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音/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郑长铃等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套专门介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具有相当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本书是迄今为止较为全面地对于“南音”艺术进行集中介绍和保护性研究的学术专著,其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将“南音”的发生发展与源流演变放置到较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与人文地理传统的大视野里去考察,从而能够在对泉州乃至福建古代文明形成过程的综合考察中,烘托钩索出“南音”流变的发展脉络,梳理出“南音”艺术的美学机理,并提出保护和弘扬“南音”艺术的切实意见与建议。

内容推荐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王文章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专家撰写。丛书共八部,包括《昆曲》、《古琴》、《藏戏》、《少林功夫》、《热贡艺术》、《南音》、《木卡姆》、《年画》。书中介绍了这些文化遗存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丛书配有精美的图片或曲谱,史料翔实,装帧精致,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多元生成

——福建古代文明掠影与泉州南音生成环境

第一节 闽越脉传

第二节 续统中原生成泉南

第三节 艺文共存

第2章 乐随人走

——泉州南音源流

第一节 泉州南音源流探索的几个代表性观点

第二节 在历史遗迹中追寻

第三节 泉州南音的流播

第3章 丝竹雅韵

——泉州南音构成形态。

第一节 泉州南音音乐构成

第二节 泉州南音表现形态

第三节 泉州南音的主要乐器

第四节 泉州南音乐器组合形式及其演奏特点 

第五节 泉州南音曲目本事

第4章 田野回声        

—一泉州南音乐事 

第一节 拜馆

第二节 “祭郎君”和“祀先贤”

第三节 踩街

第四节 莲塘金杯阁两次南音赛事纪实

第五节 南音仪式中的口述历史

第六节 南音大会唱

第5章 续薪传火

——泉州南音的传承与变迁

第一节 泉州南音音乐人小传

第二节 海内外知名乐社

第三节 专业南音乐团

第四节 当代学校教育中的泉州南音

第6章 乐声袅袅  

——“申遗”与泉州南音的传承

第一节 地方文化政策ii紫转转与泉州南音传承

第二节 泉州南音“申遗”工程

第三节 泉州南音保护与十年振兴规划

第四节 将关注延续到“申遗”之后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仿佛可以看见,昔日的泉州港口,装满货物的船只正要起航,商客正在船头频频挥手,这一去不知又是几年几载啊,心中的惆怅真不知该怎样排遣啊。起航了,海风拂过黝黑的面颊,仿佛还裹挟着岸上绕耳的乡音。正是“商客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从此,这袅袅的清音竞成了商客的挂念,被悄悄地放在心里。历史怕是无法记载,那些漂洋过海的船只里装载的除了茶叶、丝绸、瓷器,还有多少南音的故事和乡情,在穿着唐装宋服的古人的时空里,有多少撩人心思的故事在上演,而这样的故事又有多少化成了南音的曲调被带回乡间村里,被婉转地传唱。

在泛黄的史籍中寻找南音的过去已使我们疲惫不堪,浩如烟海的方块字中只隐隐约约地有些含糊的记载。我们的学者们功不可没,他们殚精竭虑,顺着些微的线索在沾满灰尘的厚重文献中穿梭,这样的努力我们望尘莫及。我们或许要换一种方式,尝试一种新的假设,只是在历史简约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冥想南音可能的历史,拨开叙事、没有修辞,只是在做一种考验智力的游戏——想象。

其实并没有超越真实,宋家的江山经不住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汉人的儒雅文明在蒙古人的豪放粗犷中暂时低下了尊贵的头颅。八百多年前,那个动乱的朝代,那个偏安的朝廷,那个贪图享乐的皇帝,他把国都迁到江南,泉州成了陪都。那时节,真是刺桐城内无风雨,一片升平歌舞飞啊。据载,当时泉州乐户入册者千余家,每家三五人不等。在这些人当中,又有多少南音人呢?历史似乎没有精确的记载,然而我们终究不难想象,当泉州乐户女子,手执牙板,轻开檀口,悠悠唱来之际,该是多么仪态万方,颠倒众生呢?销了多少南来北往客商的魂啊,安抚了多少行旅匆匆疲惫的心啊。“金迷纸醉历柔乡,写到香奁句亦香。回朔当年歌舞地,料座忙煞小冬郎。”(申翰周《闽南竹枝》)

然而几百年过去以后,当朱家王朝开始了又一轮改朝换代的衍替,泉州经济几经周折,已然式微,只有南音依然那么仪态端方地唱着,好像都看破看透了,只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奏圣贤乐”的从容和淡定。即便这样,还是没有阻挡住变革,一种新的声腔逐渐形成。也不知道是哪个皇帝的年代了,史书上大约记载着明中叶,昆腔与弋阳腔传人了闽南,那时候的交通多么的不发达啊,可它们还是越过千山万水地来了,隔着几百年的时空,我依稀还可以看见,那些身着明装的艺人们,背着家私、行头,不远千里地翻山越岭地要来到这传闻中的歌舞升平之地。到底是来了,南音的腔调也悄悄地改了,就此旋律和节奏也逐渐地方化了,南音更是像模像样了。然而唱词却是原封不动的,那是祖宗传下来的故事,不能改的,得一代代地传下去,这是泉州人的故事,也是历史的故事。这时候,有那么一群人放下了端得高高的架势,开始另眼看待南音。当然,历史正是有了他们的介入,才变得更加丰满,艺术正是有了他们的介入,才变得更加丰富,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姓,叫文人。明代的文人对南音创作的介入,使南音呈现了一些新的面目,据传,《困守寒窗》(牌名[霜天晓角])就是明万历年间李九我所作。P34-35

序言

文化的发展既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又和地域的差异血脉相连。至今我们没有发现有哪一种文化可以脱离它赖以生成的历史和土壤而独立存在。历史、地域之于文化,犹如阳光、水土之于花木,是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而文化的疆域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坐标轴上慢慢地被放大,直到变成天,变成地,浑然一体,完全渗入了人类的日常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来龙去脉往往就变得难以辨认,于是就有一群人,踏上寻根溯源的征程,想要为我们的现在去寻找历史的论证。他们拨开被史书尘封的云遮雾障,去辨识在各种叙述、修辞之后的祖先的真相;他们也跋山涉水,回到历史和现在都真实存在的“当地”,在曾经演绎了历史的“土地”上,去做“田野调查”。

许许多多人这样做过了,留下了鲜艳的图片,尽管有的只是斑驳的古城墙,有的只是残缺的壁画,甚至有的只是经历了几万年风雨霜冻的黄土地,然而在我们的心里,它们所勾勒的人类可能的历史依然是那么鲜活明亮;也留下了粲然的文字,无论是一丝不苟的学术篇章还是天马行空的散文随笔,它们所描述的人类曾经的故事依然是那么明艳动人。最重要的是,它们留下了人类追溯历史的努力,留下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力,留下了人类对“可能”的执著探索。人类就是有了这种叫作“执著”的情感,才变得充满生命力,它始终呼唤着人类永不退化的求知欲望,是人类文化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人类进入2l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必然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给世界各地不同的传统文化带来冲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推动其保护、继承、延续发展的契机。全球化的事实与文化多元发展的呼声,不仅从不同层面促使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政策的调整,同时也激发了地方文化传统的苏醒和应对。全球性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不仅成为文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当事人对其自身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其传统资源的认识。

2003年,泉州市政府正式以“泉州南音”通过中国艺术研究院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于是,作为向联合国申报文化遗产的项目,“泉州南音”首批入编“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机缘,使我们能在21世纪初叶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将目光聚焦到中国闽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乐种——泉州南音。

然而,聚焦泉州南音,一切谈何容易!我们面对太多的问题泉州南音文化属性的界定,泉州南音的乐种描述,泉州南音历史文献的挖掘,泉州南音传统艺人的生存状态描述,等等。在今天,我们的目标或许只是在承传古老文化的历程中尽一份绵薄之力,在后人的眼中,我们今天的所为兴许就是承前启后的创造。所以,期望着通过我们的努力,泉州南音成为人人珍视的、得到法律保护的人类共同的遗产。

正是为这种期望,我们走上了描述泉州南音的路,沿着前人曾经走过的路,重新用我们的脚来丈量大地,用我们的眼睛、耳朵、手,甚至是我们的想象力,去寻找泉州南音“可能”的历史。我们踏上这段追溯的历程,回到了两千多年前,回到它生成的土壤……我们将目光投向整个闽文化,投向闽南,投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演绎过的历史,也投向这里绵亘了几千年依然翠绿的山、环绕了几百转依然回旋的水,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所有的叙述都将从这里开始……

后记

2003年春夏间,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编撰“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丛书副主编、项目联系人傅谨先生希望福建省艺术研究所能承接《南音》的编撰任务,在时任福建省艺术研究所所长齐建华先生和副所长王评章先生的支持、鼓励下,郑长铃接下了这项工作。同时,约请泉州南音原生地泉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音乐学(南音方向)学科带头人王珊教授参与。从6月开始,在原有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四个多月的田野调查,足迹遍及闽南地区。其间,一次又一次真切地感受泉州南音这个古老乐种的脉搏跳动,慢慢地领悟到这个民间乐种生命形态延续的真谛,并从其当下生存状态中解读出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顽强生命力。泉州南音是闽南人生存方式、生命形态的一种展示,是闽南区域文化的一种象征。从区域文化延续的角度而言,泉州南音文化的承传与闽南其他传统文化样式互为依存,其文化精神与形式的同步延续、保存将对闽南文化的传统继承、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像闽南文化这样续统古代中原文化的区域文化,我们更应该从中华文化延续的高度,在更广阔的视野,去认识其保护、延续的价值和意义。

正当我们进入最佳的撰稿阶段之时,恰逢泉州师范学院接受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王珊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过度的劳累把郑长铃的腰椎间盘挤出了本来应在的空间。在郑长铃卧病的半年多时间里,我们几欲放弃,但终究还是坚持了下来。不仅是因为为此付出的许多艰辛的劳动,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辜负给予了我们很大支持和无私帮助的人们的期望。

如今,书稿付梓,我们心存感激,需特别鸣谢:

首先感谢丛书主编王文章先生对我们的信任,感谢中共泉州市委书记施永康先生和原中共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少萍女士为本书的编撰提供的有力支持,感谢泉州市人民政府洪泽生副市长、文化局蒋夏雨局长和龚万全副局长对我们的帮助,感谢泉州南音研究院的友情相助,感谢福建省教育厅、泉州师范学院、福建省博物馆和泉州市社科联的支持。

感谢泉州市南音乐团、厦门市南乐团尤其是所有接受过我们采访的诸多南音社团和弦友,感谢为本书提供文字、图片资料以及付出劳动的团体和个人,感谢我们的好友吴世安先生、尤春成先生、陈世哲先生、姚洪峰先生、朱煌年先生、苏黎明先生、张真好女士、曾静萍女士,尤其是台湾的王樱芬博士的无私援助。

感谢我们的恩师乔建中教授、冯洁轩教授、王耀华教授,是他们的学术指导和真诚鼓励,给予了我们信心和勇气。

感谢傅谨君和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周向潮先生。

感谢我们的家人对我们的理解和默默支持。

当然,还有许多为我们提供过帮助的亲朋好友,在此无法一一罗列。就让这份谢意深留我们心中,我们将永远心存感谢。

郑长铃、王珊

2005年1月北京——泉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3:58:11