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跟着唐博学历史》(全三册)是央视《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清史泰斗戴逸先生关门弟子唐博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本书体系完整,结构清晰,从浩繁史料中提取一个个精彩历史小切面,循政治、经济、文化三重线索,形成具有纵深感的历史论述格局,梳理数千年中国古代史脉络。作者不仅讲解生动透彻,且提供了鲜有史料,让读者能够从另一种角度建构起更新颖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秦汉肇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乃至中华文明的肇始和奠基——政治上,郡县制和分封制拉开了集权和分权的漫长较量;经济上,核心产业的官营与私营利弊并存,政策时紧时松;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形成文化大一统的趋势。 《唐宋转型》:隋朝昙花一现、盛唐国力空前、两宋积贫积弱都聚焦于中华文明的“转型”——政治上,分权与集权的博弈仍旧是主轴;经济上,制度、交通和科技三大革命是关键基石;文化上,理学和文学为典型代表,理学诞生了新儒学,古典文学达到鼎盛,市民文化开始崛起。 《明清变局》:六百年大变局悲喜跌宕,承上启下——政治上,皇权专制制度不断强化,两千年来的君相之争以君主的完胜告终;经济上,“重农抑商”依然是总基调,但城市化和商业化进展注入了新因素;文化上,开创少总结多,市民文化勃兴,西学东渐。 作者简介 唐博,1981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历史学博士,财经专栏作家。《百家讲坛》首位“80后”学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师从戴逸教授,主攻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城市 史,曾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现供职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出版《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亲历三百年:明朝皇帝回忆录》《住在民国:北京房地产旧事》等多部专著,发表《18世纪中国政治视野下的“张元隆案”》《天桥平民住宅及其制度构建》《晚清上海“地产大王”徐润的房地产投资》等120多篇论文、译文和专栏文章。 目录 《秦汉肇基》 自序 引言 第一专题 集权与融合:传统政治的肇基 第一章 摇摆:分封与郡县的迷局 第二章 梦魇:脱不开的皇权漩涡 第三章 血火:在硝烟中共生 第二专题 私有与官营:传统经济的肇基 第四章 分地:从井田到私田 第五章 资源:从放任到专营 第六章 要素:从蒙昧到进步 第三专题 百家与一家:传统文化的肇基 第七章 百家争鸣:奇华竞放的时代 第八章 不一样的儒家 第九章 书写秦砖汉瓦 第四专题 梦境与困境:传统个性的肇基 第十章 从唯才是举到阶层固化 第十一章 从解民倒悬到脱离实际 第十二章 跳脱脸谱,追根溯源 《唐宋转型》 引言 第一专题 分权与集权:政治的转型 第一章 宫斗:改写历史的“女人”与“政变” 第二章 宰相肚里能撑船:三省六部的嬗变 第三章 我的地盘谁做主:再谈藩镇割据 第二专题 外向与内敛:经济的转型 第四章 制度转型 第五章 科技进步 第六章 活在唐宋 第三专题 理学与文学:文化的转型 第七章 有特色的新儒学 第八章 诗词璀璨的大时代 第九章 市民文化的新平台 第四专题 奇葩与日常:个性的转型 第十章 走下神坛的明君 第十一章 走上前台的“女神” 第十二章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 《明清变局》 引言 第一专题 君相之争大结局 第一章 丞相的存废 第二章 “特务”遍地走 第三章 奏折:改写政治史的纸片 第二专题 落日余晖看经济 第四章 过日子 第五章 面向海洋 第六章 跨越城乡 第三专题 戴着镣铐修文治 第七章 士大夫的头脑风暴 第八章 全世界的“中国热”及其冷却 第四专题 被误读的历史 第九章 被误读的改革 第十章 被误读的大战略 第十一章 被误读的英雄 第十二章 被误读的战争 写在最后 序言 二十年前,我做中学 生,以1999年河南省高 考历史状元的成绩告别高 中生涯,考入中国人民大 学。 十几年前,我当中学 老师,在北京胡同里的一 所重点中学执教高一高二 ,跟重点班、普通班都打 过交道。 近几年来,我上央视 百家讲坛开讲,随后应邀 到很多高校、企业、中学 和图书馆、书店作历史学 科普的讲座报告。 执教的过程中,不少 师生跟我反映,如何消化 历史知识并融会贯通,如 何把握陌生新史料,是一 个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难 点。 授业的过程中,不少 听众,特别是职场人士跟 我反映,他们对历史这门 学科的感受是五味杂陈: 很喜欢听历史故事,但不 喜欢死记硬背;对历史悬 案十分着迷,但不愿看晦 涩的古代文献和学术专著 ,误以为影视剧里的戏说 就是真正的历史;想从历 史海洋中寻找规律,又捋 不清中国历史的大势究竟 是什么。对于普通公众来 说,学历史有热情,但不 容易。 正常的逻辑,是占有 的资源越多,学起来越游 刃有余。说白了,就是要 大幅拓展知识面,储备丰 沛的历史信息,阅读更多 的文献资料,再付之以恰 当的学习方法和一定量的 知识记忆,此为学好历史 的不二法则。然而,无论 是寒窗苦读的学生,还是 职场打拼的精英,日常学 习工作任务繁重,时间有 限,很难有精力把浩如烟 海的历史文献读个遍。《 跟着唐博学历史》这套书 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 这是一套多用途的小 书。 ——它在讲故事。无 论是鲜为人知的,还是耳 熟能详的,都娓娓道来。 ——它在高端科普。 不仅普及历史知识,更梳 理了横向和纵向的宏观脉 络,带着读者一起,探寻 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 史的经验教训。 ——它是思想结晶。 凝结了我求学、从教多年 来的经验和体验.它旨在 用故事来引领兴趣,提炼 线索,搭建框架,兼顾宏 观和微观,帮助读者学会 读史料、找重点、培养辩 证思维,让所有的读者都 能建构起科学合理的历史 观和方法论。既能抛砖引 玉,提升历史学习水平, 更能塑造爱国情操和健康 人格。 2015年,习近平总书 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 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强调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 学的基础。作为“基础”需 要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 点的立体化、网格化格局 ,才能更扎实、更牢靠。 在这套小书里,我愿以历 史故事为点,三条线索成 面,点、线、面结合,搞 清历史脉络,探索历史真 谛。 唐博 2020年8月18日 导语 《跟着唐博学历史》(全三册)分为《秦汉肇基》《唐宋转型》《明清变局》,三者既独立成册又承上启下。秦汉百家争鸣奇华竞放,唐宋八百年尽显中古辉煌,明清帝国成落日余晖。全书融故事、科普、思想于一体,循政治、经济、文化三重线索,在纷繁史料中去枝留干,带你读懂中国历史的悲喜跌宕。 央视《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清史泰斗戴逸先生关门弟子唐博,以多年治史、教学经验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 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维度,讲述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历史进程。有帝王将相的跌宕起落,也有普通百姓的悲喜日常。全书体系完整,结构清晰,通俗易懂。 它还是一套适合初高中学生细读的多用途著作:有教学辅导书的特质,却不囿于辅导书的刻板框架,让学生在“悦读”中拓展知识面,储备丰沛的历史信息。 后记 2015年,我有幸登上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 ,主讲《清案探秘》系列 节目,成为这个栏目的第 一位80~9A。其后,各方 面的邀约多了起来,我也 从一个单纯的职场人,变 成了业余时间跟上班一样 忙碌的有“档期”的人。 在南京做系列讲座的 筹备期里,凤凰国际书城 营销总监、南京外国语学 校原副校长陈景和老师出 了个主意,为我在各地的 讲座起了个系列名称,就 叫“跟唐博士学历史”。如 今,跟唐博士学过历史的 现场观众,恐怕已有十几 万人。在电视、互联网、 广播里跟学的朋友,可能 就更多了。不过,每位观 众耳闻目睹的,都只是片 段,究竟要学什么,究竟 能学到什么,有没有成体 系、成套路的东西,能否 形成能让更多人耳目一新 的历史普及类辅导读物? 这个问题,朋友在提,我 也在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 和写作,这套《跟着唐博 学历史》终于问世。 对我来说,写作本身 既是考验,也是学习。 从本科到博士,我一 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这座驰名中外的高校,在 历史学科建设上,当初并 非齐头并进,百花齐放, 而是清史研究独占鳌头。 硕士和博士阶段,我有幸 跟随戴逸教授、郭成康教 授两位老先生,打下了比 较扎实的清代通史的底子 ,但对于明清以前的历史 ,以及欧洲史、美洲史、 亚洲史,只懂个皮毛,起 码只在本科阶段练过,研 究生以后基本就疏远了。 因此,这是个挑战, 逼着我把多年的积累全部 掏出来,分享给广大的读 者。这是个机遇,逼着我 把不熟悉的世界历史又进 行了补强,在写中学,在 学中写,在互动中提升。 毕竟,学历史既需要中国 特色的历史观,更需要世 界眼光和全球视角。我在 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 翻译项目时,这样的思路 便被不断提及。相信,这 套书不仅能提升我,更能 给每位读者带来提升,这 不仅是知识面上的,更是 思维方法和建构历史框架 上的全方位提升。 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工 作。我不做口述,让速记 公司搞录音整理虽然快, 但知识信息不够扎实。我 不做片段,然后捏合在一 起,这样虽然易,但支离 破碎,难以形成整体。我 宁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 书桌上堆满各类文献资料 ,亲力亲为在笔记本电脑 上敲击,这样更踏实、更 负责、更有心得。让所有 人都相信,《跟着唐博学 历史》不是出版领域的短 平快,而是写作风格上的 稳准狠。 在《跟着唐博学历史 》的写作过程中,需要感 谢陈景和、葛继彬、吴霞 、谢小平、申爱林、汤年 华、杨羽、闫凤娟、崔波 、焦健、朱建文、陈烨等 一批江苏的好朋友,感谢 大家的关注、关心和关爱 。特别要感谢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的刘春荣老师、 覃亚仄老师、黄芳老师, 没有他们的耐心和支持, 便没有这套小书的顺利问 世。 最后,要把这套书献 给慈母、爱妻、女儿,以 及远在天堂的父亲,他们 的默默支持,是我每每想 放弃,却又咬牙坚持写下 去的不竭动力。 期待这套小书所分享 的历史体验,能给每位喜 欢历史的读者都带去快乐 和收获。 唐博 2020年8月于北京西城 区珠市口 精彩页 第一章 摇摆:分封与郡县的迷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面对广土众民,年近不惑的秦始皇踌躇满志。然而,如何管理这么庞大的帝国,他有些举棋不定。 在他的认知范畴里,历史上使用过且行之有效的地方治理方法只有两种:分封制和郡县制。前者在西周时期最盛,后者已在战国诸侯国中零星实践。 不仅他陷入彷徨,就连决策层也争论不休。 丞相王绾主张实施分封制,派皇子们作为诸侯,前去管理。他的理由是:“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意思是说,燕、齐、楚地处偏远,难以管理,不如效仿西周制度,“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正所谓疏不间亲、血浓于水,还是自家人更值得信赖。 秦始皇并没有直接拍板,而是“下其议于群臣”。这么做,显然是对分封制有些成见,但又拿不准,想听听更多人的意见。可是,分封制毕竟在周代实施了几百年,大家都习以为常。于是,“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是个另类,他表示“置诸侯不便”,反对实施分封制。他的理由有两点: ——直陈分封制的坏处。“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意思是说,周天子虽然给同胞兄弟大批封地,但随着代际传承的延续,感情日渐疏远,最终相互攻伐,变成仇人。春秋战国的几百年混战,就是分封制失败的结果。 ——强调郡县制的好处。“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期已经在辖区内实行郡县制,由君主任免地方官,摒除世卿世禄,朝廷坐收赋税,赏罚分明,效果很好,何乐不为? 作为法家代表人物,李斯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郡县制显然比分封制更容易达此目标。在他看来,实施分封制就是变相削弱皇帝权力,久之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将刚统一的国家搞得四分五裂。他站在维护秦始皇政治权力的角度考虑问题,当然深受秦始皇青睐。 不过,秦始皇不大可能把集权的目的挂在嘴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他的决断显得很艺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他把国家分裂内战的责任推到分封制头上,将实施郡县制上升到维持安定团结局面、不再新启战端的高度上来,容易赢得广泛认可。 然而,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却没有帮助秦王朝千秋万代。在帝国风雨飘摇、行将崩盘的关键时刻,末代君王子婴猛然发现,那些郡守县令要么望风披靡,要么作壁上观。没有了皇亲国戚的庇护,没有了同姓诸侯的勤王,秦王朝陷入了绝境。这样的窘境给汉高祖刘邦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上台后,分封制又得到局部恢复。而这个美其名日“郡国并行制”的体制,竟然困扰西汉王朝将近一百年。 分封制,还是郡县制?到底谁更像“安宁之术”呢?在秦汉地方政治体制的设计中,一直反复摇摆。 一、八百诸侯到战国七雄 几十年来,神怪小说《封神演义》被改编成多个版本搬上了荧屏。无论是《封神榜》,还是《封神传奇》《封神》,展现的是不同时代风格各异的审美情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如果把小说和电视剧里的诸神做历史还原的话,会发现他们只是紧密围绕在周武王和商纣王两大阵营周围的方国部落。而武王伐纣成功后的封神,其实就是周天子对参与伐纣的同盟进行分封,确立其诸侯地位,以及对周王室的臣属关系。 在《尚书·牧誓》里,周武王就明确提到了这些盟友:“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雾、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