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生殖医学领域迄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临床生殖医学的发展,以及腹腔镜等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临床生殖医学与手术》(第3版)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本书完美地将基础医学、临床生殖医学及外科手术学要点融合在一起,重点介绍了临床生殖疾病诊断和外科治疗的最新观念和技术要点,以及相关成像方式。 本书经过全面修订和扩展,较上一版更新及新增五部分内容,包括关于生殖内分泌学和不孕症问题、女性生育力保存、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和基因筛查、女性骨质硫松症、避孕与节育。 本书内容新颖、资料翔实,不仅有利于扩展临床医师对基础科学的理解,还有利于临床医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法,是一本适合临床生殖医学领域医师阅读的实用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和月经周期的控制 1.1 引言 1.2 月经周期 1.3 月经周期解析 1.4 月经周期的内分泌调节 第2章 雌雄配子发生 2.1 引言 2.2 卵巢结构 2.3 卵子发生概述 2.4 其他调控因子 2.5 未来方向和挑战 2.6 雄性配子发生 2.7 睾丸组织 2.8 支持细胞 2.9 精子发生 2.10 精子结构 2.11 精子发生调控 2.12 附睾 2.13 精子进入宫颈黏液 2.14 获能与顶体反应 2.15 结语 第3章 正常青春期和青春期疾病 3.1 引言 3.2 首次就诊 3.3 正常青春期 3.4 青春期开始 3.5 性发育特征 3.6 乳房发育 3.7 肾上腺功能初现 3.8 生长发育突增 3.9 初潮 3.10 性早熟 3.11 青春期延迟和原发性闭经 第4章 受精与植入 4.1 引言 4.2 精子在男性生殖道的运输 4.3 精子在女性生殖道的运输 4.4 精子获能 4.5 卵子发育 4.6 排卵过程中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相互作用 4.7 卵泡发育晚期与卵子的采集 4.8 受精 4.9 透明带结构和精子穿透 4.10 皮质反应阻断多精受精 4.11 精子 -卵子膜融合 4.12 卵子激活 4.13 雄性原核的形成与染色体合并 4.14 早期胚胎发育 4.15 滋养层的发育和侵入 4.16 植入 4.17 子宫内膜容受性 4.18 胞饮突 4.19 选择素 4.20 整合素 4.21 黏蛋白 4.22 细胞因子 4.23 白血病抑制因子 4.24 白介素 4.25 前列腺素 4.26 同源盒基因 4.27 对滋养层入侵的免疫反应:滋养层细胞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 4.28 临床意义 第5章 生殖影像学 5.1 引言 5.2 盆腔超声 5.3 宫腔生理盐水灌注超声、宫腔声学造影 5.4 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术 5.5 子宫输卵管造影 5.6 磁共振成像 第6章 闭经 6.1 引言 6.2 闭经诊断 6.3 原发性闭经的病因 6.4 继发性闭经的病因 第7章 多囊卵巢综合征 7.1 引言 7.2 诊断标准 7.3 患病率 7.4 临床案例 7.5 发病机制 7.6 卵巢手术 第8章 异常子宫出血 8.1 引言 8.2 诊断标准 8.3 患病率 8.4 正常月经(1) 8.5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8.6 子宫疾病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 8.7 排除妊娠 8.8 子宫病理学 948.9 感染 8.10 肿瘤 8.11 平滑肌瘤 8.12 子宫腺肌病 8.13 子宫内膜息肉 8.14 子宫内膜增生 8.15 子宫内膜癌 8.16 宫颈息肉 8.17 宫颈癌 8.18 与子宫病理学无关的异常子宫出血 8.19 外源性激素 8.20 激素避孕药 8.21 排卵缺陷 8.22 正常月经(2) 8.23 稀发排卵和无排卵 8.24 无排卵出血的机制 8.25 多囊卵巢综合征 8.26 类似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全身性疾病 8.27 子宫内膜萎缩 8.28 凝血障碍 8.29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8.30 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8.31 抗凝治疗 8.32 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评价 8.33 病史 8.34 妊娠 8.35 出血的特征 8.36 体格检查 8.37 实验室检查 8.38 凝血功能障碍 8.39 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 8.40 与妊娠或子宫病理学无关的异常子宫出血的管理 8.41 无排卵出血 8.42 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初步评估 8.43 诊断性刮宫术 8.44 静脉注射雌激素治疗 8.45 口服大剂量联合激素疗法 8.46 心血管疾病或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的女性 8.47 患有凝血病的女性 8.48 AUB的长期治疗 8.49 子宫内膜同步 8.50 亚临床子宫内膜炎的抗生素治疗 8.51 排卵诱导 8.52 口服避孕药 8.53 孕激素 8.54 含左炔诺孕酮的宫内节育器 8.55 GnRH类似物 8.56 氨甲环酸 8.57 非甾体抗炎药 8.58 手术治疗 第9章 绝经 9.1 引言 9.2 生殖衰老阶段 9.3 绝经过渡期 9.4 绝经期 9.5 围绝经期 9.6 绝经的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 9.7 绝经的年龄 9.8 影响绝经的因素 9.9 卵母细胞衰竭的时间过程 9.10 遗传因素 9.11 绝经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9.12 潮热 9.13 全身性疾病 9.14 类癌综合征 9.15 肥大细胞增生症 9.16 嗜铬细胞瘤 9.17 甲状腺髓样癌 9.18 神经性潮红 9.19 酒精 -药物相互作用 9.20 食品添加剂和饮食习惯 9.21 与潮热相关的发病 9.22 绝经相关的远期疾病 9.23 绝经的药物治疗 9.24 激素治疗的原则 9.25 来自妇女健康倡议研究的研究结果 9.26 心脏和雌激素 /孕激素替代研究的主要发现 9.27 来自 ELITE和 KEEPS随机试验的主要发现 9.28 百万妇女研究的主要发现 9.29 绝经激素治疗的适用人群 9.30 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 9.31 绝经期治疗的激素制剂 9.32 全身雌激素治疗 9.33 口服雌激素 9.34 经皮用雌激素 9.35 局部用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