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英上小学六年级。从外表看,她是一个非常文静的女孩,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漂亮、听话,绝对不会惹妈妈生气。但是,宰英却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她对任何事都没有欲望。
宰英不喜欢去学校,不喜欢上课外辅导班,不喜欢学小提琴……这让她的妈妈感到非常难过。虽然也可以拉着她的胳膊,强行带她去做这些事情,但宰英的表情总是很冷漠,成绩和能力也没有提高。从一年前开始,宰英本来很好的学习成绩开始出现大幅下降。宰英也变得越来越紧张,只要一有时间,就钻进自己的房间睡觉。
明年,宰英就要上初中了,可她现在的状态,显然无法适应中学的生活。这让妈妈头疼不已,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宰英的这种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好像是从去年开始的,今年变得越发严重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宰英的情况,我首先询问了宰英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10岁的宰英参加了6个课外辅导班和兴趣班,要在两个地方学习英语、美术、数学,还要去私人老师那里学习小提琴。宰英每天的日程安排,甚至比演艺明星还要紧张。妈妈却说,因为孩子对很多东西没兴趣,已经为她减少了不少课程。
韩国的孩子,大约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就正式进入了私人教育领地。因为即将面临升入中学,家长都想让孩子在竞争中取得好成绩。最近又开始流行起用纯英文教学的国际中学,导致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重,甚至超过了初中生和高中生。
问题是,大部分孩子对上这些课外补习班的目的,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学习。虽然父母总是一味地说,“这都是为了你好”,但孩子们还不可能真正地认识到学习与成功之间的关系。所以,孩子们只是在父母的指挥下,毫无目的地打发日子而已。
宰英的情况就是这样的。每天上完所有的课程回到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还要写老师留的作业。所有功课都完成之后,常常是午夜时分了。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就要继续>中进学校和补习班。就像不停旋转的车轮,孩子就这样一天接着一天地旋转着。父母的人生态度会对孩子产生极大影响
我问宰英妈妈:“你的梦想是什么?”
妈妈很惊讶地笑了,“我呀,孩子们能够好好长大,就是我的梦想。”
“可那是孩子们的人生,并不是你的人生啊。”
“孩子的人生不就是我的人生吗?”
“难道你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吗?”
“孩子的梦想就是我的梦想,我为什么还要有自己的梦想呢?”
宰英妈妈这样辩解。如今,很多妈妈都认为自己和子女是一体的,孩子的梦想就是妈妈的梦想,孩子的成功也是妈妈的成功。这样一来的问题是,为了实现梦想,做出努力的主体成了妈妈,而不是孩子。P2-4
教育学博士是怎样养育孩子的
作为教育学博士的我,儿子却是班里的倒数第一名
“博士的儿子肯定是这次得第一名的韩英秀,对不对?”
这是儿子上小学时,我去参加家长会,一位老师想当然跟我说的一句话。其实,在我的三个孩子中,儿子是性格最活跃的一个,而成绩却是班里的最后一名。当时,家长会几乎成了学习优秀孩子父母的聚会。而我,只是为了鼓励孩子,才去参加的。结果,因为我是教育学博士,一位老师便有了上面那样的误会。
如果按照平时的做人原则,我应该毫不犹豫地讲出实情,可是,我真的很难坦然面对儿子“倒数第一”这个事实。当然,我后来还是实话实说了,可在众人面前说出自己孩子的成绩,的确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当然,这是在孩子成绩不好时,才会出现的情况。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子的成绩即使不是班里倒数第一,也是在最后几名徘徊,但他的性格很开朗,每天都面带笑容。儿子有很多朋友,班里的同学都喜欢他。很多父母往往会更加重视孩子的成绩,而非孩子的性格。但是当看到孩子没有过度压力,开心快乐地度过校园生活时,父母还能说什么呢?
某一天,孩子忽然意识到,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来说,学习成绩很重要,于是他开始努力学习。当孩子认识到,提高成绩是实现梦想的必经过程时,他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不需要别人督促。现在儿子已经上中学了,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在班里的前五名。
虽然我的专业是教育学,但实际上我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才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小时候,我也是听着父母说“有钱才有尊严”“必须要无条件地好好学习”这些话长大的。除了这些,父母几乎就没有再说过别的。当时,我也是把这些话奉为真理,一直努力学习,并获得了博士学位。然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我才真正意识到,很多东西都比金钱和成绩更重要。在问题孩子的背后,总有问题父母的存在
十几年前,在韩国大田曾经发生过成绩第一名孩子自杀的事件。这个孩子的父母平时总是说,“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你能得全校第一名”。于是孩子拼命学习,也真的拿到了第一名。问题也是从那个时候出现的。孩子毫无缘由地变得很忧郁,最终选择了自杀。从他的遗书中,大家才知道孩子忧郁的原因。孩子一直是按照父母的愿望生活,虽然得了全校第一名,但是从此以后,便失去了目标。没有了目标,似乎也就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就是因为,这个孩子的人生,完全被父母当成了自己的人生。
这种令人遗憾的事情,其实经常发生。很多自杀的青少年,都曾有因无法改变自己的现状而痛哭不已的情况。虽然是自己的人生,但在需要做决定的时候,必须有父母陪伴在身边。还有一些优等生,在各种面试中因为无法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而屡屡落败;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需要妈妈陪着上课……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并不是学习成绩,而应该是自身的性格问题。
在我的教育咨询职业生涯中,接触过很多父母和孩子,也多次印证了我的一个判断:在问题孩子的背后,总有问题父母的存在。这些问题父母面对的大多是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自卑感”。一旦成为这种“自卑父母”,就会在身体、经济、社会、家庭和学业等各方面,对孩子形成困扰和影响。 在韩国的俗语中,有两句话可以很恰当地形容这种情况,那就是“看到堂兄弟买稻田就肚子疼”和“总是看着别人的打糕大”。要是用前一句话来形容孩子父母,应该就是“看到别人的孩子得了第一名就肚子疼”。当看到堂兄弟置了稻田,或者别人家孩子得了第一名,每个人的感受可能都是类似的。没理由压抑这种感觉,或是因这种感觉而自责。实际上,越是压抑这种感觉,反而越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无能,并让自己更加自卑。其实最重要的,是承认自己的这种自卑感,并相信自己和自己孩子的能力。如果能肯定并信任孩子的能力,就算一时感到“肚子疼”,这种感觉也不会持续很久。
父母的态度,往往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重要的并不是没有自卑感,而是能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自卑感。父母的态度,往往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是跟孩子说,“你也可以得第一,妈妈相信你的能力。”还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得了第一,你怎么考得这么差?你怎么这么笨?”
有些父母,能够把自卑感转化为一种动力,让它发挥出罗盘的作用,引领孩子走向成功的人生。而有些父母,则把自卑感与紧张、恐惧联系在一起,并让孩子深陷其中,如同受到牢狱之灾。
这本书,就是为了那些想把自卑转化成动力,引领孩子走向成功人生的父母所写。一直到小学阶段,父母对孩子的指导方式,都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性格。所以,本书也把重点放在了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上。
这里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非常简单的。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而要想解决父母的问题,就必须消除多年来存在于父母内心的自卑感。换句话说,要想改变孩子的人生,必须先改变父母的心态。
另外,本书还介绍了如何让孩子更加幸福的教养方法。其实,如果把这些方法用理论来概括的话,可能都是差不多的内容,其核心就是“改变”。实际上,能否发生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父母不能首先认真审视自己,那么孩子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所以,从现在就开始,找出自己内心的自卑感,然后努力把它转化成希望、肯定和幸福。如果现在就开始采取行动的话,那么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父母。
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我深爱的妻子,和我的孩子贤硕、民硕、贤民,以及一直最支持我的人——我的妈妈,还有所有关心我的人。最后,还要向茶山博识出版社的金善植社长,以及各位编辑同仁,表示真诚的感谢。
崔元浩
2010年新年伊始
作为教育学博士,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作者通过长期的教育咨询和自身的育儿经验得出了结论,即问题子女背后总有问题父母,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卑感。有自卑感的父母总是一味地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这种行为反而成为“毒素”,令孩子无法健康成长。
在以分数为第一位的孩子身后,是抱有这样态度的父母:“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妈妈干脆死了算了。”
而那些什么事都无法独立完成的孩子身后,则是掌控了孩子全部行为的父母:“只能吃两块饼干,然后要喝水,喝完水以后要擦擦手。”
……
潜藏的自卑感就像影子一样在家庭中缠绕,并世代相传,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由崔元浩编著的《母爱无边养育有度》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大量咨询案例及自身育儿经验,就如何真正履行父母的职责,提出了深入的思考及切实可行的建议,《母爱无边养育有度》给读者送上了解开父母与孩子自卑纠结的七把钥匙。
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紧张逼仄的竞争环境,独生子女的家庭特征,都给年轻一代父母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前辈有苗不愁长的放养式理念像过了时的旧衣服一样被弃之一边,而精准规划的实验室式教养方法又让年轻父母手忙脚乱,也让孩子像陀螺一样被动地旋转。如何养育孩子,这个当下许多父母十分纠结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正是由崔元浩编著的《母爱无边养育有度》这本书讨论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