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国栋梁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余玮//吴志菲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全书主要介绍了张光斗、苏步青、欧阳自远、何祚庥、刘更另、叶奇蓁、贝时璋等科学家的感人故事。作者在握有大量鲜活一手素材的基础上,努力去挖掘这些著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用心去感知那一个个个体生命之上的另一种温度。这些享誉业界科技大家的成长历程、卓越成就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尽在书中,让我们可以感受到科学发明的波折与不易,感受科坛大家鲜为人知的多彩人生。希望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中国科学家的可爱,感受到中国科学家的忠诚和奋发图强。 作者简介 吴志菲,红色励志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有《中国高端访问》《中国作家访谈》《中南海大讲堂》《第三只眼看人居》《红色之恋》《红歌纪事》《李菲传奇》《百岁名流》《我们跨过鸭绿江》《笔杆子》《枪杆子》等畅销图书;有作品入选“年度优秀中国传记文学作品”。 目录 苏步青 “几何爷爷”的立体人生 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一堂课 毅然谢绝高待遇的“宝贝” 俨然一位菜农的大学教授 于学生严格、于自己苛刻的师长 如诉如泣的世纪绝唱 依然年轻的百岁诗人 身心健康的养生之道 贝时璋 院士寿星与年轻的边缘科学 “科学老寿星”的科学长寿观 小时候不爱动的他一“动”惊人去了德国 三戴博士帽不改中国心 以生命研究生命科学 中国生物物理学“拓荒者”终成科海一星 耄耋之年才开始“真正”的老年生活 “为国家争气”成为留给中国乖斗技界的遗言 侯仁之 这位“北京通”是“中国申遗第一人” 事业孕育的“摇篮”:燕园 曾是“囚犯”的资深院士 将平生所学奉献给灾难深重的祖国 迎来“科学的春天” 期待“冷”学科后继有人 侯祥麟 给中国科技“加油”和“争气” 退居二线却开启另一个“黄金时代” 盛开的“金花”结束国人用“洋油”的历史 “红色战士”终成“黑石油”的提炼大师 将生命与祖国石化事业紧相连 石化史册上重大决策后面都有同一个名字 自己的人生就是一篇绝好的大论文 张光斗 “当代李冰”的江河情怀与水电人生 不尽江河水,悠悠报国心 清华园里桃李芳,繁华时节道春秋 两鬓多年作雪,存心至老还丹 查全性 首倡恢复高考 当面向小平同志谏言“恢复高考” “几旬真话”让教育的春天回归 名门之后的科研成就同样名不虚传 恢复高考首倡者同样反对“一考定终生” 何祚庥 爱管“闲事”的“两栖院士” 红色学子胸怀科学报国 “不屈不挠”的伪科学“克星”参与“真理标准”讨论 “不务正业”的“双栖院士”还是位“铁杆戏迷” 刘更另 破译土壤肥料DNA 留苏博士一脚踏进湘南“鸭屎泥田” 大山深处创办科研点,情洒燕赵大地 一生没有离开农业科学研究的资深院士话里话外全是“三农” 农业科研是在实践中干出来的,而不是只在电脑上看出来的 老年人的生活,要防止“三单” 毛炳权 因为选择所以坚持 “学生兵”最怕的是行军 “留苏生”有幸谛听伟人讲话 “催化剂”更新换代一路上有他 喜欢文艺的学界“毛百科” 叶奇蓁 核能智囊的能耐与能量 与核电的不解之缘 见证中国“核电发展的春天” 发展内陆核电正当其时 欧阳自远 为了月球上留下中国人的脚印 为了人类的一大步,“跳”出地球研究地球 把科研视野由“地底”移至“天上” “孩子他叔叔”和“天外来客”的亲密接触 与“嫦娥姐姐”结下不解之缘 建立“月球城市”并不是梦 敬重居里夫人的“探月计划第一人”,爱看金庸小说 刘应明 模糊数学之父的清晰人生路 万水干山总是情 解决“怀特海德难题” 领会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对国家有所贡献 最大的愿望是美美地睡一觉 李济生 在“科学报国”的轨道上运转不息 沸腾的戈壁滩与难以下咽的水饺 不服输的两台旧式电脑折服洋专家 和卫星一起度过“不眠之夜” 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靠立足自主创新而挺起腰杆 序言 用笔挖掘用心感知 ——从这里读懂科学家精 神与科学思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 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 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 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 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 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 、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科技中国的发展比过去任 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 和科技人才来提供动能和支 撑。除了进行原创性引领性 的研究,还要培养造就更多 大师、战略科学家等,为科 技中国的长远发展筑牢人才 资源基础。 翻阅眼前的两大摞清样 稿,昔日采访的情景历历在 目。 这两本书是人人都能轻 松读懂的科学家传记姊妹篇 。我们所采写的都是瞄准国 际科学前沿、领衔各自研究 领域并卓有成就的当代中国 著名科学家。他们是共和国 的脊梁,是时代的偶像。他 们不仅以科研成果造福人类 、推动社会进步,而且以崇 高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 中国人。 《大国功勋》以传主荣 获有关大奖的时间先后为序 。这里有宏大叙事,也有主 人公的亲历见证。一位位功 勋级的科学家,可能没有想 到自己的一项研究成果会关 乎中国某个领域未来的走向 。他们参与其中,在关系国 家战略或民生的重大问题研 究和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上 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们探 寻他们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 而打拼的真实细节,记录那 一个个影响中国科技进程的 传奇故事,还原他们闪亮光 环背后的本色。《大国栋梁 》则以传主出生的年月先后 为序。这里有盘点、有讲述 ,也有解析。我们在握有大 量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基础上 努力去挖掘这些著名科学家 的精神世界,用心去感知那 一个个生命之上的另一种温 度,让科技走下神坛、步人 大众,努力去开垦、深挖, 去触摸科技中国的时代心跳 。这些享誉业界科技大家的 成长历程、卓越成就与生活 中的喜怒哀乐尽在其中,让 我们直面一个个科学发明的 不易与波折,感受科坛大家 鲜为人知的多彩人生。 一位位科学家虽然科研 领域有所不同,且具有独特 的个性和人格魅力,但都有 一些共同的特点:爱国心强 、自小勤奋、有志气、有远 见、工作热情、团结协作、 创新思维力强、乐观、谦虚 、淡泊等。因此,书中通过 对他们成长足迹的还原、成 才履历的记述、成功心得的 感悟,真切地为读者呈现出 一位位正能量的励志典范。 书中字里行间有他们钻研科 学的热情,也有他们珍贵的 回忆;有成功的激动,也有 陷入困顿的不放弃;有科考 生活的真实展现,也有冲破 重重障碍、攻破层层难关、 攻克世界性难题的传奇细节 ;有家国的宏大叙事,也有 人生追梦的精彩故事;有知 识视野的开拓,也有科学空 间的精神扩展;等等。可以 说,为读者呈现的是一幅中 国科学家别样的图鉴。 科学家传,就是科学家 的精神史。2020年9月1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 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 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 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 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 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 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 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 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 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 学的育人精神,构成了科学 家精神的主要内涵,也是《 大国功勋》《大国栋梁》姊 妹篇所阐释的精神内核。钱 学森多次“失踪”给国人带来 的惊喜、袁隆平改变世界那 粒种子的发现、屠呦呦迟到 数十年的荣光、“人民英雄” 张伯礼与“英雄城市”武汉肝 胆相照的背后、肝脏外科“ 一把手”吴孟超一个又一个“ 第一”中的推陈出新、院士 寿星贝时璋与年轻边缘科学 的不解之缘、“几何爷爷”苏 步青的立体人生……在书中 ,我们用笔挖掘、用心感知 。他们筚路蓝缕的拼劲、报 效祖国的赤诚、隐姓埋名的 坚守、为国铸器的匠心…… 我们全面记录,倾情呈现。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 强则民族强。写作中,我们 尽可能以客观、平实的态度 描绘、表达、解读他们的初 心与梦想、坚守与奉献;尽 可能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 来展现他们博大赤诚的家国 情怀、不辱使命的责任担当 、不惧困苦的豪迈气概、勇 登巅峰的决胜定力。在我们 眼里,他们是崇高的,同时 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普通人 。崇高的不只是学术成就、 科学思想,还有人格魅力; 普通的是这些科学家在生活 中也具有“烟火气”与“泥土 味”。我们的创作并非全景 展现中国科研的某一领域, 只是以“微”视角切入,全力 在人物刻画、细节挖掘上下 功夫,让科技的“硬”在文字 的表达中“软”化,尽可能让 读者深切感受到一位位传主 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家精 神的固守。这里有我们创作 方法的尝试,也有我们对时 代语境下的思考与现实意义 的观照。与其说这里写的是 一位位科学大家的传记,不 如说披露的是几代科坛巨擘 的心灵史、精神史。读懂他 们,就能读懂科学家精神, 读懂新中国历程,读懂新时 代强音。 翻开这两本书,一种精 神的力量会向你扑面而 导语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用笔挖掘丰盈的精神世界,用心感知别样的人性温度。 精彩页 “几何爷爷”的立体人生 风范与卓识齐仰,贤德共高寿俱望。在中国,即使你从没涉足神秘的数学王国,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是不会陌生的。苏步青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辛勤耕耘70余载,不但在微分几何领域独领风骚,著作等身,而且“毕生事业一教鞭”,培养出一大批中国数学栋梁…… 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一堂课 苏步青出身于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清贫,从小就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犁田,什么都干。那时他想,这辈子准没有读书的机会了。恰好,村里一户有钱人请了家庭教师,教他家的公子读书。苏步青一有空,就在窗外听听,随手写写画画。想不到这样一来,那位公子没学好,苏步青却学到不少知识。他的叔叔见他这么想学习,便拿出钱,说服他的父亲,送他读书。 于是,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9岁时,苏步青到离家100多里的平阳县城上学,开始很不适应,语言又不通,加上贪玩,第一学期结束,他的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好在第二年,苏步青家门口也办了所小学,但同学大多为富家子弟,苏步青常受欺侮和歧视。一次,他的一篇作文偶有“佳句”,老师竞怀疑不是他写的,批了个“差”字。苏步青气愤极了,以“不听课”的方式表示抗议。结果,这学年他又是倒数第一。这时候,正直可亲的陈玉峰老师成了点拨苏步青人生的第一位恩师。他语重心长地开导苏步青,点点雨露滋心田,苏步青被唤醒了。从此,他集中心思学习,这学年结束时考得全班第一。 在读初中时,苏步青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是,后来的一堂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那是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教他们。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有责任。”这位老师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生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是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且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个人找出路,而且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论是酷暑隆冬还是霜晨雪夜,苏步青都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簿,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一次,为了证明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个定理,他用了20种方法,并写成一篇论文,在当时浙江省的一次学生作业展览会上展出。苏步青在数学上崭露头角,引起了校长洪彦元的关注。这位极具慧眼的校长被调走时,对苏步青说:“你毕业后可到日本学习,我一定帮助你。”在苏步青毕业时,洪校长果然寄来200块银圆,并赠言。苏步青把这件事视为一生事业的转折点。 17岁时,苏步青东渡扶桑,进了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学习,随后又考进了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深造。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他还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毅然谢绝高待遇的“宝贝” 只要一提起苏步青的名字,浙江大学的校友都会流露出崇敬之情。正是苏步青这样一批知名教授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放弃了在国外舒适的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牢记科学救国的使命,毅然回国,到浙江大学致力于教学和科研,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科学技术人才,使浙江大学由一所普通的地方大学迅速崛起,赢得了“东方剑桥”的美誉。 1931年,苏步青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研究生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成为在日本获得这个学位的第二个外国人(第一人是陈建功)。当时的日本和中国报纸在醒目位置刊登了这一消息,中国的北大、清华、厦大与日本东北帝大纷纷向苏步青发出聘书。然而,苏步青一一谢绝这些聘请,因为两年前,他与同学、同乡和好友陈建功有约在先。陈建功在日本东北帝大研究生院毕业向他告别时说:“北大、武汉大学、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等大学都有聘书给我,论设备条件、工资待遇,新建的浙大最差……到浙大去!”不等陈建功说完,苏步青就打断他的话,说:“你先去,我毕业后也来,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苏步青在日本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