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史维祥口述史)(精)/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口述史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1984年至1990年史维祥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他抓住历史机遇,在认真弘扬传统的同时,以战略的眼光,实施全面改革,开创了学校西迁以来兴旺发达的新阶段。西安交通大学入选全国10所重点建设高校,先后成立了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出版社等一批新单位,同时新建了一些新的学科专业学术机构,学校科研成果获奖数目在全国名列前茅。在交通大学西迁六十余年后,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史维祥等15位西迁老教授的回信中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使“西迁精神”成为全民族的精神,并将该精神发扬光大。 目录 第一章 大刀阔斧,综合改革 一、弘扬传统铸华章 二、培养新时代人才 三、入选国家重点建设 四、巧用世界银行贷款 五、成立大学出版社 六、持续为西部造血 七、“不拘一格降人才” 八、向李鹏总理汇报 九、高校创收需谨慎 十、交流新篇章 十一、支持深圳特区发展 十二、引领电化教育发展 十三、全国典范之管理学院 十四、生物医电引领时代之先 十五、探索少年人才培养 第二章 以“本”为本,振兴“四化” 一、继承传统再上路 二、为国储才求改革 三、十年教改得与失 第三章 固本强新 志存高远 一、成立研究生院 二、坚定不移求质量 三、课程创新获益多 四、教材建设保障实 五、工程硕士开先例 六、中外办学促发展 七、研究生教育经验谈 第四章 创新科技图自强 一、科创面向建设主战场 二、瞄准前沿助力“863” 三、聚焦核心强基础 四、校企协作促革新 五、多措并举兴科创 六、抓住学科建设的牛鼻子 七、全力建好国家重点实验室 八、厂校合作促成果转化 九、中美首次多相流会议 第五章 高等教育沉思录 一、大学使命在育人 二、大学科研大有作为 三、高等教育体系要立体 四、解决师资断层有办法 五、轻教学之风须制止 六、欧洲考察感触深 七、党让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后记 序言 交通大学(简称交大)是我国自主创办的历史悠久的 两所大学之一。洋务派巨擘盛宣怀1895年奏请清廷,在天 津首先创办了北洋大学堂;次年又在上海开办了南洋公学 (交通大学前身)。自1906年始,南洋公学先后创办铁路 、电机、航海等学科,是我国开办高等工程教育最早的大 学之一,因办学理念、模式参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办学成绩驰名东南,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被誉为东 方“MIT”。受益于上海得天独厚的近代工业化基础,历经 六十年发展(至1956年),交通大学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理 工大学。 1955年4月,为了适应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和建设大西 北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交通大学内迁西 安。交大成长在近代以来中国最富庶、最繁华的上海,在 民用工业落后、生活相对艰苦的内陆重新创业,是十分艰 难的。长期生活在上海的交大教职工,特别是老教授们,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使 交通大学这棵大树顺利迁到西安。几十年来,经过几代人 的艰苦奋斗,这棵大树在黄土地上根深叶盛,枝干参天, 成为西北高等教育当之无愧的排头兵,为西北大开发特别 是陕西省教育、经济及科技文化建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迁校时陈毅副总理所讲:“迁校成功与否,十年后再 下定论。”内迁西北后,西安交通大学(简称西安交大) 很好地保持了老交大的优良传统及知名度。如20世纪80年 代国家实施“七五”、“八五”重点建设任务,西安交大 均有幸名列其中,并成功步入国家十所重点大学之列。在 很长一段时期内,西安交大教学、科研的评奖数量与质量 都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交大西迁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央 领导决策的高瞻远瞩,特别是近来习总书记“一带一路” 新倡议的提出,交大西迁的战略意义更被凸显无疑。 交大西迁人爱国爱校,筚路蓝缕,矢志创新,创造了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 神,成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座历史丰碑,也是世界教育史上 的一个奇迹,为全国各行业所崇扬。2017年12月,习总书 记在给我校15位西迁老教授的回信中做出重要指示。中央 办公厅传达的文件写道:“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的史维祥 等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请转告他们,来信收 到了,总书记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 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 。也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 、国家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总书记的批示极大鼓舞了 西安交大全校师生,大家决心认真贯彻总书记的指示精神 。此后,中央电视台及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对交大的西迁 精神进行了全面的报道。“西迁精神永放光芒。” 20世纪80年代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一段时期,西 安交大和全国高校,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认真贯彻执 行“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努 力创新,砥砺奋进,各方面事业发展很快,取得了较大成 绩。我于1980年至1984年任学校副校长,主管全校教学工 作;1984年至1990年任校长。在此期间,我校继续传承老 交大传统,弘扬西迁精神,不断深化改革,大幅度调整专 业结构,拓宽专业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逐步形成学校的两个办学中心。我校恢复了老交大的管 理学院,成立了研究生院、出版社,还办了少年班等。在 党委领导及广大师生、员工的艰苦奋斗下,西安交大教学 、科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1989年国家教委举行新中国 成立后第一次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西安交大取得特 等奖2项,优等奖7项,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之首。学校还 利用“七五”重点项目建设经费改善学校办学基础设施, 大力加强了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室建设,其中获批的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专项实验室(中心)共10个,在全国 工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回顾20世纪80年代西安交大 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认真总结当时的办学理念与经验 ,为后来者办学提供借鉴与参考。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改 革开放、创新创业取得较大成就的年代,在我国教育史上 应占重要一页。本书所介绍的学校情况,亦是我校校史的 宝贵材料。本书由我与杨澜涛老师、房立民老师共同讨论 ,并由杨老师和房老师执笔完成,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汪 应洛、蒋德明、陈听宽、庄为其、胡奈赛、朱继洲、张文 修、李能贵等诸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史维祥 2018年8月于西安交通大学 导语 本书是史维祥在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期间关于大学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回忆与思考。以改革为主线,回顾了西安大学院系改革、人才引进与流动、教师管理、教学改革等各方面的改革情况,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再现了西安交通大学的发展变革情况。同时,以哲学的视角呈现了一位人文研究者对改革的理解与实践。 后记 本书终于付梓,整个过程中的辛苦自不待言,收获亦 非同寻常。史维祥校长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策划的该 项选题非常赞赏,认为这是记录及保存20世纪80年代中国 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措施,意义深远,对于今 后各高校深化自主办学经验,也有重要启示和参考价值。 史校长掌校期间,西安交大处于兴旺发达的时期,在采访 和整理资料过程中,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交大西迁后,广 大师生扎根西部,为西部发展和国家建设创新、改革的艰 苦历程,以及爱国奋斗、矢志奉献的精神。 本书的落地,史校长付出了很多心血,虽早入耄耋之 年,但他仍坚持同我们“战斗”在一起,从提纲拟订、主 题内容的选定,到语言文字、配图等工作,他都严谨细致 ,逐一审阅,令人敬佩不已。我们的任务,主要是根据史 校长提供的线索,采访相关当事人或查阅相关历史档案资 料,校对和补充、完善书稿,在此基础上,最终撰写成书 。 本书题名为《弘扬传统 艰苦创业》,实与史校长的 西迁经历紧密相关。史校长是当年交大西迁的青年骨干, 也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他与西安交大的缔造者— —老一辈革命家彭康校长同为学校党委委员,经常一起讨 论工作,深受彭校长耳濡目染的影响。史校长十分谦虚, 他说“在我担任校长时,彭校长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重基础,重实践,重视知识分子工作,重视服务西部长 远发展”,既是对彭康校长办学理念和老交大文化传统的 弘扬,也是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其理念一以贯 之:大学要有大作为,要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 设的合格接班人。 本书的完成,十分感谢丛书主编周洪宇先生给予的细 致指导和帮助。特别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对书稿 的精心修改和润色。同时,也要感谢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 赵大良馆长,以及蒋闻婕老师、姬晓鹏老师、孟晖老师和 研究生李珂同学,他们在历史档案资料查阅、文稿修订方 面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杨澜涛 房立民 2018年8月30日于西安交通大学 精彩页 第一章 大刀阔斧,综合改革 一、弘扬传统铸华章 (一)交大革命熔炉历练 1928年,我出生在江苏溧阳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毕业于苏州农业专科学校,后回乡发展蚕桑事业,闻名乡里。我是家中长子,从小父亲就告诫我要努力读书。小学、中学阶段正值日本法西斯残忍欺凌中华大地,读书时断时续,1944年我从光华中学毕业。光华中学是由新四军支持创办的,校长周宗姬是中共地下党员,对我特别关心,常给我讲革命道理,由此我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启蒙。1948年,我考入交通大学机械系。进校不久,我与张寿同志(曾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即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共同负责班级学生工作,积极响应贯彻学生自治会的各项号召,宣传进步思想,学习革命理论,发展党的外围组织成员。交大素有沪上“民主堡垒”之誉,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我们一群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参与了一次又一次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如“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和“反美扶日”运动),在第二战线上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使国民政府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国统区的学生运动是英勇的,地下党爱国爱民、追求真理、甘愿牺牲、积极引领、英勇战斗的革命实践至今历历在目,依然无怨无悔。1949年年初,我与张寿同志先后被批准为共产党员。回顾在交大的求学生涯,除专业知识学习外,党组织关心我的政治成长,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这对我未来的发展轨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9年5月,随着上海的解放,广大地下共产党员亦从白色恐怖中得以解脱,公开了身份,从被通缉的对象变为国家的主人。从此,我们转入如火如荼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1952年7月,在交大本科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交大力学教研室工作。一年后,我被调入机械系机制专业任助教,仅工作一年,组织就安排我登台讲课,作为主讲教师。第一次站上大学的三尺讲台,紧张之情难以言表。一方面,我虚心向教研室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全身心投入备讲教案;另一方面,我经常通过班上学生党员(当时我是系党总支书记)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与要求,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经过不懈努力,我总算在讲台上站住了脚跟。在交大的四年教学生涯,使我在业务上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高,也初步成长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大学教师。 1956年7月,我被送到苏联列宁工学院机床教研室攻读副博士学位。该工学院是当时苏联较著名的三大工学院之一。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急需科学技术人才,我们留学人员深知使命艰巨,机会难得,所以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投入学习,力争多掌握先进知识,早点毕业报效祖国。苏联学位论文要求甚高,其中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理论分析,还涉及大量的试验工作。为准备论文,我每天都待在图书馆,阅读大量国际上的相关学术资料,在实验室奋战,直至深夜。每次回住处,经常身心俱疲,爬三楼都甚感费劲。我的论文是关于流体传动与控制方面的,因在国内当过数年教师,加上勤奋努力,苏联人一般三年都做不完的学位论文,我两年多就完成了。同期,我还担任了该校留学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我的论文及社会工作曾获大使馆表扬。1960年毕业回国后,我陆续在一些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撰写出版了一本40多万字的著作,在业界有了较大影响。 (二)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 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西部是“一五”建设的重心,156项重点工程中有一半集中在此地区,其中,陕西省有24项,是全国重点建设省份。为支援西北工业国防建设和经济文化的长远发展,同时考虑到台海的紧张局势,高教部党组在1955年3月上书国务院,请求交通大学内迁西安,承担建设西北之国家战略重任。这一报告经周恩来总理等中央第一代七位核心领导审阅后,由毛泽东主席签发通知全国。4月初,彭康校长接到高教部电话通知,确定交大迁校。彭校长随即向校务委员会和校党委常委会做了紧急通报,并积极着手西迁基建以及思想动员的准备工作。交通大学扎根上海六十年,历经了旧中国的风风雨雨与新中国的欣欣向荣,在浓郁革命传统中成长的交大师生,无不为中央的信任而自豪、雀跃,一致认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向”,“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决心响应号召去西北建家创业。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