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莫里斯·希勒曼是现代医学史上一位英雄般的传奇人物。全球14种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接种的疫苗中,有9种是他的发明。这些疫苗使得以前极其常见和致命的疾病,包括腮腺炎、风疹、麻疹、水痘等已被全世界遗忘,他也因此被尊为“现代疫苗之父”。 此外,他还是第一个预测出流感大流行时间的人,并在疫情传入美国之前成功研发出了疫苗;美国医学研究人员能得的所有大奖,他全都得过;他的工作,每年能挽救约800万人的生命。而因为疫苗的诞生,人类的寿命比100年前延长了30年。 希勒曼以不断进取的精神,一次次突破科学障碍研制疫苗。他的一生,是现代流行病学和疫苗学的缩影,而疫苗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希勒曼的故事。 奥菲特曾与希勒曼共同发明了轮状病毒疫苗,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最后几个月里深入了解了他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他生动地讲述了希勒曼研发各种疫苗的细节,也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全球背景下的疫苗开发,勾勒出200多年来的公共卫生史,在展示流行病学得失的同时,也以有力的证据提醒人们重视疫苗的价值以及科学所拥有的拯救生命、保护人类福祉的力量。 作者简介 保罗·奥菲特(Paul A.Offit),医学博士,是专门研究传染病的儿科医生,是疫苗、免疫学和病毒学专家,还是一种轮状病毒疫苗的共同发明人之一。 他是莫里斯·R·希勒曼疫苗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儿科教授、费城儿童医院疫苗教育中心主任。目前,作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疫苗工作组的成员,正在为抗击新冠肺炎而工作。他也是FDA疫苗和相关生物产品咨询委员会的成员,美国疾控中心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作为疫苗领域的专家,他获得了许多奖项,包括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J.Edmund Bradley儿科卓越奖;美国传染病学会疫苗开发青年研究员奖;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颁发的研究职业发展奖。 目录 疫苗:改变公共卫生历史的发明 新版序言 旧版序言 时间胶囊 第一章 “天哪,是大流感,它来了!” 第二章 杰里尔·林恩 第三章 八扇门 第四章 毁灭天使 第五章 咳嗽、感冒、癌症和鸡 第六章 怪物制造者 第七章 政治学 第八章 血液 第九章 微生物 第十章 不确定的未来 第十一章 无名天才 后记 特选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2019年11月,一种蝙蝠 冠状病毒首次在人类中传开 ,截至2021年7月已造成2 亿多人感染,400万人死亡 。该病毒被命名为严重急性 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ARS-CoV-2),它所引 起的疾病则被称为2019冠 状病毒病(COVID-19), 简称新冠肺炎。上次如此大 规模的全球大流行病是在 100年前。 不过,解决方案是有的 ,那就是疫苗。200多年来 ,疫苗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天花——一种夺走了超过5 亿人的生命,改变了欧洲历 史走向的疾病,现已从地球 上消失。 狂犬病——一种致死率 100%的疾病,现在可以预 防了。 黄热病——一种曾在一年 内感染费城5万人,并导致 5000人死亡的病毒,现已 在美国和欧洲绝迹。 脊髓灰质炎——一种每年 导致3万名儿童瘫痪,1500 名儿童死亡的疾病,到20世 纪70年代末已从美国消失。 到2020年,得益于世界卫 生组织(WHO)开展的一 项运动,三种脊髓灰质炎致 病病毒中有两种已被消灭。 麻疹——一种每年导致5 万人住院,500人死亡的疾 病,到2020年,已经不再 在美国传播。在全球范围内 ,麻疹致死人数已从每年 260万下降到20万。 腮腺炎——引起后天耳聋 的最常见原因,实际上已经 由于腮腺炎疫苗的普及而消 除了,许多聋人之家也已关 门停业。 风疹(也称德国麻疹) ——一种病毒,感染孕妇后 每年引起多达2万例胎儿永 久性出生缺陷和5000例自 然流产,2005年在美国被 消灭。在全球范围内,过去 20年来,通过接种风疹疫苗 已将病例数量从67万例减少 到4.9万例。 水痘——该病毒在美国曾 经每年导致1万人住院, 100人死亡,得益于水痘疫 苗,住院数和死亡数下降了 99%。 乙型流感嗜血杆菌(Hib )——曾经每年引起2.5万 例血行性感染和脑膜炎,得 益于乙流疫苗,这一数字已 跌落到50例以下。其它能够 引发血液感染和脑膜炎的细 菌,如肺炎球菌和脑膜炎球 菌,也有针对性疫苗,因而 发病率大大降低。 乙肝——在乙肝疫苗问世 之前,美国每年有1.8万名 10岁以下儿童感染乙肝病毒 ,其中大多数注定会发展为 长期肝病(肝硬化)和肝癌 。20世纪90年代初,乙肝 疫苗被列为新生儿常规推荐 疫苗,自此儿童感染基本消 除。此外,多亏了比尔和梅 琳达·盖茨基金会,如今全 球超过85%的人口已接种了 乙肝疫苗。 抗人乳头瘤病毒(HPV) ——据多项人口研究显示, 该疫苗使得宫颈癌的发病率 显著下降。 轮状病毒——一种肠道病 毒,每年导致全球50万婴幼 儿死亡;如今,轮状病毒疫 苗每天挽救数百个宝宝的生 命。简而言之,因为有了疫 苗,人类的寿命相比100年 前延长了30年。不幸的是, 正如在与任何敌人的交战中 一样,双方都有伤亡。我们 且行且学习,而知识的积累 往往伴随着生命的代价。令 人难过的是,疫苗的故事同 样充斥着悲剧。例如: 1942年3月,美国医务总 监办公室注意到美军当中黄 疸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些军 人都在近期接种了以人血清 作为稳定剂的黄热病疫苗。 血清取自位于巴尔的摩的约 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医护人 员,其中几人有黄疸病史, 一人在献血时处于阳性感染 状态。尘埃落定后,共计33 万名军人被感染,1000人 死于后来被称为乙肝病毒的 疾病。这是有记录以来最严 重的单源性致命感染疫情之 一。 1955年,五家制药公司 主动提出生产乔纳斯·索尔 克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其中 一家位于加州伯克利的公司 卡特实验室(Cutter Laboratories)未能将病毒 完全灭活,造成了严重的质 量问题。结果,12万名儿童 接种了具备毒力的活脊髓灰 质炎病毒,其中4万人暂时 瘫痪,164人永久瘫痪,10 人死亡。这可以说是美国历 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生物灾 难。 20世纪60年代初,一种 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的疫苗问世,RSV是引起 小儿肺炎的常见原因。RSV 疫苗与乔纳斯·索尔克的脊 髓灰质炎疫苗的制作方法大 体相同,即通过化学物质将 病毒灭活。当时,RSV每年 在美国造成5000名婴儿死 亡,研究人员期望通过疫苗 预防这一疾病。结果却并不 如人意。早期研究发现,与 从未接种疫苗的儿童相比, 接种过疫苗的儿童感染病毒 后的住院率反而更高,并且 死于肺炎的概率也更高。两 款早期的麻疹疫苗也出现了 类似的问题,很快双双撤出 市场。 疫苗研制的成功之路往 往崎岖不平,时而充满险阻 ,因此,基于多种原因,新 冠肺炎疫苗的开发可谓是过 去200年来极为了不起的一 大科学成就。 SARS-CoV-2是一种难以 捉摸的病毒。起初,中国公 共卫生官员将它定义成一种 呼吸道病毒,和流感一样, 可能导致严重的肺炎,偶尔 致命,然而他们大大低估了 SARS-CoV-2的穷凶极恶。 新冠肺炎的恶劣程度超出了 任何人的想象。不到一年, 该病毒便呈现出多种临床和 病理特征,这令医生和研究 人员既惊讶又困惑。具体来 说: SARS-CoV-2病毒除了感 染肺部,还会引发人体血管 内壁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 (血管炎)。因为身体的所 有器官都要得到供血,所以 导语 莫里斯·希勒曼被誉为“现代疫苗之父”。他发明了9种疫苗,使以前致命的疾病,包括腮腺炎、风疹和麻疹这些最常见的疫苗,拯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本书丰富生动地描写了希勒曼研究疫苗的细节,并以此为基础,在全球背景下讲述了疫苗发展的故事和200多年的医学史。疫苗的历史告诉我们,一直以来疫苗受到那些坚持它们弊大于利的人的攻击。作者断然而有力地反驳了这些论点,并且通过展示希勒曼和其他疫苗发明者的工作,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医学中的得失。 后记 美妙的双轮轻便马车, 它的故事我们记得。 建造得如此精妙, 跑了整整一百年, 直到突然轰塌,归于尘 土。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 斯 (莫里斯·希勒曼以这首 诗作为自传的开头。他去世 时,自传才写到40页。) 1984年,莫里斯·希勒曼 65岁时,按照公司的政策, 默沙东要求他退休,希勒曼 拒绝了。经过数月的协商, 默沙东有史以来第一次破例 ,允许希勒曼领导新成立的 默沙东疫苗研究所。之后的 20年里,希勒曼每天都去上 班,而且常常待到很晚。在 研究所的日子里,他遍览近 期的科学出版物,并撰写了 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评论 文章以及各类观点文章,话 题包括生物恐怖主义、生物 战历史、流感大流行、疫苗 事业、疫苗史以及人类与微 生物旷日持久的斗争。80多 岁时依然坚持发表论文的科 学家为数不多,但希勒曼退 休以后发表的文章继续影响 着科学家对疫苗及其所预防 的疾病的认识。在人生最后 的20年里,对于所有前来向 他讨教智慧以及经验的科学 家,不论是默沙东的还是来 自世界各地的,莫里斯都表 示欢迎。 2005年1月26日,也就是 希勒曼逝世前三个月,科学 界和医学界的代表来到费城 ,向莫里斯·希勒曼致敬, 表彰他的一生和他做出的贡 献,地点就在美国哲学学会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美国哲学学会1743年由 本杰明·富兰克林设立,是 美国现存最古老的学术团体 。学会坐落于一栋白色的大 理石建筑里,该建筑是农民 和机械师银行(Farmers and Mechanics Bank)的旧 址。(“自然哲学”在18世纪 指的是对自然的研究。如果 学会放到今天成立,它的名 字将是美国科学学会。)该 学会的成员包括乔治·华盛 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斐 逊、托马斯·潘恩、本杰明· 拉什、詹姆斯·麦迪逊和约 翰·马歇尔等美国开国元勋 ,以及约翰·奥杜邦、罗伯 特·富尔顿、托马斯·爱迪生 、路易·巴斯德、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莱纳斯·鲍林、 玛格丽特·米德、玛丽·居里 和查尔斯·达尔文等科学家 。学会的图书馆藏有希勒曼 最爱的《物种起源》第一版 。 当天,21世纪最杰出的 一些科学家前来向希勒曼致 敬。艾滋病毒的共同发现者 罗伯特·加洛、美国国家过 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 尼·福奇、诺贝尔奖委员会 成员埃尔林·诺比、现代狂 犬病疫苗的共同开发者希拉 里·科普罗夫斯基、肝移植 领域的先驱托马斯·斯塔兹 、降胆固醇药物的开发者罗 伊·瓦杰洛斯以及DNA疫苗 的早期开发者玛格丽特·刘 等人纷纷上台致辞,讲述希 勒曼的成就对自己的工作起 到的指导作用,或是在希勒 曼的成就面前自己的成绩如 何相形见绌。当晚的会议结 束前,希勒曼向所有参会人 员表达了感谢。他的声音很 轻,透着疲倦。希勒曼谈到 了他的朋友,他的家人和他 的幸运。他从未忘记自己来 自哪里。在会议的最后,他 说费城的冬夜尽管寒冷,但 是“蒙大拿州已是零下40度” 。 现场的一些人哭了起来 。他们在哀悼一段传奇的终 结。 希勒曼喜欢用强势和顽 固来形容自己,他在座谈会 上说:“罗伊·瓦杰洛斯对我 的描述最到位。他说我表面 上看起来是个混蛋,但是如 果往深处看,看到我的内在 ,还是一个混蛋。”然而, 希勒曼强势的外表下隐藏着 他宽厚柔软的一面。他选择 从事一个对人类有益的事业 ,因为他爱着人类。当希勒 曼在疾控中心基金会的一位 朋友被诊断出乳腺癌时,他 竭尽所能,确保朋友得到所 需的照料。住在他家附近的 孩子为做科学项目想要采访 希勒曼,他每次都会满足他 们的要求,而且经常花上好 几个小时给孩子们仔细地解 释他的工作。瓦杰洛斯说, 他是“我见过最温暖的以家 庭为重的人”。“他对待他人 的态度虽然粗暴,”福奇回 忆道,“但是他做事的方式 很明确,对事不对人。他想 要清楚地传达信息,不是为 了让谁难堪。他只是希望大 家都直截了当一些。如果有 人开始来虚的,他会毫不犹 豫地站起来说:‘你这全是 废话。’他是个讨人喜欢的 暴脾气的家伙。” 希勒曼的女儿柯尔斯滕 对这些评价表示赞同。“人 们经常问我,做莫里斯的女 儿是什么感觉。”她说,“我 感觉太棒了。我父亲是一个 工作狂。我们小的时候,他 经常整周整周地出差。但是 很奇怪,他每次离家那么久 ,我却几乎没有印象。我记 得最清楚的是父亲给我们讲 他在蒙大拿的成长故事,特 别精彩;记得他每天晚上唱 《雪绒花》(《音乐之声》 里的歌曲)哄我入睡;记得 我们一起花大把大把的时间 在地下室里做科学实验、建 造模型。我们做过心脏、脚 、手、眼球和骨骼的模型, 还做过晶体管收音机,甚至 做过福特T型车。我父亲总 是以愤世嫉俗为豪,但是他 的一生成就斐然,他研发的 疫苗挽救了无数生命。这让 我觉得,在他那刻薄的幽默 外表下,他其实是一个永远 的乐观主义者。”“我的所有 知识基本都是他教的。”杰 里尔说,“我学会了相信逻 辑,相信科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是对公共卫生与私 营药业之间相交地带的一次 极具启发性的考察,以编年 史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异常顽 强的人的能力,这个人拯救 的生命也许比历史上其他任 何科学家都多。”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奥菲特为读者提供了一 个窗口去了解疫苗走到现今 时代的关键科学进步……这 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奥菲特引入了有趣的视角呈 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质。” ——《美国医学会杂志》 精彩页 第一章 “天哪,是大流感, 它来了!” “我有只小鸟,叫恩萨。 我一开窗,恩萨飞了进来。” ——1918年大流感期间的童谣 1997年5月,香港一名三岁男童死于流感。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每一年,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健康的儿童死于流感,但是,这次的感染和以往不同。卫生官员查不出这个孩子是死于哪种流感病毒,于是给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寄去了一份病毒样本。亚特兰大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病毒此前从未感染过人类。几个月过去了,包括男孩的父母、亲戚、朋友和同班同学在内,没有其他人感染上这一罕见的流感病毒。不久后,疾控中心派出一组科学家来到香港开展调查。调查员们挤进了当地的一家菜市场,看到当地的农民现场宰杀和出售活禽,然后发现了他们一直寻找的东西——这种致命病毒的源头。“当地人喜欢现杀的活鸡,”一名调查员说,“在冷水里浸一下就算洗过了。(有一天)我们看到一只鸡站在高处,在啄食,然后它身体微微前倾,慢慢地倒下,倒向一侧,就那么死了。血(从它的喙里)滴下来。那个场面太不真实,太诡异了,我从来没见过。”然后接二连三,更多的鸡染上了病。 感染东南亚禽类的流感毒株尤为致命,导致七成的鸡死亡。1997年12月30日,为防止禽流感进一步蔓延到更多的人类身上,香港卫生当局下令扑杀了100多万只鸡,然而,这未能阻断病毒的传播。日本、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相继发现鸡感染了禽流感。接着,新增18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其中6人死亡,死亡率达33%,这吓坏了当地的医生。(普通流感的致死率不到2%。)很快,病毒消失得无影无踪。卫生当局等着疫情在第二年卷土重来,但是它没有来,后一年也没来,再后一年还是没来。病毒静静地潜伏着,像是要伺机出动。 2003年末,距离首次禽流感暴发6年后,病毒重现东南亚。这次,卫生官员发现疫情变得更难控制。同样,一开始是鸡先感染,卫生当局据此做出反应,扑杀了数亿只鸡。然而这番努力无济于事,禽流感还是从鸡传到了鸭、鹅、火鸡和鹌鹑。然后轮到了哺乳动物:先是老鼠,然后到猫,再到泰国动物园的一只老虎,接着是猪,最后到人。截至2005年4月,共有97人感染禽流感,其中53人死亡,死亡率高达55%。 到2006年9月,禽流感已经从亚洲的鸟类扩散至欧洲、近东和非洲的鸟类。250人感染禽流感,这些人的居住地附近出现过病鸟,其中146人死亡。国际卫生官员害怕这次在东南亚暴发的禽流感会引发全球性流行病,即大流感。其中一人后来评论道:“时钟在滴答作响,只是我们不知道现在几点。” 卫生官员害怕流感大流行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十分清楚大流感带来的毁灭性后果。1918年至1919年间暴发的大流感,史称“最后的大瘟疫”,5亿人感染,占当时全球人口的一半。这种病毒几乎遍布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受的打击尤其严重。1918年10月,短短一个月内,便有40万美国人死于流感。一般来说,感染流感后最容易死亡的是病人和老人,但是1918年的病毒不同寻常,它杀死了许多健康的年轻人。仅仅一年后,二三十岁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便缩短了25%。1918年的大流感是人类医学史上最具毁灭性的传染病疫情,这轮结束后,全球死亡病例总数约5000万至1亿,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相比之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死于艾滋病大暴发的总人数为2500万。 大流感避无可避。过去300年里,全球一共经历了10次这样的灾难,也就是每100年暴发三次,每个世纪都是如此。虽然大流感频繁地反复暴发,但是迄今为止,只有一个人成功地预测了一次大流感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个人就是莫里斯·希勒曼。希勒曼出生于1919年8月30日,一个周六的早晨,当时正是史上最严重的流感大流行期间。他是家里的第八个孩子,爸爸叫古斯塔夫·希勒曼,妈妈叫安娜·希勒曼。(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强烈的反德情绪,于是希勒曼的父母把他出生证上Hillemann的第二个n删去了。)安娜和古斯塔夫是虔诚的基督徒,给所有孩子取的名字都来自艾尔西·丁斯莫尔笔下的英雄人物,这些有关基督教信仰的故事流行于19世纪末。莫里斯的姐姐叫艾尔西,哥哥们分别叫沃尔特、霍华德、维克多、哈罗德、理查德和诺曼。莫里斯·希勒曼的家在蒙大拿州,位于唐河(Tongue River)和黄石河(Yellowstone River)交界处的河岸上,靠近迈尔斯城(Miles City)。他在家里出生。 小莫里斯出生后,接生的顺势疗法医生惊讶地发现还有一个孩子莫琳紧接着出生,但是她一动不动,似乎没了呼吸。医生拼尽全力抢救,用双手环托住孩子的背部,大拇指一下一下地按压她小小的胸膛,试图让空气进入她的肺部,但是无济于事。安娜·希勒曼躺在房间一角,静静地望着医生抢救她的小女儿。当听到孩子救不过来的消息时,她闭上双眼,一句话也没有说。第二天,8月31日,古斯塔夫埋葬了小莫琳。 P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