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镇番遗事历鉴》成书于清中晚期和民国初年,记述甘肃镇番(今民勤县)自明朝洪武三年(1370)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间社会、军事、人口、风俗、山川、名胜、文化、建筑等诸多方面的沧桑变迁,是国内迄今所见的唯一一部编年体县域地方史。 《镇番遗事历鉴校补》注重考释《镇番遗事历鉴》中的人物、地理和历史事实,寻检典籍,校核异同。增补原书不备的官方史志和文献资料,以广纪闻;于原书事实乖谬处则有所评议,以明是非。校补内容广泛,多维度呈现明清时期镇番的军政建置、屯田与农牧业、移民开发、民众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西部县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序 凡例 《镇番遗事历鉴》原序 卷一 明太祖洪武三年-孝宗弘治十七年(1370-1505) 卷二 明武宗正德元年-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06-1566) 卷三 明穆宗隆庆元年-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567-1620) 卷四 明熹宗天启元年-思宗崇祯十七年(1621-1644) 卷五 清世祖顺治元年-顺治十八年(1644-1661) 卷六 清圣祖康熙元年-康熙六十一年(1662-1722) 卷七 清世宗雍正元年-雍正十三年(1723-1735) 卷八 清高宗乾隆元年―乾隆六十年(1736-1795) 卷九 清仁宗嘉庆元年-嘉庆二十五年(1796-1820) 卷十 清宣宗道光元年-文宗咸丰十一年(1821-1861) 卷十一 清穆宗同治元年-宣统三年(1862-1911) 卷十二 中华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12-1936)拾遗 镇番:风流云变六百年(代后记)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序言 我的老家民勤,旧称镇 番。作为一名历史学习和研 究者,我平日对家乡历史文 化便有意多加关注。早在二 十年前读硕士研究生期间, 就知道有一本题为《镇番遗 事历鉴》的关于家乡的历史 文献。第一次读到此书,在 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2006 年前后,是从甘肃省图书馆 西北古籍特藏室复印而来的 。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该书 有关风俗人情和物产的记载 ,因为许多内容与自己在家 乡的生活经历和见闻特别吻 合。今年5月末,收到刘润 和老师寄来的《镇番遗事历 鉴校补》,并嘱我做一序言 ,特别亲切。因为此前对之 有初步阅读和印象,该书又 是专门记载民勤历史演变的 ,对我这个以历史研究为业 者而言,便愉快地接受任务 ,并再一次阅读全稿,另有 一些心得体会。现将阅读感 受写出来,请刘老师和各位 读者批评指正。 《镇番遗事历鉴》是一 本什么样的历史文献?其史 料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从 中反映出编撰者的何种初衷 ?回答清楚这三个问题,我 们就能理解整理、校补和出 版这一历史文献的意义所在 。 志体与史体 编修地方史志,在我国 有悠久的传统。存留至今的 地方史志著作,卷帙浩繁, 详细记载一地的地理沿革、 政治演变、经济物产、民生 风俗、文化教育、名胜古迹 以及人物事迹等,成为了解 一地古今兴衰变迁的重要资 料。关于地方历史文化记载 的文献,我们最为熟悉的是 “地方志”。清代学术大家章 学诚在《文史通义》等著作 中就明确提出“志乃史体”, 并认为“志属信史”。《镇番 遗事历鉴》是一部关于明清 至民国时期民勤历史文化发 展的地方历史文献。但若深 入阅读,便感觉到其体例之 “特别”。 章学诚说“史体纵看,志 体横看”。常见的地方志有 固定的体例和结构。以清人 张玿美《五凉全志》为例, 其中之《镇番县志》就包括 七个方面,分别是“地理志” “建置志”“风俗志”“官师志”“ 兵防志”“人物志”“文艺志” 。“志体”的特征是以类系事 ,即类为一志,事以类从, 分门别类记述一地之地理、 行政、政治、军事、经济、 风俗、文化、人物等,以呈 现地方历史发展的全貌。与 传统方志的体例和结构不同 ,《镇番遗事历鉴》按照编 年叙事的方式记录镇番历史 文化的演变过程。编撰者称 此书“盖因参诸稗官所志, 野老所传,穷分先后,以年 序统领”,就是指其总体按 照编年方式的纪事形式。这 与《明实录》《清实录》等 按照时间为序记载王朝事迹 的编年体“实录”相近。《镇 番遗事历鉴》共12卷,其纪 事始于明太祖洪武三年 (1370)庚戌,止于中华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丙 子,共560余年的历史。该 书正文中,每年记为一条, 在其下按照月、日先后顺序 记事。如“成祖永乐元年癸 未”条下共记4件事情,分别 为:“春二月,史昭募赀重 修元真观……”“春三月,守 备马得募赀展修卫城……”“ 夏,李氏始祖九二以小旗调 迁镇番……”“秋,邑人孟原 ,大都子,补镇番总旗”。 以此方式编排记事,事多则 逐月逐日记叙事情的来龙去 脉,该年若事少,则一条记 事简要交代。如“成祖永乐 十一年癸巳”只记载“始定养 驼例”一件事情。通观全书 ,每一年的记事之下,多则 十余件事,字数达七八百字 ;少则数字,如“太祖洪武 二十七年甲戌”条,仅有“是 年大稔”四字。总体来看,“ 以年序统领”的体例,在叙 事中能够做到详略自如,清 晰反映出镇番500多年历史 的演变脉络。 “史体”的重要特征是编 年为序,其如何容纳下传统 方志包含的丰富内容?具体 来看,《镇番遗事历鉴》在 以时间为序的总体结构下, 将传统“志体”中的地理、行 政、政治、军事、经济、风 俗、文化、人物等内容,以 “纪事本末”的形式记载在诸 年之下。纪事本末是以事件 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事 件的前后始末。此处之“事” ,包罗众多,或是一件具体 的事情,或是一个人物,或 是一个掌故、一种风俗、一 种制度等。如“英宗正统十 二年丁卯”条,“邑人王柱泰 著《镇番户族小识》成”, 具体则详述镇番户族姓氏的 情况。“世宗嘉靖三十年辛 亥”条,“邑人重修圣容寺” ,详细记载圣容寺兴废与再 修之事。“神宗万历四十三 年乙卯”条记载,“是年,举 人一名,名何斯美”,具体 内容则是何斯美的生平经历 与家族事迹。“神宗万历十 一年癸未”条,详细记载“红 崖隐豹”的传说故事。“高宗 乾隆十四年己巳”条,“是年 文庙秋祭”,详细记载秋祭 的祭品与过程。“世宗雍正 十三年乙卯”条,“是年春, 奉文具报各县方物土产”, 详细记载镇番经济作物和土 特产品。“德宗光绪三年丁 丑”条,“六月,柳林湖遭蝗 灾”,详细记载此次蝗灾情 况。如上所述,户族姓氏演 变、人物生平事迹、乡土故 事传说、祭祀礼仪风俗、经 济物产、灾荒救济等“事”, 自然地放置在以时为序的大 框架之下。以此方式,既能 反映出该“事”发展演变的时 间脉络,又从“类”的一面确 保其“事”的内容完整。诸如 此类的记事,实际上是“史 体”和“志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