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钱德华新闻作品集(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钱德华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钱德华新闻作品集(上)》分为“通讯特写”“消息”两部分内容。收录《艰辛的耕耘——记富源县计生委主任高玉忠》《补羊村的新鲜事》等文章。每篇文章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当时历史发展的印记。 作者简介 钱德华,笔名:田白花、晓勤,汉族,中共党员,云南富源人,60后,中央党校行政管理本科毕业,1982年1月开始写新闻,1984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富源县老厂乡计划生育助理员;曲靖行署计生委《曲靖报》计划生育专版组稿编辑;富源县计生委专职秘书;富源县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中共富源县委宣传部新闻宣传科科长;《曲靖日报》社富源记者站记者、站长;富源县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富源县广播电视局党支部副书记、局长;富源电视台《富源新闻》及栏目策划、编审、总监制;《云南日报》和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通讯员;富源县文联文学会员;富源县第六届政协委员。现任富源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党委书记;《富源潮》和《富源人大》杂志副主编。1982年至2013年的30多年来,曾55次受到国家和省、市、县表彰;在发表的180O多件(其中市级以上新闻图片425幅)新闻、文学、理论作品中,有40多篇获国家和省、市、县奖励。 目录 通讯特写 他温暖了学生们的心 ——记富源老厂中学教师孙培周 艰辛的耕耘 ——记富源县计生委主任高玉忠 踏遍千家 ——记富源县城关区计生宣传技术服务所医生曹德英 少生孩子多享福 ——记有远见卓识的农村妇女王美蓉 富村乡的“穷”书记 心中时时有“国策” ——记富源县墨红乡计生助理员高常稳 敬老院里的好管家 ——记富源县富村乡敬老院院长李小包 走出贫困 ——富源县老厂乡者米村建国40年变化掠影 经济抓上去 人口降下来 ——访富源县古敢水族乡党委副书记吴金明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佳民办教师缪志和 迟到的新闻 ——记墨红乡信用社支农的事迹 一个“冒尖户”的新鲜事 “公路修通好处太多了” 经济要发展 交通是关键 ——富源县公路建设掠影 补羊村的新鲜事 老乡——致富的金翅 水族婚恋四部曲 双手浇开富裕花 映红“半边天” ——富源县各族妇女投身经济建设一瞥 缪志和的新奉献 长征路上女能人 白龙山下话沧桑 白马河畔谱新篇 携手同走致富路 老矿长的新套套 为了明天的太阳 ——记富源县富村乡鲁纳小学校长李家荣 寨子口有个好支书 挑起这副艰难重担 致富的“金钥匙” ——法土彝族村公所开展读书活动脱贫记 发挥山区优势 实行科学种植与管理 ——彝族共产党员李连富带领村民致富纪实 跨越贫穷的桥梁 ——富源县振兴科技促进经济腾飞纪实 …… 消息 附录 序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我在我们洋得补二队任 分会计时,生产队订了一 份《云南日报》,隔三差 五乡邮员会把报纸送到我 家或队长家或老会计家。 在一次阅读报纸时,看到 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作者姓 名,我想我在上小学四五 年级和读中学时作文就写 得还算可以,我也学着写 点文章寄给报社看看能不 能发表出来。就这样在大 脑里瞬间闪过的一个十分 简单而在当时又是非常大 胆的念头,使我与新闻结 下了不解之缘,也因写新 闻改写了我一生及家人的 命运。 真是无巧不成书。 1981年下半年的一个星 期天,我去老厂赶街,公 社广播站干部龙光宇同志 和我是一个大队的,人有 点熟,他遇到我和我说, 县广播站在全县每个大队 要聘请一名业余通讯员, 要我带个口信给者米大队 党支部书记温培德同志, 请他安排一个年轻人做通 讯员。第二天一大早,我 去了距离我家一公里多的 湾子村找到支部书记,和 他说了聘请通讯员的事情 ,也把自己想当通讯员的 想法告诉了他。在那人才 匮乏的年代,更何况在那 文化十分落后的闭塞山村 ,识字的人寥若晨星,我 因读了几年书,在人们的 眼里也算是一个有点文化 的人了。再说通讯员这事 也不是什么拿国家工资的 工作,没有实质性的好处 ,所以温书记一口便答应 了。于是,我将前一天从 公社带回的表格填好并由 他签字盖章后,又把审批 表送到老厂公社交给龙光 宇同志。不久,富源广播 站给我发了一张红纸印制 的通讯员证(1998年12 月因农村老家的房子卖给 别人,在搬家时证书丢掉 了),自此,我便成了一 名名正言顺的县广播站的 业余通讯员。也就是这张 红纸片片,成为最早引领 我走进新闻大门并不断前 行的指明灯。 自从1982年1月1日写 处女作《包产包多年改地 有信心者米大队社员积极 开展土地加工为明年粮食 夺高产打下基础》起,我 在白天耕种责任地 (1981年下半年土地实 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同时,经常利用晚上 休息时间坚持学习和写作 。那时家里和许多农村家 庭一样,条件十分简陋, 没有学习用的桌椅,我只 好将家里一张闲置的木头 做成的磨脚和磨盘,支在 一些圆木和木板铺垫的耳 房的马厩棚上当作办公桌 使用,坐的是一条长板凳 。“桌”上摆放着仅有的几 本从我姐夫那里拿来的书 刊,如小说《苦菜花》、 《迎春花》、《钢铁是怎 样炼成的》,政治理论书 籍有当时每家每户都发有 一套的红色书皮的《毛泽 东选集》一至三卷,以及 几张《云南日报》和一本 上中学时大哥和二哥用挖 槽探(老厂地质八〇七队 探矿的一种技术方式)挣 的钱买给我的新华字典等 学习用品。因为当时还没 有通电,我只能在点着豆 大火苗的煤油灯下熬夜坚 持学习和笔耕。由于家庭 经济不宽裕,有时还要在 父亲因我一人单独点一盏 灯而浪费煤油的抱怨声中 进行。无论白天农活怎么 累,无论酷暑严冬,只要 有点空闲时间,我都坚持 一边读书看报,一边借鉴 报纸上登载的新闻的写作 格式,埋头伏案“照葫芦 画瓢”。就这样,一些发 生在村里的自认为是新闻 的新鲜事,被我写成一篇 篇不太像新闻的新闻,卷 作一筒,用洋芋当胶,粘 贴好后,利用星期日赶街 天,徒步近10公里路程, 送到老厂公社从邮电所寄 往《云南日报》社和县广 播站。由于那时不懂新闻 业务,也没有行家指点, 更不知道新闻写作的五要 素,在那刀耕火种偏僻边 远的大山深处,全凭自己 的爱好和激情“摸着石头 过河”,在寒来酷往的坚 守中,虽然写了很多,除 富源广播站第一次采用 1982年1月23日我采写并 在2月2日播出的第二篇新 闻《洋得补村用上自来水 》(编辑稿标题为《饮水 思源越干越甜老厂公社者 米大队洋得补生产队吃上 自来水》)算起,在 1982年所写的29篇新闻 中只采用了为数不多的几 篇外,《云南日报》一直 没有采用。尽管如此,我 仍然没有泄气,始终坚持 写作。那时我想,世上无 难事,只怕有心人。山再 高,最终都被勇者踩在脚 下。只要坚持、坚持、再 坚持,熟能生巧,总有一 天我会获得成功的。 也许是因为一个普通 青年农民的执着与坚韧打 动了编辑记者,后来《云 南日报》社和云南人民广 播电台先后给我邮寄了每 月一期的新闻业务内部学 习刊物《云南通讯》和《 云南广播》,并把我发展 成为他们的通讯员。两份 学习刊物,我如获至宝, 如饥似渴地边学习边写作 。1983年1月9日,我有 幸参加了富源广播站举办 的由云南人民广播电台主 任记者夏潮老师主讲新闻 业务课的培训班,那是富 源有史以来的首期新闻写 作培训班。同时得到了时 任中共富源县委宣传部副 部长李佐仁同志两次下乡 到老厂和者米时遇到我对 我的鼓励和支持;得到了 时任中共富源县委宣传部 新闻干事的王明康老师以 及时任富源县广播站站长 的向云和同志的悉心指导 。他们给我写信笔谈新闻 写作要领,帮助我修改并 将部分修改稿子寄给我作 写作示范指导;得到了时 任老厂公社管委会副主任 的卯稳国同志和时任中共 富源县委宣传部部长的何 兴泽同志的勉励与鞭策。 几位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