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对联通论(增订版)
分类
作者 严海燕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分简史、性状、格律、修辞、创作、书法、学习、学术等八部分,由内及外,从本体到认识,系统地论述了对联文体及对联文化的发生和构成,并对拟议中的对联学科提出设想。书中既有对作者作品的随时辨伪,也有对当下对联生态的客观描述。为增强本书的实用性,引导联界更好地实现对联的现实关怀,除发掘古今优秀对联,为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还重点梳理了四大民俗对联,并详尽考察了它们在类型和内容上的增减变化及其原因。本书可供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也可供文学史、民俗学和创意写作学专家参考。
作者简介
严海燕,男,1964年11月生,陕西眉县人。1983—1990年就读于西北大学,文学硕士。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教师。中国楹联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对联》杂志终审,陕西省秦风诗词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兼长安诗词研究社首任社长。1991年开始发表对联论文,2009年出版《对联通论》(后获奖)、《诗词通论》(后获奖)。2012年在联界提出“现象写作”创作理念,2013年获该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2014年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全国优秀楹联教师”暨“全国联坛十秀”称号,2018年被陕西省诗词学会授予“长安诗人”称号。
目录
序一 李浩
序二 张志春
第一章 对联简史
第一节 古代对联
一 对偶机制和对偶文体
二 走向对联
三 全面崛起
第二节 民国对联
一 风云激荡中的变异
二 进入现代学者研究视域
三 对联教育受到冲击
第三节 当代对联
一 走过单一和荒芜
二 进入振兴期
第四节 关于历史上“第一副对联”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种种新说的综述
第二章 对联性状
第一节 特性与功能
一 对联的特性
二 对联的功能
第二节 组成与分类
一 对联的组成
二 对联的分类
第三章 对联格律
第一节 联律
一 联律的讨论
二 联律的分说(上)
三 联律的分说(下)
第二节 对仗
一 从严格程度上划分
二 从上下联意义联系上划分
三 从对仗位置与对仗技巧上划分
四 其他特殊对仗形式
五 关于“无情对”
第三节 平仄
一 节奏点的确定和安排
二 变格:平仄不相间
三 多句联分句句脚平仄的安排
第四章 对联修辞
第一节 从修辞到对联辞格
一 修辞与辞格
二 对联辞格的功能与分类
三 上下联之间辞格对应及其他
四 对联辞格的边界和举例
第二节 通用辞格
一 通用辞格(上)
二 通用辞格(下)
第三节 特殊辞格
一 用字类
二 遣词类
三 造句与作联类
第四节 综合与补充
一 辞格的综合运用
二 辞格种类的补充
第五章 对联创作
第一节 总体要求及辩证思考
一 贴切
二 工稳
三 典雅
四 新奇
五 深刻
第二节 四大民俗对联创作
一 春联
二 婚联
三 丧挽联
四 寿联
第六章 对联书法
第一节 对联与楹联
一 从对联到楹联
二 引进书法与陷入迷思
三 从对联书法到对联篆刻
第二节 书写与贴挂
一 从联文到联墨
二 从贴挂到接受
第三节 清代楹联书法
一 总体风貌
二 技术考察
第七章 对联学习
第一节 对联学习
一 学习总说
二 以诗词学习为基础
三 吸纳骈文质素
四 吸纳其他文体质素
五 重视对课经验
六 从先贤时贤处获益
第二节 对联教学
一 对联教育
二 学校对联教学
第八章 对联学术
第一节 分科与化形
一 学科分类
二 成果形式
第二节 态度与准备
一 了解学术
二 献身学术
第三节 成绩与期待
一 过往的回顾
二 未来的企望
附录一 也来解读《联律通则(试行)》
附录二 诗钟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序言
李浩
1983年至1990年间,海
燕在西北大学中文系读书。
当他上研一时,适逢我兼任
该系研究生秘书。因为彼此
专业不同,当时接触不是很
多。他是张华先生的高足,
在校专攻中国现代文学。不
想毕业之后,竟主讲起古代
汉语课,继而以诗联文体研
究为自己的学术方向。在他
任教的学校里,汉语言文学
专业并非核心专业,但海燕
仍能坚持一介书生的理想,
更在一个专业学者较少涉足
的冷门领域长期坚守,乐此
不疲,实属难能可贵。
明清两代,联手如云,
既涉三教九流,更多文人身
影。文学史上,李渔以曲安
身,郑燮以诗名世,曾国藩
以文开派,三人各擅胜场,
却均有名联传世。对此,若
从戏曲、诗词、古文分别研
究之,想必不无意义,并有
所收获。同时,明清对联是
带着实用化和民间化的特征
崛起的,这就提示我们,一
方面应理解文学史在接纳它
们时的审慎态度,另一方面
,不妨寻找新的综合性的视
角考察它们。在此意义上讲
,《对联通论》一书从命名
到架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尤其是此次增订版,作者
在原来的对联“简史”“性状”
“格律”“修辞”“创作”“书法”
基础上,增加了对联“学习”
“学术”两个章节,“简史”等
新意迭出,“学习”等具有开
拓性。全书不仅说明了何谓
“对联文体”,还将对联与其
他文艺形式或学科领域之间
的关系,以及拟议中的对联
学科所辖内容,都清晰地勾
勒了出来。对于对联界中人
,这是一个“自画像”;对于
非对联界中人,这不啻一幅
认识对联、了解对联生态的
学术“地图”。
海燕为了深入研究对联
,用功甚勤。对于联史上“
第一副对联”的考察和辨析
,就是其中一例。此外,摘
录对联书籍和报刊中的重要
信息,并以合适的方式,在
自己的成果里予以注明,本
是现代学者的必做功课;可
惜由于种种原因,在《对联
通论》(第一版)出版前的
同类的联书里,大都没有脚
注和尾注。凡需要引文时,
有的只给一简单夹注,有的
将注解与正文混同一处,还
有的对引文出处不做任何说
明。本书从一开始就做了尾
注,增订版又按照新要求变
成脚注,这是遵守学术规范
的具体表现,值得肯定。
海燕在西北大学读硕士
生时,其具体的研究方向是
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的
关系。毕业后任教,除了汉
语类课程,还讲授了“比较
文学”“汉字与书法”“中国传
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大
众传媒技术”等十几门课程
。面对昔日所学与当下所教
,海燕都能注意汲取其中的
营养,包括观念、史料、方
法诸方面,并让它们惠及自
己的对联研究。譬如,将对
联划归“对文”之于古代汉语
,“缺类研究”之于比较文学
,“把关人”之于传播学,县
衙楹联分析之于古代文化,
“现象写作”之于西方现代文
化。最为显豁的,恐非“对
联书法”一章莫属。无论是
选配图片、识读文字,还是
讲解联墨环节、介绍清代楹
联书法,都体现出一个曾经
的书法教师的眼力和学养。
海燕还自学过民俗学和民间
文艺学,并身体力行,多次
做田野调查。这在“四大民
俗对联创作”一节体现得淋
漓尽致。这种调查及其所得
,使他不再像治联伊始那样
,一味地立足文学而高声呐
喊,而是尽可能地去理解民
间传统。当然,理解不等于
完全认同。在本书中,作者
给予民间对联创作以极大的
同情,但也不是没有保留。
尤其是当面对渐成规模的对
联创作队伍及其作品时,作
者依旧显示出自己此前的冷
静与客观。
对联创作由来已久,但
科学的对联研究尚属年轻,
需要不断开拓。我在这方面
没有系统思考过,实践也很
少。现在,海燕约我为其《
对联通论》(增订版)写序
,看到当年年轻的朋友在学
术上成长起来,我感到由衷
的高兴,愿借机谈点自己的
读后感。希望海燕能结合汉
语形音义的东方美学特质,
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角度,对联语文体进行更深
入的学理思考,并在科普对
联写作方面继续努力,使“
有金石声的”汉语文字活起
来,最终与同道们一起,共
同将对联这一文化珍宝传承
下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3: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