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音教学论文集》收录了张凤桐教授多年来撰写的英语语音教学论文计22篇,其中多篇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外语教育》《外语研究》等专业期刊上发表,有5篇是全国高校英语语音教学研讨会主旨发言,另有3篇长文为首次发表。这些文章中有对全国高校改革开放前后的英语语音教学成就、问题和对策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有作者讲授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英语语音学、音系学、语调学和国际语音学会文献时的心得体会和理论研究成果。作者是我国长期研究、推广和实施英语普通型标准发音教学模式的主要学者之一,该书对我国英语语音学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凤桐,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音学教授。1938年生于河北景县,1963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1981年至1985年受教育部委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语音学与语言学系,师从国际语音学会主席A.C.吉姆森教授攻读语音学非学位研究生。改革开放后,主要从事英语专业研究生指导与教学工作,讲授语音学、语调学、音系学、生成音系学、国际语音学会(IPA)音标理论与实践、博士生高级语音学、语音学文献选读等。参加大学、中学、小学英语教师语音培训、专题学术讲座三十余次。主要论著有国家教委推荐教材《英国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英语标准发音》(主编)、《英语标准发音教程》(与人合作),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入编人事部《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兴起了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各行各业、男女老幼都希望借助英语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要求改进英语教学,声讨“哑巴英语”,甚至国际音标的评论经常见诸报端。恰在这时,我的工作重点由英语专业精读教学转向了英语语音教学与研究。1981年我受教育部委派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语音学与语言学系做语音学研究生(non-degree postgraduate),师从丹尼尔·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的学术接班人——国际语音学会主席吉姆森(A.C.Gimson)教授,1983年回国。经过严格的课堂训练、专著研读与写作及社会考察,我发现,中国英语学界奉为圭臬的琼斯发音模式20年前就被吉姆森普通型标准发音(General ReceivedPronunciation,简称General RP)取代了。以许国璋《英语》为代表的发音描述和“48个音标”等提法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与普通型标准发音相去甚远。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发音模式及音标体系普遍严重老化、僵化,这肯定是造成“哑巴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在伦敦求学时就开始筹划编写一本以研究介绍吉姆森和英国广播公司(BBC)播音主持人为代表的普通型标准发音为主要目的,适合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语音学教材。《英国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历经15个春秋,多次修补打磨,在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使用过25届36个班,1990年经国家教委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审订推荐出版,得到四川大学重点资助后于1996年正式问世。该书结合语音学和音系学理论,针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实际,较全面地介绍了吉姆森新型教学发音模式和现代英语语调教学理论,回答了读者受旧观念影响而感到困惑的问题。它基本上满足了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为了深化落实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基础阶段语言部分的教学要求,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语音教学团队2004年合编了《现代英语标准发音》,2007年该书第二版即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张凤桐主编,林必果、高红、蒋红柳编撰)。
2010年1月下旬,承蒙北京大学王式仁教授盛情邀约,我与他合作编写了另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英语标准发音教程》,历时两年多于2012年下半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版本修订工作已于近日启动。
我衷心希望这三本书能为我国高等学校英语语音系列教材建设做出贡献。
改革开放前,我为一年级到四年级英语专业学生教授精读课。改革开放以后,我为专科生开过口语、听力课程,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过语音、英国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语言学课程,为硕士生讲过语音学、语调学、音系学、生成音系学、国际语音学会标音体系(IPA),为博士生讲过高级英语语音学、语音学论文选读等课程。此外,我还参加过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英语教学,为大学、中学、小学、广播电视大学的英语教师进行语音培训,做学术报告若干场。
常年的英语精读、语音教学及教材编写,促使我倾注了半生心血对英国英语标准发音进行研究。收入本书的论文从某些侧面记录了我的“音路历程”,既有我教语音的经验或教训,也有我学语音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