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美国当代儿童文学长篇小说。 查理的爸爸意外去世,爸爸生前欠工头“黑奴捕手”巴克队长的债落到了查理和妈妈身上。查理和妈妈本想逃离,却不幸被巴克抓住。为了保证妈妈的安危,查理只得跟随巴克队长一起踏上前往加拿大追捕一群在十年前出逃的黑奴的旅程。他协助巴克队长绑架了与自己同龄的黑奴后代男孩西尔韦纳斯,饱受良心的折磨。最终,在返程途中,查理鼓起勇气反抗了巴克队长,帮助西尔脱离了魔爪。在这趟旅程中,查理见证到了在美国的黑奴遭受的惨无人道的生活和他们向往自由的意志与精神,也看到了加拿大黑人与白人之间和谐相处、彼此帮助的场景,由此颠覆了心中黑白种族天生具有差异的观念。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保罗·柯蒂斯(Christopher Paul Curtis),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第一位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的非裔美国人。他自幼在密歇根长大,对那里充满了热爱之情,并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多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奔跑的少年》是他最看重的一部作品,在构思之时,他便觉得主人公伊利亚想要急切地将自己的人生和冒险故事讲给他听。这部发自肺腑的作品,为他赢得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加拿大图书馆协会年度最佳儿童图书奖等多项国际荣誉。 目录 第一章 神创造的佳物 第二章 时间这个骗子 第三章 落入圈套 第四章 逃脱绞索 第五章 末世即将来临 第六章 猫鼠游戏 第七章 小查理的教育 第八章 进入底特律 第九章 告密者 第十章 捉拿盗贼 第十一章 野蛮之人 第十二章 准备北上 第十三章 彻底清洗 第十四章 去加拿大 第十五章 拖猫酷刑 第十六章 绑架西尔的行动 第十七章 揭穿阴谋 第十八章 遇到大麻烦 第十九章 底特律斗智 第二十章 决不回头 故事尾声 作者后记 鸣谢 序言 听从内心的声音 有人说旅行是为了欣赏 风景名胜,拓宽眼界;有人 说旅行是为了释放压力,放 松心情;有人说旅行是为了 追忆青春,重温美好;还有 人说旅行是在短暂的时光里 ,换个方式体验生活。无论 出于怎样的目的开启旅途, 只是想象一下沿途的风景和 未知的收获,便往往令人兴 奋不已。然而,有一个名叫 查理的男孩,面对即将开启 的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却 没有一丁点儿兴奋感,因为 这趟旅程由不得他做主。他 被命运推上了一段未知的旅 途,却得到了特殊的收获。 这便是《一次特殊的旅行》 要讲述的故事。 1858年,查理和爸爸妈 妈生活在美国南部。虽然一 家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但 他们彼此相互陪伴,清贫的 日子也是幸福的,直到一场 意外夺走了爸爸的生命。不 容这个年仅十二岁的男孩走 出失去爸爸的悲痛,难题就 接踵而来。他不仅要扛起责 任,照顾妈妈,还要与爸爸 的债主——以残忍闻名的巴 克队长周旋。于是,查理被 迫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旅 行——跟随巴克队长去底特 律追回一笔价值不菲的赃物 。 随着旅途的展开,查理 渐渐意识到,他们所要追回 的赃物竟然是活生生的人— —一群在十年前出逃的黑人 。尽管查理见识到了巴克队 长对待黑人残暴的手段,内 心产生动荡,但出于时代、 成长背景,以及“还债人”身 份的局限,起初他也只是敢 怒不敢言,直到他接触到了 与自己同龄的黑人男孩西尔 韦纳斯。两个男孩同样心地 纯良,深爱家人,除却肤色 ,并无丝毫不同。良心促使 查理发问:为什么要让这个 与自己同龄的男孩失去家人 和自由,坠入黑暗呢?查理 没有上过学,不懂得什么大 道理,却听从内心的声音作 出了决定:他不要助纣为虐 ,而是要做正确的事情—— 还西尔韦纳斯一家自由。旅 程开始时,查理身不由己, 但他最终明白自己可以保持 本心,勇敢地选择想要去往 的终点。就这样,查理迈出 了重要的一步,改变了旅程 的目的地,也永远改变了自 己和西尔韦纳斯一家的人生 轨迹。 《一次特殊的旅行》由 克里斯托弗·保罗·柯蒂斯创 作,他尤为关注历史,这本 书的创作灵感就源于19世纪 一个非裔美籍男孩西尔韦纳 斯差点儿被绑架的真实事件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他本 想交替讲述查理和西尔韦纳 斯两个男孩的故事,却在创 作途中不自觉地被查理吸引 ,看到了他身上的品质—— 突破时代、经历和教养的局 限,面对不公,挺身而出。 从这一角度来看,创作本书 的过程对作者柯蒂斯来说也 是一次特殊的旅行吧。 在故事的结尾,每个人 物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收 获了专属的风景。希望翻开 这本书的小读者,都能跟随 查理的旅程,探求内心,得 到成长的收获。 导语 本书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故事性与教育性兼备。 本书根据历史真实事件创作,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生动幽默,吸引读者眼球。 本书以一个男孩的成长经历告诉读者,听从内心的声音,便能够突破环境与时代的限制,做出正确的选择。 作者克里斯托弗·保罗·柯蒂斯是首位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的非裔美国人,其著作意义深刻,引领孩子关注世界。 本书精美的装帧设计和插画与精彩的故事完美呼应,为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后记 请允许我对正在阅读这 本小说的读者说几句。我知 道对于作家,尤其是年轻作 家来说,在开始创作小说之 前拟定一个提纲至关重要。 不然,作家在写故事时就会 有东拉西扯、偏离主线的倾 向。 我通常的工作方法是坐 下来,从设想一个人物和一 段对话开始,然后再做记录 ,以此了解那个人物的个性 、怪癖和本事。对我而言, 这是深入了解该人物内心世 界的有效方法。 即使没有提纲,在我开 始动手写一篇小说时,多数 时候也确实对故事的发展走 向有些想法,但是——我是 经过时间、痛苦和磨难才知 晓这一点的——如果故事是 一个好故事,那么它会有自 己的主见,最终会走向它想 要的结局。当这种事发生时 ,我感到很开心,因为我知 道自己挖掘出了一些有价值 的东西。我已经懂得,如果 我有耐心认真倾听,不去强 行让故事按自己的想法发展 ,而是由故事引领着我,最 终总是能抵达胜利的终点。 《一次特殊的旅行》早 在构思阶段就被故事自己接 手了。 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美 国南部,以及密歇根州的底 特律、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查 塔姆和巴克斯顿等具有重要 历史意义的地方。在为另外 两本书《奔跑的少年》和《 皮内伍兹的疯子》做调查时 ,我才第一次知道巴克斯顿 ,以及它在加拿大与美国两 国历史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 巴克斯顿建于加拿大东 南部湿地荒野,是逃离美国 南部奴隶制的人们的避难所 。这个居民点选建在加拿大 当时非常偏远的地区,绝非 偶然。加拿大南部超级强令 通过了《1850年逃奴法案 》,巴克斯顿的选址主要归 因于这项法案的影响。 这项法案宣布,非裔美 国人被任何白人公民询问时 ——就连那些处于“自由”状 态的黑人也一样,都得自证 不是逃亡的奴隶。如果他们 不能出示合格的文件,那么 询问他们的白人就有义务扣 留、逮捕或劫持他们,随之 而来的就是将他们带往南方 卖作奴隶。 奴隶制在美国持续了二 百四十五年,因为有着大量 的财政诱因去维持其存在。 奴隶是当时美国经济中唯一 最有价值的资产。一个奴隶 ,按照今天美元的币值,从 一万两千美元一个或老或幼 的农业工人,到惊人的十七 万六千美元一个技术熟练工 ,价格不等。 《逃奴法案》产生的后 果之一就是,与美国只隔着 一条底特律河的加拿大安大 略省温莎——逃亡的农场奴 隶们一度安全的避难所—— 变得不再安全了。许多非裔 美国人和非裔加拿大人在温 莎遭到绑架,然后被带往美 国,在被奴役中度过余生。 电影《为奴十二年》讲述的 便是一个自由的北方黑人在 前往华盛顿特区时遭到绑架 的故事。巴克斯顿居民点建 在温莎东边,在一处森林的 深处,所以逃亡者们能在那 里过着不受打扰、免除威胁 的生活。 …… 这很好,只是它有可能 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你的幻想 罢了。 所有人当中,只有千分 之一的人会真的做出勇敢之 举,你我很可能都不在这些 人之列。请原谅我给出的这 个数据低得令人悲观。 对,我们会在那百分之 九十九点九的众人之中,大 部分人要么袖手旁观,无动 于衷,要么最多咬紧牙关, 皱紧眉头,义愤填膺地说上 一句:“这也太糟糕啦!” 然而,是那千分之一的 人成就了重大的历史事件, 并成为后来的优秀小说的素 材。当一个作者选择用第一 人称来写作时,作者与叙事 者就发展出了一种真正的亲 密关系——他们成了朋友。 在认识小查理之后,我便确 信,即便他成长的环境充斥 着种族主义、愚昧无知和全 面赤贫,他仍然是那群英勇 的少数人中的一个。 这个人能看穿自己被灌 输过的谎言,拥有我们都渴 望拥有的巨大勇气;这个人 在面对史上的巨大不公时, 或许摇了摇头,喃喃地说道 :“这也太糟糕啦!”但他没 有止步于发牢骚,而是开始 行动——决定迈出一步,加 入到那千分之一的勇敢者的 行列中去。 而这一步,是我们所有 人都能迈出的。 书评(媒体评论) 小查理是一个守护者。 他在贫穷、落后和种族主义 的时代中长大,却有自己的 道德指南针,并勇敢地采取 了行动。 ——美国《纽约时报》 柯蒂斯的这部小说毫不 留情地揭开了历史上丑陋的 一章。 ——美国《出版人周刊》 星级评论 柯蒂斯将幽默和悲剧交 织在一起掌控着故事的节奏 ,小主人公查理拥有在最糟 糕的情况下仍能找到希望的 能力,堪称人生大师……读 者会被结局所吸引,为这个 故事感动落泪。 ——美国《号角》杂志星 级评论 精彩页 第一章 神创造的佳物 我到可以开口说话的年纪时,已经见过许多动物了,但是只有一种令我兴奋得脱口吐出了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字眼。 据仅有的几个目睹了整出闹剧的家人说,我嘴里一遍又一遍地蹦出那个字眼,持续了大半天。 那段时间太长了,爸爸妈妈都怀疑我的脑袋是不是撞到了什么,短路了。为了让我安静下来,他们甚至开始四下找东西要把我的嘴堵上。 我不知道这种动物有什么地方让我如此激动,因为当我把它拉到别的动物旁边时,它并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 它远不如熊的个头大,也不能一下就把块头最大、身体最壮的男子扑倒在地。 它远不如猫狡猾和敏捷;如果没有别人帮忙,它对捉耗子或捕鸟根本不在行。 它的名声远没有蛇那样坏;比起蛇在《圣经》中被提及的次数,它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这种动物我已经见过不少,而且也见过很多次,但是直到爸爸在前院的地面上把那只长大后变成“白人”的小狗放在我身边时,我才说出了那个字眼:“狗!” 我猜自己不只是在说,而(据说)是在尖叫:“狗!狗!狗!狗!狗!狗!狗!狗……” 爸爸告诉我:“小查理,不管是你还是小狗,都一直闷闷不乐、无精打采的,可一旦把你们俩放在一起……这么说吧,好家伙,就像有人在火药上打击火石,火星四射!你们俩发出的喧闹声都是小狗和婴儿不曾有过的;你们一直在地上翻滚、大笑;接着,就像串通好了似的,你们一起向树林里飞奔而去。” 爸爸妈妈说,这非常令人震惊,因为那时我都还没有开始学会爬呢。 妈妈告诉我:“我们当时担心死了,查理。你想啊,要是每个问我你是不是傻子的人都给我一分钱的话,那我就跟乔治·华盛顿一样富有了!我都说不清有多少次了,我对人家说你只是个婴儿,不是五六岁的孩子,所以你既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 我猜,在遇到“白人”之前,我没见过什么值得谈论的东西,而在那个特定的时刻之前,我也没见过什么值得站起来去追的东西。 妈妈说,我追赶那只小狗的样子,让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查尔斯顿城的集市上见到过的那种奇妙装置。 “一个小机械人。”她这样称呼那个东西,“它既像精致的怀表,又像铁皮罐头盒,还像一个小男孩。它动起来就和你追小狗跑的姿势一样,四肢僵硬,摇摇摆摆的,查理。” 我不记得当时是怎么答复的了,但那个摇头摆尾、动来动去、舌头湿湿、毛茸茸、胖乎乎的圆球的画面,在我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都成了我在余生里常常为之沉思的某种东西,而且我真的特别爱沉思。 我和妈妈在田间干活儿,时间过得特别慢。我学会了在这种时候想事,这样一来我就不会变蠢了。我看到发生在妈妈身上的事,她不停地砍树、刨土或者拔草,脑子里什么也不想。我明白了,如果你在田地里不停地干活儿却什么也不想,那么它就会成为一个糟糕的习惯,你在其他地方也会忍不住这么做。 我们对此看法不同。 妈妈说要想在田地里干活儿不那么难熬,最好方式就是让脑子像一汪池水,波澜不起,无声无息。我却想让自己的脑袋成为轰鸣着冲过瀑布的河流。我得思考一些事情,不然的话,我的脑袋会爆炸。 我就是这样想通了狗为什么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现在长大了,又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其他动物,我想那应该是眼睛的缘故。 在与“白人”初次见面时,我们俩谁都不会说话,但是我们交换了眼神,都从对方那里读懂了些什么。当我看着那只小狗的眼睛时,我看见了与我对视的自己。我很确定,它的眼睛就像镜子或两个闪亮的银杯子。那里映出的不只是我,还传递出某种信息,仿佛在说:“我这只小动物懂你。”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