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看云起(中国菜篮子的共富样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桂华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看云起(中国菜篮子的共富样本)》以寿光乡村振兴为典型案例,集宏观和微观两种观察方式,用文学和图片两种表达方式,记录寿光这个中国版图上的小县域,如何从“致富区域”走向“致富全国”,并通过释读这个共富样本,为新时代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提供范例。
目录
第一卷 此地本无竹
第一章 寿光本无竹
春融万物
要命的“肠梗阻”
走出“斜里沟”
抓住“市场之手”
通了,通了!
寿光之光
无中生有
第二章 一颗绿色的火种
县委书记给黄瓜“定价”
瞧,这俩王书记
致敬历史
第三章 危中寻“机”
教授的成果,被一个农民转化了
自己培养的全国“对手”
一枚“耻辱”的钉子
谁砸寿光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
第四章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
笔杆子和菜铲子
李保先的账本
千禧之喜
“赶考”新世纪经济的启示
第五章 向蔬菜“芯片”进军
狼来了?
真正的“评委”是农民
激活一池春水
金童玉女
第六章 支部建在“链”上好
党建也讲“产出”
绿色田野生长“初心”
第七章 微笑曲线
未来已来
院士育种市长掌勺
有个梦想叫“标准”
抱团融人国家战略
微笑吧,乡村
第二卷 花都开好了
第一章 静静的寿北
“均衡”二字,落笔历史
凡事让群众早知道
洪荒之地的回响
县政协主席当养虾场的“头儿”
第二章 最忆“小江南”
盐窝子和盐圣人
长跑7年,“跑”来一座水库
生态“处女地”
这里也有个“塞罕坝”
万亩碧水生锦绣
第三章 县办大学
一头“拓荒牛”
教育“疯子”和教育“骄子”
高水平+应用型
“地方性”里的胸襟
第四章 “倒数第三”激出个全国百强县
工业和农业的“最大公约数”
“挖”出一批能人
国之“宝”:谷米与贤才
逆势而袭的两个关键词
第五章 青年回乡
折腾出来的“电商大王”
子承父业的“新农人”
乡村好青年联盟
第六章 花都开好了
古村落的“新生”
屯田西模式
第三卷 “玩”一个绿满天涯
第一章 播“绿"五湖四海
第一站:河北
火焰山上也能种大棚
延安的事就是咱的“家事”
第二章 借“王婆”一双大脚
种到“天涯海角”去
“蓝眼泪”的神奇南国
第三章 花繁叶茂
世界屋脊上的“寿光绿”
坐标:北川
花茂村飘出蔬果香
第四卷 寿光模式
第一章 走出中国乡村
第二章 一个复合体
第三章 几种精神
第四章 “接力棒”的温度
后记
导语
绿色是希望,是和谐,正如这块土地的精神特质。这些精神符号,就像路标,吸引着我,也指引着我,不知疲倦地行走,充满喜乐地追寻。这是一部中国农民的奋斗史,这是一部中国乡村的改革发展史,这更是中国共产党人铸就在大地上的额一座精神灯塔。
后记
用一本书记录寿光改革
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为中
国城乡提供一份共富样本,
是我由来已久的心愿。
绿色是希望,是和谐,
正如这块土地的精神特质。
这些精神符号,就像路标,
吸引着我,也指引着我,不
知疲倦地行走,充满喜乐地
追寻。
大地上的一切是如此鲜
活。那些人、那些事、那些
地方,甚至一句话、一个眼
神、一个动作,都是生命的
完美折射。共同经历的日夜
,令人心动的一刻,都值得
铭记。这些来自多彩生命的
回响,给我无限启示。
写作的恒久之力,源于
此。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感恩那么多同行者。他
们怀着深情,以笔为犁,用
史志、传记、新闻报道等各
种形式,留下在这块土地耕
耘的足迹。我也从他们的记
录中获得了一些数据和史实
的支撑。感谢并向他们致敬

伴行时代,看云起时。
精彩页
第一章
寿光本无竹
暮春的寿北。刮过田野的风,一点儿也不像华北平原的风,倒像西北大漠的风,扎愣愣的,肆无忌惮。地上的碱土面子,随着风,扫到人脸上,让人觉得麻麻的,辣辣的,生疼。夕阳西沉,旷野荒寂,视线之内连棵像样的树也看不见,只有脚下的碱场地在延伸。16岁的王伯样推着木架子车,载着割了一天的黄须菜,走在土路上。饥饿就像迎面而来的夜色,塞满了他瘦小的身体。不敢歇脚,甚至不敢害怕,他的村子还远在20千米外,他必须在天亮前赶回家,一家人等着这车黄须菜续命。
20世纪50年代末,寿光——渤海湾畔这块水草丰美的土地,占据着黄河人海口冲积平原的天然优势,几十万民众却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上。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推着木架子车去百里外割野菜给一家人当口粮,是常见的景象。甚至还有的人家撂荒土地,放下人性最后的尊严,拄一根木棍要饭去,更有的背井离乡,闯关东、闯关西……
少年王伯样的家没有逃出苦难的魔咒:外祖父和小妹因饥饿先后离世。他怀着接连失去亲人的锥心之痛,追问着自己和天地:一车黄须菜救不了一家人,到底什么才能救活一家人?
据1992年版《寿光县志》记载,1959年,寿光县(今寿光市,下同)自由外流人口5393人,其中,去东北3156人,去西北450人,去本省各地1529人,去其他省区258人。为何背井离乡?从人口流向上看,答案不言而喻。1962年的寿光人均所得为24元,人均口粮233斤,平均每人每天6两口粮。难道这真是一块养活不了人的土地吗?
寿光,“弥望皆平田息壤,无绝崖倒壑之观”,自南向北缓慢降低的平原区,南北只有48米的落差,几近一马平川,气候温润,祖先们聚落成村,世代栖息,至今尚有150多处古文化遗址散布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少年王伯祥割黄须菜走过的寿北,自古就是渔盐重地,传说中的盐圣夙沙氏就是在这里煮海为盐,商周时期这里已经商贾云集。因修建南水北调东线调蓄水库,2003年开始在寿北进行遗址发掘,无数制盐所用的盔形器从沉睡几千年的商周文化层“走”进人们的视野,引起全国考古界的关注。考古成果以“双王城盐业遗址”命名,为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而在寿光南部的边线王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遗迹。这座龙山文化城堡,大小城相套,规模大,城制先进,令人称奇。截至1984年,全国已发现的5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堡中,边线王城堡在面积规模、构筑形式、布局安排等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考古界评价:“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的出现,表明当时我国东方地区的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居全国领先地位,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中心之一。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堡的出现,证明黄河下游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意味着中国东方文明的开端,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曙光。”
历史的文明延续到了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黄河中下游农业经历着繁盛后的一次大浩劫。自古既得渔盐之利又兼粮蔬之丰的寿光,出现了一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地方官吏贾思勰。
贾氏时任高阳太守,行走于黄河中下游农耕地区,采集农业谚语,寻访老农经验,亲自验证农事,同时又搜集传世农书,挑灯秉笔,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这部农学巨著,也被称为目前为止世界上内容最丰富、门类最齐全的农业历史百科全书。据贾效孔老人生前回忆,他任寿光博物馆馆长时,每年都接待许多前来寿光考察贾思勰轶事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他们把《齐民要术》视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并以崇敬的心情畅述作者的丰功伟绩”。《齐民要术》流传海外,在日本甚至形成了研究门类,名日“贾学”。此书在国内历代都有刻本。
翻开这部92篇的鸿篇巨制,贾氏开宗明义,点出书名《齐民要术》的由来。《史记》日:“齐民无盖藏。”如淳注日:“齐,无贵贱,故谓之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刈(原文无立刀旁——作者注);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齐民”即平民,“要术”即教人们生存之术。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