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是治疗,也是教育。它不改变特别的种子 ,它让每一粒种子都能依从自己的独特结出果实。
本书是日本艺术治疗教育专家川手鹰彦在德国北部一家教育机构“阿里尔德之家”从事艺术治疗教育的实录,记录了川手如何采用童谣、儿歌、童话,角色扮演等方式,打开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孩子封闭的内心,激活他们身体里被隐藏的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孩子们被隐藏的智慧 |
分类 | |
作者 | (日)川手鹰彦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艺术治疗,是治疗,也是教育。它不改变特别的种子 ,它让每一粒种子都能依从自己的独特结出果实。 本书是日本艺术治疗教育专家川手鹰彦在德国北部一家教育机构“阿里尔德之家”从事艺术治疗教育的实录,记录了川手如何采用童谣、儿歌、童话,角色扮演等方式,打开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孩子封闭的内心,激活他们身体里被隐藏的智慧。 作者简介 川手鹰彦,1957年出生于日本东京,艺术治疗教育实践者。1989年开始在欧洲从事演员、导演活动,同时,在本书描述的德国北部治疗教育机构——阿里尔德之家等地,参与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孩子的艺术与言语治疗。 1993年回日本,创立艺术与言语治疗研究所“蓝山”。1996年创办母子教室“木梨树”,开始以残障儿童和健全儿童为对象的教育实践。1997年开设“夜间学舍”,培养艺术治疗工作者。2000年开始“教育的有机治疗”项目。2012年创建“花之家”基金会,无偿为发展失常或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帮助。2014年开始在中国访问,逐步在中国开展“言说(言语造型)、戏剧艺术及治疗教育”的项目,在中国被称为TAKA(塔卡)老师。 目录 第一章 布里斯托尔弗来信 第一节 与阿里尔德之家的重逢 第二节 言语治疗教育 1.班级巡讲课 Ⅰ合唱叙事诗 Ⅱ童话的表达 Ⅲ史诗 Ⅳ戏剧 2.下午的一对一课程 第三节 节庆、例行活动、郊游 1.五月节 2.帆船航行 3.蝴蝶园 4.圣灵降临节和家长研讨会 第四节 一对一课程记录 1.萨比娜·D,18岁,女 2.卡塔莉娜·M,12岁,女 3.桑德拉·W,15岁,女 4.沃尔夫勒姆·L,12岁,男 5.尤利娅·R,16岁,女 6.达娜·R,15岁,女 7.坦尼娅·R,16岁,女 8.斯韦恩·R,11岁,男 9.比尔吉特·G,13岁,女 10.贡纳·J,13岁,男 11.奥利弗·M,15岁,男 12.阿明·W,18岁,男 13.克里斯蒂安·S,13岁,男 第五节 语言的力量 1.作为声音、回响、韵律、节奏的语言 2.由文字营造的氛围、色彩、芳香、情感 3.语言、文章或特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 4.实际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人的存在 第六节 《无耳芳一》的故事 第七节 叙事诗《火中足》 第八节 辞别 补遗 1.每天的生活 Ⅰ关于学校 Ⅱ关于共同体小组 2.机构的构造及各部职能 第二章 回想 绪言 第一节 来到机构的孩子们 第二节 我与“森林之家”的孩子们 1.汉斯·尤尔根·M 2.扬·马丁·S 3.语言与形式 4.奥利弗·M 5.感情的过度流失与歇斯底里 6.尼克·L 7.与歇斯底里分处两个极端的癫痫 8.格茨·K 第三章 归乡 第一节 一九九一年春 1.回到我的灵魂故乡 2.对话 Ⅰ与机构代表苏珊娜·W女士的交谈 Ⅱ与言语治疗教育者托马斯·F的对话 Ⅲ关于谈话这一生命活动的可贵 3.我所深爱的孩子们 Ⅰ斯韦恩·R Ⅱ卡塔莉娜·M 4.新的相遇 Ⅰ尤利娅·M Ⅱ马提亚斯和他的帮派 第二节 在日本 第三节 旅中断想 Aphorismus 第四节 一九九八年春 1.鬼火——不良行为之一 2.在教育缺失环境下长大的少年——不良行为之二 3.与马提亚斯的对话——不良行为之三 4.处于边界线上的孩子们——不良行为之四 后记 书中引用介绍过的德语诗歌 序言 序文 中村雄二郎 我与本书作者川手鹰彦 先生的初次相遇是在一九八 九年十二月初。当时,我结 束了在斯特拉斯堡大学的两 场讲演,只身前往离那儿不 远的瑞士巴塞尔郊外的小城 多尔纳赫,去拜访已故科学 家汉斯·詹尼的夫人。 汉斯-詹尼因其著作《波 动学》闻名于世。我得知此 书,是在阅读勒内·于热的 巨著《形与力——从原子到 伦勃朗》(1971年)之后 。那时,我正在思考“泛节 奏论”,而《波动学》似乎 有能给我的论点提供重要理 论支撑的内容。因此,我临 时增加了去多尔纳赫的行程 。 来多尔纳赫火车站接我 ,送我去詹尼家的,正是川 手先生。通过沿途的闲聊, 我得知他在当地的综合学艺 中心——歌德纪念馆从事戏 剧相关的工作。他的言行举 止让我立刻觉察到,他极具 个性,并且其才华不仅仅局 限于戏剧领域。 不过,当时我们没能进 行更深入的交流。直到一九 九一年初,我才发现其实他 更是一位卓越的言语疗法专 家。这次,我作为客座教授 受邀来到斯特拉斯堡大学, 川手先生来到我住宿的酒店 相见。后来,我们又见过几 次面,他详细讲述了他在德 国教育机构开展的各项工作 。回国后,我拜读了他的日 语文稿——《布里斯托尔弗 来信》,阅后,我对他肃然 起敬。这不仅因为他长期生 活在德语文化圈,对德国文 化了如指掌,更因为他那行 云流水般优美的日语文章和 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恰好 当时我在岩波书店发行的学 术期刊《赫尔墨斯》担任编 辑,于是将川手先生的《布 里斯托尔弗来信》拿到社里 ,刊登发表。 那之后,在与他的交往 中,我屡屡被震惊。原因之 一是他对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的印度文化之痴迷程度,据 说,他对此产生兴趣,始于 我写的《魔女兰达考——何 为戏剧之智慧》。读了此书 后不久,他前往巴厘岛,不 仅学习当地的戏剧、皮影戏 等传统艺术,还学习语言, 进行专业身体训练,而且正 式拜僧侣为师学习宗教,甚 至剃度出家。在日本,对巴 厘文化倾注热情的,无论是 在人类学研究领域,还是在 戏剧界,都不乏其人,但如 此全身心投入的寥若晨星。 一九九八年八月,他再次前 往巴厘岛。 近几年,川手先生将生 活和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日本 ,在他的工作室“蓝山”,脚 踏实地致力于言语疗法与治 疗教育(特殊教育)的研究 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其特征不同于各种讨巧的 新式技法,而是以众所周知 的欧洲和日本的古典诗歌、 文学故事为素材,通过恢复 、激活作为艺术、文化之根 源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律,来 唤醒孩子们潜藏的智慧。为 了将来的更大发展,川手先 生将在其“灵魂故乡”——德 国治疗教育机构阿里尔德之 家开展工作的经验及创新思 想总结成书,这就是即将出 版的这部《孩子们被隐藏的 智慧》。 现在,在日本,“护理”“ 治愈”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 的话题,有很多人挺身加入 其中,并从中感受到生存的 意义。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但是,因尚未得到广大民众 的支持,一般来讲,“护理” “治愈”大多只在口头上讨论 得热火朝天,而没能扎根于 生活,取得明显成效。从这 一点上来说,本书介绍的阿 里尔德之家的孩子们的生活 ,以及对他们进行护理和治 疗的专业人员开展的各项工 作,无一不令人惊叹。通过 这些,可以感受到他们面对 问题、解决问题的真挚与热 忱。在这里,没有漂亮的体 面话和空洞的口号,也没有 定型化的按部就班的治疗, 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 碰撞、沟通与包容。 在阿里尔德之家,川手 先生身体力行,投入治疗工 作,许多观点与我不谋而合 。在此列举一二。 其一,重视调整孩子们 紊乱的节奏。例如,在班级 里,重视“叙事诗合唱”。用 歌德、席勒那些极富戏剧性 的叙事诗情节,培养孩子们 丰富的想象力,用诗情浇灌 孩子们娇嫩的心田。并且, 那些准确的韵律形式可以积 极作用于孩子们的身体,培 养其健康的身心。“对这些 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准确 的节奏、有节奏的艺术、有 节奏的生活更富滋养。” 其二,看重呼吸的意义 。书中说,孩子们的“浅呼 吸、不规则的呼吸,既不是 他们有意去做的,也不是无 法纠正的”。更确切地说, 是“易受伤的心灵以此来寻 求关爱和保护”。我们平时“ 几乎无意识地不停呼吸”, 所以“忘记了呼吸的可贵与 重要”。其实,“正是呼吸, 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基础”。 其三,格外重视“语言” ,尤其是辅音对现实感觉的 作用。这是因为“语言是四 大元素(地、水、火、风) 与现实世界的中间媒介”。“ 辅音,按其发音性质,可以 归类于地、水、火、风”,“ 然而发出辅音,要靠人自身 的强大力量”。因此,要“在 课堂上,努力让孩子们尽可 能清晰地发出辅音,并使课 堂时间充满欢乐”,“努力让 他们认识到辅音的现实意义 ”。 也许按日本社会的常理 来看有些异常,我不知道川 手先生为何长期定居瑞士, 也不知道他在日本、欧洲的 学历怎样,甚至不知道他确 切的年龄,但这些都不重要 。从他的文 导语 探究对方内心的真实状态,是治疗行为的核心,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核心。 本书用艺术(诗歌、戏剧、美术等)打开孩子的心灵世界,不仅适用于特殊儿童,也适用于普通儿童,此书可谓言语疗法和治疗教育的权威之作,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皆可阅读。 后记 我第一次从北德的教育 机构寄给日本的朋友们《布 里斯托尔弗来信》1,已经 是七年前的事情。在此期间 ,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反映在 孩子们纯洁美丽的心灵湖面 ,他们的缺陷和情感状况也 发生了变化。我们这些当今 的治疗者,已经不能按某个 教育指南、治疗读本行事。 将多个病例概括成一个症候 群,取他们的最小公约数归 纳成一种病型模式非常困难 。一种病型中混合有其他病 型,迷惑着我们的双眼。留 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 叫住每一团“鬼火”,说服他 们留在我们的臂弯。 在这里,我不禁自问: 企图将存在于他们每个人体 内不可替代的个性和智慧归 纳在一起,我作为治疗者持 有这种想法是否有些轻率? 孩子们体内的确存在“被隐 藏的智慧”,但要将其唤醒 ,首先需要深深的敬畏。因 为他们内心那神圣的本性, 不屑侧耳于无理之辈的呼声 。 在第二章第二节“扬·马丁 ·S”一项中,我提到自闭症 有两个特征,并不是说这些 特征作为观察孩子时的“指 针”完全无效。但是这个“指 针”,只能给身处苍茫大海 一叶小舟上的我们一个模糊 的方向感。现在我们被要求 的是,操纵这叶小舟的技术 ,能听懂风和波涛声的心灵 ,还有抛开一切疑虑起航出 发的“勇气”。 前几天,有一个漂亮的 男孩被妈妈领着来到我这里 ,说是有“自闭性倾向”。他 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我一次 次抓住他,把他抱在怀里。 他那美丽深邃的眼睛打动了 我的心。 我想起沃尔夫勒姆(第 一章第四节的“沃尔夫勒姆· L”)的眼睛,想起扬·马丁 的眼睛,他们都有一双清澈 美丽的眼睛…… 在此,我并非不接受教 训,想要宣扬新教义说“自 闭症儿童都有一双美丽的眼 睛”。只是看到那个孩子的 眼睛时,我内心深处关于沃 尔夫勒姆和扬·马丁的回忆 苏醒了。和他们的相遇,一 起上过的课,做过的练习, 这些经历都是我最珍贵的宝 贝。如果这个日本男孩今后 来我这里接受治疗,那么那 些“宝贝”会给我“勇气”,让 我有勇气再一次翻越曾经翻 越过的山峰。仅仅如此而已 。那并不是同一座山峰,即 使不同,“曾经翻越过”这一 事实,也一定会发挥作用。 我这样鼓舞自己。 可是,我还是想提出一 条所有身体有缺陷的寻求心 灵保护的孩子共通的本质。 这一本质是超越时代、超越 民族的普遍本质。因为这一 本质,他们承担着与我们不 同的责任。他们的存在,因 这一本质而弥足珍贵。 这一本质就是他们内在 的“痛苦”。那是无法逃脱的 ,来自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 “痛苦”。 关于这种“痛苦”,我曾 在第二章第二节的“格茨·K” 中,将其比喻成“戴在细胞 上的镣铐”。生存于这个世 界,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 。 我想起原始基督教时代 ,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兴起的 诺斯替派的教义。 …… 探究对方内心的真实状 态,是治疗行为的核心,也 是人与人交往的核心。 要想看清对方真实的内 心,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真 实是永恒的,不会随时间而 流逝。然而,自己内心既存 的价值标准,对物质世界虚 幻的憧憬和坚持,却会“随 时间而流逝”。如果这些不 消除,就无法问出对方心中 那“不会随时间而流逝”的永 恒。“孩子们被隐藏的智慧” ,其实,无非就是我们应该 唤醒的自己内心的“智慧”。 最后,本书得以出版得 到了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 借此机会表示诚挚的感谢。 感谢中村雄二郎教授。 十年前,是他在瑞士的深山 里发现了我,为我开拓出将 本书介绍到日本国内的道路 ,不仅如此,他还为本书撰 写序文,为我今后在日本开 展工作给予极大的激励。 感谢为本书出版殚精竭 虑的诚信书房的松山由理子 女士。 感谢以各种形式协助我 整理书稿、收集资料的“蓝 山”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 。 此外,更要向给我如此 宝贵经历的布里斯托尔弗村 阿里尔德之家的每一个孩子 、每一位同事深深地鞠躬致 意。 一九九九年一月 于表参 道“蓝山” 川手鹰彦 精彩页 第一节 与阿里尔德之家的重逢 复活节过后大约十天,在一个临近黄昏的下午,时隔五年,我再次来到被树林、小溪和麦田包围的美丽乐园。学校还在放假,四处寂静无声。来迎接我的同事都是熟悉的老面孔,我们久别重逢的问候也同样平静而温暖。 放下行李,还没顾得上打开,我便迫不及待地去校园里散步了。那些熟悉的建筑都被冠以凯尔特神话中诸神的名称或者北欧的地名,让人切切实实地感觉到:啊,我真的来到了北欧!这里是布里斯托尔弗,位于因汉萨同盟而闻名的吕贝克市南部郊外的小村庄。波罗的海近在咫尺,丹麦也似乎触手可及。从波西米亚高原顺势而下的易北河滋润着北德平原,从中分流出的易北一吕贝克运河与特拉沃河汇合,一起流入吕贝克湾。而村庄就在这个河口附近。隶属于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州的这一地区,风光明媚,土壤肥沃,农业、畜牧业发达,闻名遐迩的黑白花乳牛“荷尔斯泰因种”’就因此得名。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四周遍布山毛榉、栗子树等种类繁多的树木,林中不时传来鸟儿婉转的歌声。到达后的前三天,因为尚未开学,有些空闲时间,加上尚有复活节的余欢,天气也出奇的好,我尽情享受了林中漫步的乐趣。这里景色秀美,与我曾经生活过的瑞士侏罗山脉地区那布满石灰岩、冷杉树的大自然风格迥异。 可是,从孩子们返校那天起,天气突然开始变化。温暖的初夏一下子又变回到严冬。“四月天,孩子脸,说变就变”(April,der macht was er will),就像这句谚语说的,德国四月的天气反复无常。这里因为离海近,变化也格外强烈。刚一起风,太阳就倏地躲进云层,一会儿工夫,夹杂着冰雹雪片的大风呼啸而来。而一阵暴风雪过后,转眼间又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万里晴空,太阳闪着耀眼的光芒,刚才那个银色的雪世界好像梦幻一般。对于我这样喜欢新奇事物的人来说,这样的天气倒是蛮有趣。云层快速涌动,像白雪瞬间堆积,又很快消融,而在这间隙,太阳公公不时露一下笑脸,鸟儿也在欢唱,时间好像被按了快进键。 四月十五日,孩子们回来了,和家人一起度过了三个月的悠闲假期,现在回到学校又要开始集体生活。 “川手老师您好。”孩子们不断跟我打着招呼。每一次都让我怀疑自己的眼睛。五年前就已经在这里上学的孩子有几个至今还在,他们长大得我都快认不出了。例如霍尔斯特,他是脑积水患儿,以前几乎不会说话,下午的一对一课程我从没强迫过他发声,而是给他讲许多优秀童话作品,让他能接触到大量艺术语言。现在他已经长成16岁的高大少年,语言交流也完全没有问题。在他所属的小组里,他负责照看山羊,每天早晚打扫羊圈,给山羊喂食,勤勤恳恳,尽职尽责。 看到他的成长,我不禁感慨万千。阿里尔德之家果然名不虚传,接下来的三个月,我也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不远万里来到这儿,真是不虚此行啊。 这个机构的原则是:心灵需要保护的孩子,也就是有缺陷的孩子,只要能适应集体生活,能来上学都可以无条件接收。因出生时的突发状况而造成身体缺陷、学习能力欠缺的孩子,或是唐氏综合征、自闭症、癫痫患儿,又或是与家人和外界都无法友好相处的孩子,甚至还有所谓的流氓少年、盗窃成性的孩子、情绪不稳定的孩子,等等,都可以收留。这个机构的目标是:到这些孩子成年为止,通过宽松的治疗和教育,帮助他们以某种方式立足社会,自食其力。机构已经以其不可否认的卓越成绩赢得政府和民间的多方信任,以汉堡、柏林为中心,很多孩子被送到这里。 请允许我再赞扬一下阿里尔德之家。 假期结束,重返校园的孩子们脸上看不到一丝愁容。说实话,我本以为,又要离开父母在学校度过三个月了,一定会有想家哭闹的孩子吧。但是,不仅没有人哭,反而大家都因为与伙伴重逢而喜笑颜开。听说幼儿中偶尔有孩子会哭,但那也只是在开学当天。这些都归功于机构工作者无微不至的关爱。这里有七十名孩童,工作人员的人数与之相当甚至更多。他们在牛活的各个方面细致入微地关心每一个孩子,团结协作又分工明确。 我刚才写到“心灵需要保护的孩子……”,其实,保护孩子心灵,正是阿里尔德之家存在的重大意义。七十名员工全身心投入,努力护持这些孩子的心灵。 迪特里克从我上次来这的时候起,就是个很难教的孩子。他纯粹的内心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外界相交融,常常令我和其他老师束手无策。夜晚就寝后,我曾去探视过他,即使在睡梦中他也不停地翻身,可见他的痛苦昼夜无别。现在,他已经长成一个强壮有力的大小伙子,如果和我比赛掰腕子,他一定能轻松取胜。他还记得和我交流的那些日子,把他珍藏的我俩的合影拿给我看。 还有奥利弗,他的个头已经高得要撞到门框了,前几天读叙事诗给他听,他用蜡笔画了帆船送给我,表达谢意。 P3-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