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刑事案例研习/法学案例研究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作者 | 黄继坤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所选案例,皆由作者作为辩护律师亲自参与。每则案例研习,由“导读、指控事实、辩护要点、关键证据、控辩意见、法院判决、理论评析、拓展阅读”八部分组成,除了“指控事实”“法院判决”直接来源于司法机关法律文书,其余部分均为作者独立撰写。本书所选案例,均为常见罪名,基本涵盖了刑法总论的主要知识点。作为刑法学科实务教材,本书最显著特点在于贯彻“刑事一体化”理念,对于每则案例,无论是证据采信、事实认定,还是法律适用,均有较为深入的分析。 作者简介 黄继坤,男,出生于1973年4月,湖北省宣恩县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法学硕士、清华大学刑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后。湖北民族大学刑事法治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教义学、法学方法论,曾在《法学》《现代法学》《当代法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案例一 田某平徇私舞弊减刑案 一、指控事实 二、辩护要点 三、关键证据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案例二 李某“套路贷”涉嫌诈骗罪案 一、指控事实 二、辩护要点 三、关键证据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案例三 谭某寻衅滋事案(二审) 一、指控事实 二、(二审)辩护要点 三、关键证据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案例四 李某灯挪用资金案 一、指控事实 二、辩护要点 三、关键证据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案例五 陶某故意伤害案 一、指控事实 二、辩护要点 三、关键证据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案例六 林某故意杀人案 一、指控事实 二、辩护要点 三、关键证据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案例七 黄某故意杀人案 一、指控事实 二、辩护要点 三、关键证据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案例八 王某故意杀人案 一、指控事实 二、辩护要点 三、关键证据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案例九 周某福交通肇事案 一、指控事实 二、辩护要点 三、关键证据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案例十 李某诈骗罪案 一、指控事实 二、辩护要点 三、关键证据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案例十一 李某武贩卖毒品案 一、指控事实 二、辩护观点 三、关键证据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案例十二 向某煌敲诈勒索案 一、指控事实 二、辩护要点 三、关键证据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案例十三 王某美玩忽职守案(二审) 一、指控事实及一审法院判决 二、(二审)辩护要点 三、关键证据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案例十四 杨某玩忽职守案(抗诉再审) 一、指控事实 二、辩护要点 三、关键证据或材料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案例十五 马某行贿案 一、指控事实 二、辩护要点 三、关键证据 四、控辩意见 五、法院判决 六、理论评析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一、所选案例皆由本人 亲自办理 本人在从事兼职律师工 作期间,办理了不少刑事 案件,从中挑选了15个争 议较大、具有较强理论意 义与实践价值的案件,作 为本书的研习对象。每则 案例研习,由“导读、指控 事实、辩护要点、关键证 据、控辩意见、法院判决 、理论评析、拓展阅读”八 部分组成。“指控事实”来源 于公诉书,“控辩意见”系庭 审真实记录,“辩护意见”系 本人在庭审中发表,“理论 评析”也系本人亲笔撰写。 撰写本书,力图在说理与 结论方面做到客观、公正 ,因此,个别案例的“理论 评析”意见与“辩护意见”也 不尽相同。 二、贯彻“刑事一体化” 理念 已经面世的“刑法案例研 习”类书籍,均以固定的案 件事实为研习对象,不会 涉及刑事诉讼程序、证据 的采信与审查判断及案件 事实的认定等方面的争议 ,均以刑法如何解释适用 为研习目标。而对于具体 案件的处理,案件承办人 员的目光往返于“证据-事实 -规范”之间,始终是“刑法 与刑事诉讼法(包括证据法) 交错适用”的过程,因此, 合格的法律职业者既精通 实体法又精通程序法。本 书试图贯彻“刑事一体化”的 理念,故取书名为《刑事 案例研习》而非《刑法案 例研习》。 三、重视总结综合适用 法律经验 刑法的适用,在形式逻 辑上表现为:“大前提→小 前提→结论”,但在司法实 践中,从案件立案侦查到 终局性处理,体现的却是“ 倒三段论”,即“结论→小前 提→大前提”。公安机关等 侦查机关或监察委员会发 现案件或者接到报案后, 会根据刑法规定(大前提 ),对基本案件事实初步 形成是否犯罪、成立何罪 的“预判”;然后,根据“预 判”,搜集证据,确定犯罪 嫌疑人,并试图组建以“预 判”为指控目标的证据体系 。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后, 公诉机关则根据侦查机关 或监察委员会提供的证据 ,认定、归纳案件事实, 这是建构小前提的过程, 在建构小前提的同时检验 案件事实是否能为所拟用 的刑法规范所涵摄,也就 是在验证“预判”,得出是否 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的结 论。为了得出肯定的结论 ,他们可能会重视或忽略 部分案件事实,重新归纳 案件事实(重构小前提); 或重新解释刑法规范(重建 大前提)。在确实得不出肯 定结论的情况下,他们通 常会反思所谓的“预判”。基 于这样的司法逻辑,本书 重视总结审查判断证据、 认定案件事实及刑法的解 释与适用等综合适用法律 方面的经验。 四、不追求编排体例 一般来说,刑法案件书 会往往以犯罪论的理论框 架或其他标准对案例分类 编排,从而达到逻辑上的 自洽。本书所选案例,均 为常见罪名,基本涵盖了 刑法总论主要知识点,如 罪刑法定原则、追诉期限 、不作为、因果关系与客 观归责等,但由于选入案 例较少,加之贯彻“刑事一 体化”的理念,目的在于总 结综合适用法律的经验, 并不追求体系上的完整性 ,因此对所选案例并没有 明确的编排体例。 五、个案分析蕴含“刑事 法治”宏大叙事 审判上所解决的争执, 多是过去的事实,对于已 经发生的客观事实,必须 通过证据予以重构,通过 证据重构的事实不是客观 事实,而是法律事实。审 判活动以发现案件客观事 实为终极追求,但是裁判 者认定的法律事实可能永 远与客观事实存在差异。 换言之,司法活动中对案 件事实的认识很难完全符 合客观上所发生的真实情 况,只能由法律预设标准 ,以举证、质证、认定证 据的方式,归纳证据所能 证明的法律事实。对于刑 事追诉活动而言,通过证 据认定的法律事实必须与 客观事实一致,如果法律 事实严重违背客观事实, 那就意味着这个案件是冤 假错案。为了预防冤假错 案,我国立法上设计出一 套符合保障人权目的从而 具有正当性的程序系统, 尤其是取得证据规则、证 据审查判断标准,还规定 了“证据确实充分”证明标准 ,要求达到“排除合理怀疑” 的程度。“证据确实充分”的 证明标准也就是建构法律 事实的标准。这样的司法 原理,要求法律职业人员“ 依法办案”(合法性原则), 适用刑法,应恪守罪刑法 定原则;适用程序法,应 遵守正当的法律程序。这 样的司法逻辑,还要求他 们心中充满正义,对法律 规范心怀畏惧,做到客观 、公正。这种认识形成了 本人办理案件、研习个案 的基石。不过,需要说明 的是,本书对个别案件法 院判决的评论,可能受到“ 辩护人”角色的影响,导致 结论偏差,但本书旨在总 结综合适用法律的经验, 并不追求结论的唯一性, 这一点,敬请读者注意。 感谢我的律师合作伙伴 ,裴大娥律师、王静云律 师、余先琴律师、黄双律 师,本书所选案例的辩护 观点,都在办案中与她们 认真讨论过。感谢湖北民 族大学袁文琦、高婷、盆 世敏、陈雨点等同学,为 我逐字逐句校对书稿。感 谢我的博士同学,兰州大 学马卫军教授,本书的每 则案例,无论是办案还是 写作,都曾与他有过深入 的讨论。尤其感谢法学院 汪燕院长,没有她的鞭策 和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