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考察西方象征主义诗学(即西方象征主义诗论与诗歌)被引进中国后,如何和中国新诗产生互动与交融的关系,对中西象征主义进行对比分析和考察,力图呈现出中西文学交流与共融的完整图景。本书从两个维度进行研究,一方面是历时的、纵向梳理的维度,追溯了西方象征主义的发展脉络,分析其理论基础;考察西方象征主义自二十世纪初进人中国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到当下的“理论旅行”与“生存境况”。另一方面是共时的、横向对比的维度,考察中西象征主义诗学在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 本书采用的是整体性、宏观性和细节的、微观性研究的结合,时间性与空间性并存,点与面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试图全面和深入地展示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新诗的互动融合,近百年来中西象征主义诗学中西互补与融合的曲折路径,阐述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世界文学格局中,中国新诗理论与实践如何确立自己独立存在的地位和价值。 目录 导论 一、相关研究综述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 象征主义在西方的“源”与“流” 第一节 象征主义在西方的起源和发展 一、西方象征概念的起源 二、作为一种文学运动的西方象征主义 三、当代象征主义的概念定型 第二节 法国象征主义的精神谱系及其影响 一、审丑中之美,与万物应和 二、现代性忧郁与通灵者 三、神秘与纯粹的诗歌国度 第二章 五四时期至四十年代象征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阐释 第一节 发轫期:象征主义在中国的发生(1915—1924) 一、译介与阐释 二、革新与争论 三、尝试与拟写 第二节 探索期:象征主义在中国的阐释(1925—1929) 一、《微雨》里的异国情调 二、中国象征主义的理论初创 第三节 深化期:象征主义在中国的深化(1930—1939) 一、译介成果 二、批评的逐步深入 第四节 衰歇期:象征主义在中国的终结(1940—1949)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象征主义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至八十年代末西方象征主义在中国 一、研究概况与代表性观点 二、关于鲁迅作品是否属于象征主义的争论 三、相关书籍出版及其他 第二节 九十年代象征主义在中国 一、研究概况与代表性观点 二、关于象征主义本体论的研究 三、综述性研究及其他 第三节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象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研究 一、研究概况与代表性观点 二、关于象征主义本体论的研究 三、相关硕博士论文概况 第四章 中西象征主义诗论的比较考察 第一节 中西象征主义发生论比较 一、中西历史与文化语境 二、象征主义诞生之文学土壤 三、文学的他律性与自律性 第二节 中西象征主义审美论比较 一、中西古典审美原则 二、审美观念的历史嬗变 三、“美”与“丑”的较量 第三节 中西象征主义诗艺? 郾冉? 一、诗的神性与现实性 二、诗歌音乐性的获得与缺失 第四节 中西象征与意象关系论比较 一、西方诗学观念中的意象 二、中国传统诗学观念中的意象 三、中国现代诗学观念中的意象 第五章 中西象征主义文本对话 第一节 中西象征主义诗歌中的诗人自我形象 一、弃妇与圣徒 二、流浪者与盗火者 第二节 中西象征主义诗歌中的核心意象 一、黄昏中的恋曲 二、月夜里的情思 第三节 中西象征主义诗歌中的身体书写 一、艾略特诗歌中的身体文本类型 二、穆旦诗歌中的身体文本类型/22l 三、现代性主体的分裂与重塑 第六章 象征主义视角下的当代诗歌 第一节 诗歌的理想之境——论玉珍的诗歌审美特征 一、象征主义的诗歌之境 二、精神“还乡”与灵魂“守望” 三、理想的“灯塔”与沉默的“事实” 第二节 诗歌的感官化存在——论张战的诗歌审美特征 一、人与世界万物的感应 二、诗歌之美与音乐性的表达 三、唤醒麻木的感官 第三节 诗歌的个性化与去个性化——兼评起伦的诗歌创作 一、当代诗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诗歌的社会功能与诗人的现实担当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序言 自改革开放四十余年 以来,当代中国人文社科 学术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 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然而,也存在不少弊 端与误区。其中最大的问 题在于,学术研究的探索 精神被经济的、功利的动 机所绑架。于是,假命题 出场,假冒赝品泛滥,这 些都成为妨碍学术的桎梏 。具有学术良知与历史担 当的学者。应该视学术自 由为生命、视学术真理为 信仰。追求学术真理与思 想独立的精神.这是学者 的伦理品格和职业道德。 哈佛大学的校训是拉丁文 “VERITAS”,即“让真理 与你为友”的意思,该校 训来自格言“与柏拉图为 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与真理为友”。这句 简短的校训是人类大学精 神,也是学术精神的珍贵 遗产。 首先,为学贵在真诚 。 在学术研究过程中, 学者书写自己真实的生活 体验,表达自己真实的心 灵悸动,指向自己真实的 灵魂皈依。以学术为职业 .也以学术作为追问生命 意义的存在方式,并且抵 达值得献身的人类事业。 这样的学问之途才是有热 情、有抱负、有生命的学 术追求。牟宗三曾经在《 生命的学问》一书中论述 五十年来的中国思想。他 认为:“在此五十年内, 中国的思想界大体是混乱 浮浅而丧失其本。……此 种悲惨命运的总原因,是 在‘生命学问’的丧失。…… 个人的尽性与民族的尽性 。皆是‘生命’上的事。如 果‘生命’糊涂了,‘生命’的 途径迷失了,则未有不陷 于颠倒错乱者。生命途径 的豁朗是在生命的清醒中 。这需要我们随时注意与 警觉来重视生命的学问。 如果我们的意识不向这里 贯注,则生命领域便愈荒 凉暗淡。久之,便成漆黑 一团了。”牟宗三说这番 话的语境不同于今天,然 而所面临的思想病态今天 依然存在。他认为:“生 命的学问,可以从两方面 来讲:一是个人主观方面 的,一是客观的集团方面 的。前者是个人修养之事 .个人精神生活升进之事 ,如一切宗教之所讲。后 者是一切人文世界之事。 如国家、政治、法律、经 济等方面的事,此也是生 命上的事.生命之客观表 现方面的事。”他将个人 一己之小与社会众生之大 .概括为一种生命的学问 ,统一于一种生命的精神 。学术研究也应该是关于 生命的学问,“由真实生 命之觉醒,向外开出建立 事业与追求知识之理想, 向内渗透此等理想之真实 本源,以使理想真成其为 理想,此是生命的学问之 全体大用”。 走向生命的学问,需 要有澄怀悟道的心态。老 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 这一思想,正式提出了“ 虚静”这个理论范畴。“夫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者,万物之本也。”老庄 标举“虚静”,意指人在体 悟玄妙大“道”时,应该摒 弃功名利禄、死生情爱等 世俗观念,即做到精神上 极度虚无空明.纤尘不染 。要做到绝对的‘‘J心斋”“ 坐忘”,未免虚妄。然而 ,怀抱这种理想,践行这 种修为,才有望朝向“同 于大道”“达于至道”之途 。 其次,真知贵在趣味 。 学问是什么?为什么追 求学问真理?陶渊明夫子 自道:“好读书。不求甚 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 食。”他吟诗作文只为了“ 自娱”。梁启超1922年在 《学问之趣味》中说:“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 :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 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 含一种原素名为‘趣味’的 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 有个0了。我以为:凡人 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 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 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 活便成沙漠,要来何用?” 生活需要趣味,求知也不 例外。求学至乐莫过于以 游戏心态观之。 朱光潜说:“艺术的活 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 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 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 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 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 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 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 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 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 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 的胸襟。”他揭示了学问 这一事业具有超功利的特 点。这种无功利的心态, 在庄子思想中体现为“物 化”。“不知所以生,不知 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 就后,若化为。”“昔者庄 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 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 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 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 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 ‘物化’。”庄子的“物化”意 在泯灭主客彼此之界限. 达到了物我两忘、物我同 一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种 “无所为而为”的自由境界 。钱锺书说:“大抵学问 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 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 显学必成俗学。”他说的 是唯学问是求的无功利心 态。1929年夏,陈寅恪 所撰王国维碑文中的一段 话堪称杰作。其文曰:“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 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 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 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 以永其念,佥日:宜铭之 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 以刻石之辞命寅恪,数辞 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 ,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 日:士之读书治学,盖将 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真理因得以发扬。”上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