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五色交辉聚人杰--西南联大人物风采录/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稿汇集了纪念与西南联大有关联人物的文章,有关于西南联大校长、教授的纪念性文章,有怀念闻一多、朱自清的多篇文章,有关于西南联大的学生的文章,这些文章中不仅有为民主捐躯的伟人的生活趣事、有校领导坚持教育信念的不挠精神的记叙,还有联大学生为了理想与追求奋发向上的感人事迹。从这些文章中可以感受到一批西南联大人,在战火中不放弃心中的理想,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付出自己的辛劳及生命。为读者展现了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精神对那个时代的影响与贡献。 目录 编者絮语 龙美光 梅月涵与清华大学 余才有 梅贻琦与联大 时平 张伯苓先生传 胡适文 李子英译 访张伯苓 戴扶青 闻一多的手工业 吴晗 忆一多师 郑临川 时代的创伤 杜运燮 朱自清先生传略 浦江清 回念朱佩弦先生与闻一多先生 冯友兰 悼念朱自清先生 游国恩 不毁灭的背影 沈从文 自清先生在昆明的一段日子 刘北汜 忆佩弦 罗常培 记朱佩弦先生 李广田 寄给爸爸 朱采芷 我所知道的沈从文先生 一凌 我所知道的张奚若先生 我华 世界闻名的数学家——华罗庚 陈平 记华罗庚教授 时风 不修边幅的曾昭抡教授 幸田 老K 哲学家沈有鼎像赞 尚土 回忆诗人燕卜孙先生 赵瑞霟 记张荫麟 吴晗 三腿教授潘光旦先生 佚名 马约翰访问记 张复 马约翰在西南联大 斯静 好好先生查良钊 郝萍 孜孜不倦的雷海宗教授 郝萍 悼念陶云逵教授 罗莘田 悼丁佶 陈之迈 毛鸿上校 吴晗 西南联大的坚贞教授群 石君 联大的教授群 容敬 忆凤子 郭朋 我所知道的潘琰 应德 英材的殒灭——悼朱熠 郭起云 序言 编者絮语 龙美光 编完“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文丛,长长地舒 了一口气。这是十五六年来我搜集西南联大文献资料的阶 段性成果。 “北清南合,联大花开。”在中华民族八年全民抗战 的征途中,联大已成为文化抗战的璀璨星辰。土坯墙的茅 草屋内和铁皮顶下,联大人精研学术,读书救国,空前绝 后的艰苦环境并未磨灭他们的心志,反而使他们越发奋起 ,并加速了各项伟大成就的开创。他们说:“只要读书救 国好,哪妨菜坏吃不了?”在抗战号角声中,她的诞生与 成长,就是如火如荼的全民抗战伟业的生动反映。 美国学者易社强指出,联大的遗产是属于中国的,也 是属于全人类的。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均相继出版了 研究专著。在国内,联大也越来越被各界所认同所钦慕, 各类文著层出不穷。 不过,需要正视的是,联大的研究更有赖于文献资料 的支撑。自联大于长沙肇始以降,已出版的联大时期文献 仅有1939年出版的《西南三千五百里》(日记集)、1946年 出版的《西南采风录》(歌谣集)、1946年出版的《联大八 年》(征文集)、1998年出版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 六卷本(档案集),以及20]8年出版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 记》(日记集)等,其他已问世的多为数十年后的回忆与研 究。上列诸书,仅有印制恶劣的《联大八年》是联大时期 回忆文集,我十几年前得到该书时,就急切地想要为其编 一套姊妹书,收录其时在书:报、刊发表过而后未曾在联 大专书中露面的一些文字,使人们更深层次地了解联大。 随着资料搜集进程的推进,这一梦想如今终于变为现实。 这套文丛中的文字,都是在抗战艰苦异常的环境下联 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真实见闻和真情感知。文丛的近 400篇文章,全部采自民国时期付印的数百种书、报、刊, 作者群星灿烂,角度各异,内容繁杂,涉及面广最大限度 地忠实保存了联大本真状态,将使所有关注、热爱联大的 读者对联大的研究和认识更深入透彻,有助于人们走近走 进、研究探讨和学习实践联大文化,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文化精髓。 较《联大八年》而言,本文丛收录的文章时间跨度更 大,涉及面更广视角更全面,现场感更强,可读性更佳。 文丛体裁多样,以回忆录、信件、日记、评论、报告文学 、新闻通讯、诗词等,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彰显揭示了 联大的办学历程和办学精神。编者将这些生动反映联大的 文字,依其内容,大略别为九册。其中: ——抗战烽火,学府西迁。《八千里路云和月——长 沙临时大学播迁记》载录了全面抗战爆发后,长沙临时大 学建校的历程,及其后长沙临大辗转迁徙昆明改称西南联 大的历史记忆,翻启联大不可磨灭的史册开篇。 ——笳吹不绝,弦歌不辍。《笳吹弦诵在山城——西 南联大学术风景线》呈现了联大身处边城,在艰难困苦中 坚持学术,弘扬文化,形成联大学府异常活跃的学术风景 线。 ——爱国阵地,青运先锋。《我以我血荐轩辕——西 南联大爱国运动纪》透过团体活动看联大,从不同侧面展 示联大的壁报、社团等活动,是联大爱国运动的缩影。 ——九州遍洒,黎元热血。《一寸山河一寸血——西 南联大抗战救亡曲》反映了联大师生在烽火警报声中,心 系家国存亡,积极投身抗日洪流,以投笔从戎等多种形式 ,谱写的慷慨激昂可歌可泣的抗战救亡曲。 ——身处西南,动心忍性。《布东考古布西算——西 南联大师生众生相》再现了联大师生克服居无定所、物价 暴涨、空袭频仍等穷窘考验,直面生活,致力学术的不屈 不挠精神。 ——绝徼移栽,问学树人。《绝徼移栽桢干质——西 南联大问学拉杂谭》实录了联大作为我国最高学府的联合 体,移驻云岭,以学术救国的时代担当,顶天立地,攻坚 克难,成为社会文化引领者的风貌。 ——导扬文化,壮怀难折。《南渡流难寄山河——西 南联大服务边疆志》记叙了联大师生立足云南,脚踏红土 ,心系山河,深入西部进行社会、人文、自然考察,投身 边疆开发的情形。 ——中兴大业,更须人杰。《五色交辉聚人杰——西 南联大人物风采录》彰显了联大以“大学者,有大师之谓 ”的恢宏气魄,展现了一代名流巨擘的英才风采谱。 ——斯文一脉,如山如海。《刚毅坚卓未央歌——西 南联大精神漫笔集》颂赞了联大以三校“不同之历史,各 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的办学气质所铸就“刚毅坚卓”的 风骨。 以上九册,虽各有侧重,然而又相互联结渗透,相互 渲染补遗,美美相成。无疑,这是一部雄浑壮丽的西南联 大纸上纪录片。 为使读者更真切地进入当年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 除了对明显的错讹进行修订外,编者尽可能尊重原文风貌 ,一律不作改动。例如“那”(哪)、“底”(的)、“化”( 花)之类民国时期遣词用字,以至其标点符号,便一仍其旧 。 囿于时代局限,有些文章存在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如“ 夷人”“罗罗”“保倮”“苗子”等),以及对少数民族风 俗习惯的误读讹传(如知识落后、手段野蛮等),但这也是 当时社会历史的真实写照,为了有助于民族史社会史研究 者,多未作更动。文丛也容纳对联大的各种批评甚而误解 ,这些不同的声音,恰恰反映了联大包容万象的一面。 有人说抗战时期最有效率的两个机构,一是西南联大 ,一是速记学校。而这套文丛的编辑却历经七年才告完成 ,相较联大真是效率颇低,甚感惭愧。文丛编辑之初我新 婚的妻子刘仁芳参与录入大量文字,时小儿龙景湘正于母 腹中孕育,如今孩子已在迈向小学新生的路上,九本小书 才呱呱坠地。文丛编竣付梓,似乎自己也置身联大之中, 与师生们一起在警报声中抢时间、抢洗脸水、抢饭菜、抢 书籍、抢座位、抢听讲演、抢出壁报、抢泡茶馆,与他们 一起创造无与伦比的西南联大故事。 文丛的编辑出版,得到了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人民出 版社的鼎力支持。成书过程中,西南联大研究专家,有关 方面的师友、同事、学生,以及云南大学秦树才教授团队 助力编校工作,使得此书能够顺利付梓。谨此一并致谢! 文丛自2011年启动编辑工作起,即通过微博等多种方 式查找书中作者的联系方式,但至今为止,有关的信息反 馈寥寥。在此特别拜托文丛的有关作者及其亲属与编者联 系。 当然,有关西南联大的战时文字不止这九册的规模。 不算西南联大师生在战时撰写的著作、文论、报告等等, 单就讲述西南联大故事的文字而言,笔者手中尚有十数万 字未及整理,其后或有增补或续编,敬请读者诸君期待。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之许多民国文献印刷模糊难辨,缺 点错误在所难免,祈望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二○一二年七月,写于昆北盘龙江畔 二○一六年六月,改于西南联大旧址 二○一八年十一月,定稿于云南师大呈贡校区 导语 《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文丛体裁多样,以回忆录、信件、日记、评论、报告文学、新闻通讯、诗词等,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彰显揭示了联大的办学历程和办学精神。本书为该文丛之一,彰显了联大以“大学者,有大师之谓”的恢宏气魄,展现了一代名流巨擘的英才风采谱。 精彩页 ∥梅月涵与清华大学 余才有 一 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九月二十二日,全国各地清华校友会同时举行纪念会,庆祝梅月涵先生服务母校二十五周年。美国吴土脱大学亦变更亲领往例,授予名誉工程博士学位。这,无疑地,是清华大学的一件大事,同时,这也是全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 在这样大规模的祝年会里,各方面的教育当局、教育界名流和清华校友,或由书面,或由讲演,发表了他们底颂词和感想。他们说梅月涵先生有“民主的风度和涵养”。或者说他“教臻三善,化洽四裔,惠泽滂流,高风遐被,朝野钦其文采,中外仰其声施”。或者说他“以其毕生精力,尽瘁清华一校,数十年如一日;抗战后,清华迁地联合设校,丁兹环境困难经费不裕之际,其苦心孤诣,尤堪钦崇”。或者说他是“一位严肃而紧张的绅士,脚步迅速而有力,说话总是那么诚恳,忠厚,他决不是煽动家,从不作耸动人的言词,可是他却也不是一味严肃,一味作其言也切的仁者的,他有时却也是一个富有风趣的智者,也很会开玩笑,那谐谑却又多半机敏而高雅”。或者说他是“诚恳,公平,而具备中西美德的真君子”。或者说他“和蔼可亲,遇事镇定,遇危难更镇定。国难中之清华,他能应付裕如,困难到来,他以身当之,决不闪避”……当然,这些颂词和感想,都是对他最公允而最恰当的评价。潘光旦先生说:“试问,清华所培植出来的多少人才之中,对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其锲而不舍的,已有几人?试问,目前从事于大学教育的人中,或负行政的责任,或主专门的讲席,对所从出身的学校,能如是其全神贯注契合无间的,能有几人?试再问,一般从事于高等教育的人中间,不因时势的迁移,不受名利的诱引,而能雍容揖让于大学环境之中,数十年如一日的,中国之大,又有几人?”所以周寄梅(诒春)先生说:“自我国举办新式教育以来,数十年间,教育界同人中不乏坚苦卓绝终身从事教育之士,顾其问,亦有一部分同人,中道改途从政,无论其改途之原因是否由于不甘寂寞之一念,或迫于人事上之不得已,亦无论其改途后对于国家之贡献是否较不改途为大为多,对于原来所服务之学校及其个人,总不免为一种损失。余为中途舍教从政之一员,但余反对近年来逐渐形成的教育家纷纷从政之趋向,余认为今日教育界同人所负之使命,较任何人为重为大,余甚愿梅校长之服务精神,足以感召学人急起纠正上述之趋向。” 本来《清华校友通讯》的祝年专号(二十九年九月)想请梅月涵先生写点二十五年来的经过和感想,不过他十分谦虚地谢绝了。他说:“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说。”再说:“我不用说什么。”但是,全国各方面的奖誉像雪片样地飞来了。对于这,他只好假昆明校友在云南大学集会之便,发表了一篇十分简短的答词:“无论那个人总有一些长处,但也必有他的短处,只是诸位不肯说这个人的短处罢了。仔细想来,或许诸位因为爱清华的缘故,爱屋及乌,所以对于这个人不免有隋不自禁的称扬的话语,就是吴士脱大学赠给个人的名誉学位,也是因为他们敬重清华,所以对于这个学校的校长作做一种奖励的表示。诸位觉得一人在一个学校服务廿五年,应予鼓励,其实在清华服务十年以上者,已有三四十人,十五年以上者,亦有一二十人,而马约翰先生且达二十六年之久,可见清华近些年之进展,不是而亦不能是一个人的缘故。承诸位勉励,再为清华服务二十五年,如天假之年,本人固然很愿做,但即使我能活到七八十岁,在这以后的二十余年,未必还能大有用处,那么爱清华的人,必不愿以老朽累清华。不过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个船,飘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此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我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候我们把这船好好地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敢告无罪。”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