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客观、理性地认识当今的世界,这是正在融入世界的中国人急需“补”的一课。本书较全面地分析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的变化。书中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对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的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对中国的崛起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纪之初的国际关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张毓诗 |
出版社 | 时事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如何全面、客观、理性地认识当今的世界,这是正在融入世界的中国人急需“补”的一课。本书较全面地分析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的变化。书中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对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的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对中国的崛起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内容推荐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国际关系在延续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将呈现新的面貌。如何全面、客观、理性地认识当今的世界,这是正在融入世界的中国人急需“补”的一课。 作者在长期从事国际问题教学的基础上,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较全面地分析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的变化。书中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对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的政治、经济及对外关系;对中国的崛起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本书资料翔实、分析理性、透彻,可供关心当今国际关系变化的读者阅读参考,也可供高校作国际关系课程教学的教材。 目录 第一章 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第一节 两极格局的终结 第二节 一超多强的格局 第三节 世纪之初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转型期的国际秩序 第二章 世纪之初的世界经济 第一节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世纪之初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第一节 两大主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 第三节 国际恐怖主义 第四节 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走向 第五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 第一节 美国的经济 第二节 美国的全球战略 第五章 走在复苏道路上的俄罗斯 第一节 从动荡走向稳定的政局 第二节 世纪之初的俄罗斯经济 第三节 世纪之初的俄罗斯外交 第六章 联合自强的欧洲 第一节 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第二节 欧盟的防务合作 第三节 全方位外交战略 第四节 欧盟的扩大与前景 第七章 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第一节 面临重大挑战的经济 第二节 日本的国家战略 第三节 右倾思潮明显抬头的日本政治 第四节 走向政治大国的外交 第八章 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 第一节 中国在“融入世界”中崛起 第二节 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的对外政策 第九章 中国与世界主要大国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之初的中美关系 第二节 世纪之初的中俄关系 第三节 世纪之初的中欧关系 第四节 世纪之初的中日关系 第十章 国际组织和重要的国际会议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发展与作用 第二节 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经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第四节 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 第五节 国际社会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 第六节 重要的国际会议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世纪之初的国际政治格局 第一节 两极格局的终结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涵义 所谓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或状态。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大国或大国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 国际政治格局是一定时期内国际关系的集中反映,它对国际关系具有普遍的制约作用,它决定国际社会竞争与合作、摩擦与协调的形式与趋势。格局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相当长时期内主导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国际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是国际舞台上主要战略力量经过较长时期的消长变化、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其更替,则是由于原有的力量架构被打破,各种战略力量间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的结果。 国际格局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它是研究国际问题的起点。国际格局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外部环境,是国家正确估价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依据。分析认识国际格局的状况和特点,观察研究其走向,是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制定和调整内外政策的主要依据。 国际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充当国际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在国际舞台上奉行自主外交并能独立地发挥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世界事务有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政治实体;具有强大综合实力,能在国际舞台上起制衡作用的角色。 一般认为,能称得上“极”的国家,应当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强国,它大体应具备以下条件:其综合国力应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GDP应在2万亿美元以上,对外贸易总额应在6000亿美元以上;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组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有发言权,在解决世界热点问题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自身是一个有全球影响力的“力量中心”。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演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以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为基础的旧政治格局崩溃了。意、德、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继投降,被彻底打败;英、法两个世界强国被极大削弱,欧洲丧失了其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为超级大国;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强国;欧亚相继建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使国际舞台上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一批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预示着旧殖民体系的分崩离析。 战争后期,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重要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就早日结束战争、维持战后和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和谅解。这些会议对战后世界作了有利于美、苏两国利益的原则规定和具体安排。历次会议中,尤以雅尔塔会议最为重要,因而习惯上把美、英、苏在这一时期达成的协议和安排称为“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最终形成,对于迅速结束战争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体系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然而,这些会议事实上是“胜利者的聚餐”,是大国主宰世界的产物,它具有美、苏两国根据自身利益、凭借实力瓜分战争胜利成果的性质。 三、两极格局的终结 两极格局的终结是由苏东剧变而导致的。对于两极格局终了的标志,我国学术界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其终结的时间应在1989~1990年间。多数学者认为,苏联解体之时,正是两极格局终结之日。笔者以为,两极格局的终结是一个历史进程,它始于苏东集团边缘——东欧的变化,终于苏东集团的核心——苏联这一超级大国的倾覆。其主要标志为:1.1989年8月24日,波兰出现了战后东欧首个资产阶级政权。此后,东欧诸国的政局先后发生了剧变。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以联邦德国吞并民主德国的方式实现了统一。2.华沙条约组织于1991年7月1日解散,欧洲大陆长达40余年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终止了。3.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市郊的别洛韦日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并就此发表声明: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将停止其存在。同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会晤,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议定书》等文件,宣布独联体的建立,从而宣告了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南高加索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4国签订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终止。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的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解体以及此前苏联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只是残存的苏联国家机器对国家解体这一事实加以承认而已,并不具有实质意义。苏联的解体,是两极格局终结的核心标志。 四、两极格局终结的缘由 世界近现代史上历次国际格局的更替都是通过战争的方式进行的,唯独两极格局的终结采取了和平的方式,这是颇具研究价值的历史现象。在两极格局终结过程中,苏联的解体毫无疑问是其核心事件。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国际关系中最大的谜。一个存在了69年之久的超级大国为什么在顷刻之间解体了呢?对于这样一个重大国际政治现象的认识,学术界著述颇多,众说纷纭。尽管这一事件的发生已过去了16年,但是今天恐怕还是难以科学、全面和深刻地解释这一历史现象。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变的原因,是许多因素的“合力”。 美国一些政治家认为,美国对苏联长期奉行的遏制政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在他们看来,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的飙升,使苏联获得了大量的硬通货,从而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来发展军备。70年代下半期后,美国迫使欧佩克国家降低了石油价格,从而使苏联的外汇储备枯竭。美国在80年代中期推行的星球大战计划将美、苏的军备竞赛推向太空,“拖垮”了苏联。另外,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对苏联展开的攻势,使苏联民众逐渐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接受西方价值观念,使苏联政府失去了统治基础。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最重要原因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致使人民对苏联政府失去了信心。 笔者以为,在导致苏联解体的众多因素中,有两个因素是最重要的。其一,自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事件后,苏联领导人走上了一条倾全国之力与美国争夺霸权,发展军备的道路。国家实施错误的发展战略,忽视经济建设、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苏联共产党由此失去了人民根本利益代表者的资格,人民对苏共的不满与日俱增。其二,俄罗斯民族的思维易走极端。俄罗斯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极端性的、从一端迅速转向另一端的民族,因此是一个不可预测的民族。”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在党的指导思想上,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全盘否定斯大林,全盘否定苏共的历史,事实上也就否定了苏共自身存在的价值。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有两个现象颇值得深思。1991年“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个人擅自宣布解散苏联共产党,但是,苏共从中央到地方竟然没有人公开站出来拯救这个党。有着百余年历史、14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居然就这样结束了其历史。1991年12月26日,在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的最后一次会议上,与会代表仅有当今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一人站出来反对苏联解体。之所以出现上述令人费解的奇特现象,不能不归咎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它对苏联历史的虚无主义态度,对苏共的全盘否定,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叶利钦等人天真地以为,美国式的道路是俄罗斯发展的唯一选择,美国一定会帮助俄罗斯复苏,帮助俄罗斯强大。这种天真的想法,在当时的俄罗斯社会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五、两极格局解体的影响 两极格局的解体是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战略研究1991~1992年》报告认为,它“不仅摧毁了苏联,而且改变了世界”。其影响所及将在今后几十年中才能全面显现出来。 两极格局解体的积极作用在于,它结束了两个超级大国对峙、威胁世界和平的局面,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了积极因素,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时期由于大规模军备竞赛而两败俱伤的事实,使世界各国认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成为国际舞台上角逐的中心内容,因此各国都把发展经济置于本国战略的首位。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在当今世界更加突出。 两极格局终结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它打破了原先相对平衡的力量结构,国际战略格局呈现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态势。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2006年的GDP已达到13.26万亿美元。对于继承苏联地位的俄罗斯而言,90年代是失去的10年,是全面衰败的10年,其综合国力无法与当年的苏联相比,俄罗斯国力与美国的差距日益扩大,1999年俄GDP仅3770亿美元。包括俄罗斯、中国和欧洲各主要大国在内的各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2.由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失衡,旧格局中隐含的矛盾上升,国际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在增长,所以世界形势发展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多。由于国际恐怖主义、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作用,全球范围内局部冲突明显上升。3.全球化进程中,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边缘化”的威胁。发达国家挟全球化过程中日益增长的优势,迫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按其意愿进行调整,以图实现全球政治和经济的西方化。P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