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在对过去20年文化旅游大数据分析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成渝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本底、基础设施体系、产业发展,尤其聚焦成渝两地开创文化旅游新业态、培育文化旅游消费市场、整合资源错位发展、共建世界旅游目的地等内容,深入探究成渝地区推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实践。 本书认为,通过“文化旅游一体化”,可以打破城市间壁垒,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实现更大范围内配置文化旅游资源,更好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消费升级,增强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韧性”,丰富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深层价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发展要率先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站在“一体化”区域合作的层次,从政府层面的引导开始逐步走向产业主体的深入协作,协同发挥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变“移盆合栽”为“有效嫁接”,产生“1+1>2”效应,形成具有区域带动力的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文化旅游一体化理论综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文化旅游面临转型升级 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三、文化旅游区域联动协同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文化旅游相关概念 二、文化旅游理论基础 三、文化旅游作用机制 四、文化旅游运行模式 五、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第三节 研究区域 一、巴蜀文化的内涵 二、巴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三、巴蜀文化的特点 四、巴蜀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第四节 研究框架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文化旅游资源本底优越 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三、产业发展呈现向好态势 第二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合作现状 一、政策协同方面 二、产业合作方面 三、设施共建方面 第三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的现实困境 一、文化旅游主题不突出 二、文化旅游融合程度不够 三、基础设施水平不一 四、合作层次不高 第四节 双城驱动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一、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应该具有全球化意识 三、打造全球化视野下旅游目的地相关因素分析 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基础条件及差距 第三章 巴蜀文化走廊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川渝聚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一、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背景 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成渝文化旅游经济带和一体化发展的天然优势 第二节 打造高品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成效 一、健全完善合作机制,确定文旅合作重点 二、推动合作走深走实,打造巴蜀文旅精品 三、培育巴蜀文旅品牌,开展线上线下活动 四、打造高品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第三节 共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形象品牌 一、坚持市场导向,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二、加大文旅协同,整合创建国际文旅目的地 第四节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政策协同 一、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政策的量化 二、走廊政策总协同演变结果分析 三、目标与措施协同演变结果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文化旅游一体化政策法规演变与趋势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三、实证结果评价 第二节 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实证评估——以成都经济区为例 一、成都经济区旅游文化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基础 二、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成都平原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四、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五、成都平原经济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第五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城市群文化旅游一体化经验借鉴 一、英伦城市群 二、大巴黎地区城市群 三、东京湾区 第二节 国内城市群文化旅游一体化经验借鉴 一、京津冀城市群 二、长三角地区 三、粤港澳大湾区 第三节 国外城市群文化旅游一体化经验借鉴 一、区域中心城市带动 二、市场思维逻辑驱动 第六章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消费中心 一、建设国际文化旅游消费中心的总体考量 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消费中心的关键环节 三、建设国际文化旅游消费中心的具体思考 第二节 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一、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总体考量 二、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关键环节 三、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具体思考 第三节 打造长江上游文化旅游通道 一、打造长江上游文化旅游通道的总体考量 二、打造长江上游文化旅游通道的关键环节 三、打造长江上游文化旅游通道的具体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990年以来文化旅游法规目录 附录二 成都平原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附录三 成都平原经济区文旅企业及游客调查统计分析报告 后记 序言 文化旅游一体化是目前 国家有关社会、经济、文化 发展的顶层决策,也是业界 和学界的焦点话题,促进文 化和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 既是顺应世界经济产业结构 转型和发展低碳经济潮流的 必然选择,也是满足我国在 社会结构不断优化背景下所 催生的庞大中产阶层群体追 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 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 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 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 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同源山水孕育的成渝地区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相向而 行,在西部携手打造带动全 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和新的动力源,服务国家战 略大局的能力不断增强。近 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 略持续向纵深推进,多地积 极尝试探索符合地方特点的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有益 模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坚 持“川渝一盘棋”思维,发挥 优势、错位发展,优化整合 区域资源,加强交通、产业 、科技、环保、民生政策协 同对接,做到统一谋划、一 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 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显著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成渝地区因为地缘相近、 文脉相通、自然与人文景观 资源丰富,往往显示出区域 板块联动性强的特点。随着 区域性东西南北发展格局的 联动拓展,文化旅游一体化 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日益 凸显出强劲的经济社会优势 。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指出,“人民对包括文艺 作品在内的文化作品的质量 、品位、风格等的要求变高 ,文学、戏剧、电影、电视 、音乐、舞蹈、美术、摄影 、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 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 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 民需求”,强调要系统梳理 传统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 进行有吸引力的文化展示, 让文物、遗产和文学都活起 来,其实质是强调相关产业 的手段和技术对文化艺术的 创造性利用。2018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 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指出文旅融合的具体措 施是“科学利用传统村落、 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 、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 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 文物旅游,推动剧场、演艺 、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 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 ,其中所隐含的文化和旅游 融合是指加强文化面向旅游 者的展示。同年4月,新组 建的文化和旅游部职能定位 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 文化影响力”。可见,政府 文件表述的文旅融合是将物 质与非物质文化变成一种旅 游资源,要通过不同的技术 手段和商业模式把文化展示 出来,从而实现增强文化自 信和传播中华文化的目标。 据2021年10月高德地图 发布《国庆出行报告》显示 ,9月30日至10月5日,全 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中,成 都、重庆分别位列第三、第 五。以旅游收入排序来看, 成都、重庆都是大热的网红 城市。成都实现旅游收入 232.20亿元,接待游客 1873.70万人次;重庆实现 旅游收入73.93亿元,接待 游客1273万人次。可以预 见,受周边游热度进一步提 升、城市IP持续深化的影响 ,成渝双城经济圈都市经济 圈旅游出行更加繁荣。 巴蜀既是一个地域概念 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在几千 年历史长河中,巴蜀儿女在 巴蜀大地上生生不息,创造 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灿烂 的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一 种内涵丰富,特色独具,影 响深远的文化,是中国文化 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的洗练 和变革,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与特点,并在历史的浪涛中 变得更加意蕴深厚。巴蜀文 化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蜀 通过巴,与楚江水上下,一 苇可航,“蜀风”早与“楚流” 交流混融,因此从古至今, 蜀文化都与楚文化具有紧密 联系。在广汉三星堆和成都 金沙遗址中出土有象牙、海 贝,阿坝州茂县则出土了琉 璃珠,这些来自印度洋北部 地区和南海的物品,充分证 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早有 交通和交流。除与中原、楚 、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 ,巴蜀文化主要表现在对滇 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 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 大陆,在金属器、墓葬形式 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 久远的影响。巴蜀地区是西 南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和主经 之地,自古与西南各族和南 亚各国保持着密切交往,巴 蜀文化影响了西南各族乃至 南亚诸国,使巴蜀文化冲破 了自身的地域特色进而具有 大西南意义和国际文化交流 意义。 巴与蜀都是我国古代的 族称、国名和地名。二者不 仅在地域关系上相互毗邻, 而且自古以来关系密切,因 历史上“蜀之为国,与巴同 囿”。发现“四川胡焕庸线” 的《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 编单之蔷提出,假如把这一 规律中的“人口”换成“国家 级风景名胜区”,其他地方 竟然可以一字不改。国内有 观点认为巴蜀应属同一文化 ,事实上,巴蜀文化渊源不 同,实质内涵各异。“巴有 将,蜀有相”,巴人“少文学 ”,勇猛善战,“质直”“敦厚 ”,喜“巴渝舞”,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