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圣贤经典解读(信)/青少年国学修养必读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梁力//蕾蕾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圣贤是中华文明辽阔天幕中最闪亮最灿烂的星星,他们崇高的道德修养和深邃的思想智慧堪为万世师表,他们创作的一大批经典著作经久不衰,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供后人瞻仰和学习。由梁力和蕾蕾编著的这本《中华圣贤经典解读:信》摘取了以儒家学说为主的圣贤经典论著中最富影响和声名的章句,按照指导原则——人生态度——人际关系——工作方法——人身修养——自我追求这六个板块对其思想内涵进行了解释、挖掘和延伸,并辅以正反两方面的典故论证了其科学性和正确性。扁鹊论医术、曹冲宽以待人、郭晞知错能改、石勒不计前嫌、刘墉智告贪官……这一系列精挑细选的小故事寓意深远、妙趣横生,增添了本书的可读性。寻古探今,发掘古代圣贤的人生智慧、重塑当代民众的价值观念是本书的宗旨,因而本书最后落脚于现实生活,以“当代镜鉴”作为结束,提示和呼吁人们采取适当的合宜的处事哲学和生活、工作方法。

内容推荐

“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向深层化发展的今天,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于是,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诚信精神资源的价值所在,对这份宝贵的精神资源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有效的传承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本书《中华圣贤经典解读:信》就为读者抛砖引玉,从立人、修身、交友、管理、职场、经商这六个方面,介绍古代圣贤们的诚信智慧,并开掘其中的当代启示,以期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教益。

《中华圣贤经典解读:信》由梁力和蕾蕾编著。

目录

第一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立人之本

言忠信,行笃敬:为人处世行得通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做人要言行一致

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

精诚所至,才能金石为开

小信诚则大信立:即使是小事情也要讲诚信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要守信用,也要懂得变通

第二章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信是修身之道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德行先于才能

诚信使内心坦荡无愧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信使人快乐

君子慎独:不自欺亦不欺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君子之言要信而有征

过则勿惮改:勇于改正错误

诚乃真实无妄:做一个说真话的诚实之人

第三章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是交友之基

德不孤,必有邻:诚信的人朋友遍天下

友谅为益:择谅友而交之

以诚相待,真诚是友谊的生命

以信相交:对朋友不要食言

做一个值得朋友托付的人

朋友之间要互相信任

信者,专一不移也:友谊需要忠诚

第四章 民无信不立,取信于民:信是管理之法

民无信不立:管理者要取信于民

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对员工要以诚相待

人先信而后求能:重用忠诚之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下属要给予信任

对待下属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

令出即行,赏罚分明

管理者要学会放权,懂得无为而治

第五章 为事不以诚,则事败:信是职场之责

赢得信任,赢得成功的机会

一两忠诚抵得上千两智慧

在其位谋其事:工作要恪尽职守

敬其事而后其食:高薪偏爱诚恳工作的人

职场达人要做到不贪功亦不推过

敏于事而慎于言:说话谨慎才能避免祸从口出

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团队内要精诚合作

犯颜直谏:敢于指出上司的错误

第六章 不宝金玉,而以忠信为宝:信是经商之魂

信誉是一笔永远增值的财富

不以劣品弋取厚利:经商要严把质量关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商人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宁可损失利益,绝不弃信

巧诈不如拙诚:与其恶性竞争不如合作双赢

试读章节

柳季不背信

从前,鲁国有个宝贝,叫做岑鼎。这只岑鼎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雄壮,鼎身上还由能工巧匠铸上了精致美丽的花纹,让人看了有种震慑心魄的感觉。鲁国的国君非常看重和珍爱岑鼎;把它看做镇国之宝。

鲁国的邻国齐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国力很是强盛。为了争夺霸权,齐国向鲁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攻。鲁国较弱,勉强抵挡了一阵就全线溃败了。鲁国国君只得派出使者,去向齐国求和,齐国答应了,但是有个条件:要求鲁国献上岑鼎以表诚意。

鲁国的国君很着急,不献,齐国不愿讲和;献,又实在舍不得这个宝贝。如何是好呢?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鲁国有个大臣出了个主意:“大王,齐人从未见过岑鼎,我们何不另献一只鼎去,量他们也不会看得出来。这样既能签订和约,又能保住宝贝,难道不是个两全之策吗?”“妙啊!”鲁国国君拍手称是,大喜道:“就照你说的办!”

于是,鲁国悄悄地换了一只鼎,假说是岑鼎,献给了齐国的国君。

齐国国君得了鼎,左看右看,总觉得这只鼎虽也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但似乎还是不如传说中那样好,况且自己又从未见过岑鼎,加之鲁国答应得又如此爽快,便开始怀疑起岑鼎的真伪来。可是又能用什么方法才能验证它的真伪呢?他思前想后没有法子,只得召集左右一块儿商量。一位聪明又熟悉鲁国的大臣出点子说:“臣听说鲁国有个叫柳季的人,非常诚实,是鲁国最讲信用的人,毕生没有说过半句谎话。我们让鲁国把柳季找来,如果他也说这只鼎是真的,那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接受鼎了。”齐王同意了这个建议,派人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了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得把柳季请来,对他把情况讲明,然后央求他说:“就请先生破一回例,说一次假话,以保全宝物。”柳季沉思了半晌,严肃地回答道:“您把岑鼎当做最重要的东西,而我则把信用看得最为重要,它是我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我用一辈子的努力保持的东西。现在大王想要微臣违背自己做人的根本原则,来换取您的宝物,恕臣不能办到。”

鲁国国君听了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知道再说下去也没有用,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签订了停战和约。

柳季如此守信用,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品质。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诚实信用是无价的,任何宝贝都不能与之相比。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弃做人的根本。

重耳不违诺

春秋时期,晋献公晚年十分宠爱一个叫骊姬的妃子,并且为把骊姬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竟将原来的太子申生给杀了。太子申生一死,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了危险,于是便逃难到了别的诸侯国。重耳流亡到了楚国。

后来楚国的成王结识了重耳,把他奉为上宾,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重耳也对楚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有一天,楚成王宴请重耳。酒过三巡之后,楚成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重耳说:“公子要是有一天回到了晋国,将会怎样来报答我对你的恩惠呢?”

重耳回答:“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那我一定努力跟贵国交好,让咱们两国的百姓过上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了战争,那么在两军相遇的时候,为了报答大王您,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一“舍”。退避三舍,就是退让九十里的意思。

后来,重耳真的回到了晋国,并成了晋国的君王,也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励精图治,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然而,当时群雄皆起,诸侯争霸,发生战争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之间终于因为不和而发生了战争。  由于楚国比较强大,因此想要先发制人,楚国大军重兵压境。而此时晋文公却命令自己的军队不要与楚军交锋,而是退避后撤。晋军的将士很不理解,问:“仗还没打,怎么就退了呢?楚军虽然强大,但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我们愿意拼死一战!”

晋文公说:“这是我当初在楚国时对成王许下的诺言,两军相遇,我要先退避三舍。所以即使这一仗败了,我们也要履行诺言。”这样,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了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军见晋军后撤,便想停止进攻。可是楚军主将成得臣却不答应,他率领军队步步紧逼,一直追到城濮,跟晋军相持。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了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派人回答说:“贵国对我的恩惠,我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一直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还是不肯罢手,那么,我们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从不把晋人放在眼里,结果交战时中了晋军埋伏,军队被杀得七零八落。这时候,晋文公又发出命令,让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要再追杀。成得臣由此逃了出来,带着残兵败将逃回楚国。

晋国胜利的消息传到周王朝的都城洛邑,周襄王和大臣们都认为晋文公言而有信,退避三舍后还能打败楚国,所以立下大功。襄王亲自去慰劳晋军,于是晋文公趁此机会,给襄王造了一座新宫,并约各国诸侯召开大会,订立盟约。从此,晋文公当上了中原的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P4-6

序言

“信”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和概念。两千多年来,它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关于“信”,孔子在《论语》中直接提到过三十多次,仅次于仁、礼等概念。孔子多次强调“主忠信”的基本原则,并说:“民无信不立。”孔子还进一步断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学》中也说:“与国人交,止于信。”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则对“信”的意义加以更深人的分析,例如韩非说:“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由于“信”本身就包含了敦厚笃实的意思在内,所以后来从“信”发展出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忠信”,一个是“诚信”。

“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向深层化发展的今天,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于是,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诚信精神资源的价值所在,对这份宝贵的精神资源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有效的传承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本书就为读者抛砖引玉,从立人、修身、交友、管理、职场、经商这六个方面,介绍古代圣贤们的诚信智慧,并开掘其中的当代启示,以期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教益。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人只有做到忠信才能行得通。人在群体中生活,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所以圣贤教导我们信是立身处世的基础。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反省自己,做到完全真诚,那么得到的快乐会是最大的。要做到诚信无欺,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我们自身进行道德修炼,也就是说要做到“慎独”,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守信不移。时时自省,谨小慎微地坚守自己诚信的道德信念,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获得内心的快乐与安宁。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都渴望在芸芸众生中找到知己。但是,在择友、交友、待友时,我们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诚信,正如《论语·学而》中所说的那样:“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般的珍贵友谊。

《论语》中记载,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那么应该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做好管理又何尝不是呢?古代圣贤思想中以信为本的管理之道,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学习的。

在职场中,“信”表现为忠诚、敬业、负责、信任,“信”是员工的责任,每个员工都应该以此来要求自己。无论是身为上司还是下属都应该具有敬业精神,做到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切不可弄虚作假、偷奸耍滑。《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云:“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诚信是百行之源、成事之本。只有以诚、信、敬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才能攀上事业的高峰。

戴圣《礼记·儒行》有云:“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意思是说,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法宝。作为商人,同样应该以“忠信”为经商的法宝,致力于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儒商。俗话说:“小商道做事,中商道做市,大商道做人。”要想使自己的生意做强做大,就必须先做一个有德之人。所谓“德者,得也。”只有以德为根,以质为本,把“忠、信、义”作为经商的原则,才能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信”是人类永恒的道德尺度,当人们不再重视“信”时,那么社会的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沙上筑塔。所以儒家关于“信”的智慧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值得我们深入地发掘,并永远地传承下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