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共收录了作者白阿莹的49篇散文作品。全书按照内容分为五辑:第一辑“汲古得之”,避开一般游记散文以游踪为线索的套路,而以思考的问题为线索,介绍一些古迹的历史文化;第二辑“高山仰之”,阐释历史人物保持清誉的不易,触及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第三辑“大音壮之”,将材料与感触焊接熔铸;第四辑“春风拂之”,将重重叠叠的难忘诉诸笔端,回味亲情;第五辑“少年浪之”,饱含了作者对生活、亲情的回忆和感悟。忆悠悠旧时光,与君话家常。时代变迁,初心不变,庄重而淳朴的文字,沉淀心灵的纯粹。 目录 第一辑·汲古得之 法门寺之佛 城郭之祭 乐游原之下 仙游寺之谜 艺术之俑 黄帝之陵 大秦之道 大雁之塔 苍凉之景 天坛之土 汉唐之桥 石鼓山之奇 碑林之石 第二辑·高山仰之 绥德之丘 司马道之上 甘泉宫之考 九嵕山之侧 草堂之雾 玉华宫之路 诗仙之梦 柳公权之墨 上官婉儿之殇 横渠之学 好古之吏 第三辑·大音壮之 读张问德之书 高山之巅 文安驿之春 棣花镇之谜 永宁山之神 金银滩之秀 三秦之歌 第四辑·春风拂之 饺子啊饺子 老爸之书法 睡觉 睡觉 羊肉泡馍 中秋之夜 粽子啊粽子 解放之脚 小路之美 无法寄出的信 第五辑·少年浪之 回味种地 拾粪记 木匠琐记 难忘阅读 回老家 又读情札 夜扒火车 兴庆湖畔 绿地的回忆 导语 阿莹笔端流淌的文字来自那片黄土地的滋养,同时将那神奇土地上的尘封记忆唤醒,探寻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写秦砖汉瓦的厚重,写古道碑林之沧桑,有空谷跫音,有高古之气。 以人性化的笔法、文学性的语言、充满韵味的陕北信天游,写透了人性之美 书评(媒体评论) 阿莹是一个文化人,他无论干什么始终对文学 念兹在兹,耿耿丹心。他尤其迷恋广阔的八百里秦 川,打量古往的辉煌历史,思望今来的文化走向, 其《法门寺之佛》《绥德之丘》等篇,俱是这类亦 文亦史的佳作。阿莹笔端流淌的文字来自那片黄土 地的滋养,同时将那神奇土地上的尘封记忆唤醒, 探寻中华文明的源 远流长。 —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韩小蕙 阿莹的散文集《高山之巅》是一部厚重之书、 性灵之书、趣味之书。作者以八百里秦川为对象, 写秦砖汉瓦的厚重,写古道碑林之沧桑,有空谷跫 音,有高古之气。书中又兼及作者游历四方的怀古 之思、童年经历的逸闻趣事、故乡风物的绵长幽思 。在不疾不徐的叙事中,一个文化寻踪者和故乡守 望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家、文艺评论家 李 舫 博古通今,继往开来,于历史遗存的沉潜往复 中见智慧与识力,在世态人情的左右涵泳里显境界 和意趣。书中各章,既谈史迹,又论事物;既领悟 大是大非,又蕴藉世态温暖。历史风云际会,世事 尘烟起伏,皆成我见我闻我思,开合纵横,权衡变 化。这一部《高山之巅》,有深思,且有反思,自 成洞察世象与世道之一家方法。 ——“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家 穆 涛 精彩页 法门寺之佛 诸佛子等,谁能护法,当发大愿,令得久住。 ——摘自《妙法莲华经》 我已经记不清最早是哪一年踏进过那个青砖铺地的古禅院 的,只记得那座被杂乱的土坯农舍包裹的塔寺,没有巍峨辉煌 的大雄宝殿,也没有多少青衣布衫的僧侣,就是那座被奉为圣 物的古塔,也可以毫无顾忌地依偎在塔下吃食玩耍,还可以随意拉住小沙弥聊聊禅院里的念经生涯。 几乎毫无例外,每次小沙弥都会像煞有介事地告诉你,塔 下藏有一座地宫,却没人敢进去探秘,因为地宫里游动着几十条口吐红芯的青蛇,大家一听便毛骨悚然,匆匆咽下几口干馍就离开了破窗烂垣的大院。走出好久了,回望那座耸立在斜阳里的古塔,依然会隐隐感觉藏在塔下的青蛇蠢蠢欲动。后来我常常担忧,整日里与青蛇为邻是需要胆量的,我不禁对生活在寺里的和尚们和寺外的百姓们报以敬佩,也把疑虑投向古风荡 漾的十三层塔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