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荟萃各路精英人物,回眸晚清思想文化,展示一代佛学家杨仁山以他独具的世界眼光和济世利民的佛学思想,强力推动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辉煌历程。该书揭示了杨仁山投身佛学的心路历程,阐述了杨仁山为佛教复兴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贡献,同时也展现了杨仁山从出生到去世75年中晚清风云变幻历史的一个侧面,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场景和细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杨仁山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朝曙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荟萃各路精英人物,回眸晚清思想文化,展示一代佛学家杨仁山以他独具的世界眼光和济世利民的佛学思想,强力推动近代中国佛教复兴的辉煌历程。该书揭示了杨仁山投身佛学的心路历程,阐述了杨仁山为佛教复兴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贡献,同时也展现了杨仁山从出生到去世75年中晚清风云变幻历史的一个侧面,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场景和细节。 内容推荐 本书记述了晚清著名佛学家杨仁山的一生。杨仁山生长在一个进士家庭,在战争中度过青春岁月,战后跟随曾国藩参与南京城的修复建设,壮年随曾纪泽、刘芝田两度出使英法,回国后辞官不受而投身中国佛教复兴事业,一生融刻经、弘法、取经、教学、研究于一体,培养了谭嗣同、桂伯华、梅光羲、李证罡、欧阳渐等一大批门下弟子。该书揭示了杨仁山投身佛学的心路历程,阐述了杨仁山为佛教复兴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贡献,同时也展现了杨仁山从出生到去世75年中晚清风云变幻历史的一个侧面,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场景和细节。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家世 一、父亲中举、仁山出生 二、进士之家 三、随父进京 四、凫山发蒙 五、乡居生活 第二章 随父转战军中 一、随父倡办团练. 二、父亲的军事思想与游击战术 三、辞保不受 四、受父亲影响 五、父子同在曾国藩麾下 第三章 青年原本是诗人 一、在战争中成长 二、婚姻大事 三、朦胧的革命思想 四、诗人本性 第四章 发心菩提 一、情感的烦恼 二、初入佛门 三、发大誓愿 四、晚清思想的伏流 第五章 刻经事业 一、净土四经 二、创办金陵刻经处 三、一心学佛 四、求经书于江浙 第六章 两度出使英法 一、湖湘之行 二、随曾纪泽出使英法 三、结识南条文雄 四、随刘芝田二度赴欧 第七章 家居岁月 一、家人与家事 二、天印庵 三、与英人合译《大乘经》 四、失而复得的古代大德著述 五、玄奘与《瑜伽师地论》 六、家中贵客黎元洪 第八章 谭嗣同金陵学佛 一、一见倾心忘年交 二、《仁学》与佛学 三、金陵测量学会 四、戊戌之变 第九章 乔迁延龄巷 一、新居延龄巷 二、与日本僧人辨正佛法 三、助编日本《卍续藏经》 四、分家笔据 第十章 江西籍的弟子 一、江西来的青年才子 二、居士佛教思想 三、与李澹缘、黎端甫等人的通信 四、梅光羲、欧阳渐、李证罡 五、英年早逝的桂伯华 第十一章 向佛问学多才俊 一、夏曾佑 二、郑观应的独善之求 三、深柳门下 四、与陈三立、刘师培、沈曾植等友人的交往 五、与章太炎的不睦 六、佛与道之辨 第十二章 佛学主张与著述 一、《大乘起信论》——马鸣宗 二、佛学三字经 三、以佛理阐释儒与道 四、《谢客启》 第十三章 祗洹精舍 一、办僧学堂的愿望 二、祗洹精舍 三、太虚及其他学生 四、办祗洹精舍的影响和意义 第十四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南洋劝业会 二、“佛学研究会” 三、《大藏辑要》 四、最后的安排 五、斯人往矣 六、经版所在遗体所在 七、继往开来 尾声 今天的金陵刻经处 一、民国最浪漫的婚姻 二、冲破重重障碍的退婚之路 三、大孝孙女 四、今天的金陵刻经处 后记 试读章节 一、父亲中举、仁山出生 杨仁山出生在1837年的仲冬时节。他的父亲是刚刚新中举人的杨搞藻。杨搞藻中举之后不久,每日在家兴致勃勃地等待夫人孙氏为他带来弄璋之喜。孙氏腆起的大肚子滚圆浑实,看上去怀的极像一个男儿之身,她不久即将临盆生产。杨搞藻赴南京考场之前,孙氏曾说:“今年若举于乡,当生男以贺!”现在他果然一抛多年屡下秋闱的尴尬,乡试中举,但夫人的话能不能算数?能不能天遂人愿生男相贺? 杨搞藻今年39岁了,两鬓已蒙生丝丝银发,多年赶考落榜的困厄,让他瘦弱而憔悴。而夫人自结婚以来,怀胎五次,尽为女孩。每次怀孕他都期望夫人生下的是一个男孩,但每次都让他失望不已。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谁能想到夫人连续五次均生女孩? 对于功名,杨搞藻并不看重,他更希望的是早得贵子,夫人孙氏比他小一岁,也已经38岁,没有几年的生育期了,若还不能生男,那他真要绝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于中国男人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岂能成为一个最大的不孝之子呢? 不看重功名,毫无疑问是受他父亲杨志翘的影响。杨志翘天赋极高,但时运不济,自小孱弱多病,3岁还不能行走,到了读书的年龄,父母怜惜他,不敢让他进学读书,怕他烦心伤脑。但是,有一日,他一觉醒来,竞能背诵《论语》数章,令人惊奇不已。一问才知,他每天听邻居家的大孩子们读这些章节,故能耳熟成诵。父母非常高兴,及时送他进学。因为聪明,深受先生喜爱,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长大以后经过了县试、府试,获得廪生资格,进入官办的府学,不久即可参加全省会考的乡试,进入功名之途。岂料世事不测,他以廪生身份误为一应试生担保,结果以失察的罪名被削去学籍。当时童生报名参加县试,必须由具有廪生资格的人担保,如果该考生有考场抄袭、由人捉刀等舞弊行为,或有犯罪前科不符合报考条件等,一经发现,严查彻办,担保人也被判为共同有罪。当时的“高考”,对舞弊作假行为也是严惩不贷。杨志翘因此失去了在仕途上进取功名的资格,从那以后,他只有以收徒授课为职业来谋取生存。虽然自己失去了资格,但功名之心却没有熄灭,他把期望寄托在四个儿子的身上,自己的学养功夫不能使自己成就功名,也应该惠及子孙后代,尤其是希望禀赋优异的小儿子杨搞藻,实现自己未竟的梦想而扬名于世。 但是,作为父亲,他的愿望远远不如自身的行为对孩子影响大。失去功’名之途的杨志翘,在授课之余,精神生活极为丰富。他喜欢书画,常常要与一些知己朋友相聚一起,一边饮酒一边谈古说今,酒酣以后,便同去游山玩水,寻林壑之幽胜,访山川之秀美,将大自然的惟妙奇状尽付丹青,过着不慕荣华富贵却身心自由_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还在少年时,曾有大人问他:“浊富孰与清贫贵?”他从容回答:“不清贫若也,心清则无邪,家清则无累。”这就是他早年的胸怀和志向。 杨搞藻跟父亲一起生活、学习、成长,耳濡目染父亲的性情,体会父亲的智慧,性格也在慢慢地形成之中。他刻苦好学,很快就获得秀才资格,文章写得高古奇气,而这样的文章与死板教条的八股文格格不入,因此,屡试不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父命难违,万事孝为先,违背父亲的意愿就是不孝,不孝是大罪过,他只有在科场上奋战到底。对一个地处偏僻乡下的普通百姓来说,参加科举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极为公平的一个机会,也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杨搞藻的杨氏家族地处皖南腹地崇山峻岭之中的弹丸小城石埭,隶属池州府。池州府管辖贵池、铜陵、青阳、建德、东流、石埭六个县。石埭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县,县治在广阳古城中,而杨搞藻的家乡则在广阳西边乌石垅芦山之下的一个村庄,被称为“芦岭下杨家”,或“岭下杨家”。 此地虽偏僻闭塞,交通不便,但距佛教圣地九华山很近,佛教的气氛异常浓厚,村庄周围大大小小的寺庙有六处,其中以村前南华寺的菩提道场和村后样山头的永庆禅林最为著名。 夫人孙氏乐观开朗,她似乎坚信此次生下来的一定是一个男孩,天公作美,好事必然成双。自怀孕以后,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村后的永庆禅林烧香拜佛,尽管山岭很高,爬上去气喘吁吁,但她不辞辛苦坚持到底。永庆禅林是一座尼姑庵,里面大小比丘尼有十多人,供奉着行大愿的地藏王菩萨,四乡八地的信众都认可此庙灵验,有求必应,因而每有庙会,香客云集,庙里的一副古联极能传神当时的盛况:“烟云不断连舒水,香气常腾绕芦山。”样山头后面的高山就是芦山,芦山脚下流淌的清清河水就是舒水,称舒溪河。 村前的南华寺,每年都要打一次佛七,历经七七四十九天,届时要请邻县青阳九华山的高僧来讲经说法,远远近近的和尚居士以及信众都赶到此地,听高僧宣讲。法会之期钟磬悠扬,佛声朗朗,既庄严肃穆,又热闹异常。今年秋季的佛七,孙氏夫人几乎天天都到庙里去,她坐在后面,跟着一起念经,念阿弥陀佛,虽然对佛经上的东西她不知所云,但她非常喜欢那样的气氛。也许是长期浸染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以致有一天夜里,她梦见自己进入了一座庄严的古刹之中,进去之后,她见到院中有一大瓮,上盖一大大的箬笠(箬叶做的斗笠,遮雨所用——笔者注),她一时好奇,便去掀开箬笠,谁知这一掀开,一个莲花大座即从瓮中徐徐升起,优美壮观,令她惊讶不已,梦也遂止而醒…… 临产期终于要到了,时节已到了仲冬农历十一月十六日,作为一名38岁的高龄孕妇,生产的安全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这使全家人兴奋却又紧张。天气已渐渐寒冷,早晚人们都要穿上棉袄了。从傍晚开始,孙氏的肚子开始隐隐作痛,预感今晚可能临盆。随着时间的推延,疼痛一阵紧接着一阵。于是请来接生婆,做好一切接生的准备。到了午夜子时,孙氏已痛得满身披汗,一个新生命即将来到世上了。 杨搞藻晚饭以后在书房里手捧经卷,尽管内心焦急,每晚他还必须要完成预定的功课,春节过后,他即将启程赴京参加会试,年岁不饶人,他已近不惑之年,若不能及时考中进士,又要等待三年,谁知三年后又能不能考取?因而他决心一定要考取,不能再等待了。但是今晚,他再也无法安静下来专注于圣贤之书了,听到妻子疼痛的呻吟,他也和家人一起在卧房外焦急地等待。这个时候,无论是生男还是生女,只要生产平安才是最重要的,孙氏每一声呻吟都紧紧地揪住他的心。 子时过后,丑时来临,卧房里传出的孙氏因疼痛而叫喊的声音,听来让人撕心裂肺,一声紧接着一声……这是分娩的疼痛,是一个母亲为一个新生命来到人问而承受的苦难。一段时间后,孙氏的叫喊声渐渐停止了,接着是哇哇的婴儿啼哭声。这时候,房门开了一道缝,一个妇女探出头来,向大家宣布:“是一个小把戏。”当地把男孩都叫着“小把戏”。 哇!一降晾呼,个个兴高采烈,无不为杨搞藻高兴,刚刚新中了举人,现在又得到了儿子,真是鸿运高照,双喜同至。满屋子里洋溢着热闹的气氛,到处喜气洋洋。 杨搞藻早就给儿子取好了名字,儿子属杨氏家族的“文”字辈,因此取名为“文会”,将来成人,以文会友。取字“仁山”,村庄后面的芦山和斜对面的西天岗都是森林茂密高高耸立俊俏优美的山,仁者若山,让这个他期盼多年的儿子将来就像这些优美俊俏的山一样,耸立于世间。 P1-5 序言 近代中国的自强运动跟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有不解之缘。杨文会居士则是这场复兴运动中具有开创性作用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杨文会字仁山,究其一生,创办了金陵刻经处,成立了祗洹精舍、佛学研究会,流通经典,培养人才。一时之选,尽出其门。他对当时的思想界、学术界、文化界影响甚巨,故而有梁任公之说法:“晚清所谓新学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有人称其为使佛教起死回生的枢纽人物、中国的维摩诘、中国近代佛教的先觉者、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 仁山居士怀抱振兴中华之志,推崇佛教,并大力弘扬。述其志业,有如下方面: 其一,以兴教为振兴中华之志。晚清时节,内忧外患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悲而后有学,愤而后有学,无可奈何而后有学,救亡图存而后有学”(杨仁山居士的弟子欧阳竟无大师语)。而大乘佛教之菩萨道度人度己、众生平等的主张,以及“我不下地狱,谁入地狱”、“头目脑髓,都可施舍于人”的舍身奉献精神,感召了一批有着深刻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他们思变革、兴新学,寻求自强之道。杨仁山居士是其中的先行者。在游学西洋之后,他感叹“虽变法维新,而教务仍旧不改,且从而振兴之,务使人人皆知教道之宜遵,以期造乎至善之地”。在杨仁山看来,中国要与西洋并驾齐驱,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兴隆佛法,犹之西人推广教务之意”。以当时世界大势论之,唯有佛教可以通行无悖,远胜于其他各种宗教,将成为全球第一等宗教,更进而产生要把佛教全球化的想法。这虽只是一家之说,断无可能,但也如精卫填海,其诚其意感天动地。 其二,创办金陵刻经处,刊刻经书。清季中国佛教典籍,自太平天国后,丧失殆尽。有鉴于此,杨仁山献半生精力,专事弘通佛书。1866年,他在南京创办金陵刻经处,选觅善本,刻印经书。不但搜求国内的经卷善本,还全力搜求流落海外的经卷,从日本找回国内失传的经疏三百余种。他主持刊刻的佛藏,佚著众多,选勘精审。金陵刻经处自1866年创立,至1911年杨仁山逝世,四十余年间,刻印了经典两千余卷,先后流通经书百万余卷,佛像十余万帧。从一定意义上说,金陵刻经处是近代中国佛教盛衰存亡的转折点。杨仁山的刻经印书事业,奠定了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基,弘通之功,无人可及。 其三,创办祗洹精舍,培养人才。两大因缘促使杨仁山发心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一是中国佛教延续至晚清,教界戒律松弛,义学不兴,素质低下,衰败至极,唯以经忏佛事过活。二是1893年,锡兰佛教居士达摩波罗来到中国上海,寻求中国同道共同复兴印度佛教,杨仁山非常赞同达摩波罗复兴印度佛教的宏大计划,认为整顿、振兴佛教,使佛法走向世界,唯有提倡新式的佛教教育。为此,他规划了一套详细的佛教教育计划,并率先实践,先后在金陵刻经处兴办了“祗洹精舍”和“佛学研究会”。训练僧众,会聚居士界研究佛学。“祗洹精舍”于1908年正式成立开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佛教教育的学堂。杨仁山自任佛学讲席,请来苏曼殊讲授英文、梵文,谛闲法师任学监并讲天台教观,李晓暾讲授汉文。虽然不久即以经费支绌且无学生而告停办,但却为现代僧教育指引出新方向。 杨仁山居士的金陵刻经处和祗洹精舍自然成为当时的佛学中心,人才荟萃之地,近代一批著名学者如黎端甫、桂伯华、欧阳渐、孙少侯、李证罡、梅撷芸、蒯若木、释太虚等,均出白杨门,尤其是其中的太虚大师与欧阳竟无大师,一僧一俗,一位是人生佛教的倡导者,一位是中国现代居士佛教的核心人物。此外,一大批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学者,如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沈曾植、陈三立、夏曾佑、汪康年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佛学影响。 杨仁山居士在弘通佛书中,结识了日本著名佛教学者南条文雄,托南条搜求在日本等地的中国佚失的佛书。杨仁山也为日本编印《卍续藏经》提供佛教典籍数百种,为近代中日佛教交流史留下了一段佳话。 黄山陈朝曙君,与我并不相识,托人送《杨仁山传》于我,希代为书序。读后,深为杨仁山居士之人品、学问和事业所感召,也为陈朝曙同志祖述前贤之志向所感动,遂不揣浅陋,略述读后感想。 是为序。 2010年7月 后记 本书出版之际,我衷心感谢叶小文书记、一诚法师、楼宇烈教授、武延康先生。叶小文书记原任国家宗教局局长,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正部级)。他学识渊博,著述多种,对佛教深有研究,且管理国家宗教工作多年。他能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既是对杨仁山复兴近代佛教贡献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我的鼓励和提携,让我感动不已。一诚法师原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他在本书出版之际,感于杨仁山的功绩,为本书题写了“功在千秋”四个大字。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当代国内佛学研究权威楼宇烈先生也是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他们的提携、帮助、支持,使本书更臻完善,相信会赢得更多读者,从而使杨仁山这一历史人物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所认识,使他的事迹更加深入人心。 本书能顺利完稿,得益于我的朋友武延康先生。他在南京金陵刻经处工作三十多年,大量时间都在从事杨仁山史料方面的研究。他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发表有关杨仁山的文章达几十篇之多,为广泛宣传杨仁山,使人们全面认识、了解杨仁山对近代中国佛教复兴所作出的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在他的鼓励之下,我开始着手写作本书。他在看过我写的《苏雪林与她的徽商家族》一书后,相信我完全能写好这本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向我提供了他所编撰尚未正式出版的《杨仁山年谱》一书的打印稿,使我前期搜集资料的繁重工作大为减少,为我写好本书提供了可靠保证。可以说本书顺利完成也凝聚了他的大量心血和汗水。他之所以能这么做,除了我们的友谊之外,更主要的是出于对杨仁山先生的景仰,是为了广泛弘扬杨仁山一生致力佛学复兴的丰功伟业。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还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主要有安徽社会主义学院的副院长高曙东先生,安徽省委统战部的李传玺主任,黄山区政协孙轶青主席、杜可林副主席,以及陈立旭、赵彦明先生等等,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我最诚挚的感谢! 陈朝曙 2010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 ——梁启超 中国佛学重昌关系最巨之一人 ——太虚 开佛教一代之风气,为居士著述之先河,有功于我国近世佛教之发展者至巨。 ——赵朴初 杨仁山是一位使佛教起死回生的枢纽人物 ——台湾学者 蓝吉富 古今第一模范居士 ——印尼法师 惟悟 一个通常被称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的人,就是杨文会先生。 ——美国学者 詹姆斯·韦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