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精选集”收入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不同时期的五部代表作:《在轮下》《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悉达多》《荒原狼》《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精)》。
在《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中,两个少年,一个睿智理性,立志在青灯经卷前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信仰,一个跳脱感性,要在流浪之中追求极致的爱欲和艺术。当生命走向终点,知己再度重逢,他们相望的目光中,是对过往人生的感怀,也是对不曾褪色的友情的欣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国)赫尔曼·黑塞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黑塞精选集”收入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不同时期的五部代表作:《在轮下》《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悉达多》《荒原狼》《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精)》。 在《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中,两个少年,一个睿智理性,立志在青灯经卷前将全部身心奉献给信仰,一个跳脱感性,要在流浪之中追求极致的爱欲和艺术。当生命走向终点,知己再度重逢,他们相望的目光中,是对过往人生的感怀,也是对不曾褪色的友情的欣慰。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南部的小镇卡尔夫,曾就读墨尔布隆神学校,因神经衰弱而辍学。1899年,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未获得公众承认;1904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轰动德国。后来,他辞去工作,专事写作,先后完成《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等早期重要作品。 1912年,黑塞移居瑞士并在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主要长篇小说有《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和《玻璃球游戏》(1943)等。其中《荒原狼》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译后记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诺贝尔文学奖领奖词 序言 黑塞自述 1877年7月2日,我出生 在黑森林地区的卡尔夫。 我的父亲是波罗的海日耳 曼人,来自爱沙尼亚;我 的母亲方面,她的父母是 施瓦本人和法裔瑞士人。 我的祖父是一位医生,外 祖父是一位传教士和印度 学家。我的父亲也曾在印 度短暂做过传教士,母亲 年轻时在印度生活过几年 ,并且在那里传过教。我 的童年是在卡尔夫度过的 ,后来我搬到巴塞尔住了 几年(1880—1886)。我 的家人国籍各不相同,我 就在两个不同民族间成长 起来,生活在两个方言各 异的国家里。我在符腾堡 的寄宿学校度过了大半的 学生时代,还在毛尔布伦 修道院的神学院学习过一 段时间。我的成绩不错, 拉丁语很好,只不过希腊 语普普通通;但我是个不 太服从管教的孩子,很难 适应虔敬派的教育体制— —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压制 与摧毁人的个性。从十二 岁起,我就想成为诗人; 对于成为诗人来说,并没 有什么常规的或者是官方 的路径,所以为了决定离 开学校后该做什么,我很 是苦恼过一些时候。后来 ,我离开神学院和文理中 学,跟随一位工匠做学徒 ;十九岁时,辗转工作于 图宾根和巴塞尔的多家书 店与古董店。1899 年,我 的一小卷诗集付梓,随后 又有其他几部篇幅不大的 作品问世,但都默默无闻 。直至1904 年,我在巴塞 尔写就、以瑞士为背景的 小说《彼得·卡门青》大获 成功。我放弃了售书的工 作,娶了一名巴塞尔女子 ,养育了几个儿子,并搬 到了乡间。彼时,远离城 市与文明的乡村生活就是 我的目标。从此,我一直 生活在乡村,先是在盖恩 霍芬的康斯坦茨湖畔居住 到1912 年,后来搬到伯尔 尼附近,最终在离卢加诺 不远的蒙塔尼奥拉定居下 来,至今还住在这里。 1912年,我定居瑞士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年复一年,让我愈加 抵触德国的民族主义;自 从我对群众性的建议和暴 力进行了悄声抗议后,我 就持续受到来自德国的攻 讦,谩骂的信件也如洪水 般涌来。德国官方的恨意 在希特勒时期达到了顶峰 ,不过都被这些所抵消: 年轻一代追随我,他们以 国际性与和平主义的思维 进行思考;我与罗曼·罗兰 结下了友谊,这份友谊持 续到他离世;远在印度、 日本等国家,也有人与我 有同样想法,并表达支持 。希特勒垮台之后,我在 德国重获认同,但由于受 到纳粹的压制和战争的破 坏,我的作品还没有得到 再版。 1923年,我放弃了德国 国籍,成为一名瑞士公民 。第一次婚姻结束后,我 独自生活了多年,后来再 婚。诚挚的朋友们在蒙塔 尼奥拉为我准备了一栋房 子。在1914年以前,我热 爱旅行;我经常前往意大 利,还曾在印度生活过几 个月。此后,我几乎完全 放弃了旅行, 有十多年没 有出过瑞士。希特勒统治 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 爆发后,我花费了十一年 的时间来创作两卷本小说 《玻璃球游戏》(1943) 。完成这部长篇作品后, 由于眼疾发作,加上年老 带来的其他各种疾病,我 无法再从事更大篇幅的创 作。 在西方哲学家中,对我 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斯 宾诺莎、叔本华、尼采, 以及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 哈特。但他们对我的影响 都没有印度哲学和稍后的 中国哲学那样大。我对美 术相当熟稔,也很喜欢, 但与音乐的关系更为亲密 ,受到的启发也更多。从 我多数的作品中,都可以 看到这一点。在我看来, 我自己特点最为鲜明的作 品是诗歌(诗集,苏黎世 ,1942),小说则包括《 克诺尔普》(1915)、《 德米安》(1919)、《悉 达多》(1922)、《荒原 狼》(1927)、《纳尔奇 思与歌尔得蒙》(1930) 、《东方之旅》(1932) 、《玻璃球游戏》(1943 )。《回想录》(1937, 1962年增订版)涵括了诸 多自传性内容。我的政治 随笔集最近在苏黎世出版 ,书名是《战争与和平》 (1946)。 先生们,希望我这极为 简略的概述能令你们满意 ,我的健康状况已不允许 我更为详尽地进行下去了 。 导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重要代表作。 黑塞在创作生涯前后交替期出版的重要作品,饱含力量,从不曾被遗忘,与《悉达多》同样受青年读者热爱。 融合理智与情感,探索人之多面性下对于真正自我的追求能走多远。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的故事启迪人们,圆满的人生不在于达成世俗要求的成就,而在于倾听内心之声,感受到心中的热望,并勇敢追随,走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路,找到真正的自我,因为那是你自己的人生。 后记 诺贝尔文学奖领奖词 值诸位此次欢乐相聚之 时,我要送上热情而充满 敬意的问候,同时,首先 为自己未能亲身前来参加 而深表遗憾,其次则要向 诸位表达谢意。我的健康 状况历来脆弱,自1933年 后,多次病痛已经毁掉了 我的毕生事业,一次复一 次在我肩上压上重担,让 我永久成为伤病之躯。但 我的思想并未折损,我感 觉与诸位并无二致,同样 认同那种激励诺贝尔基金 会的理念,即思想是国际 性的、超越民族的,不应 服务于战争或者毁灭,而 应服务于和平与调停。 不过,我的理想并非要 模糊民族个性,这会导致 人类在心智上千篇一律。 相反,我愿看到在我们所 生活的这个可爱世界上, 所有形式和色彩的多样化 能够长久存在。如此多的 种族、如此多的民族、如 此多的语言、如此多样的 态度与观念能够并存,这 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如果 说我对战争、征服和吞并 抱有难以调和的恨意与敌 意,那我有众多理由这样 做,而且还因为,如此多 自然成长起来的、高度个 体化的、差异极大的人类 文明成就,已经沦为这些 黑暗力量的受害者。我厌 恶这种“宏大的简化 者”(grands simplificateurs),我热爱 高度的质感,热爱无法模 仿的技艺和独特性带来的 感受。作为对你们满怀谢 意的客人与同道中人,我 要向你们的国家瑞典致意 ,向她的语言和文明致意 ,向她的悠久而令人自豪 的历史致意,向她在塑造 和维持其独特个性方面的 坚持不懈致意。虽然我从 未去过瑞典,但自从我收 到来自瑞典的第一件礼物 开始,数十年来,曾有许 多美好事物从你们的国家 来到我身边;这第一件礼 物是四十年前的一本瑞典 书,第一版的《基督传奇 》,书中有塞尔玛·拉格洛 夫的个人献词。在这些年 里,我与你们的国家有过 珍贵的相互往来,直到最 后,你们以这样一件伟大 的礼物让我感到了惊喜。 请容许我向你们表示深挚 的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倘若有两个人,分别代 表了两种原则,代表了两 个始终相反的世界,那么 这两人一旦相遇,他们的 命运就注定了:他们必定 会互相吸引、互相迷恋, 必定会互相征服、互相了 解、互相促进,抑或是互 相毁灭。……纳尔奇思与歌 尔得蒙之间也正是如此; 而恰是这一点,让他俩的 故事独一无二、意义深远 。 ——黑塞 这部小说以其淳朴性和 趣味性显示出一种绝对别 具一格的长篇小说艺术, 以最吸引人的方式描写了 一种精神上的自相矛盾。 ——托马斯·曼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 蒙》)是一本关于内心整 合的书,也可以说,是一 本关于“欲望”的书,可是, 黑塞想表达的是,人的最 大的欲望也许还是来自灵 魂,来自寂寞的最深处, 来自对生命本体“确认”的饥 渴。 ——毕飞宇 精彩页 第一章 玛利亚布隆修道院的大门前,有一个由成对的小圆柱支撑着的拱顶;拱顶外边,紧挨着大路,耸立着一棵栗子树——一位气质高贵、树干粗壮、孤孤单单的南国之子,是多年以前一位去罗马的朝圣者把它带到这里来的。圆形的树冠柔软地伸展到大路上空,微风吹来便婆娑地抖动、摇曳。春天,周围一片绿色,连修道院内的核桃树都已经长出淡红色的嫩叶,这棵栗子树却仍然光秃秃的;到夜晚最短的夏季,它才从一簇簇树叶中开出泛着淡青色微光的、形状与众不同的花朵,散发出一股股酸涩的闷香;十月里,水果和葡萄已经收完,秋风才从那渐渐变黄了的树冠中把那些带刺的果实摇落,出生在意大利邻近地区的修道院副院长格雷戈尔便用自己房中的壁炉烤食这些果实,院里的男孩子们便为争夺它们而扭滚在一起;可是栗子却并非每年都能成熟。这棵栗子树的树冠,在修道院入口处的上空奇特而多情地拂动着,宛如一位来自异乡的思想细腻而又多愁善感的客人;在它和大门口那些修长的、成对的小圆石柱之间,在它和拱窗上那些石头雕饰、壁架和立柱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亲缘关系,同样受到意大利人和拉丁文学者的喜爱,却让本地居民视为异己。 在这棵来自异国的树下,已经走过好几代的修道院学生;他们腋下夹着习字板,一边走,一边谈笑嬉闹,争论不休,而随着季节的变换,有时赤着脚,有时穿着鞋,有时嘴里衔着一枝花,有时口里咬着一个核桃,有时手中攥着一个雪球。新的学生不断到来,隔几年就换一批面孔,但大多数却彼此相像,都是些金黄色的小鬈毛。有的毕业后留下来,先当试修士,再当修士,削了发,穿上修士服,系上丝腰带,研读经典,指点学生,直到老,直到死。另一些学习期满就由父母领走,回到骑士的城堡,回到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家中,奔向世界,享乐的享乐,干活的干活,偶尔回修道院来做客,后来成了家,又送自己的小儿子来当神父们的学生,并且仰头瞥一眼这棵栗子树,脸上带着微笑,心中充满感慨,最后又各自归去。在修道院那一间间的卧室里和大厅中,在那端庄的圆拱窗和红石凿成的笔直的成对圆柱之间,总有人在生活、授课、钻研、管理、统治;在这儿曾从事各种各样的艺术和科学,并且代代相传,有虔诚的和世俗的,有光明的和阴暗的。人们也编写和诠释书籍,想出来种种的体系,搜集古人的著述,临摹名画的真迹,培养民众的信仰,嘲笑民众的信仰。博学与虔诚,单纯与狡诈,福音的智慧与希腊人的智慧,圣迹与邪术,在这儿通通得到一定的施展,各自适得其所;这儿既可隐居和苦修,又可进行社交和享乐;至于是前者占上风还是后者大行其道,都取决于当时的院长是个怎样的人以及时代的潮流如何。这座修道院之所以出名和朝拜者不断,有一阵子是因为它有一些驱魔师和能识别精怪的修士;有一阵子是因为它有美妙的音乐;有一阵子是因为它的某个神父妙手回春,能治百病;有一阵子又因为它的梭子鱼汤和鹿肝包子可口得很;总之,它在每个时代都有所擅长。而且,在它众多的修士和学生中间,在这些或者虔诚,或者冷淡,或者吃斋,或者肥胖的人中间, 在这些留在修道院中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中间,任何时候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特殊人物,大家要么爱他,要么怕他;他显得出类拔萃,让大家久久惦念,虽然同时代的其他人早已被忘记得干干净净。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