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云志(顺德青云儿教院口述史研究1941-1945)/公益慈善百年史话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顺德青云儿童教养院(1941-1945)为核心,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同盟会元老周之贞于抗战时期在家乡顺德倡办义学、为国之未来培养人才的地方实践进行研究。作者在广州、顺德、四会、香港和旧金山访问了27位青云儿教院当年的学生及其家属、后人,收集整理青云儿教院的学员收藏的校史资料,记录儿教院办学过程、生活学习样貌的手书、画稿等,并以此为基础制作专题片。以史料为基础,作者试图去理解周之贞及其创办义学的实践活动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同时也通过社会史钩沉、民族志描述和口述历史的方式,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乡邦精神。 作者简介 朱健刚,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担任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慈善联合会学术委员。国际第三部门研究学会(ISTR)理事,NVSQ期刊编委,中国残疾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常务理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兼职教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咨询委员,曾任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哈佛一燕京访问学者和富尔布莱特访问学者。公益兼职有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广州公益慈善书院理事长,福建正荣基金会理事,上海热爱家园青年志愿者协会荣誉理事等。曾获评《公益时报》2017年年度人物,《中国慈善家》2016年封面人物,所办机构获得《南风窗》2007年年度最佳公益组织。 长期致力于研究公益社会学、发展人类学与社会组织发展,多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与教育部课题和重点课题。在China Quarterly、《社会学研究》等国际和国内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曾主编“公益蓝皮书”、《公益》期刊。主要著作有《国与家之间:上海邻里的市民团体与社区运动民族志》《公共生活评论(第一辑):社区、空间与行动》《责任·行动·合作:汶川地震中NGO参与个案研究》《行动的力量:对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等。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总论:义学传统与乡邦精神 一、引言 二、顺德地方与青云文社 三、周之贞:从政治革命者转向社会建设者 四、青云儿童教养院的教育 五、青云儿童教养院的影响 六、结论 第二部分 口述:青云种子忆青云 广州·顺德篇 一、蔡尔洪 二、陈文权 三、冯绍伦 四、麦志辉 五、欧阳学翘 六、苏振坤 七、郑学善 八、杨国彦 九、杨巧云 十、周扬海 香港·旧金山篇 一、蔡武鸣 二、陈福锐 三、方启璇 四、欧星权 五、欧阳广源 六、黄祖泽 七、李伟强 八、黎树禧 九、麦启德 十、辛永雄 十一、老国樑 青云后辈篇 一、周欣欣 二、周佩欣 三、周培文 四、吴少隆 五、欧阳力 六、谢文东 第三部分 附录:青云档案汇编 青云集粹 一、青云文社大事件 二、周之贞先生生平大事年表 三、顺德青云儿教院志略(1941-1949) 四、周之贞先生的精神遗产 五、欧阳学翘校园写生画稿 六、周之贞书信手稿 七、周之贞先生诗抄译意 儿教院学员回忆文章选录 一、周之贞先生述略 二、论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家周之贞 三、我们敬爱的周之贞院长 四、我们感怀应不忘既往 五、怀念青云二三事 六、回眸“青云”十则 七、接过周之贞先生的接力棒 致谢 导语 青云儿教院是在日本侵略中国那段时间里,由爱国人士周之贞等于1941年创办的慈善机构,目的在于收养难童,以“续国脉,保元气”。事实上,儿教院收养了难童近千人,为广东顺德乃至国家的建设培养了人才。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历史越来越远去。为了铭记儿教院的创立及其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作者们进行了采访和档案文献的收集,于是有了此书。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为了不该忘却的纪念! 此书视角独特、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具有较大的出版价值。 精彩页 民间社会的国家担当 20世纪初,清王朝崩溃,中国向现代的转型刚刚开始,社会建设百废待兴,国家遭遇惨烈的内忧外患。内乱频繁,外寇入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面对亡国灭种之祸,一盘散沙似的中国社会,第一次空前地团结了起来。前方抗日将士浴血奋战,后方社会各界各尽所能。其中,抢救难童,使其身心免受战火伤害,成为维系民族根脉的共识,也是国难当头富有远见的国家行为。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紧接着顺德也落入敌手。一时间遍野流民,到处遗孤。广东抗日将军李汉魂的夫人吴菊芳临危受命,担任了广东儿童教养院院长一职,在日寇炮火下抢救了约三万难童和军人遗孤。 但国民政府在战时的主要力量用于军事抵抗,而当时的国力,还不足以支撑危机四伏的动荡时局。为此,国民政府号召,将抢救难童作为全民的一项救亡工作,鼓励有能力的地方士绅、宗族等为国分忧。 于是,以儿童教养院为名的抢救难童工作,就在社会多个层面展开了。 一、散尽冢产,纾解国难 救助难童,最实际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由省政府和半官方性质救济机构直接支持的广东儿童教养院,即使有政府要求财力物力第一要保障军队,第二要保障难童的指令,但举全省之力救助难童的工作,还是做得相当辛苦。比如,广东儿童教养院院长吴菊芳,为了到处筹款,数十天不归家,导致爱子病故;为了难童能够吃上一点油荤,他们把用于制造牙刷柄的牛骨拦截下来,熬过一遍才给工厂。 在那个年代,国弱民穷再加上战乱,民生凋敝,百姓自顾不暇,何以分忧? 最先站出来的,是民间社会的精英人物——乡绅或乡贤。宗族和华侨,是他们直接依靠的社会基础。 广东的宗族,大多起于明清以来的移民。移民的沙田围垦与土地争夺,需要聚集宗族的力量。宗族聚邑而居,祠堂成为“敬宗收族”的文化象征。有了立足之地之后,广东宗族逐步向海外拓展,而沿海较早开放,也使宗族借助海外务工和经商,积累了财富。宗族和华侨海外同乡会,是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和地缘为凝聚力的基层组织,也是侨乡顺德最有实力的民间社会群体。 抢救难童的工作,不仅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去协调,还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一般宗族或个人是无力承担的。在此情况下,类似血缘联宗和乡邦联合社团的民间组织,其整合地方社会资源的能力,对开展这一救亡行动有较多有利因素。在顺德,具有这种属性的有同乡会、文社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青云文社。 青云文社成立于明末清初,由几姓祠堂共同管理,并捐款置田收租,作为族祭社祭的活动经费来源。青云文社早期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宗族田产和捐款的“公箱”,维持祭礼,乡试时送应试诸生试卷等。晚清后,青云文社的功能逐渐转化为办义学、做慈善、统领地方各种公共事业,在乡里有较大影响力。 顺德被日寇占领之后,随国民政府转移到粤北山区的顺德同乡会,商议筹组抢救顺德难童的事宜。经商议,认为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又有办义学和做慈善经验的青云文社,最适合做这个事。于是,抢救难童的重担,义不容辞地落到了青云文社头上。1941年9月,议事乡贤们以青云文社为核心,发起创立了顺德儿童教养院,并以“青云”冠名。 儿教院董事会吸收了一些顺德籍的军政要员作为董事,并一致推举在顺德本地具有很高威望的辛亥革命元老周之贞先生做院长,希望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源,以青云文社的产业为基础,团结各宗族乡邦乡贤等地方精英,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募资筹粮,解决难童的生存问题。但真做起来,才发现难度极大。 首先,是如何把孩子们安全转移的问题。顺德青云儿童教养院设于未被日寇占领的四会广宁深山之中。从顺德过去要穿越敌占区,还要走几天路。最难的是渡江,敌我以江为界,有兵把守。能够活着过江的,在儿教院都被称为“过海神仙”。 接着是安置问题。儿教院先借当地的一些祠堂落脚,让孩子们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广宁乡贤出于对周之贞院长的敬慕,专为儿教院划出一片山。但要住人,还得由师生自己动手搭建临时棚舍。 …… 当然,地方乡贤及青云文社举地方和宗族之力培育“青云种子”的初衷,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了传续宗族和地方精英的血脉,而是为了国家的未来“续国脉,保元气”。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青云儿童教养院对收养儿童,不仅提供文化教育,还施以苦难教育、爱国教育、领导力教育和公民教育,锻炼他们通过自治治事、自教教人、自养养人、自卫卫群,成长为保家卫国、治国救民的社会栋梁。 “续国脉,保元气”,为国培育栋梁之才的“青云种子”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这些孩子心中。顺德青云儿童教养院,涌现了一批管理、经营和教育人才。长大成才的校友,感念儿教院对他们的培养,也通过各种方式回馈社会。延续这一“义学”传统,一些校友捐资创办了莘村幼儿园、四会青云小学、莘村中学,并持续资助陈村青云中学、职业技术学校等。捐助乡里教育事业约两亿的校友李伟强认为,青云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