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名著是一种标尺,标出了文学的高度。名著是一种传承,维系着文学的命脉。阅读和欣赏名著,就是寻找一种进入文学世界的路径,寻找一种标示文学作品的尺度。进入文学的世界,挖掘大师们的写作密码,让阅读有迹可循,让创作源远流长。 本书用作家的视角,通过情节、人物、主题、视角、风格、象征、背景等维度,带我们走进二十余部世界文学经典,包括《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位女士的画像》《简·爱》《红字》《儿子与情人》《哈姆莱特》《呼啸山庄》《老人与海》《白鲸》《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等,让我们像作家一样阅读。 换个角度读经典,寻找我们心目中的文学,让我们与文学结缘。 作者简介 刁克利,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作家研究、创意写作及文学翻译。出版有专著《西方作家理论研究》《诗性的拯救:作家理论与作家评论》《诗性的对话:美国当代作家访谈与写作环境分析》《诗性的寻找: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和《诗性的回归:现代作者理论研究》等,编著《英国文学经典选读》《英美文学欣赏》《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英国文学简明教程》等,译著《成为作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特洛伊洛斯与克瑞西达》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论:寻找心目中的文学 我们如何与文学结缘 文学是什么:从《静夜思》说起 对文学的期待 第二章 情节:故事中的故事 情节的构成 高潮在最后:《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姆莱特》《麦琪的礼物》与《警察和赞美诗》 高潮在中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一位女士的画像》 高潮在前面:《红字》与《老水手谣》 第三章 人物:不断丰富的人生 人物的划分 人物的塑造 未充分发展的人物:《儿子与情人》 为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第四章 主题:包罗万象的思想 主题的设置 罪与罚:《红字》 爱如飓风:《呼啸山庄》 劳动、尊严、生命与写作:《老人与海》 路如人生:《未走之路》 第五章 视角:读者的向导,作家的眼睛 视角的作用与分类 双重视角话沧桑:《呼啸山庄》 劫后余生讲见闻:《白鲸》 一个讲了五遍的故事:《喧哗与骚动》 看玫瑰神秘诡异地凋零:《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第六章 风格:品味独特的感觉 风格、语言与效果 风格与人 清明澈澄的忧伤:《海的女儿》 繁与简的极致:《老人与海》 风格与阅读的境界 第七章 象征:月亮代表我的心 约定俗成的象征 原创性的象征:《红楼梦》《红字》《简·爱》 小屋也是纪念碑:《汤姆叔叔的小屋》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白鲸”:《白鲸》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象征 第八章 背景:站着与坐着大不同 背景的分类与作用 财富、地位与习俗:《简·爱》 环境造成的牺牲:《德伯家的苔丝》 农场、城镇、矿井与学校:《虹》 “恣意游荡”与死于冰山:《恋爱中的女人》 第九章 维度:多面的《简·爱》 小说种类的多种解读 相同的成长主题 不同的女性主义 第十章 经典:歧义与共识 文学的种类 诺贝尔文学奖与经典作家 美国的文学奖与经典的变化 经典的确立与歧义:《失乐园》 经典需要传承 第十一章 结语:文学之外 时代、地域与文学 哲学、宗教、美学与文学 科学、心理学与文学 语言学、接受美学与文学 构建自己的阅读书系 参考文献 序言 名著是一种标尺,标出 了文学的高度。名著是一 种传承,维系着文学的命 脉。阅读和欣赏名著,就 是寻找一种进入文学世界 的路径,寻找一种标示文 学作品的尺度。了然和洞 悉名著的创作,就是找到 作家的秘密和文学的活水 源头。进入文学的世界, 这种途径有路可循;分享 创作的秘密,这种活水源 远流长。寻路名著的创作 ,可造就有觉悟的欣赏者 ;懂得名著的欣赏,可成 就有艺术眼光的创作者。 本书共分十一章,以“寻 找心目中的文学”为导论, 梳理我们与文学的缘分, 以及不同时期人们对文学 的理解与期待;以“文学之 外”作结语,论及其他学科 对文学的冲击与影响。主 要内容分别从情节、人物 、主题、视角、风格、象 征、背景等多方面依次展 开,剖析大家耳熟能详的 名著名篇:《静夜思》《 哈姆莱特》《失乐园》《 我的爱人是红红的玫瑰》 《老水手谣》《红字》《 白鲸》《汤姆叔叔的小屋 》《简·爱》《呼啸山庄》 《一位女士的画像》《海 的女儿》《汤姆·索亚历险 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德伯家的苔丝》《麦 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 诗》《儿子与情人》《虹 》《恋爱中的女人》《喧 哗与骚动》《献给艾米丽 的一朵玫瑰花》《老人与 海》《未走之路》等,探 讨作家的创作过程和特色 。接下来阐述诺贝尔文学 奖的标准与理想,以及美 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文 学奖的评选,并探讨文学 奖项与经典的关系、文学 名著作为经典确立的过程 。最后论及时代、地域、 哲学、宗教、美学、科学 、心理学、语言学、接受 美学等与文学的关系,提 出如何在阅读和写作中探 索思想的疆域,倡导构建 自己的阅读书系,并最终 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 这种以文学作品的逐项 分析为切入点的写法,亦 是写作与欣赏要遵循的策 略。创作与欣赏的初期宜 合乎庖丁解牛的意境,即 所见非全牛,要亦步亦趋 、逐点逐项地拆解、分析 。待工夫化成,则整牛现 也。后三章倡导几个观念 ,如所谓经典,既有固定 之标准,亦受制于其时其 事,还受阅读风尚和文学 类型变迁之影响。然而, 从文学的特质和传统出发 ,作家又要有直面现实人 生且超拔于时代的勇气和 力量。换言之,凡具经典 品质的作品,都应经得起 不同时代、不同阅读风尚 的考验。始于文学,终于 文学,亦当了解其他学科 对文学的启发和影响。文 学从来都不孤立,这是笔 者在“文学之外”想要传达的 观念,也是“工夫在诗外”的 意思。 本书强调文学的诗性。 文学必须借助语言作为媒 介进行创作。所谓诗性, 就是文学作品附丽于同时 又超越语言层面的华美品 质。所谓诗性,人人生而 有之,如稚子打量这个世 界的眼神和那眼神里流溢 出的光彩,也如智者目视 远方的深邃,仿佛不能相 信这个世界只是自己的所 经所历、所见所闻。他们 都相信,尽管眼前的世界 已经足够纷繁宏大,然而 一定还有更纷繁、更宏大 者。除却自己的见闻,他 们愿意相信别人的见闻; 除却自己的经验,他们愿 意相信别人的经验,以及 对这种种见闻和经验的描 述。所谓诗性,就是对这 种超越自己的见闻和经验 的信任和领悟。化入寻常 生活,诗性亦通诗意和诗 兴,它可以使我们的人生 更加超凡入圣,让我们能 够品味现实生活的意味深 长。把它化入我们的阅读 和写作,则能帮助我们洞 悉文学的秘密,领略作家 和思想家心之所系、情之 所至。诗性就是文学的特 性,诗性彰显文学独特的 美与魅。寻找诗性,是一 种近我内心的表达。笔者 也借此提倡大家寻找自己 心目中的文学,诗性就是 笔者心目中文学的尺度。 这本书是2013年版《诗 性的寻找:文学作品的创 作与欣赏》的修订版。这 次修订有增有删,使各章 节在内容和篇幅上更加均 衡合理。同时,也是为了 和下一本书《作家的诞生 》形成对应。《作家的诞 生》是从经典作家的角度 讲创作,探寻作家创作理 念的形成与发展,总结作 家生涯要面对的问题与解 决之道。这本《文学的世 界》则是从读者的角度讲 经典阅读,把重点放在作 品上,讲文学名著的构成 要素,解读作品的创作技 艺与欣赏路径。两本书各 有侧重,构成了作家与作 品二者的平衡。无论阅读 还是创作,我们都是文学 的同路人。 刁克 2022年10月2日 导语 寻路名著的创作,可造就有觉悟的欣赏者;懂得名著的欣赏,可成就有艺术眼光的创作者。本书适合热爱文学和写作的读者阅读,帮助读者以专业眼光、新颖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读透二十余部耳熟能详的英美文学名著,挖掘大师们的创作秘密,建立起文学与多种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拓展我们理解文学的视角与空间。 精彩页 我们为什么喜欢文学?我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对文学有什么期待和向往?小时候我们对文学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现在我们心目中的文学又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与文学的缘分。 我们大部分人最早接触的成篇文字,一般都是文学作品。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过故事、读过唐诗、看过童话。回想童年时代,文学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印象?比如童话,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那大概是另外一个世界,里面的人物跟爸爸妈妈都不太一样。那个世界显得遥远而且梦幻,又与我们的天性非常贴近。文学在童年大概就是一种幻想,是自己用想象创造的另一个遥远的世界。 到了少年时期,虽然学校的功课越来越多了,但是我们还会读文学作品,而且是大量阅读。少年时期的文学是什么呢?少年总是多愁善感的,有时候郁闷,有时候激愤;既有莫名的冲动、不知所以的行为,又有澎湃的激情和无尽的梦想。为了弄清楚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我们可能写日记,跟自己交流,寻找情绪的宣泄和冲动的出口。这时,文学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看世界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跟校园不一样的地方、跟同学不一样的人物、跟老师和家长的行为不一样的做事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把作品中的一些话当成座右铭,或者把其中的人物当作倾诉和关切的对象,也会把我们的想法,尤其是那些无以名状的思绪写下来。凡目有所及,皆能触动心灵;凡心有所感,亦可记述成篇。这是少年时代的文学。这种倾诉和宣泄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跟自己一样又不一样、既想标榜自己的个性又想找到共鸣的文字。如果我们读懂文学,就会发现,其实没必要那么执着于自己的个性。文学作品中,每个人都那么个性鲜明,而很多人又没有那么大的不同;每个人的个性都可以理解,而很多的不同又可以沟通。这样,文学能让一颗激动的心慢慢平复下来。 长大之后,文学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学习和研究文学的人可以把文学研究当作一种专业、一种工作,成名的作家还可以依靠文学立世扬名。大多数人不会再在文学里寄予很多梦想,而更多的是把它当作现实的参照。这时候看文学,看到的是一个和现实密切相关的世界、一种似曾相识的生活;里面的人物和自己一样,也有很多的梦想和无奈。这是成年人眼里的文学。他透过文学打量这个世界,对人物、故事的兴趣可能有所减少,而对这个世界的关注则可能逐渐增多。于是,文学变成了一种参照,让他看到别人时想到自己,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此时,在文学中,有一种智慧慢慢增长。 文学也可以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倾诉和聆听。如果一个人朋友很少,家庭成员也不多,他可能会感到寂寞。此时,如果他想找到很多朋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找。他可以从中看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并借此反思自己的状态和生存的世界。这时,文学是一位寂寞中的朋友。此外,他也可以借助文字写下自己的心境。写作就是对自己的心灵、对这个世界的聆听和倾诉。 这样,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们对文学的理解也在不断丰富。我们发现,理解文学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每一种角度都能有不同的收获。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的想象力越来越匮乏,寄予希望的东西也越来越少,甚至不再希望,甚至停止想象。总觉得社会上都是很现实的东西,人们为了生活奔波,慢慢地离文学越来越远,看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少。为什么会这样?是我们的梦想消失了吗?没有。是童话世界遥远了吗?好像是。那么,随着我们越来越关注现实的东西,越来越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文学在我们生活中好像分量越来越轻,甚至不存在了。 P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