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对民间美术进行专题研究的学术著作。由于作者近些年的工作和学术活动涉及了诸多方面,而且文章写于业余时间,所以,本书是采用散论方式写成的。论文按内容大致辑为四组。 第一组是侧重于对民间绘画和一般民间美术理论的探讨。作者论述了民间年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着重论述了现代民间绘画的源流、形成、内涵以及表现方法等基本特征。作者从宏观角度,就社会心理和艺术思潮的意义,分析了当今民间美术热的缘起,认为这与在整体文化上的回归意识相关。这一观点,也渗透在本书的其他诸篇中。 第二组论文主要是对山东地区诸如纸扎、印染、泥模、纸牌等民间美术的评介,特别对作者家乡地区的纸扎艺术做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由此便涉及丧俗艺术中鬼魂观念、崇仰观念同人生情感、艺术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第三组文章中,作者集中对某些民间美术图案的构成及其内涵进行了论述。形式和内容总是难以截然分开的。虽是论述图案,又不可避免地涉及与之相关的汉字演化、佛教文化以及各种民俗内容。 第四组论文,以探索民间工艺造物思想为主,其中几篇带有史论的性质。作者对先秦时期及宋代、明代有关思想家、经典著述中的工艺造物思想进行了辨析,并把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现代工艺设计观念进行了比较,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造物观念、手法、内涵及功能等基本范畴。 书内各篇文章虽然在长短、行文等形式上略有差异,但从整体上看,不仅是统一的,而且各篇之间保持着内在的联系。作者这些年来一直泡在这一行里,对其中的一些门类或问题做过较细较深的思考。加之作者做过多次考察,筹办民艺展览,个人藏品甚丰,对材料熟悉,所以,这些文章既不是单纯资料的胪列,也不是空发议论,大都有血有肉,有述有作。 作者简介 潘鲁生,1962年生。文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系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中国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开展民艺研究与保护实践,推进大学民间文艺传承。率先提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理念,组织实施“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出版《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抢救整理民间美术手工技艺120余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及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大型课题,构建中国“民艺学”学科体系,出版《民艺学论纲》等学术专著,参与编纂《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提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构建中国“手艺学”等命题,研究成果填补专业领域空白。创办中国民艺博物馆,将数十年来收集的民间美术藏品向社会常年免费开放。创建“中国民艺国际视频网站”,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致力于传承、推广民艺文化。先后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获评“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多次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 目录 总序 序一 序二 1 从农民画到现代民间绘画 一、现代民间绘画的源流 二、现代民间绘画的题材与表现方法 三、现代民间绘画的地域风格 2 民间性与现代感——论现代民间绘画的基本属性 3 乡土回归意识与旅游审美心理 4 民间美术的审美情趣——王朝闻民间美术观刍议 5 从艺术回归看民间美术的价值 6 纸戏的艺术 7 陶模漫议 8 话说水浒纸牌 一、叶子牌史话 二、水浒牌的造型特点 三、水堡村的纸牌制作 四、纸牌流通和娱玩方式 9 山东蓝印花布 一、蓝印花布工艺 二、图案造型骨式 三、纹样象征寓意 10 论中国民间玩具的审美形式特征 一、 “随心草” 二、“泥车瓦狗” 三、“红红绿绿图个吉利” 四、“一团和气” 五、“刮打嘴兔儿爷” 11 鬼魂观念与丧俗艺术 12 丧俗文化——对人类生死观念的哲学思考 13 论民间神像艺术 一、中国古代神仙思想的形成与流变 二、中国民间祭神习俗 三、中国民间神像的艺术特征 14 论民间祭祀供品艺术 一、民间纸扎 二、面塑礼花 三、祭祀用具 15 民间汉字图形装饰 16 佛教图案艺术简说 一、佛像 二、飞天 三、藻井图案 四、背光图案 五、石窟装饰 六、寺院建筑装饰 七、佛经故事 17 论中国民俗剪纸 一、春节与窗花 二、过年与过门笺 三、元宵节与灯花 四、婚俗与喜花 五、丧俗与魂幡纸钱 六、十二生肖与剪纸纪岁 七、人日剪人形 八、定情物与鞋花谱 九、服饰与绣花样 十、民居与居室装饰 18 论实用艺术的特征 19 韩非子功利主义造物观辨析 20 墨子功利主义造物观辨析 21 《考工记》与《天工开物》的造物思想 22 工艺造物与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 一、工艺造物观念 二、工艺造物与自然 三、工艺造物与社会环境 四、工艺造物与人的关系 23 民间工艺造物的文化内涵试探 一、渊源 二、善在其中 三、整体意识 四、融合民俗 24 论民间工艺造物的基本功能 一、造物的实用功能 二、造物的审美功能 三、造物的认知功能 25 中国家庭与手工技艺的承传 后记 序言 美得太 王朝闻 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 常常听见老乡们把客观事物 引起的快感称为“美得太”。 “美”这个词在这里未必是一 定指我们所理解的美,似乎 是指人们感兴趣即爱好的东 西。但陕北民间剪纸给我的 印象,主要是它在人们精神 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质朴 地说也是“美得太”的。潘鲁 生君这部《论民间美术》一 书中,有一篇名为《论中国 民俗剪纸》。看来这位学者 不只对民间美术有浓厚的兴 趣,而且企图从人民的精神 生活的多样性剖析民间美术 的审美价值。 兴趣在艺术的创作、观 赏、研究以及日常生活里, 既是由特定活动引起的快感 ,也是对审美活动的推动力 。昨天我家那位将满四岁的 宝贝疙瘩玩电动玩具,他那 种仿佛有些恶作剧的行为, 也是由特定兴趣引起或证实 着的。不知为什么,他竟异 想天开,把本应面朝滑梯上 行的企鹅中的一只,反常地 改置为背朝滑梯,结果这只 企鹅跌了跤,而且成为别的 企鹅正常前进的路障。这小 子得意地大笑。在他看来, 这效应也“美得太”,也就是 一种不自觉的自我肯定吧。 从目录可以看出,《论 民间美术》这本书并不满足 于静止地描述特定现象。例 如《民间性与现代感》,可 见作者企图探索民间美术的 发展规律。既然民间美术普 遍存在,探讨它的发生和发 展的规律,定能对艺术美学 填补一些空白点。品种繁多 的民间美术,有的和包括迷 信活动的民俗成为一体,所 以可能既有消极因素也有审 美价值。从书中以论证民间 美术为主旋律的文章,如《 纸戏的艺术》或《鬼魂观念 与丧俗艺术》等专题来看, 潘鲁生君是从民俗艺术所展 示的艺术形态的不同方面着 眼,分辨它们固有的精华与 糟粕的对立。如果他从理论 上揭示出精华与糟粕为什么 在这些民俗美术中互为条件 的原因,这样的努力岂止于 填补了研究课题的空白点。 至于《民间工艺造物的文化 内涵试探》或《乡土回归意 识与旅游审美心理》,由这 样的标目更可分明看出,论 者对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有 广泛的关注。从情趣、趣味 、兴趣以至“美得太”,这些 词都是既曲折又肯定地体现 着对待审美对象的情感态度 。如果民间美术研究者仅仅 向读者复述一些印象而缺乏 深入的分析,当然谈不上研 究。同时,如果态度冷静到 冷酷的程度,这样的研究未 必还是自觉有趣的。民间美 术的审美价值,包括作品表 现了特定时代、民族和地区 的审美趣味,这种表现表明 ,特定趣味在普遍影响着人 们的情感以至理想。探讨这 些问题的难度当然不小,但 也可能获得自我肯定(肯定 有所发现和发明)的愉快感 。而且这样的努力预示着未 来的艺术美学的丰富和深化 。 1956年初途经济南到青 岛疗养,偶在街头碰见一种 价廉物美的民间玩具。似比 拇指头小些的泥猴,依靠土 动力顺着棉线(那时还没有 尼龙线)往竹签顶上爬。当 时我还不太接触有丑感的社 会行为,所以这样的玩具没 有引起不快的联想。我只联 想起儿时看过的由农民扮演 的“孙猴子爬竹竿”,由它唤 起美好的回忆,更觉得这土 玩具也是“美得太”的艺术品 。现在我还认为:即使现代 化玩具占据了市场,我仍怀 恋上述简朴而巧妙的山东土 玩具。1956年在青岛还买 到了泥做的鸟形哨子,我吹 出缓急高低的声调,引起我 似乎也年轻化了的幻觉。看 来山东还有许多堪称智慧结 晶的民间美术不为我所知, 我期待生活在齐鲁的鲁生君 未来的著作,对其地方性特 征做出新的论述,在弘扬中 华文化的任务中做出新的贡 献。 这本著作的出版,至少 可能增强读者理解民间美术 的优越性的兴趣,有利于消 除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 影响。 1990年7月6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