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他们从这里走来--记北京市海淀区全国劳动模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对海淀区工会系统多年来涌现出的先进代表人物的荟萃,从中甄选16位来自海淀区工会系统的全国劳模,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介绍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向社会传播正能量。
目录
他没有走远
——记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四季青合作社创始人李墨林
无字的丰碑
——记101中学特级教师王寿生
淑若贞木三春柳
——记全国劳动模范王淑贞
北方有楠木
——记全国劳动模范张楠
神圣
——记法官妈妈尚秀云
根深叶茂
——记全国劳动模范萨继承
醉心教育教学,信守有教无类
——记北京市育英中学党委书记曾海平
用友:迈向世界软件领域的辉煌
——记中关村的传奇人物王文京
警察的平凡人生
——记普通民警梁建林
为了平安奥运
——记北京五棵松奥运场馆群安保副主任周兵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记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安康乐月嫂服务有限公司副经理鲍凤珍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记全国劳动模范张丽君的“改革开放40年
从小羊倌儿到人大代表
——记保安队长朱良玉
中关村的见证
——刘迎建传奇
感谢生命中最美丽的遇见
——记全国劳动模范、特级教师马惠玲
一个警察的四维生活
——记全国劳动模范好民警谭飞
后记
序言

文学是生命之光、灵魂之光
报告文学《他们从这里走来》由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
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总工会组织编写,以海淀区多年的
全国劳动模范为采写对象,重点描写改革开放中涌现的先
进人物,被视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之作。虽说40年来
改革开放的成就足以冲击我们的视野,但我们认为,这些
成就离不开我们所书写的这些来自教育、科研、司法、企
业等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奉献。作为海淀的先进人物代表
,他们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以及流淌在血
液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在漫长岁月的炙烤中折射出
的人性之美、忘我的精神、永不服输的执拗,无不使我们
的内心受到震撼。他们的岗位实践、他们的成就是我们事
业向前的重要保证,是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为了更好地向社会呈现他们的风采,特邀请海淀区作
家协会的专业作家,深入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
导向,对各位全国劳动模范进行认真采访,搜集整理典型
事例,紧紧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一个个鲜活
的人物用文字树立起来,用报告文学的艺术形式诠释他们
的人生、信念、理想。
《他们从这里走来》一书,共收录了16位曾经感动我
们的全国劳动模范。他们来自海淀区各基层单位,其中,
有捍卫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官、公安干警;有中
关村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有“一生只做一件事儿”点亮
希望之光的人民教师;有农民工出身获全国人大代表殊荣
的普通保安;有关乎千家万户生活的售货员;有服务于北
京的月嫂……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都来自最普
通、最平凡的岗位,但他们都在以最大的热情、最淳朴的
“爱”回报社会,感动他人。他们虽然平凡普通,但都是
出自海淀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社会实践闪烁着催人奋进
的精神光芒,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最平凡的
践行者。
报告文学《他们从这里走来》是当下形势的内在需要
,也是工会基层工作体现价值的重要窗口。用文学的方式
大力弘扬先进的代表人物,是海淀区总工会工作当下的创
新实践和重要抓手。
本书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主题思想,旨在让读者在欣赏
文笔的同时对先进人物的生活、情感及敬业精神、工匠精
神有所共鸣;同时让读者充分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
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些普通人的境界是如何一步步得到升
华的,最终使读者达到凝聚共识及价值取向的统一。
本书将给社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也会为海淀区的文
明建设增光添彩。用榜样的力量传递正能量,讲好中国故
事,使所有读者有获得感,是报告文学《他们从这里走来
》创作的初衷。
胡淑彦
导语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总工会组织编写,以海淀区多年的全国劳动模范为采写对象,被视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之作。
书中的主人公是海淀区各行各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典型代表,本书诠释了他们的风采,是对劳动者代表人物的最高褒奖。
后记
2018年2月从海淀区总工会接到采访任务后,作为海淀
区作家协会的一员,我信心满怀。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
年,40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一个
特殊背景下,我们梳理和重温那些为共和国、为海淀区做
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淀区作家协会的作家们在历时一年的采访过程中克
服各种困难,深入社区、机关、团体、企业、学校、派出
所等基层单位,对当事人及其同事、后人、家庭、档案馆
及一切能反映、了解主人公线索的人和事进行了翔实的走
访,力求把先进人物最真实的故事、最感人的章节、最朴
实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读者。由于劳模们情况各异,有的年
事已高,有的已躺在病床上,有的业已辞世,有的还在一
线岗位上忙碌……采访比想象要艰难、复杂得多,有的约
了几次都没有成行,有的约好了临时有事见了面都无法采
访,有的还追到外地进行采访。这些困难都没有难倒我们
的作家,他们始终秉承扎根基层、扎根人民群众的创作方
针,怀揣着对劳模的敬意,足迹踏遍了海淀区的各个角落

这次任务对作家们而言也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他们在
采访中常常会被劳模们的真情所感染,至今,他们还深情
地凝望着那些远去的身影,那些最可爱的人……如:作家
李明新在采访四季青劳模李墨林儿子李德喜时,李德喜满
含着眼泪描述了父亲生前最后一句话:“有多大困难,受
多大委屈,也要把生产搞上去,完成毛主席交给的任务。
”朴实的人、朴实的话、朴实的情感,承受了不公,承受
了伤痕,初心始终未改,仿佛一个活生生的硬汉就浮现在
我们眼前。还有作家胡玉枝采访劳模王淑贞时所描述的:
“20岁出头的小姑娘第一天上班就扛起大冰坨子,搬来搬
去,一干就是几年,最终被委屈下了岗!”但她并没有由
此而消沉,而是擦干了泪痕,相信党,相信组织,最终,
返岗后更加百倍地努力工作,用劳动的汗水收获了崇高的
荣誉。这些人和事无不使人动容。认准了一条道多难都要
走下去,他们的理想、信念都融汇在最平凡的岗位中。
报告文学《他们从这里走来》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
的主人公是海淀区各行各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典型代
表。本书诠释了他们的风采,是对劳动者代表人物的最高
褒奖。我坚信,书中所呈现的那些人、那些事永远不会结
束。
仅此,向所有参与本书的单位及作家们致以崇高的敬
意!
王威
精彩页
那天天气虽然寒冷,阳光却格外晴朗。
北京中南海西门外,来了一位骑自行车的中年男子,他的车后座上放着一个包裹严实的笸箩。快到门口时,他骗腿下车,用手推着车把,笑盈盈地走了过来。
守门的警卫问:“您找谁,有什么事?”
“同志,我是四季青合作社的,我叫李墨林。我代表乡亲们来给毛主席送点我们自己种的黄瓜和西红柿,让毛主席尝尝鲜。”李墨林答。
“您稍等,我联系一下。”说完,警卫把李墨林请进屋里,帮助联系了毛主席的秘书。他再一次说明来意,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就这样,20条顶花带刺的黄瓜和15个一样大小的西红柿送进了中南海,由工作人员转交给了毛主席。
李墨林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出了中南海,他飞快地骑着自行车,赶回四季青,给等待着他的乡亲们报喜讯。
第二天上午,社员们收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来信,信上说:“你们送给毛主席的礼物——自己生产的黄瓜和西红柿都收到了,谢谢大家的盛意。你们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在提高生产上获得了显著成绩,这给首都农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希望你们更加提高生产技术,改进经营方式,巩固与扩大合作社组织,生产更多、更好的蔬菜,为供应首都人民的生活需求而努力。”
这事儿,发生在1954年春节前夕,送菜的中年男子就是我们的主人公李墨林。
1975年,年仅64岁的他不舍地走了。他舍不下他的温室,舍不下那些绿油油的菜苗,舍不下那一畦畦挂满嫩嫩黄瓜的菜架。他对温室种植还有着宏大的计划……弥留之际,他的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总是浮现第一次见到毛主席那个温暖的场景:代表北京市农民向毛主席送喜报的他,手捧着大红信封,走到毛主席跟前,看着毛主席慈祥的面容,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毛主席看着他的脸,又看看他胸前的奖章,问他是哪个单位的。“我,我是合作社——四季青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话音刚落,毛主席就说:“哦,你是李墨林。”听到毛主席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欢喜得不得了,握着毛主席的手使劲晃着,心高兴得扑通扑通直跳,把什么都忘了。
他还想起我国十周年大庆的时候,他们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劳动模范和毛主席在政协礼堂一起听戏:“毛主席就是关心我们工人和农民。”他的心里涌上一股暖流,他忘记了疼痛。飘飘呼呼的,他感觉毛主席在向他招手。他努力向前奔跑着,跑向毛主席。
猛然睁眼,李墨林拉着唯一守在他身边的儿子说:“我没有完成党和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对不起党,对不起毛主席,咱们还得加把劲,把温室建设好,保证咱首都的供应……还得加把劲儿,还得加把劲儿……”
1975年2月2日,也是在春节前夕,那个笑盈盈到中南海给毛主席送菜的男子走了,带着对毛主席的忠诚、对党的热爱和对不能大干社会主义的遗憾,永远地走了。
他没有走远
他已经走了40多年了。40多年里社会的变化太大了,人们的生活已经今非昔比。科技的进步,使得市场上的菜品供应已经没有了四季差别。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寒冷的冬季里,枯燥的饭桌上,只有萝卜和白菜的情景。
李墨林这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用他的勤劳和智慧,带领他的伙伴们,在狂风呼啸的寒冬,在温室里培育出顶着黄花的嫩黄瓜和红彤彤的西红柿,为首都人民的菜篮子增添了梦幻般的色彩。今天,以他带头成立的合作社而命名的“四季青”,已经四季常青;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个四季青合作社、四季青公社,已成为四季青镇;人们,是否还记得已经走了40多年的那位淳朴农民、那一段为北京市菜品供应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那位被称为“社会主义金疙瘩”却64岁就含冤离世的李墨林呢?
走进四季青镇办公大楼,会议室里,赫然挂着毛主席跟李墨林握手的大幅黑白照片,之后是邓小平、陈云同志1956年接见全国劳动模范时与李墨林聊天的照片,还有李墨林带着社员在温室里侍弄秧苗的照片。照片上的李墨林看着绿油油的菜苗,灿烂地笑着。他手里抚摸着绿色的秧苗,就像是在抚摸着一个可爱的婴儿。还有一张,他的胸前挂着一排排闪亮的奖章,而他脸上的笑容开心中有些羞赧,那个表情,就是真实而淳朴的李墨林的表情。
在镇办公楼楼上,有一个简陋的小型博物馆,里边展览的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老一代“四季青人”艰苦奋斗的创业经历。在所有条件都好了的今天,在现实生活已经变成老一辈创业人梦想的模样时,看看这些创业人的艰辛,真是感慨万分!
以生产蔬菜著名的四季青人民公社,为首都市场不断提供鲜菜,赢得了首都人民的赞扬;1979年被誉为全国农业生产单位,受到国务院的嘉奖。1980年全公社2497亩西红柿以亩产8027斤在全市独占鳌头。8000多亩大白菜也以亩产16302斤在北京市名列第一名。1983年,全公社的蔬菜产量达到23000万斤,平均亩产10480斤,平均每个菜农为首都市场提供新鲜蔬菜23850斤,解决了首都四分之一人口的吃菜问题。1978—1984年,全公社26项蔬菜科技成果在海淀区获奖,2项成果在北京市获奖,6种蔬菜获北京平均亩产高产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