷:关键 时候顶大用/ 玉米:三国吃不到的主食/ 板栗:饥荒时节可当粮 04 蔬菜 韭菜:春季做羹的首选/ 薤菜:大臣们的“班中餐”/ 葱:刘备许县种葱做掩护/ 芜菁:适合做酸 菜/ 姜蒜:蜀姜最有名/ 花椒:出乎意料的特殊用途/ 三国吃不到的蔬菜 05 肉类 吃肉曾是少数人的特权/ 牛肉:酒的“最佳搭配”/ 普通农户已开始养猪/ 羊肉:餐桌上不常见的 美味/ 磔鸡除不祥/ 养鸭为了吃也为了娱乐/ 鹅:有人拿来试“法力” 06 水产 古人吃鱼的历史/ 曹操是吃鱼的行家/ 曹丕送给孙权1000 头鲍鱼/ 孙权亲自为武昌鱼命名/ 鱼油 在作战中是“秘密武器” 07 水果 梨:成就孔融,“杀”了曹操/ 枣:曹丕杀亲弟弟的工具? / 李子:用冰水浸泡口感更佳/ 葡萄 曹丕认为夏末秋初吃最佳/ 梅子:青梅煮酒论英雄/ 柑橘:曹丕嫌太酸/ 柰:中国的本土“苹果” 甘蔗:曹丕亲手栽种于庭院/ 桑葚:一年两熟救人命/ 三国吃不到的水果 08 酒 三国的酒度数都不高/ 曹操喜欢饮药酒/ 曹操向皇帝献酿酒的方法/ 刘备酒局讲笑话/ 孙皓“以茶 代酒”/“三国酒王”是刘备的老师/ 三国的酒通常需加热后再饮/20 升葡萄酒换来一刺史/ 三国 时期多次颁布禁酒令 09 烹饪方法 炙:最简单也最实用的烹饪法/ 煮:面条饺子都是日常食物/ 蒸:最常吃的是蒸饼/ 脯:曹魏军队 里最恐怖的军粮/ 刘备请人吃“麻辣烫”/ 炒菜:三国时期还不流行 10 用餐仪式 食物匮乏只得分餐/ 分餐也是礼制等级的体现/ 三国时期的筵、席与小食案/ 高足家具是三国以后 才出现/ 三国饭局上流行跳舞助兴 服饰篇:男人化妆亦时尚 11 布料和纺织机 从踞织机到斜织机/ 锦、绢、纨、帛、绮:高档服装面料/ 缯:丝织品的另一个统称/ 蜀锦:蜀汉 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 麻、葛:百姓服装常用面料/ 火浣布:能防火的特种布/ 三国时还没有 棉花 12 衣服式样 袍:男女都可以穿的外衣/ 裾:衣服的大襟/ 袷:没有领子的大衣/ 深衣:上下身缝在一起的“连 衣袍”/ 襦裙:短衣短袄配裙子/ 从胫衣到裤子/ 裈:三国时人们穿的“秋裤”/ 中衣:三国时期的“衬衣”/ 亵服:三国时人们 穿的“睡衣” 13 穿鞋戴帽有章法 三国时期流行穿布鞋/ 屐、舄、靴:各种特殊的鞋子/ 能穿鞋子上殿是极大特权/ 袜子:一般有带 子可系口/ 巾帻:不仅实用而且有风度/ 平上帻:衬在冠帽里的头巾/ 冠冕:身份地位的象征 14 名人的鞋帽故事 刘备母子摆摊卖鞋/ 曹操“分香卖履”/ 蜀汉“鞋底抽脸事件”/ 曹操是帽子发明家/ 红头巾差点 儿要了孙坚的命 15 穿皮草的讲究 穿皮草需外罩裼衣/ 皮草分轻裘与重裘/ 曹操脱下裘皮大衣盖在高柔身上/ 孙权的“白裘论” 16 常见的日用品 被褥帐席:常用作赏赐或礼物/ 孟母“缝被教子”/ 毛巾:“手巾”“濡布”功能相同/ 韝:三国 时期的“套袖”/ 尉:三国时期的手套/ 簦:三国时期的雨伞/ 笠:遮阳挡雨的帽子/ 蓑:能穿在 身上的雨具 17 妆奁名堂多 化妆是一件程序繁杂的事/ 胡粉:三国时期最流行的化妆品/ 曹操的养子“粉不离手”/ 奁:三国 时期的“梳妆盒”/ 三国时期已经有假发了 住行篇:能住楼房不容易 18 重要的城市 洛阳:毁于战火的最大城市/ 长安:5 年多的临时国都/ 许县:规模太小致使住房紧张/ 成都 2000 多年名称从未改变/ 建业:诸葛亮眼中“虎踞龙盘”之地/ 武昌:不是现在的武汉而是鄂州 襄阳:汉末名士学者云集之地/ 汉中:三国没有一座叫“汉中”的城/ 下邳:吕布被擒杀的地方 小沛:顶在头上的“钢盔” 19 最时尚的城市 曹操着力经营的城市/ 袁绍对邺城的经营/ 漳河水患的治理/ 新邺城的规划和扩建 20 少数人才能住楼房 重楼 / 少数人的享受/ 可以抽去的楼梯/ 最壮观的楼群/ 最豪华的大楼 21 集市热闹也阴森 不同类型的集市/ 露天摊位/ 集市的管理/ 集市上的刑罚 22 户籍和治安管理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曹操看完户籍帐册大喜/ 什伍连坐制度/ 严格的禁夜制度/ 曹操巡夜打死大 宦官的叔父/ 禁止群聚饮酒/ 市民养狗须登记 23 三国的消防 洛阳、长安曾被烧成废墟/ 皇宫是火灾高发区/ 火灾预防措施和报警系统/ 现场救火措施/ 一场火 灾引发的谋逆大案 24 老百姓的窗户 牖:古代的窗户/ 料器与琉璃/ 纸糊窗户不符合实际/ 纺织品是“糊窗户”的主要用材 25 人们的出行 文献、考古中的轿子/ 身份特殊的乘轿人/ 史籍中的名马/ 知名的车子 26 三国的邮寄 邮驿制度早已有之/ 东汉末年邮驿制度遭破坏/ 三大 导语 三国既是中国历史中的至暗时刻,也是充满意趣的温馨瞬间。作者南门太守研究三国近三十年,厚积薄发,尽力用严蓮且有趣的语言,写出我们对三国感兴趣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婚丧嫁娶、生产发展、社会管理……从“老百姓的睡衣”到“假发时尚”,从“防火的特种布”到“曹操的裘皮大衣”,从“三国最豪华的大楼”到“住房紧张的许县”……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大人物和小市民在此相遇、英雄史诗和平凡故事在此交融。 精彩页 在三国时期的史籍里,除有“猪”字的记载外,很多时候也使用猪的别称,最多的是“豕”,其次是“彘”和“豚”。远在夏商时期,猪还处在逐渐驯化之中,到了西汉时期,百姓开始大规模饲养家猪,有人饲养了几百头猪。《史记》记载:“泽中千足彘……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1头猪有4条腿,“千足彘”相当于250头猪,在人们心目中足以与千户侯相比了。在出土的两汉时期陶俑中,也有很多饲养家猪的场景。 三国时期,饲养家猪和吃猪肉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嘉平中,弘农有个郡太守叫刘类,平时待人刻薄寡恩。《魏略》记载,刘类外出时,曾住在一农户家,“民家二狗逐猪,猪惊走,头插栅间,号呼良久”,刘类不明真相,听到外面喧哗,认为是手下大吃大喝,所以不问青红皂白就派人出去责问,最后发现弄错了。这个记载说明,三国时期的普通农户已经开始养猪了。 三国时期猪肉很常见,是人们经常吃的肉类。吕布临死前被曹操围在下邳,长达几个月,城里粮草困难。《九州春秋》记载,吕布手下将领侯成丢了15匹马,又追了回来,侯成刚好“猎得十余头猪”,为庆贺战马失而复得,就把猪杀了请客,没吃之前,先拿了半头猪和5斗酒献给吕布。下邳一带应该没有什么野猪可供猎杀,而侯成又被困在城内,更不可能打猎,所谓“猎得”应该是“抢得”。 三国时期不仅猪肉较常见,人们也食用或使用猪油。190年,董卓乱洛阳,四处烧杀抢掠。在与关东联军作战中董卓所部俘虏了不少敌兵,为震慑对手,董卓将他们残忍杀害,常用的办法是活活烧死,炼烧之前,往往用猪油涂满全身,再用布缠住身体,手段异常残忍。《资治通鉴》记载:“卓获山东兵,以猪膏涂布十余匹,用缠其身,然后烧之,先从足起。” 除了养猪,三国时期还出现了运输、贩卖家猪为主的职业,类似于现在的贩猪专业户。《三国志·管辂传》记载,善于占卜的管辂在路上遇到一个丢了妻子的人,管辂“教使明旦于东阳城门中伺担豚人牵与共斗”,也就是第二天在城门处等一个挑着猪的人,故意跟他发生摩擦。丢妻子的人照着做了,一番缠斗,那人挑的猪跑了,挑猪的人去追,丢妻子的人在后面跟随。追到了一处人家,在那里发现了丢失的妻子。 三国时期也有专业的屠户,大将军何进以及何皇后就出身于南阳的屠户之家。不过,人们所熟悉的张飞却不是“杀猪的”,《三国志》对张飞的身世交代得很简略,只说他字益德,是涿郡人,并没有交代他的具体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