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西方人习惯吃吐司面包,中国人则对烙饼、包子、面条等情有独钟,这可是地道的中国主食。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异彩纷呈,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南稻北麦、八大菜系,又有丰富的节日食俗。中华餐饮老字号历经沧桑,不仅制作工艺独特,民俗风情浓郁,还代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肯定能叫你看花了眼!
汉英版《文化中国》丛书是为海外读者精选精编精译的一套介绍中国文化的图书,意在为海外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这些图书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国,帮助世界英文读者认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风俗以及当代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等。本册介绍的是中国食文化。
第一章 南稻北麦
想了解中国人每天都在吃什么,就要先了解中国的土地上生长了什么。有人用一个词概括了中国粮食种植的一个基本特征——南稻北麦。这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差异很大,千百年来,就形成了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麦子的耕作格局,简称“南稻北麦”。
如果你有机会坐火车从北到南,你就会亲身感受到中国粮食作物的南北差异。像河南、山西、甘肃这样典型的北方地区,干旱多山,种植的多为麦子。人们把小麦的种子磨成面粉,就可以做馒头、包子、饼等面食。南方地势平缓,像华中、华南潮湿多水,适合种植水稻。水稻成熟后,人们把它的种子去壳后就是米。
中国是全世界麦子的起源中心之一。最初人们不知道将麦子磨成粉,而是直接用麦粒煮饭熬粥。但人们发现麦粒不容易煮熟,吃完后还不易于消化。到战国末期,人们发明了一种专门将麦粒磨成粉的工具——磨,这样就有了做各种面食的原料了。
饼的故事
奇怪,介绍面食,为什么把饼放在第一个呢?这你就不知道了,在中国古代,饼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饼,而是所有面食的总称。
最初的饼有四种,蒸饼、汉饼、胡饼和汤饼。蒸饼出现得最早,用于祭祀,我们后面将要介绍的馒头就是蒸饼的一种。汉饼就是普通的烧饼。胡饼的来历比较特殊,传说是西汉时匈奴太子带来的,饼的形状像龟壳,表面撒有胡麻,就是今天的芝麻。
相比而言,汤饼出现的比较晚,最早的汤饼就是我们今天的面片儿汤或面疙瘩汤。后来汤饼的做法越来越多,有一种将和好的面用手搓揉成绳子状,下锅煮熟,这叫索饼。还有一种更精细的做法叫水引饼,将面团和在水中浸泡,然后用手将面团埝成条状,下锅煮熟。这种“饼”不仅筋道白洁,而且口感滑润。
关于各种饼的做法,早在北魏《齐民要术》中就详细介绍了白饼、烧饼、细环饼、汤饼、粉饼的制作过程,还有烤、烙、油炸、水煮、发酵、包馅、加卤等各种制作方法。到了唐代,一些富贵人家用玫瑰、桂花、甘菊、薄荷等做馅,又把猪油、花椒盐等掺入面中,做出来的饼各式各样,味道鲜美。
面条的历史
前面在讲饼的时候,我们已经介绍了面条的前身——索饼和水引饼,它们已经具备了现代面条的做法和特征。到了宋朝,“面条”终于从饼中独立出来,正式使用这个独立的名称。面条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据说,元朝时,面条还被旅行家马可·波罗引入意大利,由此传到欧洲各国。
宋朝的面条在做法和吃法上有很大的改进。除了最初的煮面,又有了炒面、焖面、煎面、削面、抻面等方法,还有的在面熟之后浇上各种荤素汤,例如三鲜面、盐煎面、鱼桐皮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熬面,真是花样繁多。
面条这么好吃,一次吃不完怎么办呢?宋朝人在面条制作工艺越来越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能保存起来的面——棋子面,又称切面粥。棋子面,顾名思义,它的形状像方棋一样。这种面在当时很流行,而且做法也很多。他们把面蒸熟沥干后,铺在一块干净的席子上,放在阴凉处,干了后就装在口袋里。想吃的时候随时取出来,沸水一煮,再拌上各种肉汁,吃起来筋道有弹性。陕西现在还有这种棋子面,也有人叫棋花面或起花面。
P1-3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直接影响到日本、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西方人习惯吃吐司面包,中国人则对烙饼、包子、面条等情有独钟,这可是地道的中国主食。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异彩纷呈,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南稻北麦、八大菜系,又有丰富的节日食俗。中华餐饮老字号历经沧桑,不仅制作工艺独特,民俗风情浓郁,还代表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肯定能叫你看花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