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长角羚//蚊滋滋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记录了拥有生物学教育背景的“八〇后知识农夫”长角羚和蚊滋滋在北京浅山地带的7年农耕生活。在看似平平无奇的北京城郊近野,隐藏着爆棚的野性机密与生命故事——只要你保有对自然的敏感与惊奇之心。全书分为“里山技”“里山食”“里山客”三个部分,以350多张彩版手绘分享11类半野生活技能、107种动植物观察,还穿插有“大鹅历”“大地菜桌”“里山食物历”“农夫的一年”等十一组视觉饱满的“野性通讯”。 作者简介 长角羚(本名赵天晓),非典型八〇后,拥有生物学教育背景的他们相遇在挪威的?s小镇。志同道合的两人由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硕士毕业后,先后加入环境NGO自然之友(FON)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2014年两人共同创建盖娅·沃思花园,开始自耕自食的里山生活和环境教育实践。虽然他俩一个爱做美食,一个喜好种植,一个话说不停,一个干活没够,一个是雷厉风行急性子,一个是神经大条乐天派,但总能回归一个共同的心愿,即保有荒野、农地、人居环境的平衡,让人与自然的生息在土地上静静舒展。 目录 写在前面 在城市与荒野之间 第一章 里山技 工具 什么叫锄,哪个叫镐? 火事 厨房烧柴火,卧室睡大炕 旱厕3.0 不臭不脏没苍蝇 上下水 水本自由,好借好还 砌石 铺一段路,垒一面坡 手作步道 “小气”之路 绳结 勒、绑、拴、捆、系、收 树木柴 劈柴不按纹,累死劈柴人 野性通讯 01 土里土“器” 野草 是敌是友,谁留谁走? 食物·存 风干之味、腌渍之美、发酵之气、罐藏之鲜 野性通讯 02 农夫的一天 垃圾“拣”史 生命不息,打怪不止 第二章 里山客 午夜凶萌 “鸡鲜”超市血案 丛林大咖 红外相机什么都知道 仙邻出没 放屁精、长虫仙、刺儿头 鼠兄鼠弟 大可不必赶尽杀绝 蛇惊病 狭路相逢离者胜 野性通讯 03 隐于棕色 北方狭口蛙和山地麻蜥 气鼓鼓与行如风 北红尾鸲 屋顶上的秘恋 留鸟集华服 歌姬与悬停猎手 大刀螳螂 作为母亲,她真的尽力了 野性通讯 04 以绿为幕 嗡嗡蜂 蜂生苦短,唯美食不可错过 恼人虫 清道夫、飞行师和盗血贼 大肉虫子 小隐隐于土,大隐隐于树 野性通讯 05 掌中惊奇 萤火虫 胖蜗牛终结者与绿光信使 溜达鸡 从鸡疯蛋打到阶层固化 兔子兔孙 深挖穴,广打洞 羊老院 论上当,我们是专业的 野性通讯 06 大鹅历 土狗 墙高一尺,腿高一丈 二猫 钝感小胖与冷血杀手 油松和栓皮栎力挽 狂澜老大哥 荆条与酸枣 荆棘丛中的经济学 野鸢尾 草根美人 野性通讯 07 花迷宫 坡头野菜 早春甘苦好味 食用菌 要找蘑菇啊,你们得先找对树! 红蓼成林 孤独灵魂联合会 芦苇与获草 湿地大户挽手致富 丑菜百出 长茄三又戟、土豆回旋镖、中分西红柿 老菜新生 让生命的子弹再飞一会儿 野性通讯 08 大地菜桌 喜雨听风观云 抱拳拱手,道声“领教!” 人物志 游手好闲、不劳而获定遭轻蔑 野性通讯 09 生命之网 第三章 里山食 “真香”板烧鸡腿汉堡 百里香黑糖蜜叉烧梅花肉 西红柿紫苏烧海虾 家传红烧肉 龙蒿冬瓜鸡汤 罗勒青酱 尼泊尔厨师亲传咖喱 南瓜面疙瘩佐鼠尾草奶油 野性通讯 10 里山食物历 柠檬香茅海南鸡饭 西域彩虹炒饭 灵性普罗旺斯乱炖 鲜花凯撒色拉 意式西红柿肉酱面 越南香菜牛肉河粉 香草茶 野性通讯 11 农夫的一年 感谢 序言 落笔的此刻正值九月的 一个下午,本该是秋高气 爽的样子,空气却还湿答 答的。上午才刚刚在稻子 地除了会儿草,便沾上了 一身的露水。慢慢穿过青 翠的稻秧,大大小小的蚂 蚱不时在我眼前蹦踺,随 手逮上几只笨重的,再拽 一把牵牛藤一同给鸡喂去 ,把它们美得够呛。记得 蚊滋滋常说起,她还是小 屁孩儿的时候,和爸妈住 在远离市中心的京两一隅 。那里大片大片的田野和 手巾一串串蹬着大长腿的 扁担钩儿(一种尖头的蝗 虫)至今让她怀念。的确 ,打小儿在北京长起来的 我们,都经历了这座城市 向四面八方扩展的急速变 化,却也不免遗憾,那曾 经蹦过的小河沟,那可以 跟小伙伴儿一起翻跟头、 打滚儿、抄蜻蜒的荒草地 ,以及那又能打瞌睡又能 挖知了的小树林子,全都 成了儿时的记忆。 后来,我们伴随若城市 一起长大,虽然生活越来 越便捷,但那与自然流离 离的日子就像一段躁动不 安的青春期,让我们只想 出走。远.再远一点。于 是我们背起行囊,时常游 历于深远的山林。在那里 ,芬芳的草木间萦绕着鸟 唱虫鸣,阳光穿过树影仿 佛给山谷中的一切都镶上 了金边,篝火的余烬温度 尚存,暖着杯中的清泉, 甘甜滋润。直到工作以后 ,有了机会深入人迹罕至 的荒野秘境,探访那些濒 危物种的家园。渐渐地, 之前那涤荡心灵的归属感 莫名变成了忐忑。毕竟, 我们不属于这里,生活更 不该只是冲动的逃离,若 是反客为主在此安家落户 ,恐怕终会为争得一份生 存的尊严而与那山林土地 短兵相接吧。 初次接触“里山”一词( 源自日文的“satoyama”) ,还是在一次赴台湾的旅 行当中。由于当地的多山 地形与日本十分相似,里 山这个概念在台湾也很受 关注。其中“里”指人们生活 的聚落,“山”则表示围绕在 这些聚落周边的丘陵浅山 。在这样的环境里,山林 、溪川、草地、农田、果 园、房舍等彼此镶嵌,人 在其中直接获得自然资源 供生活所需。同时,在智 慧的取用之下,环境依然 可以生机盎然,甚至更加 丰茂。这般的图景不正是 我们的心之所向吗?细想 之下,三面环山的北京, 在平原与山地之间也应该 存在这样连接着城市与荒 野的缓冲地带,既可满足 生活的需要,又让我们与 真实的自然为邻。于是, 把家搬到里山去,就这么 愉快地决定啦! 驱车一个半小时,我们 从北京城中回到了里山的 家,这是位于京城东部浅 山的一片大约30亩(约2万 平方米)的土地,每日推 开房门,漫步在香草花同 中,细碎的色彩铺在脚下 ,映衬着头顶大桑树葱郁 的枝叶。一边是阡陌纵横 的田野,鲜亮的蔬菜绿意 浓密;另一边是近在咫尺 的小山,长满果树与杂木 ,出产应季水果的同时供 给我们平日里的资材,更 在四季轮回中展现着自然 野趣,为生活注入无穷滋 味。不过,里山可不是什 么“桃花源”,在这里每天都 少不了付出辛苦,耕种土 地,做饭烧炕,修葺屋舍 ,饲喂动物,甚至追赶“越 狱”的羊,驱散进犯的猪… …里里外外各样的杂事,像 打地鼠一般,总也没个尽 头。里山并没有只留给我 们一份唾手可得的快意, 而是让我们有机会用双手 去创造和打磨,将短暂的 愉悦化作持久的幸福。 忙碌日复一日,里山的 野性也逐渐显现。刚搬来 的时候,眼望着这片灌丛 密布又伴随着人们常年耕 作的次生山林,我们估摸 能瞧见只野兔就阿弥陀佛 了。口丁住得越久,越发 觉这片土地的生命力如此 蓬勃。走在路上,脚边的 植物总是能错落出几天前 还没有的新鲜模样;俯身 田间,听得见的那些位不 过是草丛深处的“虫”山一角 ;漫步林巾,野兔充其量 是素食界的一员小将,而 吃肉的亲们,谁才是这山 中的大王?时至今日,我 们与这些“野蛮”邻居之间, 有欢脱,有欣赏,有误解 ,也有较量。这些经历时 常提醒着我们,自然并非 只在远方,城市也不尽是 五感的荒漠,真的不要小 看了任何一·抹身边的绿色 。 其实,生活在城市不意 味着就与土地失联。把购 物车越填越满还不如自己 试着把问题清空。诚然, 生活的惯性支撑着每个人 内心的安稳,改变用力过 猛难免两败俱伤。在这里 我们并非希望每个人都以“ 断舍离”的方式,去选择一 片宁静与执着。写这本书 ,不过是收集起自己在里 山生活中花费心力获得的 小确幸,希望给到大家一 些灵感。如果你愿意给“便 利”的生活找一点“小麻烦” ,或许可在城市周边的市 民农园里,租上一小块地 ,周末与家人当一把城市 农夫;或许开始关心友善 土地的食材,抽空亲自下 厨PK外卖;又或许尝试拾 起工具,为自家居室修修 补补,给朋友帮点小忙。 当然,也别忘记驻足于平 凡无奇的山林里、寻常楼 宇的草木间,唤醒那份对 自然的敏感与惊奇之心。 一转眼在里山的生活已 过去七年,在友人的邀约 之下,我们有幸将这段岁 月里基于琐碎日常的体察 和感悟收集成书。并非专 家学者,也不是什么能工 巧匠,作为农夫“煮妇”只能 利用闲暇创作,文字插图 难免粗陋,还请大家多多 包涵。全书大体可分为三 部分,其中的“里山技”记 导语 一对八〇后情侣,七年里山生活。 离城70公里,坐拥30亩地,自耕自食,安抚鸡羊,拜会鸟兽,关心蘑菇的褶皱、砍柴姿势、垃圾去向……为万物奏鸣沉迷,与奇妙野性交谈。 自然不只在远方,也在城郊近野;奢想桃花源,不如相信手敲手动。 自然之友,权威认证。 吕植、杨东平诚挚推荐。 书评(媒体评论) 一对城市青年,在于乡 间的泥土和自然中寻找属 于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回 馈着土地,并关照着共存 于此的其他生命。利己与 利他,融为一体。 ——吕植 北京大学教授 生态保育专家 本书不仅是关于资源永 续的生存故事,更是提供 了另一种生活可能的朴素 人类学样本。作者以自然 一员的谦卑态度,与野兽 昆虫、草木植物和鸡兔鹅 羊亲密接触,在乡间探索 取火砌石、垃圾处理、柴 木使用、美食美味,他们 的书自成一格趣味盎然, 不可不读! ——杨东平 教育家 文化学者 精彩页 工具 什么叫锄,哪个叫镐? 从萌萌的石斧到从手工打制的铜铁器,从燃料给力的蒸汽机到“一机在手,啥啥都有”的智能操控设备,不同时代我们使用着不同的工具,经历着不同的生活。长久以来,人与工具之间就是这么相互帮衬着过日子,谁也离不开谁,这一点在里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人与自然之间没有阻隔,彼此直面,我们日常生活的资材许多都来自周边环境,说土地山林是衣食父母一点不为过,但只靠“双手”向山野讨要是不可能的,学会使用工具,生活才能继续。 现代化带来的便捷,往往让双手“养尊处优”,各种活儿干得少.没形成太多劳动中的肌肉记忆。如果这时候突然接过把铁锹,到地里干活去,还真有点儿找不着北,老也使不对劲儿。那是不是我俩从小缺练的双手,就注定一笨到底了呢?先别着急下结论,看看动物伙伴们——曾经,工具的使用被说成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随着这一观点被蚊滋滋的偶像珍妮·古道尔用黑猩猩草棍钓蚁的行为推翻,越来越多的工具使用技能在各种动物身上陆续被发现,让人大开眼界。乌鸦的树枝钓小虫,海獭的大石碎贝壳,章鱼的椰壳保护罩……许多看似不可思议的神操作,其实都源自动物的生存本能。说白了,城里人,山里人,还不都是人?人作为众多会使用工具的动物之一,有着同样的潜能,岂有不战而溃的道理? 在刚步入山林的日子里,我们就是靠这种阿Q精神说服自己,不怕出丑,不要却步。 大集遇铁匠,喜结工具缘 今天的城市生活中,越来越智能的设计让生活漫步云端:以指尖就可操控起居,与金木火土全面疏离,手机倒成了最顺手的工具。我常设想,如果停上一年电,里山中大叔大婶们的日子还是可以该咋过咋过,应对冲击,他们的办法多得是;城市的老辈人估计短期内会有点焦虑,但凭着扎实的生活阅历,动手找回秩序应该没太大问题;倒是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的年轻一辈,有些让人担忧。城市生活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可一旦“断电”,每个人似乎又啥都不会,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演化过程,想想就不寒而栗。 什么叫锄,哪个叫镐,哪一种钉子钉木料,啥样的工具来除草?作为两只刚刚跳出锅来的半熟蛙,我和蚊滋滋对于里山生活中的各类工具,此前不能说一无所知,但大多也是道听途说,没什么实操经验。走进山下的五金店,货架上的工具让人目不暇接,我照着故宫观珍宝的路子,左到右,上到下,一排一排一件一件地认真端详,生怕有遗漏,遇到不懂的就向店老板请教(其实基本不懂……)。这龟速的挪动节奏,让起初热情洋溢的老板逐渐心生狐疑,最后面沉似水,爱答不理。当然,出于人道主义,我最终还是在店里买了不少东西,老板这才又挤出点儿笑模样,勉强给了句“慢走”。 逛了几家五金店后,我大概了解了镇上常规售卖的工具种类,虽然只是有了个潦草印象,具体的使用还不摸门儿,但一番走马观花下来,感觉自己的小宇宙已在无数店老板的创伤中被悄悄点燃。 转过天来,村里大婶邀我俩去镇上逛大集。我们这儿每五天开一次集,集市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是本地最热闹的欢聚。赶集赶早,恨不得清晨五六点钟就已人头攒动,平日里畅快的大道一时间被围得水泄不通,中午后人们才陆续散去。同是闲逛,逛大集与逛超市的感觉可是大有不同,大集更有购销两旺的热闹氛围,逛时总能淘到一些超市里见不到的稀罕物,比如壮硕的家畜活禽、超大的铁锅笼屉、手工的门帘炕席,当然还有五金店也没得卖的手作工具! “瞅瞅工具,啥样都有,自家打的,真材实料!”不远处浑厚有力的吆喝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凑近一瞧,摊主是位皮肤黝黑的老爷子,看着六十来岁,一身粗布,满面红光,后来才知道他是本地知名的老铁匠。我们在他的摊儿上左右观瞧,不经意间便“神”陷其中,一扎就是俩多钟头。行山的柴刀、耪地的锄头、敲砸的大锤、劈剁的手斧,还有各种形制的传统农具“强硬”地铺了一地,每一件器物上都挂着手工打造的粗糙纹理,边角处还烙上了老铁匠的江湖字号,承诺终身保修。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