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的面孔(2变局)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纵观几千年世界诸文明,从未有过似中华文明这般具有稳定性的,也罕有似中国人这般爱好稳定生活的。只要稳定,生活总是可以被解释得非常美满。然而,鸦片战争以后,滚滚而来的世界大势砸碎了绵延已久的安稳,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拽进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
诚然,这是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国家民族之大变局。但是,若我们将视角聚焦个体——大变局之中的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我们会更加震撼于一段段鲜活的人生在变局之中是如何被拉扯的。站在变局发端的林则徐,从状元郎到实业家的张謇,从家庭妇女到革命家的秋瑾,从立宪专家到共产党员的杨度,从精通西学到捍卫传统的辜鸿铭,从书斋走向旷野的建筑师林徽因,无不在变局之中挣扎迷惘、上下求索。
历史,终究是人物谱写的历史。而人格的力量足以穿透岁月,给后世以感召和激励。成功者的荣耀固然可敬,而那些蹚路者的艰辛历程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财富,值得年轻的读者关注、参详、借鉴。当我们陷入困顿和迷惘时,每每会回到历史中,汲取先辈的智慧和力量,重新上路,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作者简介
徐涛,政治经济学博士,香港大学访问学者,省级政研机构思政教育专员。研究生导师。全国畅销黄皮书系列主编,著有《考研政治核心考案》《考研政治通关优题库》以及《考研政治考前预测必背20题》等辅导用书。长期从事考研政治的教研、讲学工作,善于总结方法,捕捉热点。帮助考生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林则徐:困惑的“开眼看世界”
第二章 张謇:极致地来,洒脱地去
第三章 杨度:破茧的探路者
第四章 秋瑾:娜拉出走以后
第五章 辜鸿铭:不合时宜的堂吉诃德
第六章 林徽因:荒野中的大师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纵观几千年世界诸文明
,从未有过似中华文明这般
具有稳定性的,也罕有似中
国人这般爱好稳定生活的。
只要“稳定”,生活总是可以
被解释得非常美满。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
滚滚而来的世界大势砸碎了
绵延已久的安稳,将我们的
国家和民族拽进了前所未有
的大变局之中。
何谓变局?历史教科书
上是这样解释的:西方携坚
船利炮入侵,封建王朝摇摇
欲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
签订,使中国割地赔款,丧
权辱国;各种思潮涌入,中
体西用、君主立宪、无政府
主义、民主共和的主张交锋
激荡。
诚然,这是每一个中国
人耳熟能详的国家民族之大
变局。但是,若我们将视角
聚焦个体,大变局之中的一
个个人、一个个家庭,我们
会更加震撼于一段段鲜活的
人生在变局之中是如何被拉
扯的。
“勤奋读书,科考入仕”
,“功成名就,光宗耀祖”,
这是在天下士子的人生观中
沉淀了近千年的价值追求。
而当科举被废除的那一刻,
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或抗议
,或沉沦,甚或了结自己的
生命,但这阻挡不了变局的
步伐。他们当时面临的是何
等的人生观的考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这是在中国的家庭结构中延
续了两千多年的伦理秩序。
而当孩子接受新思想、敢于
追求自由恋爱,女人高喊男
女平等、敢于走出家庭的那
一刻,的确可被今天的我们
称作社会的进步,但当时身
处变局中的反抗者的处境是
何等艰难,被反抗者又是何
等的迷惘。
“无商不奸,无奸不商”
、“士农工商,商为四民之
末”,这是上千年来中国的
传统文化对商人的理解,也
是传统社会结构为了压制商
人的发展所做的社会安排。
而当西方的商业资本家气势
汹汹地在中国收割利益,中
国商人喊出发展民族工商业
、“实业救国”口号的那一刻
,开路者是何等小心翼翼,
传统秩序的卫道者又是何等
不知所措。
站在变局发端的林则徐
,从状元郎到实业家的张謇
,从家庭妇女到革命家的秋
瑾,从立宪专家到共产党员
的杨度,从精通西学到捍卫
传统的辜鸿铭,从书斋走向
旷野的建筑师林徽因,无不
在变局之中挣扎迷惘、上下
求索。
变局早就已经开始了,
并且一旦开始,似乎就不会
结束。
今天的中华民族走在通
向伟大复兴的光明道路上,
政局稳定,社会安宁,但时
代的变局仍波澜壮阔。
宏观层面无须赘述,领
导人已经做出了最精辟的总
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
有之大变局。
而微观层面,我们在忙
碌的生活中处处可感。
在经济社会快速向前发
展的过程中,我们学了多年
的专业不经意间被淘汰了,
我们从事了多年的行业一夜
之间消失了。
在知识快速迭代的过程
中,上一辈人的经验即便是
成功的经验,似乎都不足以
指导新一辈如何走好他们的
人生之路了,因为两代人所
处的是两个并不相同的世界

在信息加速互联互通的
过程中,个人意识迅速串联
成社会意识,反过来又深度
影响每一个社会成员。我们
的注意力被层出不穷的热搜
占据,而话语却被片面偏颇
的风评牵引。不知道从什么
时候开始,人们总是以“现
在网上都说……”开启话题
。我们很难突破“信息茧房”
,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变局给人们带来了迷惘
和压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
希望。
变局打破了旧的秩序,
废除了旧的理念,同时也孕
育着新的生机。
社会的发展总是向新向
上的,但道路却从不会平坦
顺畅,只会等待积极面对、
积极求索的人作为。
非常幸运的是,长年的
教学工作给了我难得的与青
年朋友深度交流的机会,数
以百万计的私信留言能让我
更真切地体会当下年轻人在
面对变化的世界时的恐惧和
不安,也能让我更欣喜地感
受到一些进取者的定力与远
见。
此书何以作?讲述人物
故事,分享人生经验,为变
局中的新一代增加一些智慧
之力量和无畏之勇气。
导语
“海上的雾越浓,越需要灯塔指引。你望见那光,就不会迷航了。”
千万粉丝考研名师徐涛新作,6位进取者的人生故事,6种生活的智慧与勇气。
历史,终究是人物谱写的历史,而人格的力量足以穿透岁月,面对变化的世界,共同守住本心,独立思考,砥砺前行。
后记
终于写完了全书最后一
个句号,也送走了本书最后
一个“朋友”。
是的,是“朋友”。
“历史的面孔”系列从第
一本到第二本,在收集整理
人物的相关文献资料时,我
无数次被那些尘封已久的故
事感动。随着一点点发掘,
他们逐渐从教科书上的只言
片语中丰满,从野史和八卦
歪曲的形象中端正,还原成
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
肉,有脾气、有缺点,会迷
惘、会犯错,能变通,也会
顽固不化。他们不再是头顶
历史光环的先辈,而是生活
在我身边的、能接触且能感
知的朋友。以至于每当他们
的故事终了,带着无尽的悲
欣离开这个世界时,我都会
万分不舍,就像亲历一位位
挚友故去一样。
在和今天的朋友们聊历
史时,我常常会有一种感受
:三国、隋唐、两宋、明清
,这些分明更加久远的历史
,于今天的人而言反而更加
鲜活、更加熟悉。聊起这些
历史,几乎人人都能信口叫
出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绘声绘色地讲述一段段关于
这些名人的掌故逸事,还能
来上一段极具个人特色的品
评。
但是一谈及近代历史,
常常是另一番景象。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
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开课前,我问一位年轻学生
:“你能说出几个近代历史
人物的名字?”他说了林则
徐、慈禧太后、孙中山等寥
寥几人,然后就是一阵支支
吾吾,一时想不起来更多了

我没有嘲笑他,更没有
批评他。事实上,当我如他
一般年龄时,所熟知的近代
史并不比他多太多。当然,
这只是极端案例,未必能代
表青年学生的整体水平。但
是,不可否认,在大多数人
的心目中,近代史远不如古
代史那么有趣、清晰、生动

或许是它太屈辱。每每
回顾这段历史,总让人体会
到一种揭疮疤、撕伤口的痛
楚,为曾经的愚钝、昏聩、
无力感到愤懑。
或许是它太凌乱。国际
的、国内的,各种人物、各
种势力纷至沓来,各种思想
、各种言论莫衷一是,各种
纷争、各种纠缠永无休止,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城头变幻大王旗”,让人眼
花缭乱,应接不暇。
或许是它太枯燥。每个
人物、每个事件的出场似乎
只是为了来领一个标签,然
后作为某个重要意义的标志
,最终落到某道考试题上,
去考校学生们的文字辨识功
力和细心程度,再静等考试
结束后被遗忘。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绝不
亚于周秦之变的超大变局。
其改变之深刻、涉及面之广
大、影响之深远,只怕有过
之而无不及。当年太史公司
马迁面对周秦之变发下宏愿
,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就
是要弄清历史趋势和个人命
运之间的关系,要打通历史
与当下的壁垒,搞懂在时局
的剧烈变动中应该扬弃什么
,最终在变幻莫测中找到“
不变”。当一个人能把握这
些“不变”时,也就能找到真
正属于自己的使命和人生道
路。
太史公最终找到了属于
他的答案,那就是人格的力
量。他用皇皇130卷、52万
字的巨著记录了那个时代,
留下了丰厚饱满的经典人格
形象。这些经典人格直到今
天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们的心理和价值取向。说到
戍边军人,我们会不假思索
地称赞他们是“现代霍去病”
;说起怀才不遇,我们自然
会想到“李广难封”;同情一
位悲情的末路英雄,会习惯
性地说他“陷入了四面楚歌
的境地”。
这样的人格力量足以穿
透岁月,给后世以感召和激
励。后世子孙在陷入困顿和
迷惘时,每每会回到历史中
,汲取先辈的智慧和力量,
重新上路,去创造属于自己
的辉煌。
历史,终究是人物谱写
的历史。
我还记得自己对近代历
史的兴趣是从央视的一部纪
录片《幼童》开始的。其中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
一生让我震撼不已。他敢为
人先,开放包容,自立自强
,坚守理想,教育救国。容
闳的一生自鸦片战争前开始
,一直到辛亥革命才结束。
他的一生几乎就是半部近代
史。围绕着这个梳理过程,
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次第展现
,一段段精彩人生铺陈开来

他们的人格力量足以媲
美《史记》中那些经典人格
样板,成为后人取之不竭的
精神滋养,当然,也不乏一
些反面人格给后人以警示。
更重要的是,当面对这样一
个“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他们是如何开眼看世界的?
他们是如何应对时代变局的
?他们是如何承受外来文化
和思想的冲击的?他们是如
何探索民族出路的?或许这
些问题才是今天我们这些后
辈面对近代百年史,最应该
思考的问题。
正是这些思考塑造了我
价值观当中的很大一部分,
也成了本书的源头和动力所
在。
专业的事还需要专业的
人来完成,我不敢妄言写出
什么史学著作。但是,通过
对人物故事的追溯,以及对
人物的描写,能让读者更生
动地体察那些困境、那些迷
惘、那些思想交锋,还有那
些热血的求索,从而给自己
的人生带来一些启发和方向
,这是我最大的期望,也是
“历史的面孔”系列寻求的价
值所在。
精彩页
引子
1839年。
广州十三行内,新豆栏街,广州眼科医局。
这是一家由美国人伯驾(Peter Parker)开设的医局。伯驾是耶鲁大学医学高才生,对许多基础病都有所涉猎,并不只是一个专职的眼科医生。眼见来求医的人病情五花八门,伯驾干脆把眼科医局改组成综合性医局,能治的病全治。于是在当地人口中,这家医院就成了“新豆栏医局”。
这一天,伯驾的医局来了三位不速之客:一位是翻译;第二位伯驾认识,是钦差大臣林则徐的随从,此人昨天刚刚来治疗过疝气;第三位则是自称“不便透露身份”的神秘人。就算神秘,伯驾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钦差大臣的随从虽然无品无级,但也是权贵们交相攀附的人物,他能亲自陪同看病并且对其毕恭毕敬的人,在广东地界上,除了林则徐本人还能是谁?
尽管心里有数,但伯驾没有挑明,而是故意装傻充愣,只当接待了一个普通病人。
其实,林则徐受严重的疝气病情折磨已有时日,得知“新豆栏医局”能治,早就派特使与伯驾取得过联络。伯驾相当重视这样一个高规格的病人。他详细地把疝气的机理、性质一一说明,还亲手绘制了一张病变解剖图,附带当时欧洲通行的治疗方法:束一条疝气托带。
不过,伯驾医生强调,为了保证治疗效果,这种托带必须由医生亲自为病人本人配置。
但是这位钦差大臣实在顾忌太多,总安排一些不相干的人前来讨要托带。先是翻译,后是随从,都让伯驾医生一一顶了回去。就在昨天,这位钦差又安排了一个患疝气病的随从来治疗,治疗完成后还借口道:“我有个朋友是高官,不能来看医生,医生也不能去看他。”他以此为由,想看看能不能带几条托带走。伯驾拒绝了这种“无中生友”的借口,没好气地再一次顶了回去。
直到今天,“不便透露身份”的神秘人出现了。神秘人进入医院之后,似乎不着急治疗,而是好整以暇地坐下,滔滔不绝地和伯驾攀谈起来:美国的情形、游历四方的见闻、对时局的见解、国际上对鸦片贸易的看法,最后才谈到疝气的治疗……
作为医生,伯驾很无奈,眼前这个病人竟然不能对自己坦诚,但是作为一个跟中国打交道多年的美国人,他又特别能理解。如果这个病人真的就是林则徐本人,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作为钦差大臣,林则徐代表的是朝廷的脸面,若与“夷人”私下攀交,“天朝上国”的体统要如何维系?这是大忌。
伯驾都懂,他是理解林则徐的。或者说,以伯驾为代表的来华西方人看明白了中国。
与之相对,当时的中国却没有看懂他们,不想看,怕失了体面;不敢看,怕惹了麻烦。因此,没有人能真正明白眼前这些西方人拍岸而来,所带来的浩浩荡荡的世界大势。
林则徐睁开眼睛想尽力看明A,但是封建王朝的体统束缚着他,皇帝的脸面约束着他,封闭已久的社会观念阻碍着他。
身处变局开端的林则徐,正茫然而孤独地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一切。能臣的养成
乾隆五十年(1785年)八月三十日,大雨。
出外巡查的福建巡抚徐嗣曾措手不及,赶紧找到附近一处民居避雨,正巧听见屋内传出一声响亮的啼哭。
治下子民添丁进口,对徐省长来说是一件美事。爱民如子的他立刻按照当地习俗,为新生儿送上祝福。这让主人林宾日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天气放晴,徐省长的车马仪仗渐渐远去,林宾日目送这等威仪做派,就差脱口一句“大丈夫当如是也”了。林氏家族曾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却不料家道中落,族人各奔东西;自己苦学苦熬考中了秀才,却无法更进一步,如今37岁了,还是家徒四壁、生活拮据,全靠教书度日。林宾日想,要是能像徐大人那样,当一个大官、好官,该有多好?
想到这里,林宾日突然眼前一亮,兴冲冲地奔回屋内,对着妻子说:孩子的名字有了!叫他“则徐”!愿他长大后,能成为徐大人那样的大官、那样的好官!
然而想要“则徐”,对于林家来说并不容易。所谓“穷文富武”,只是相对而言。科举赛场内卷严重,想要出人头地,半工半读绝不可能,必须脱产,全力以赴。这不仅意味着家庭失去了一个壮劳力,还要全家一起供养他。单纯依靠林宾日教书的那点儿收入,林则徐就算断齑画粥也做不到。多亏林母有一手剪纸绝活儿,能赚不少钱补贴家用,她带着几个女儿一起上阵,这才勉强维持了一家生计。
幼时的林则徐心疼母亲,想给母亲代劳,却被母亲批评教育道:男孩子要有大理想,干大事业,不是天天做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来孝顺父母。你好好读书,出人头地,才不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
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