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城市化之动力
分类
作者 钟秀明//武雪萍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纵观世界城市化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综合中外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城市化的演进是有阶段性的,其发展轨迹不是呈直线形而是呈S形的,是不断变化中的曲折发展,这说明作用于城市化的动力并非持续不变的恒力,而是一个变量。本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思路,从总结学习城市化理论入手,在广泛借鉴和汲取前人及当代学者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以研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为主题,以研究城市化的动力、动力机制及其内部构件的互动为内容,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力求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方面能够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内容推荐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一,是人类进入21世纪发展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重大课题。历史地看,城市化过程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相同步,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但现代城市化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一般而言,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传统的农村型向现代的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个转化的深刻内涵在于城市化不仅仅是乡城人口结构的变化,而且是产业结构以及区域整体空间结构的变化,是现代城市文明深刻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场革命。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在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就必然研究城市化运动的规律;各国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也就普遍重视了城市化发展战略。因此,深入地进行城市化战略以及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范围内,根据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分为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两个部分。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革命步入城市社会的,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是在20世纪上半叶完成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大都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据有关资料表明,到199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已超过50%,理论上讲,整个世界已基本实现了城市化,但实际上由于世界城市化发展极不平衡,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刚刚进人城市化的加速阶段。毋庸置疑,无论是发达国家(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没有高度的工业化,就没有高水平的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建国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一直没有明确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但是,对由农村工作转向城市工作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建国初,毛泽东曾经认识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规律,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农民——这是中国工人的前身。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事实上,中国在“一五”时期的经济发展中也实践了他的思想。这个时期是中国工业化发展最快的阶段。其间由于基本建设需要,国家曾经动员2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城支援城市建设。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做了比较分析并且提出了解决办法:“中国农村有五亿多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每年劳动而吃不饱,这是最不合理的现象。美国农业人口只占13%,平均每人有二千斤粮食,我们还没有他们多,农村人口要减少怎么办?不要涌人城市,就在农村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由此,中国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毛泽东考虑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点转为“公社工业化和农业工厂化”。1966年毛泽东在“五七指示”中指出:“农民以农为主”,“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从而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粮食生产,社队企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客观地讲,当时主要考虑的是恢复国民经济和解决粮食问题、农民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探索,但也确实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逐步进人了稳定和正常发展的时期。1978年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要“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一定要十分注意加强小城镇建设。1980年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纪要》及1986年的《七五计划》仍坚持“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直到1996年3月,《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强城乡建设法制化管理,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规模适度、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要“有序地发展一批小城镇”。2001年3月“十五计划”第一次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并强调“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可见,中国的城市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认识、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时至今日,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必须在理论上开辟更为广阔的视野,必须建立适应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动力机制模型。

纵观世界城市化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综合中外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城市化的演进是有阶段性的,其发展轨迹不是呈直线形而是呈S形的,是不断变化中的曲折发展,这说明作用于城市化的动力并非持续不变的恒力,而是一个变量。本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思路,从总结学习城市化理论入手,在广泛借鉴和汲取前人及当代学者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以研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为主题,以研究城市化的动力、动力机制及其内部构件的互动为内容,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力求在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方面能够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1.城市化的理论回顾和简要评述。本书的第一章主要是有关城市化的文献综述。已有的城市化文献是我们继续深人研究城市化动力机制和探索城市化实践的理论基础。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和方法论作为研究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理论指南,兼容了城市化的区位理论、二元结构理论、人口产业转换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和生态学派理论等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分别从区域空间聚集、产业结构转换、人口迁移流动、经济增长极带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方面对城市化的演进机理进行了描述,揭示了城市化发生、发展及其运动的一般规律。应该说,这些理论的学术精华和精辟见解把我们带人了一个趣味无穷的城市化世界。当然,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和至高无上的,都有它历史的局限性和实践的有限性。然而,正是这些理论缺陷的存在和实践发展的需要,才推动了城市化理论研究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2.构建了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模型。第二章从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行为人手,顺着社会分工一城市出现一人口迁移一城市扩张一城市化这条脉络,深刻分析了个人作出乡一城转移选择的动机、影响因素及动力机理。认为劳动力流动的动力机制是由于产业转换引起的农业部门推力和工业部门拉力的制衡,是制度安排和环境条件的促进。通过对个人效应模型的分析,认为个人作出乡城转移选择的依据是城市效用和农村效用的比较。通过对城市化推力模型的分析,得出结论:城市化的推力是由全社会的人口、人均农产品需求量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决定的。通过对城市化拉力模型的分析,得出结论:城市产业部门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也就是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率(一般认为,劳动力的投入量增长即城市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亦即城市拉力),一方面取决于地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率,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地区资本的增长率和技术的进步率。

3.产业转换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枢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系统主要由拉力推力机制和制度机制两个子系统组成。由产业转换引起的农业部门推力和城市产业拉力的互动,是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决定着城市化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农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提供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剩余,使生产要素特别是最具活力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城市产业部门,形成了城市化的强大推力。这种农业部门溢出的推力,既促进了农村社会的转型,又推动了城市产业的扩张,因此说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力是城市化发展的原始动力。工业化的扩张形成了城市空间和产业的聚集,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又进一步拉动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也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升级,这种工业化扩张形成的拉力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互动过程中,促成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又形成了城市化的后发动力。推力和拉力是内生的,后发动力是伴生的,它们共同作用,相互促进,构成了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机制。

4.制度机制是城市化的“变速器”。城市化的制度机制主要是指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等政府干预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本书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城市化和制度环境的关系,认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除了产业转移因素外,制度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尤其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有利的制度安排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反之会抑制城市化的发展。一个重大的制度创新会引起城市化的飞跃,同时不断升级的城市化进程又必然会诱致制度的变迁和创新。本书把民间资本积累机制、企业制度、投融资体制、财税制度等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制度定义为“扩张工业化”的制度安排,把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城市管理制度等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定义为“促进城市化”的制度安排,这种划分虽然不一定非常科学,但毕竟区分了不同制度对城市化的不同作用方式和不同效应。

5.劳动力流动状况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作者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流动是一条基本线索,产业转换和制度安排对城市化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劳动力在乡城之间的流动。由于产业转换导致的产业分离和升级,对劳动力形成了巨大的吸引,拓展了就业空间,-推动了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制度安排是劳动力流动的“变速器”,不同的制度安排对劳动力的流动会产生推动或阻碍作用。本章从不同角度分析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又反证了城市化核心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6.从宏观上提出了中国城市化的路径模式和政策选择。本书回顾总结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效应、制约因素和政策选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禀赋各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的城市化不能教条地套用某一个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梯度推进,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从宏观层面上讲,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可以采用市场主导型模式,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配置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资本、人才、技术密集的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率先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快车道。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特别是山老边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产业成长比较缓慢,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应该采取政府主导型模式,通过政府的规划和引导,积极发展小城镇,逐步实现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当然,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要排斥和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恰恰相反,市场机制的作用要不断加强,这是政府管理社会的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其作用的领域也主要是宏观层面的,目标是引导和示范,在生产要素的流动,包括劳动力的转移这些微观运作层面还是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较为落后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政府也要逐渐推出一些领域,让市场机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最终走向前一种模式。

7.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河南未来城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全面地分析了河南省城市化的现状特点、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动力,指出了河南未来城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是促进中心城市扩张,构建中原城市群;二是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小城镇。论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剖了三个小城镇建设模式的典型案例,总结了它们的发展经验和特色。

本书还展望了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理论探索的空间。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迅速崛起,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城市化发展最重要的技术和产业支撑,城市化在发展动力、规模速度、空间形态、生活方式、城乡关系等方面将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并存,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将趋于多层次、多元化。这也决定了在未来的城市化理论探索中,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努力寻求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目录

摘要

导言

第一章 城市化理论的回顾

第一节 城市化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城市化的定义

二、城市化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城市化的区位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工业区位论

三、城市区位论

第三节 二元结构理论

一、古典主义学派——刘易斯一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

二、新古典主义模型

三、二元经济部门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

四、发展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

第四节 人口产业转换理论

一、人口迁移转变假说

二、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第五节 非均衡增长理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二、弗里德曼的中心一边缘理论

三、缪尔达尔的循环累计理论

四、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第六节 生态学派理论

一、田园城市论

二、芝加哥古典人类生态学论

三、有机疏散论

四、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五、山水城市论

第七节 城市化理论的简单评价

一、劳动力收入的差距是决定乡一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二、城市制造业部门的集聚所形成的综合优势是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的阶段性描述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章 城市化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人口乡一城转移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出现与人口迁移

二、产业转移与城市的扩张

三、个体迁移对城市化的贡献

第二节 个人乡一城转移的动力模型

模型I:微观个体的效用模型

第三节 城市化的推力与拉力模型

模型Ⅱ宏观城市化的拉力模型

模型Ⅲ宏观城市化的推力模型

第四节 对模型的进一步说明

第三章 产业转换与城市化

第一节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演进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二、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第二节 农村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力

一、农村经济发展与剩余劳动力的推动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工业的发展提供生产要素

三、农业发展对城市的产品与市场贡献

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

第三节 工业化的扩张是城市化的主要拉力

一、空间要素的集聚——工业规模的扩张

二、工业化形成的拉力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三、工业化在城市化动力系统中的地位

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是城市化的后发动力

一、第三产业的“吸引力”是城市化的后发动力

二、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化的作用机理

三、新兴产业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

第四章 制度安排与城市化

第一节 制度及其作用

一、制度的本质和作用

二、城市化的进程演变——从制度角度看问题

第二节 城市化动力机制中的制度变迁

一、制度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

二、制度安排和变迁对动力机制的影响

三、制度创新与城市化的调适

第三节 城市化中的具体制度安排

一、“扩张工业化”的制度安排

二、“促进城市化”的制度安排

第四节 城市化动力机制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一、政府干预与调控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功能设置

二、政府对城市化进程干预与调控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对城市化进程干预及调控的方式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化

第一节 影响个人乡一城转移的主要因素

一、迁移者的个体特征

二、经济因素

三、非经济因素

第二节 结构转换中的劳动力流动

一、工业扩张对劳动力的绝对吸收

二、工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三、第三产业的性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中的劳动力流动

一、技术进步下的经济扩张类型

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四、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五、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总效应

第四节 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的累积效应

一、理论基础:极化效应

二、劳动力流入城市的扩张效应

三、劳动力流入——城市增长的循环累积关系

第六章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与对策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城市化的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7年)

二、城市化的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7年)

三、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1978~1997年)

四、城市化的全面推进时期(1998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效应

一、城市产业与农业之间比较利益的驱动

二、农村工业化的蓬勃发展所产生的扩张

三、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剩余的推动

四、制度变迁的影响:一般性描述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制约因素

一、工业化拉力不足

二、制约工业化的制度因素

三、城乡要素流动障碍

第四节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加快非农产业发展的步伐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三、建立高效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

四、扩大城市化的制度创新领域

五、强化农村劳动力的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

第五节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模式

一、中国的基本国情——制定城市化战略的基础

二、中国城市化道路模式的选择

三、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匹配

第七章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第一节 河南省城市化的历史回顾及动力机制分析

一、河南省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二、河南省城市化发展历程中的动力机制演进

第二节 河南省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的规模和结构体系趋于合理

二、城市布局不均衡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三、城市功能的特色已逐步显现

第三节 河南省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二、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城市化发展

三、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弱

四、城市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五、城市聚集效益比较低

六、城市综合实力不够强

七、乡村城市化缺乏规划

第四节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动力

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工业化进程

二、不断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三、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壮大了第三产业

四、大力改善就业环境,推动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五节 河南省未来城市化的路径选择

一、促进中心城市扩张,构建中原城市群

二、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小城镇

三、河南省选择区域的城市化

第六节 河南省小城镇建设模式案例分析

一、产业联合推动的城镇化一镇平模式

二、工业化推动的城镇化——文留模式

三、体制创新推动的城镇化——竹林模式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6: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