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他山之石(汉学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语传播)(精)
分类
作者 朱振武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研究周氏二兄弟、张爱玲、沈从文、路翎以及钱锺书等中国现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和莫言、苏童、严歌苓、吉狄马加、余华、迟子建、洛夫、叶兆言、王小波和麦加等中国当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有效传播,对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译介活动的21位英语世界的汉学家进行全方位考察,跟踪和研究这些汉学家的成长背景、汉学生涯、英译历程、移译理念、价值认同、相关影响及存在问题,为跨文化跨学科背景下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学科的建立提供理论参照和实践样例,也为讲好中国故事和实现文明互鉴略尽绵薄。
作者简介
朱振武,文学博士,外国文学与翻译博士后,作家,翻译家,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上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及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暨翻译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剐会长,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世界文学研究论坛》(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主编;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
已经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3项,正在主持国家重点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项目及奖项多种;出版著作15部,编著50多种,译著30多种;发表期刊论文200多篇,报纸文章100多篇;小说、诗歌等创作多种。主持译介的《达·芬奇密码》等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及相关研究书籍引起轰动,100多家主流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目录
绪言 中国文学英译研究现状透视
第一章 汉学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英语传播
一 品猫城方家莱尔,读狂人才子去矣——美国汉学家莱尔译鲁迅
二 似散却凝习古典,似繁却精聚二周——英国汉学家卜立德译周氏二兄弟
三 他乡得遇真知己,彼岸终逢心爱人——美国汉学家金介甫译沈从文
四 拔群慧眼斑窥豹,论世元机史证文——美国汉学家邓腾克译鲁迅和路翎
五 倾城恋迷二金锁,半生缘聚一爱玲——美国汉学家金凯筠译张爱玲
六 马桥词典连色戒,故事新编系诗玲——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译鲁迅
七 北美雷锋勤喜剧,国学泰斗选哲良——美国汉学家雷勤风译钱锺书
第二章 汉学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英语传播(上)
一 诺奖助推成谟业,文学引进数浩文——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译莫言
二 弱冠柔翰读放翁,天命之年挂红灯——加拿大汉学家杜迈可译苏童
三 汉学立异植黄土,移理标新传澳洲——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译阿城
四 少恋西游迷华典,长专汉学醉金山——英国汉学家韩斌译严歌苓
五 玄机博证中西道,妙笔联吟英汉诗——美国汉学家梅丹理译吉狄马加
第三章 汉学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英语传播(中)
一 古今文薮百无一,中西交汇自无一——英国汉学家白亚仁译余华
二 额尔古纳追子建,民族文学看穆实——美国汉学家徐穆实译迟子建
三 无迹可寻羚挂角,忘机相对鹤梳翎——美国汉学家陶忘机译洛夫
四 缘起音乐谱汉曲,情终译事正三观——美国汉学家琼斯译余华
五 心系两国跨双语,鹏展万里飞重洋——美国汉学家罗鹏译连科余华
第四章 汉学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的英语传播(下)
一 贵州支教看新星英伦主业重歌苓——英国汉学家狄星译严歌苓
二 长恨歌中译安忆金陵城里研兆言——美国汉学家白睿文译安忆兆言
三 溟海苍茫谁作友重山迢递我为媒——美国汉学家陶建译王小波
四 解密小说有高手谍战文学见佳人——英国汉学家米欧敏译麦家
结语 中国文学英译的困顿与出路
附录
一 莫言为什么能获诺奖?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
二 拿出“最好的中国”——朱振武访谈闵福德
三 让“影子部队”登上世界文学舞台的前台——朱振武对话谢天振
四 鲁迅文学奖翻译奖空缺引发的思考:值得玩味的空缺
五 文学翻译的良心与操守
六 汉学家姓名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索引
序言
中国文学英译研究现
状透视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
力量的不断增强,其在世
界上的地位显著提高,而
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
界各地人们的关注。出于
增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互
信以及扩大中国文化的影
响力这一目的,中国文化
走出去就成了目前亟须关
注的问题。所以,中国文
学外译就成了一个热门话
题。目前,英语已经成为
世界性语言,使用的人群
也非常广泛,因此,中国
文学的英译也就成为重中
之重。中国政府为此也是
煞费苦心,付出了许多精
力和财力。20世纪八九十
年代,由著名翻译家杨宪
益主持的“熊猫丛
书”(Panda Books)计划,
推出了195部文学作品。
但是,规模庞大的“熊猫
丛书”并未获得预期的效
果。除个别译本获得英美
读者的欢迎外,大部分译
本并未在他们中间产生多
大反响。1995年正式立
项的“大中华文库”是我国
历史上首次系统地、全面
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国
文化典籍的国家重大出版
工程。该工程计划从我国
先秦至近代文化、历史、
哲学、经济、军事、科技
等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
著作中选出100种,由专
家对选题和版本详细校勘
、整理,由古文译成白话
文,再从白话文译成英文
。“大中华文库”自21世纪
启动以来,翻译项目也是
声势浩大,当时共出版了
一百七八十种图书。“然
而除个别几个选题被国外
相关出版机构看中购买走
版权外,其余绝大多数已
经出版的选题都局限在国
内的发行圈内,似尚未真
正‘传出去’”。近年的中华
学术外译影响确实不小,
调动了很多学者的积极性
,外译成果都由目标语出
版社出版,相信在不久的
将来会有较好的反馈,但
目前还很难说。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良
好愿望与现实状况形成了
强烈的反差,这就促使众
多专家学者探求问题的症
结所在,并开出有益于中
国文学外译的良方。对于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以
及走出去所应关注的问题
,众多专家学者纷纷建言
献策,给出了自己的独到
见解。《中国比较文学》
为此在2014年的第1期上
专辟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
特辑,讨论所面临的问题
以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对
策。本著作的目的,是通
过梳理近些年来众多专家
学者对中国文学英译的研
究状况,来发现问题,总
结规律,并提出有益于中
国文学英译的见解。
(一)宏观与微观相
结合
中国文学英译研究呈
现出宏观上的“线”与微观
上的“点”相结合、整体与
部分相结合的情况。以《
红楼梦》的英译研究状况
为例,每当到了某个该对
《红楼梦》英译研究状况
总结的时间段,就会出现
一些以时间为线索的“英
译史”研究,时间跨度从
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百年
不等,而且其中不乏博士
学位论文。“点”的累积,
势必成为“线”的前提条件
,而“线”的出现,也就成
了对“点”的总结与反思。
除了这种带有总结性质的
英译史研究,还有不同译
本的比较分析。比如对杨
宪益、戴乃迭的合译本与
霍克思、闵福德的合译本
的比较分析。不管是英译
史研究还是译本对比分析
,它们都是从宏观上或者
整体上对《红楼梦》英译
的观照。
与这种整体性研究相
对照的是整体内部不同部
分的探讨分析。最常见的
就是从不同的视角所进行
的微观研究。研究者把《
红楼梦》的整体进行拆分
,然后逐个突破。比如对
其章回题目的英译研究、
诗词曲赋英译研究、死亡
委婉语英译研究、“痴”字
英译研究、菜名英译研究
、中医药文化英译研究、
亲属称谓语的英译研究、
“把字句”英译对比分析、
服饰英译评析,等等,名
目众多,不一而足。其他
作品的英译研究也呈现出
这种特点,比如关于《水
浒传》的英译研究,有《
二十年来的〈水浒传〉英
译研究》《国内〈水浒传
〉英译研究三十年》《从
〈水浒传〉英译活动看中
西文化交流》,有《〈水
浒传〉两译本的翻译策略
》《从译者价值观分析〈
水浒传〉的两英译本》《
<水浒传〉四英译本翻译
特征多维度对比研究——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范
式》,有《试谈沙译〈水
浒传〉中方言词汇的英译
》《沙博理英译〈水浒传
〉中的习语研究》《认知
语言学视角下〈水浒传〉
中人物绰号的英译对比研
究》,等等。关于《三国
演义》的英译研究,英译
史方面的文章有《国内〈
三国演义〉英译研究:评
述与建议》《最近十年国
内《三国演义〉英译研究
评述》等;文本对比方面
的文章有《〈三国演义〉
英译本赏析》《目的论视
角下《三国演义〉两个英
译本的对比研究》;分析
译本不同部分的文章有《
罗慕士译〈三国演义〉对
容量词的英译及问题》《
关联视角下的〈三国演义
〉中称谓语的英译》,等
等。
……
看来,中国文学英译
研究现状既有可喜的一面
,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
喜在很多研究者的学术自
觉性越来越高,不管是对
英译作品从宏观上进行把
握还是从微观上进行论述
,都能提出自己独创性的
、有建设意义的见解;忧
的一面是目前对中国文学
英译研究的论文的质量参
差不齐。这也是目前整个
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而如何摆脱现状,还有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4: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